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7


911事件後,美國民眾的反應只能用群情激奮來形容。


有人在世貿廢墟上掛出了美國國旗,上面寫著“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對於美國人來說,反擊是必然的。但是反擊的目標應該是誰?


在911事件發生後的一個月裡,沒有任何人承認對此次襲擊負責。


FBI使出渾身解數,通過各種途徑迅速鎖定了劫機者的身份。根據一些非常鬆散的證據,美國政府認定本拉登和他領導的基地組織就是911事件的策劃者。


9月17日,小布什在查看五角大樓撞擊現場時抑制不住自己的衝動,當眾發誓要對本拉登進行生死通緝(wanted dead or alive)。


作為美國總統,小布什發表這種德州牛仔式的言論也許有些不妥,但這正是911後的美國民眾最希望聽到的話。


關於美國人追殺本拉登的過程,推薦大家看一下《獵殺本拉登》這部電影。雖然這部片子並不是紀錄片,但片中的歷史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實的,片子也拍得很棒。


在獵殺本拉登這件事上,美國政府投入了幾乎無限的人力和資源。但本拉登極其小心地放棄了一切現代化的通訊手段,僅僅依靠信使傳遞手寫信息這種最古老的方式與外界取得聯繫。


這讓美國人所慣用的一切高科技追蹤手段都變得徹底無效了。美國人用各種手段追查了好幾年,還懸賞2500萬美元給任何能提供本拉登下落的人,但仍然無法找到這名恐怖分子頭目。


隨著美軍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接近尾聲,美國政府中的鷹派、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把目光投向了另一個他可以打擊的目標:薩達姆·侯賽因。


在911事件發生的當天,拉姆斯菲爾德就曾經指示手下:“看一下是否能把薩達姆·侯賽因也扯進來一起幹掉,而不僅僅是奧薩馬·本拉登。”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上面的這張紙條中寫著:

“Best into fast, Judge whether good enough hit SH, not only UBL”,其中SH是薩達姆的姓名縮寫,UBL是本拉登的姓名縮寫。

拉姆斯菲爾德命令手下想辦法把薩達姆和911事件扯上關係,但他的手下們發現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一點。於是,他們為入侵伊拉克找了一個新的藉口: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不管國際社會如何質疑,小布什政府入侵伊拉克的決心已經無法改變。得不到聯合國的支持也無所謂,美國和自己的忠實小弟英國一起上同樣能夠幹掉薩達姆。

除了幾位當事人之外,恐怕沒人能夠說清楚小布什政府為什麼如此執著地要入侵伊拉克。也許是因為美國政府看上了伊拉克的石油資源;也許是因為拉姆斯菲爾德想要通過一場戰爭提高軍方的話語權。


美軍開始再次在海灣地區集結,一切彷彿都是十二年前的海灣戰爭的重演。


然而,這場戰爭與十二年的海灣戰爭又是如此地不同。


十二年前,伊拉克作為侵略者武裝吞併科威特,美國出兵干涉有著充分的正當理由。美軍的目標是阻止伊拉克繼續入侵沙特、解放科威特,在開戰前就佔據了道德上的巨大優勢。


從法理上來講,以美國為主導的軍事行動得到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支持,甚至連蘇聯都投了贊成票。在用武力解放科威特後,美軍隨即宣佈停戰,沒有繼續入侵伊拉克。


但在2002年,小布什政府開始不斷地跟伊拉克找茬,以得到一個開戰的藉口。美國人要求伊拉克在30天之內證明自己已經銷燬了所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薩達姆同意了。伊拉克科學家加班加點製作了一份詳盡的報告交給了美國政府。美國人看過後說,這份報告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美國人要求聯合國武器核查小組重返伊拉克。薩達姆也同意了。


面對美國人提出的每一個苛刻條件,薩達姆全都順從地接受了。那麼,小布什怎樣才能找到一個對伊拉克開戰的藉口呢?


