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在深山谷中的歷史傳奇


湮沒在深山谷中的歷史傳奇

植根於晉南這片漢文化發祥的沃土上,絳縣的山峪除了優美的自然風光外,還到處留下了早期人類活動的痕跡,折射出厚重的歷史積澱,誰能想象到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山谷,竟然深藏著十三座王侯陵墓。

湮沒在深山谷中的歷史傳奇


磨裡峪位於縣城東側15公里處,谷寬80到200米左右,長約20公里。從東往西順著溝壑走過來,似乎就鑽進了歷史的時空隧道,每一步都有典故,每一腳都有傳說,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就像轉動的車輪,載你快速地去做一番瀏覽。磨裡峪的最東端連接著晉南著名風景區舜王坪,坪上高高的臺塬,茂密的青草,讓人腦海中依稀浮現出五千年前人文始祖舜帝,裹獸皮扙巨棒率領族人與猛虎惡獸爭鬥的畫面。

湮沒在深山谷中的歷史傳奇

由此向西進入山峪,爬登神憂鬼愁的五里坡,穿過一片松林,可見一道有幾座高山連接起來的圍牆式的峰巒,遠看像數匹奔馳的駿馬,攀上去站在頂巔向下俯瞰,又像是一條巨蟒,與雲海中的神龜對視相依在巨龜背上,這裡俗稱“馬兒崖”,又叫真武峰,民間相傳是真武大帝飛昇之地。真武大帝為2500年前春秋時期道教祖師太上老君第182個化身,敕封太玄,鎮守北方,蕩魔掃妖,是歷朝歷代都尊奉的一位大神。

湮沒在深山谷中的歷史傳奇

馬兒崖西南,有一座高聳挺拔、形貌奇特的山崖,酷似一個戴著僧帽的和尚側斜著頭顱,悠閒地斜睨著遠方。這座山就是中條山第二高峰歪頭山。山頭有一座建於距今450年左右的明朝萬曆年間廟觀遺蹟,經歲月洗滌,雖然已經破敗不堪,卻仍然香火不絕。站在雲霧繚繞的山頂,望著眼前塌落的巨石,所有人都會被數百年前工匠們建廟壯舉而感嘆。

湮沒在深山谷中的歷史傳奇

歪頭山西邊數里就是迴馬嶺,上世紀30到40年代,絳縣的革命火種從這裡燃起,經過十多年艱苦卓絕的奮鬥,最終燒出了一片新世界。現在,當年縣委、縣政府的辦公窯洞仍舊硬挺著腰桿,掩藏在半坡上的土崖下。出迴馬嶺沿西北方向20餘里,就到了磨裡峪的西峪口,那裡有座座連片闊大廠房,這便是541一分指廠區,這些廠房建設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主要用於組裝架橋、吊裝、掃雷等裝甲車輛,見證了中蘇反目時期我國人民勒緊腰帶備戰備荒的歷史。

湮沒在深山谷中的歷史傳奇


磨裡峪谷深景幽,水源豐富,植被茂密,覆蓋率高。專家學者在絳縣磨裡峪一個叫大晉堂的小山村,找到了綠草如茵、開闊平展的晉源坪,覓見到始建於明代早已坍塌的晉水廟,在距廟不足20米的地方,驚喜地看到了清澈甘冽,汩汩湧冒的一泓清泉。據考古專家最新考證,大晉堂、小晉堂的泉水即為春秋時期堯虛之南的“晉水”之源,在晉水源頭的背後,是一座蒼松覆蓋頗像墓冢的山包。當地人說此地叫“十陵背”,傳說有十位晉國王侯葬在這裡。如今,大晉堂村居民已全部搬遷下山,山上人跡罕至,但每年總有疑似盜墓的陌生人頻頻光顧。

湮沒在深山谷中的歷史傳奇


由晉水源生成的磨裡峪河即為一直以來爭論不休的“晉水河”。河水潺潺西流,沖刷山石,滋養萬物,伴著時光,打磨出了一串串珍珠般奇妙景觀,三公墓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晉水自東向西流經的河畔兩側,依次在絳縣磨裡鎮的南劉家村,南樊鎮槐泉村和衛莊鎮下村挺臥著晉靈公、晉獻公和晉文公的三座墓冢,其堆土規整、氣勢雄渾。古人應該也習慣依水而棲、伴河長眠,三公墓是一部厚重的史書,也許,它以沉默向我們昭示晉國與晉水曾經的淵源。

湮沒在深山谷中的歷史傳奇


晉文公墓在山西省曲沃與絳縣交界的衛莊鎮的下村側,墓高40米,圓形,周長200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主晉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時晉國國君,名重耳,晉獻公之子。被迫在外逃亡19年後歸國即位,勵精圖治,使晉國成為實力強大的霸主。陵墓依地形而設,高達30餘米,猶如山丘。據傳,解放前墓地松柏如蓋,綠草如茵,鬱鬱蔥蔥,莊嚴靜穆。墓後嶺頂建有祠廟,抗戰期間被日寇拆毀,樹木砍伐一空。現在所看到的景象是蔚然深秀的國槐遍佈山丘,明代《晉文公墓》紀念碑矗立路旁,雄偉壯觀。

湮沒在深山谷中的歷史傳奇


晉獻公墓位於絳縣南樊槐泉村東嶺。墓高百尺,無祠孤寢,墓形似無柄之木鐸。他是春秋時晉國武公之子,名詭諸,始建都維(山西絳縣)。現存墓冢高40餘米,宛如山丘,孤寢無祠,墓形似無柄木鐸,五花土堆成。

晉靈公墓晉靈公名夷皋,耽於酒色,荒於朝政,後被趙穿所殺。墓冢如饅頭狀,長50米,寬40米,高30餘米,五花土堆成,未發掘。保存基本完整。

湮沒在深山谷中的歷史傳奇


近幾年,有人慧眼識珠,投入巨資,在這裡建起了以漂流觀光為主的絳北大峽谷景區,吸引了八方來客,為山區經濟轉型發展做出了示範表率。此外,馬兒崖、歪頭山等處,地勢險要,形態奇特,物種齊全,生態保存良好,景觀獨具特色,如同藏身深山裡的閨秀,尚在等待著有心人掀起蓋頭,展示真容。

湮沒在深山谷中的歷史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