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疫情小區實行全封閉,時間久了,感覺脾氣暴躁怎麼解決?

蓬蓬777


我認為無疫情也要防疫情,是為大家的健康目的來封閉的,是做得對的,同時也要加大對抗擊疫情的宣傳力度,用溫馨的標語來提示大家,為了自已和家人的健康儘量少出門,不出門。


陽光優視


3月15號是我最開心的日子,因為是我宅在家裡,終於走出了戶外,感受大自然的春天的氣息。尤其是到了街上的主幹道,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的眼睛目不暇接。一會兒看看這兒,一會兒看看那兒真的是久違了的感覺。

陪伴我的老婆,一個勁兒說我是看美女,眼睛發直,我笑了。我這個年紀都50歲的人了,還有那功能嗎?對美女不感興趣,對許久沒有的自由卻特別的珍惜。說一句實話,這40天的宅在家裡的日日夜夜跟老婆的耐心,我都有些快挺不住了,要不是小區不限制出行,早跟他大幹一場,然後跑到單位去住。可是,疫情現在如此的嚴峻,把控如此的嚴格,我又能到哪裡去呢?所以說人們的心理疾病,人們的空虛煩躁自然都是存在的。所以我說自己如果出現了煩躁或者是氣惱的現象,就尋找一些開心的事,想想或者是就找自己的老婆父母聊聊天,打打撲克牌,解一下心中的苦悶,這樣的話自己心情也就好了。


伊春美食美客


你們小區無疫情,但實行全封閉,時間久了,感覺脾氣暴躁怎麼解決?

我怎麼總覺得經過近兩個月的休息,我的脾氣沒有以前那麼暴躁了?

我想知道,你在家中好好休息,為什麼脾氣越來越暴躁?

你想去哪裡?做什麼?

疫情期間為了你和家人的身體健康,你還是好好的在家裡休息吧。等疫情過後,完全解封時,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靜以修身,是一種精神境界。

平常忙忙碌碌的人,很難得能休息。因為這次疫情,這個春節假期變成了一個多月,甚至兩個月。雖然假期變長了,但是小區是封閉的,每每家每戶每天的外出是有次數限制的(很多都是一次)。雖然外出小區的自由被限制,但是在“自由與生命”中來選擇,我想你會選擇保護生命吧!

我也一樣,這個假期在家休息了一個多月了。整個2019年每天我都非常忙碌。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去輔導班,還要輔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而我自己也要上班,雖然單位的工作不是很累人,但是栓人,每天必須按時上班、到點下班。2019年10月份,一次洗完澡照鏡子的時候,無意間發現我的右鬢角出了很多白頭髮(很明顯比以前多)。至此我已發現,似乎正式步入“中年”了,身體要慢慢地走下坡路了。

我們是春節前臘月二十入放假,春節安排本來已經計劃好了,可這場疫情的突然襲來,改變了我所有的春節計劃。從正月初一起,我們社區已經禁止外出了,並且也不允許外來人員入內,如果外來人員非要進入,也行,許進不許出。

正月初五,單位通知假期延長三天;正月初八,單位通知春節假期延長至正月十七;正月十四,單位通知繼續延長假期至2月20日(正月二十七);正月二十六單位又通知假期延長至3月5日。最後我們是3月6日上班。

正月初五左右,已經在家休息六天的我也感到的煩躁,那天外出買菜的時候騎電動車去火車站、王城公園遛了一大圈。正月初八通知延長假期後,每天上午睡到11點起床,隨便吃口飯後,開始在家中研究美食的製作方法,下午就是在家做好吃的。那些天洛陽天氣不錯,太陽挺大,每天都上房頂曬曬太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逸。

平常的我,單位工作不順心時易怒、孩子不好好寫作業時易怒、因為家庭瑣事不順心也易怒。可是經過這一個多月的安逸生活,發現我的脾氣好多了。每天不想單位的任何事情,只用考慮如何充實的過好每一天!

“靜”是一種修養,靜不僅可以思考,也可以養性、養心。

縱觀歷史,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是以靜制動。在靜思的過程中,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思考可能會更上一個臺階。

因為防控疫情需要,你們小區也實行了全封閉,這是對小區居民身體健康、生命安全著想,你不應當暴燥。在家中休息的日子裡,你應當找些有意義的事情做,比如:研究美食、讀書學習、思考今後工作、思考疫情過後的打算等等!