很簡單,他只需要向薩達姆提出一個對方絕對無法完成的要求就行了。


3月17日,小布什向薩達姆發出了最後通牒:薩達姆和他的兒子們必須在48小時之內離開伊拉克,否則他們將面對美國的軍事打擊。


小布什知道薩達姆絕對不會主動離開伊拉克,所以在發出通牒之後,他就在白宮裡等待著美軍在48小時之後開始軍事行動。


在48個小時的最終期限到來之前,中情局局長衝進了小布什的辦公室。他告訴總統,他有“非常可靠”的情報顯示薩達姆本人此刻正身處巴格達附近的一所房屋內。只要派出兩架戰機投下幾枚炸彈,一切都可以提前結束。


小布什有些猶豫,他剛剛在全世界面前給了薩達姆48個小時的時間。中情局局長提醒他,如果等到48小時的期限之後,薩達姆可能就已經不在那裡了。但作為美國總統,小布什不能輕易食言。


他最後還是決定,讓兩架F117戰機做好準備,等到48小時的期限一到就發動襲擊。


48小時的期限剛過,兩架F117對這所房屋進行了轟炸。不過,令美國人感到失望的時,在轟炸發生時薩達姆已經離開了。這次失敗的斬首行動轉而變成了美軍入侵伊拉克的序曲。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3月19日,美軍開始了針對薩達姆政權的軍事行動,伊拉克戰爭爆發。


在當天的電視講話中,小布什表示美國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是“解除伊拉克武裝、解放伊拉克人民、以及拯救全世界於巨大的危難之中。”



8


從打響伊拉克戰爭的第一槍,到佔領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美軍只用了二十一天。


在這二十一天裡,美軍曾經碰到了十年一遇、遮天蔽日的的沙塵暴;也曾經有幾名倒黴的美軍士兵被伊軍俘獲,遭到毆打後出現在伊拉克電視畫面上。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但這些都無法阻擋美軍前進的腳步。與1991年海灣戰爭中使用的紅外製導武器不同,2003年美軍已經開始使用衛星制導武器,對戰場天氣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


而出現在電視上的美軍戰俘也只會讓美國民眾更加厭惡薩達姆政權。


從戰爭開始的第一天起,伊拉克信息部長每天都在電視上發表講話,告訴伊拉克人一切關於美軍進展的消息都是謠傳。4月7日,伊拉克宣傳部長在巴格達最後一次召開了新聞發佈會。


他告訴大家,美軍已經逼近巴格達的消息完全是謠言,巴格達還牢牢地處於伊拉克政府的控制之下。但事實上,美軍在這一天已經來到了巴格達城的郊區,幷包圍了整個城市。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4月8日,美軍攻入巴格達城區,在經過短暫的戰鬥後佔領了整個城市。許多在薩達姆統治下受到壓迫的人們一直都不敢相信薩達姆政權會真的倒臺。他們一直等到親眼看見美軍坦克開進巴格達的街道後,才敢走上街頭歡迎美軍的到來。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在美軍的幫助下,巴格達街頭的人們合力拉倒了豎立在廣場的一座薩達姆雕塑。人們拖著雕像的頭在街頭上游行,有人用鞋底抽打著薩達姆的臉。在伊拉克文化中,這是一種極端的侮辱。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這些走上街頭的伊拉克民眾或許是發自內心地歡迎美軍的到來。在經歷了十幾年的戰爭和制裁後,他們希望美國人能夠帶給他們安全、自由和繁榮。


這樣的氛圍讓進入巴格達的美軍士兵也恍惚間覺得自己成為了人民的解放者,就像1944年進入巴黎的盟軍士兵一樣。


然而,那些憎恨美軍、支持薩達姆的伊拉克人是不會在這時走上街頭的。他們此時躲在暗處默默地準備著武器。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們將會讓美軍士兵付出沉重的代價。


4月13日,美軍佔領了薩達姆的老家提克里特。5月1日,美國總統小布什宣佈伊拉克戰爭正式結束。


美軍快速而徹底的勝利並不出人意料。美國2002年的軍費是3600億美元,而伊拉克在同一年的全國GDP也只有270億美元。用這樣的鉅額軍費打造出來的高科技軍隊如果打不贏遭受了十幾年武器禁運的伊拉克,那才是怪事。


在完成軍事任務之後,美國政府還有幾個重要的政治任務需要完成:


