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稀奇!用樹葉見證歷史,傣族的文化瑰寶貝葉經


貝葉經對於許多人來說是神秘而陌生的,大家對其仍然知之甚少。貝葉經到底是什麼?其價值是什麼?有人說,它是"樹葉上的傣族文化",去貝葉經的故鄉西雙版納後,筆者瞭解到貝葉經是傣族人引以為傲的傣族上的百科全書,就如漢族的甲骨文、簡牘。


好稀奇!用樹葉見證歷史,傣族的文化瑰寶貝葉經


貝葉經,傣語稱"坦蘭",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它是用民間製作的鐵筆將文字刻寫在經過特製的"拜蘭"(貝葉棕樹樹葉)之上而成。貝葉經最早起源於印度。一般認為貝葉經是在公元7世紀前後隨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再經緬甸、泰國傳入我國雲南省西南邊疆地區。


好稀奇!用樹葉見證歷史,傣族的文化瑰寶貝葉經


  現在,在傣族人中,會製作貝葉經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幾乎都不願學習貝葉經製作技藝,這門技藝現在面臨失傳的危險。但正如有關專家所說,傣族人不可能永遠在貝葉上刻字。貝葉經、貝葉文化如今逐漸跨越歷史,保留著最核心的價值——文本,以現代傳播方式走近大眾,當然,貝葉經、貝葉文化還會有更多傳播形式。

  

好稀奇!用樹葉見證歷史,傣族的文化瑰寶貝葉經


找到會製作貝葉經且對貝葉經、貝葉文化通曉的人並不容易,貝葉經與佛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它主要記載的是佛教經典。筆者們最先探訪的是景洪市的總佛寺。之前以為只要是和尚都會這門技藝,事實卻並非如此,佛寺中為數不多會做貝葉經的人都在外學習,就連佛寺中所藏的貝葉經,也因為掌管鑰匙的住持不在而無緣看到。

談到版納傣族人中會製作貝葉經的人數,總佛寺的一位老和尚想了想,說:"現在越來越少了,精通的估計有百人左右吧。"


好稀奇!用樹葉見證歷史,傣族的文化瑰寶貝葉經


   探究貝葉經製作工藝的根源,一定離不開寺院。歷史上,版納的每座佛寺都有一個藏經閣,傣語稱"林坦",所有貝葉經都要統一保管在這裡,由佛爺、和尚嚴格看管。未經寺主允許,任何人不得擅自進入或者帶走經書。對貝葉經的管理很嚴格,除綿紙抄寫的生產生活常識、醫藥、曆法等方面的貝葉經可保留在村裡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經典和其他貝葉經不允許個人帶出佛寺。


好稀奇!用樹葉見證歷史,傣族的文化瑰寶貝葉經


據悉貝葉經不僅是佛教經典,更是傣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書。貝葉經之於傣族文化,就如同甲骨文之於漢族文化,是歷史的見證與文化傳承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鏈條,貝葉經的歷史、民族、文化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好稀奇!用樹葉見證歷史,傣族的文化瑰寶貝葉經


  據介紹,由於貝葉經擁有珍貴的價值,建國以來,各級部門做了許多對貝葉經的研究、保護與發掘工作。有關部門統計,傣文貝葉經中已譯成漢文的文章或專著已達1300多篇(部),許多學者寫出了不少以貝葉經為主題的論文。另外,大型舞劇《蘭嘎西賀》;大型音樂詩劇《潑水節》,電影《孔雀公主》等就是根據貝葉經的內容創作的。


好稀奇!用樹葉見證歷史,傣族的文化瑰寶貝葉經


專家們一致認為,貝葉文化是貝葉經的核心價值所在。談到貝葉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會製作、刻寫貝葉經的人越來越少了,就如甲骨文雖然是傳統文化,但我們不可能在21世紀還在甲骨上刻字,也不可能永遠在貝葉上刻字。以現代的形式讓貝葉經經典傳承下來,走近大眾,讓除傣族人以外的更多人認知,這可能是傳承和發展貝葉經最好的方式了。"


好稀奇!用樹葉見證歷史,傣族的文化瑰寶貝葉經


  據調查,雲南西雙版納、普洱、臨滄、德宏一帶發現的傣文貝葉經約有四五千卷,其中登記造冊的有二千餘卷。由於西雙版納的傣族與泰國的泰族、老撾的老族、緬甸的撣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連,所以形成了一個東南亞貝葉文化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