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同上陣、夫妻共戰疫,最強搭檔上演“全家總動員”

2月9日起,武漢商學院有370名教職工奔赴7箇中心城區內的28個社區,他們化身“守門員” “環衛工人” “心理諮詢師” “快遞小哥”“物資採購團團長”等多個角色,全心全意服務社區居民。在下沉的教職工中。有一批特殊的群體,父子同上陣、夫妻接力上戰場、妻子與軍人丈夫異地守陣地,他們與親人組成最佳搭檔,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演著“全家總動員”。

上陣父子兵 抗“疫”肩並肩

疫情發生後,武漢商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李平因武漢關閉離開通道被滯留家鄉。當收到學校下沉社區的消息時,李平向學校申請,於2月16日就近下沉到江夏區安山街八一村居委會,與同為黨員、年近70歲的父親一起站在了基層防疫一線。

父子同上阵、夫妻共战疫,最强搭档上演“全家总动员”

李平(左)與父親整理道路

江夏區安山街八一村居委會屬於防控基層,工作人員不足、防控難度比較大。下沉後,李平在村子裡負責防疫宣傳、人員排查、體溫測量、物品代購等工作。為了加強工作的針對性,李平自己先學習了疫情防控的相關知識,組成勸導專班,對村民進行宣傳和勸導。針對村裡返鄉人員比較多的特點,李平開展了返鄉人員信息登記,梳理記錄近百名返鄉人員的行程,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物資供應成為全村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李平就開自己的車,一趟一趟地給居民拉回了2000多斤的米麵、蔬菜、水果等,並點對點地分發給村民。而李平的父親則先李平下沉就衝在了村口,不論颳風下雨,都守著村民出入的交通要道,對想要外出的村民進行勸導,阻斷著疫情通向村裡的蔓延途徑。

父子同上阵、夫妻共战疫,最强搭档上演“全家总动员”

李平為村中老人送物資

除了回家吃飯,李平和父親常常打不到照面。“我父親是個退伍老兵,已經68歲了,但衝在我前面,讓我很受鼓舞。他常常和我說‘國家有難,黨員一定要上,就要在這個時候上!’”李平認為父親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在李平和父親的努力下,村裡的防疫工作逐漸落到實處,至今村裡沒有一例確診病例。而不少村民還自發站出來成為志願者,與他們一起守護家園。

夫妻接力上戰場 同下社區守防線

2月10日,賈翔作為該校第一批下沉到社區的教職工來到了漢陽區五琴里社區報到,而就在1月份中旬,賈翔剛剛作為援疆教師返回武漢。“老社區,沒有物業,社區裡還有一個醫療隔離點,防控難度比較大。”賈翔說。

父子同上阵、夫妻共战疫,最强搭档上演“全家总动员”

賈翔在社區門口為出入人員測體溫

社區裡,賈翔承擔起了門崗值守、出入車輛及人員管理、體溫檢測登記等工作,實行從早7點到晚7點的工作時間,家住沌口的賈翔,早上5點多就得起床,安置好家裡的老人孩子,確保自己不遲到。在門崗值守期間,賈翔和同事們對想要外出的社區居民進行勸導,當面對居民的不理解時,好脾氣的賈翔總是理解著居民的不易。“老年人比較居多,獲取信息的渠道又少,對疫情瞭解得不充分。老人大多都是小孩兒脾氣,多勸一會兒就好了。”賈翔說。賈翔下沉到社區一週後,同為該校教職工的妻子李靜也緊跟丈夫的步伐,來到了社區的一線,承擔著15個單元樓棟的居民體溫統計及相關值守工作。“當時疫情緊急,沒想那麼多,多個人幫忙也好。”李靜說。

父子同上阵、夫妻共战疫,最强搭档上演“全家总动员”

李靜為居民整理採購物品

而在賈翔和李靜下沉到社區後,他們的家中留下了兩位80多歲的老人和上大學的女兒。據瞭解,賈翔的父親患有癌症,母親是帕金森患者,生活方面需要有人照顧。“當得知我要下沉的消息時,我父親只對我說了四個字‘注意安全’。”賈翔回憶。在父母的影響下,賈翔女兒也在家照顧老人、打理家事。

父子同上阵、夫妻共战疫,最强搭档上演“全家总动员”

賈翔(左)為居民搬運蔬菜物資

父子同上阵、夫妻共战疫,最强搭档上演“全家总动员”

賈翔到社區後清掃垃圾

疫情形勢好轉,根據相關政策,像賈翔和李靜這樣雙職工下沉的情況可允許一人返回。倆人商量後,決定繼續站好最後一班崗,陪著城市迎接最終的勝利。

異地守望 妻子與軍人丈夫守牢不同陣地

聯繫到該校下沉到東西湖區走馬嶺街道惠民社區的教師胡春華時,她正在忙著給社區裡就近復工的職工們送健康證明。從2月16日下沉後,胡春華來到社區跟著網格員進行人員排查、物資團購採買、代購藥品等多項工作。

父子同上阵、夫妻共战疫,最强搭档上演“全家总动员”

胡春華為居民購藥

“他是突擊隊隊長,我也在自己的陣地上當個好兵。”胡春華口中的“他”,正是胡春華的丈夫,目前在武警湖北總隊咸寧支隊,承擔為咸寧市老百姓運送生活物資保障的重任,是黨員突擊隊隊長。年前,本來已經準備返家與妻兒一起吃年夜飯的丈夫,因疫情發生留在部隊接受任務。

父子同上阵、夫妻共战疫,最强搭档上演“全家总动员”

胡春華為居民送藥

社區人員排查時,胡春華每天和網格員一層一層爬樓梯核對居民情況,常常排查完一棟樓後氣喘吁吁、腿也打哆嗦。對於家裡有老人或者生活困難的居民,胡春華會單獨登記一遍,方便生活物資的採購和配送。除樓棟外,惠民社區還有一些平房,位置較為分散,胡春華有時從上一戶居民趕往下一戶居民家中,路上就得花費20多分鐘,趕上下雨天褲腳鞋子都是溼的。提起社區工作,胡春華對很多居民的口味如數家珍:“這家的老人牙口不好,紅薯買得多。6樓的奶奶喜歡喝麥片,要提前買。”胡春華說,社區裡都是瑣碎小事,很考驗耐心,每天趴在手機上已成為她的常態。

胡春華下沉後,家裡唯一的兒子交給自己父母照顧,晚飯後僅有的兩個多小時成為全天她唯一能與兒子交流的時間。“孩子很驕傲我和爸爸都可以去為疫情戰鬥。沒有平安的武漢,哪有一個個幸福的小家。即使在異地,但是我們也是同袍同戰!”胡春華說。 (朱辰千 湯曹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