第一,找到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證明美國對伊動武的正當性。


第二,在伊拉克儘快建立一個符合美國價值觀的、有能力維持秩序的新政府,讓美國大兵早日回家。


第三,抓住並審判薩達姆。


在伊拉克戰爭開始後,美軍就派出了特種部隊到伊拉克西部去尋找化學武器工廠。他們在沙漠中找到了幾個“疑似”用來生產化學武器的工廠,但沒有發現任何決定性的證據。


在戰鬥結束後,美國派出了由1400名專家組成的工作組對伊拉克全境進行了幾個月的搜索,但他們什麼都沒找到。


沒有化學武器,沒有核武器,沒有生化實驗室,什麼都沒有。美國政府在戰前言之鑿鑿的對伊拉克動武的理由已經開始站不住腳了。


美國政府轉而開始強調薩達姆政權劣跡斑斑的人權記錄,提醒大家薩達姆在統治伊拉克期間,有至少28萬伊拉克人慘遭殺害。


即使伊拉克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推翻這樣一個獨裁政府,還給伊拉克人民一個自由和民主的國家,也是一件大好事。


然而,在伊拉克建立一個新政府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個面積不大的國家裡,存在著各種各樣難以調和的矛盾,比如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教派矛盾,又比如庫爾德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民族矛盾。

伊拉克就像一個充滿了高溫蒸汽的高壓鍋,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要想讓這個高壓鍋避免爆炸,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鍋蓋。在薩達姆統治下,這個鍋蓋被他牢牢地按住了。在薩達姆被推翻後,美國人應該找誰來繼續按住這個鍋蓋?


戰爭結束後,薩達姆統治期間流亡海外的各種反對派政治人物紛紛回到了伊拉克,等著在新政府中擔任職務。此時的伊拉克國內形勢一片混亂,各種惡性暴力事件層出不窮。


無論是這些反對派領導人,還是庫爾德人領袖,都沒有能力去維持整個國家的秩序。這個責任只能暫時由美國人來承擔。


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成立了聯軍臨時權力機構,即使按照樂觀的估計,他們也需要經過一年後才能建立一個有效的伊拉克新政府。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找不到,建立新政府又遙遙無期,美軍現在能做似乎只有抓捕薩達姆這一件事情了。但事實證明,這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薩達姆最後一次在公共場合露面是美軍攻入巴格達的前夕。他在支持者面前發表了簡短的講話,然後便鑽進了一輛奔馳轎車離開了。在離開巴格達前,薩達姆讓手下從伊拉克中央銀行提取了10億美元現金。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在這之後,薩達姆便徹底消失了,沒人知道他在哪裡。


美軍一度認為,抓住薩達姆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因為薩達姆維持統治靠的是暴力和恐怖,當他從權力的頂峰跌下後,將不會再有人願意為他效力。


美國人制作了一套撲克牌,上面印著薩達姆政府中的各位被美軍通緝的前伊拉克高官。這幅撲克牌中最大的一張牌的黑桃A當然就是薩達姆,他的兩個兒子分別是紅桃A和梅花A。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在美國人眼裡,薩達姆的權力組織形式就好像二戰中的納粹政權一樣。這種權力組織架構好像一個金字塔一樣,處在最頂端的是希特勒,他直接控制位於下面一層的部長和將軍,這些部長和將軍再控制他們的下屬。


按照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只要抓到這條命令鏈中的某個人,然後向上順藤摸瓜,經過若干層之後,總歸能找到薩達姆的下落。

但讓美國人感到迷惑的是,儘管有越來越多的撲克牌上的官員被美軍抓獲,他們始終無法得到關於薩達姆下落的任何信息。

6月16日,美軍抓獲了他們在開戰後找到的薩達姆政權中最重要的官員,薩達姆的私人秘書Abid Hamid Mahmud。這位秘書在通緝撲克牌中的花色為方片A,排在薩達姆和他兩個兒子之後,被認為是薩達姆政權中的第四號人物。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美軍從這名排在通緝榜第四位的前伊拉克高官嘴裡竟然撬不出一點關於薩達姆下落的信息。Mahmud告訴美國人,薩達姆很早就跟他分道揚鑣了。現在沒人知道他在哪裡。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薩達姆給外人的印象是一個乘坐著高級轎車、永遠被大群保鏢簇擁著的大腹便便的獨裁者。人們已經忘記,在薩達姆22歲的時候,他曾經因為刺殺當時的伊拉克首相而進行過數年的逃亡。


換句話說,逃亡生活對於薩達姆來說並不陌生。他懂得如何在逃亡中隱藏自己,也清楚在這種時候誰可以信任、誰會出賣他。在離開巴格達後,薩達姆便不再使用任何通訊工具,也不再使用固定的住所。他的一切行蹤只有他最信任的人才知道。