人在風上走


我前段時間和你是一樣的情況,天天感覺特別煩,一點小事就會發脾氣。

我是用以下幾種辦法改變過來,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1:多想想以前上班不能放假的日子,你就會知道現在有多舒服。

2:多和老婆孩子做一些小遊戲,你就會發現一家人平安在一起真好。

3:多看看伊拉克等地區的新聞,你就會發現我們現在的生活有多好。

4:吃飯的時候和朋友視頻聊聊天,喝個小酒,晚上再在網上約上幾局,也挺好的。

5: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在家多讀讀書,為未來的工作打下基礎。

我就是通過以上幾種方法慢慢調轉過來的。也許你和我會有所相同,但只要你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總想著壞事情,心情就會好的,脾氣也就慢慢變小了。

朋友加油!相信自己,明天會更好!


紫色幸福男人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1、首先要多進行自我安慰和疏導

2、多陪一陪家人說說話

3、充分利用自家的條件做作運動鍛鍊

4、給家人做點美食,展示一下廚藝

5、看看書,上上網,做做家務

6、跟愛人孩子玩玩遊戲……

7、可以自己給自己充一下電,充實自己

8、也可以出去當志願者,幫助更多的人

總之,疫情雖然阻擋了我們出行的腳步,卻阻擋不了人們對生活樂趣的追求。

希望我的分享您可以參考。謝謝!🌺



Xavier貓


無疫情≠安全!

新冠傳染性非常強!潛伏期也很長,患者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感染,等發現的時候,也許已經傳播很久

就算當地沒有,小區沒有。只要進出,就得接觸外界人員,沒有病例就放鬆警惕肯定不行,萬一呢?疫情只是逐漸有好轉並沒有消失

封閉管理只是一陣,有轉折點,國家會考慮到社會民眾,會發布新的政策。誰也不想封閉式管理啊,你們業主進出不方便,測體溫,出示各種碼,接收詢問。在崗的工作人員更不想了,他們也很累啊?相信每個小區保安都會測體溫,以前人家沒事可以坐小屋裡歇著。現在?從早到晚挨個測體溫,來人就得去

煩也沒辦法,都煩,全國不是你一個人。大家都憋著呢,能怎麼辦


呱呱蛋i


這個與人的感覺閾限和心理落差有關係。說的心理閾限和心理落差就必須要提到一個著名的麥克吉爾感覺剝脫實驗:

具體地說, 就是在沒有圖形視覺(被試須戴上特製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鏡), 限制觸覺(手和臂上都套有紙板做的手套和袖頭) 和聽覺( 實驗在一個隔音室裡進行。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代替其聽覺) 的環境中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床上(如下圖)。開始階段, 許多被試都是大睡特睡, 或者考慮其學期論文。然而, 兩三天後, 他們便決意要逃脫這單調乏味的環境。實驗的結果顯示: 感到無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碼的反應。在實驗過後的幾天裡,被試者注意力渙散, 思維受到干擾, 不能進行明晰的思考, 智力測驗的成績不理想。另外, 生理上也發生明顯的變化。通過對腦電波的分析, 證明被試的全部活動嚴重失調, 有的被試甚至出現了幻覺( 白日做夢) 現象。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看

當人的生理需求,比如說基本的活動範圍受限,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會受到抑制,接著往上的安全和歸屬的需要也會得不到滿足。另外相對於與之前人的自由不受限,天天日常都被各種活動填滿,但是由於小區封鎖,個人的各種社交活動都不能展開,所以內心的落差也會加大,表現為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在這個維度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老人表現很平常,但是年輕人和小孩的情緒卻表現的比較強烈,會出現焦慮和暴躁的情緒傾向。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方面要增加自己在家的日常活動,保證自己的身體感受器能夠感受一些外來的娛樂活動的刺激,能夠帶來一些愉悅的心理感受,加強和家人的活動,比如說家庭日常節目表演,一些小品,相聲的模仿,即興發揮。競賽模式的娛樂,棋類,遊戲各種娛樂,加深與家人的感情與聯繫。另一方面也要適當降低自己的感受閾值,進行一些紙質閱讀,冥想,情侶或者夫妻間的2分鐘靜默互相凝視,這種低水平的感受性的活動,加大自己對心理落差的寬容度。這種心理彈性向著高和低兩個方向的發展也能使人的心理更加強大,不會因為一點環境的改變就會變得焦慮或者暴躁。


葉沉


想去外面呼吸一下辛鮮空氣,好人都變病人


祥哥走四方


做一個不為國家添麻煩的好公民


鶴允晨


給他們講:很快就要解封了,請量解,我們也是為了你們生命安全著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