矯情的“不完全統計”


矯情的“不完全統計”

矯情的讀音有兩種,引申義有七八個。

我今天說的矯情,沒錯,就是你我理解的那種意思。

越矯情,越倒黴?

樣的治療處置之後,矯情的患者術後反應就特別重,其他人就相對輕一點?

很遺憾,在我的觀察範圍內,是這樣的結果。

雖然,並沒有通過統計學的方法來計算,但是所有人幾乎都默認這樣的結果,那就是,越矯情越倒黴。

我的數學雖然沒有那麼強,但我敏銳地發現,矯情的人會反覆告訴你他的術後反應有多嚴重,這就無形中加深了我們對他們“倒黴”的印象,這可能也是他們比較“倒黴”的原因吧,總唸叨自己多麼不爽,可能自己就真像自己所說的那樣了。

矯情的“不完全統計”

情的人,在一些牙科治療後會反覆觀察經過處理的牙齒或者傷口。這就給了口腔內正常菌群入侵人體的機會。

很多人都知道腸道內是有菌的,這是鋪天蓋地的益生菌廣告的功勞。其實口腔也是有菌環境,仔細想想人體與外界的連接就是通過口腔,也就不難理解了。

還記得外科醫生在拔完牙之後怎麼囑咐的嗎?是不是讓咬著棉卷半個小時左右,是不是口水可以咽但是不要吐?

人體有自己的止血機制,壓迫傷口一段時間,創口自發止血。有時候手上劃破了不壓著也能止血不是嗎?!口腔血管細密,有時候深部血管在肌肉牽拉下會繼發出血,所以吐口水時肌肉的運動可能產生新的出血,所以儘量在溫和的狀態下度過拔牙後的一段時間是很有必要的。

反觀那些反覆張嘴看傷口、反覆追問醫生的患者,其實是不斷破壞止血的進程,那就難免出現很多問題。

矯情的“不完全統計”

矯情,就是不信任別人和自己

情其實說到底,就是不信任。

不信任別人,表現在合作中。就像醫患之間,患者認為醫生沒盡力,即使術中盡力了,那術後的安撫也必須盡力,但凡有風吹草動,就要醫生給個說法,因為不給說法還是沒有盡力。

不信任自己,表現在不相信自己能靈活應對。很多不是我們專業方面的東西,我們只要瞭解大概就行了。就像吃藥,一天吃幾次,一次吃多少,搞清楚這兩個就行了。誰都知道是藥三分毒,難道你要問醫生究竟是傷了你的肝還是傷了你的心嗎?

醫學的高度發達,已經幫我們列出了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應對的措施。可是遺憾的是,矯情的人只看最後一條,“或者請聯繫您的主治醫師”。

矯情的“不完全統計”

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難道因為這麼一句話就整天提心吊膽?意外不可怕,因為意外才是常態。就像公交車有時候按時進站,有時候等半個小時也沒來一樣。有錢就打車走,沒錢就摩拜單車騎回去,或者再等一會兒。矯情的人,懟天懟地,把別人的責任找了一圈,看似是受盡委屈,實則就是反覆證明自己不值得。

配不上別人對你認真負責?

配不上別人對你真誠關懷?

還是配不上那輛破破爛爛的公交車?

矯情的“不完全統計”

必要指責,

因為指責並不能帶來任何美好的東西。

矯情的成本很高,而結果呢,還可能適得其反。

不矯情,從你我做起。

這是一篇矯情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