美國國防部在這個時候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抓捕本拉登的任務進行了兩年後仍然沒有任何結果,如果再讓薩達姆逃掉的話,美國政府的臉真的要被丟光了。


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到伊拉克視察時,特地召見了負責抓捕的官員,惱火地要求他解釋為什麼幾十萬美軍佈下的天羅地網都遲遲無法找到薩達姆。


7月3日,美國政府為任何能夠提供薩達姆和他兩個兒子下落的人開出了鉅額賞金:薩達姆兩千五百萬美元,他的兩個兒子各一千五百萬美元。


在鉅額賞金的刺激下,很快就有告密者悄悄地來到了美軍指揮所,向他們透露了薩達姆的兩個兒子的藏匿地點。

7月22日,美軍派出101空降師的200名士兵,包圍了位於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的一幢別墅,薩達姆的兩個兒子烏代和庫塞就藏在這幢別墅裡。


當美軍試著從樓梯間衝進去時,藏在別墅內的人向他們進行了猛烈地射擊。美軍調來了武裝直升機和A10攻擊機,對這座別墅進行了轟炸,並從地面向別墅內發射了20枚反坦克火箭彈。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在經過4個小時的狂轟濫炸之後,美軍終於衝進了別墅,發現薩達姆的兩個兒子和一名保鏢已經被炸死。屋子裡唯一還活著的人是薩達姆14歲的孫子,當他舉起步槍向衝進來的美軍射擊時,美軍士兵開槍打死了他。


一天之內失去了僅有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這對於66歲的薩達姆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無論他本人是否還能捲土重來,他建立薩達姆王朝的夢想已經徹底破滅。


儘管如此,他還是在幾天後的廣播中宣稱:“如果我有一百個兒子,我也會毫不猶豫地讓他們像我的兩個兒子一樣犧牲。”


十天之後,美國國務院高調地宣佈,國務卿鮑威爾已經簽字同意向告密者支付3000萬美元的賞金。美國人希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鼓勵人們大膽地向美軍舉報薩達姆的下落。

但是,儘管薩達姆的賞金高達2500萬美元,但一直沒有人能夠向美國人提供薩達姆的下落。


在幾個月徒勞無功的抓捕後,美國人終於意識到,他們關於薩達姆政權的理解也許是錯誤的。薩達姆政權與納粹這種自上而下的嚴密組織並不相同,反而更像是紐約黑手黨這種由家族姻親聯繫起來的黑幫組織。


在這個權力體系中,一個人是否能夠得到信任並不取決於他有什麼樣的能力,而是取決於他與薩達姆之間是否有某種血緣或者姻親關係。


在薩達姆的眼裡,忠誠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品質。在開始逃亡後,薩達姆更是完全不信任家族成員以外的人,因為只有家族成員才不會為了2500萬美元向美軍出賣他的下落。


美軍在明白了這一點之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薩達姆藏在他的老家提克里特。在隨後的行動中,美軍突襲了位於提克里特的一處農場,在這裡他們發現了一些重要的線索:8百萬美金現鈔、狙擊槍、薩達姆妻子的首飾和護照。一切都表明,薩達姆很有可能在近期來過這裡。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裡找到了薩達姆的家族相冊,裡面全都是薩達姆本人參加各種婚禮、生日聚會時留下的照片。美國人敏銳地意識到,這些照片裡站在薩達姆身旁的人,一定是對於薩達姆來說非常重要的家族成員。


接下來,美軍襲擊了提克里特更多的民宅,每到一處人家他們就翻箱倒櫃地找出各種照片、相冊,帶回到指揮部進行研究。靠著這些家族相冊,美國人漸漸搞清楚了一個以薩達姆為核心的家族關係網,並製作了相應的圖片。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在這張圖片中,薩達姆位於正中的位置,環繞著他的是由五大家族成員所組成的複雜關係網。


這些家族成員在薩達姆政權中擔任的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職位,也並沒有出現在美軍制作的統計撲克牌上,但這些人才是被薩達姆所信賴的人,也是薩達姆維持暴力統治的真正核心力量。


在對比這些照片中的人物後,美國人逐漸盯上了一對叫做Rudman al-Musslit和Mohammad al-Musslit的兄弟。


這對兄弟雖然沒有擔任什麼重要的官職,但卻經常在各種場合中出現薩達姆左右,美國人因此斷定這兄弟倆在薩達姆的家族關係網中處於非常核心的位置。


憑藉著上面這張家族關係網,美軍在提克里特大肆抓人。每找到一個名字出現在這張圖表裡的人時,美軍便把他帶回基地,想辦法讓他交代出其他家族成員的下落。


在官方新聞中,美軍通常會模糊地說他們通過“審問”或者“詢問”俘虜,得到了各種信息。不過,傻子都想得到,在伊拉克這樣一個注重家族宗親的社會中,想要讓伊拉克人乖乖供認出自己的親人,美國人的手段絕不可能只是“審問”那麼簡單。


美軍到底用了什麼樣的手段,我們當然不可能知道。我們不難想象,在那些被捕的薩達姆家族成員中,總會有人承受不住美軍的“審問”而供出親人的下落。

美軍就用這種方法耐心地從這張家族圖的邊緣一點點向核心逼近。他們相信,薩達姆的下落,就掌握在那些家族圖中距離他最近那幾個人手裡。


在11月8日的一次行動中,美軍終於抓獲了al-Musslit兩兄弟中的Rudman,這是美軍在開始追捕薩達姆以來最大的收穫。

Rudman被立刻帶往巴格達接受美軍的審問,但可惜的是他在被抓獲後連24小時都沒撐到就死掉了。美軍只好把下一個目標定為他的兄弟Mohammad,綽號為“胖子”。


這個人就是經常出現在薩達姆左右的“胖子”: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在Rudman死後,美軍轉而對他18歲的兒子進行了審問。在美軍的審問下,Rudman的兒子給出了他的叔叔Mohammad的司機的名字。美軍根據這條信息,又抓到了Mohammad的司機。


美國人相信他們已經距離薩達姆非常近了:這名司機一定知道Mohammad在哪裡;而Mohammad一定知道薩達姆在哪裡。


司機在美軍的審訊下非常痛快地交代出了Mohammad,也就是“胖子”的下落。美軍接下來襲擊了“胖子”的住所和他常去的農場,在行動中抓到了“胖子”的兒子和他的幾個朋友。


最後,美軍在巴格達的一處住所中抓了到“胖子”,也就是Mohammad這個在照片中總是出現在薩達姆左右的人。

美軍用最快的速度對“胖子”進行了審問,要他立刻說出薩達姆的藏身地點。美國人知道,審訊過程每拖延一分鐘,薩達姆的行蹤就多一分不確定性。


在美軍的審訊手段下,胖子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就屈服了。在傍晚時分,他向美國人招供說,薩達姆此時就在一個叫做達爾(al Dawr)的小鎮中的一個農場中。


美軍立刻集結了一支600人的部隊,在7點30分開始了行動。美軍將小鎮團團圍住,任何人不得進出,並切斷了整個小鎮的電源。600名全副武裝的美軍士兵頭戴夜視儀,在夜色中向農場撲去。

美軍在到達農場後,發現這裡已經空無一人。負責搜尋的士兵發現這裡雖然沒有人,但一個穀倉裡的爐子還有餘溫,顯然住在這裡的人剛剛離開不久。


於是這些不死心的士兵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在農場附近繼續搜尋。一名美軍士兵看到農場外的地面上鋪著一塊毯子,覺得有些奇怪,於是便把毯子掀開了。


毯子下面是一塊帶有把手的石板,當他把石板移開後,發現下面是一個僅僅足夠一個人容身的地洞,裡面藏著一個老頭。


這名美國士兵把這個渾身髒兮兮地老頭從洞裡揪出來之後,驚訝地發現他就是美國政府8個月來一直要找的人——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事後人們發現,薩達姆用來藏身的這個洞呈L形,深度不足兩米。在洞的底部有一個橫向伸出的空間,僅僅夠一個人平躺在裡面,盡頭有一個用來通風的呼吸孔。


當美軍在農場中四處搜查時,這位權傾一時的伊拉克前總統、統治了這個國家長達24年的獨裁者就一直像老鼠一樣躲藏在這個僅夠一人容身的洞穴裡。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誰是薩達姆?逃亡與獵殺


這一天是2003年12月13日。美軍士兵在抓到薩達姆後,互相拍著戰友的肩膀說:“聖誕快樂。”

(未完待續·還剩最後一篇)

作者 | 知乎 · 十一點半

來源 | 知乎專欄:篝火旁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