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印尼東努薩登加拉省蘭巴塔島上的拉瑪萊拉村附近,一名傳統捕鯨魚叉手在船頭躍起,將矛擲向獵物。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看過電影《海洋深處》的人,一定還記得那個驚心動魄的場面。在波濤洶湧的海上,一群捕鯨人,一隻巨大的座頭鯨,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最後,一隻小船和一根倒鉤叉,深深嵌入鯨魚的肉體,它的掙扎與捕手的興奮,那一刻的恐懼如同海浪撲面而來……鯨,因其渾身是寶,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捕殺的對象。從傳統純粹以獵鯨為食,到後來商業捕鯨不斷擴大,捕鯨手段也在不斷變化,這導致鯨的數量在急劇下降,很多甚至瀕臨滅絕。

然而,這個處於海洋食物鏈中最上層的動物,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它們的滅絕將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的紊亂,而想要恢復這個生態系統則需漫長的過程。是生存,還是毀滅?長久以來,需求與慾望使人類追逐著鯨魚的足跡,人與鯨的故事也在不斷地上演。然而,如果我們的獲得是建立在血腥與破壞之上,那麼這種殺戮就該停止。

印尼拉瑪萊拉人,地球上最後一個傳統捕鯨村

2017年7~8月間,我與幾個攝影愛好者為尋找拍攝世界上最後一個傳統捕鯨村,在印度尼西亞各海島間穿梭探尋。傳說中最後的古法捕鯨者駕木船,徒手擲鐵頭竹竿,在驚濤駭浪中,與海洋巨無霸們搏鬥,以爭口食。為了目睹和紀錄“地球上最後的傳統捕鯨者”,我們開始了為期一週的探秘之旅。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拉瑪萊拉的小村莊(文、攝影/黃明)

據說這個村莊在印尼索洛群島中的Lembata島上,有一個名為拉瑪萊拉的小村莊。由於自然條件惡劣,村裡幾乎無法發展農業,因此全村人都靠打漁為生。而他們的捕撈重點不是小魚小蝦,而是海洋中最難惹的傢伙們——鯨魚、鯊魚、蝠鱝(魔鬼魚)、海豚等。由於拉瑪萊拉人捕鯨是為了生存食用而不是盈利,接受過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與認可,捕捉數量有限,也因此不受國際捕鯨委員會相關規定的限制。

我們一行人向著大至的方向,從巴厘島飛行一個半小時到毛梅雷島,再經過六小時的吉普車行駛到海港。住宿一夜,第二天海上四小時航行,盤山路顛簸四小時。當見到了海邊二十多間魚排茅草房,才相信這是我們要尋找的地方——拉瑪萊拉村。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拉瑪萊拉村海邊殘存的鯨魚骨骼(文、攝影/黃明)

由於每年5月至10月期間,鯨魚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遷徙,這些巨型生物正好經過Lembata島的門口。因此Lembata每年五5月1日開始捕鯨,到7月達到高峰期。而近年來隨著各類鯨、鯊數量的銳減,像抹香鯨、虎鯨等大型巨獸一般只能捕十隻左右,這個現象已開始影響到島上漁民的生存問題。

來到拉瑪萊拉村的海邊,一眼望去,海灘上殘留著大量的海中巨獸的骸骨,這也見證了上千年捕鯨的歷史。第二天,我們正好遇到了少有的漁汛和大豐收,看到拉瑪萊拉村漁民歡樂而忙碌地處理著滿海灘的海洋生物的遺體,我們心情複雜,不知是喜是憂。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每年5月至10月是捕撈季節,村裡男人們就駕駛著完全手工打造的木船出發了。

第三天,我們也隨漁民駕著可以乘坐10人左右的簡易木船,在海上漂泊7個小時,體驗古老而傳統的捕鯨過程。拉瑪萊拉人是世界上唯一用肉搏方式捕殺鯨魚的人,他們乘坐木質小船,用魚叉和短刀與龐大鯨魚搏鬥,這種充滿危險的捕鯨方法在當地延續數百年。大浪、顛簸、暈船、暴曬,以及拉瑪萊拉人跳躍扎鯨、與巨獸們搏鬥的場景讓我們終身難忘。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狩獵歸來,孩子們幫助獵手往岸上拖捕獲的獵物

拉瑪萊拉村民相信,大海就是他們的母親。母親有能力哺育、保護併為依靠她生存的孩子提供食物。這意味著他們需要尊重大海,並接受她慷慨的饋贈。

更奇妙的是,雖然捕鯨,但是拉瑪萊拉人相信祖先的靈魂就藏在鯨魚體內。每當捕鯨者看到鯨魚,他們會先花幾分鐘向祖先禱告,祈求祖先的靈魂為了他貧窮的子民放棄抵抗。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這樣的獵捕方式也許有些殘忍,但與貪婪的日本現代化捕鯨業不同,島上居民是為了活著。

因為捕鯨,拉瑪萊拉人的名聲一直頗受爭議。但通過這次探訪,我們見證了傳說中拉瑪萊拉人生存的不易。在他們虔誠的祈禱與生存的掙扎中,賴以生存的鯨與人的關係更加緊密,這大概就是人與自然、萬物相連的微妙之處。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當地人收集鯨魚的牙齒,還可以用來做工藝品

鯨魚的眼淚,深植於日本傳統中的捕鯨文化

曾獲得奧斯卡獎的影片《海豚灣》,讓日本的南部小城太地町“出了名”,這裡曾經是海豚的屠宰場。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海豚在這裡被迫害,這樣血腥的捕鯨行為一直以來飽受國際社會詬病。日本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鯨、食鯨國,捕鯨的歷史更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繩紋時代,商業捕鯨則始於17世紀。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在日本人的觀念中,鯨魚只是魚類之一。日本漁民無法理解國際社會對他們捕鯨的指責,太地町漁民認為,海豚作為鯨目齒鯨類,它只是一種大魚,海豚肉只是一種食物。在日本漁民看來,捕鯨不是一項職業,而是驕傲,是歷史。日本捕鯨協會在其主頁上宣稱,在日本歷史中,人們通過捕鯨產生了信仰。民謠、舞蹈、傳統工藝等眾多的捕鯨文化得到了傳承,這是日本人與鯨魚共同走過的歷史見證。

對於食鯨肉的情況,日本《朝日新聞》在2006年有過統計,根據調查,在日本國民中,只有4%的人常常吃鯨魚肉,有9%的人非常偶爾地吃鯨魚肉,而有53%的人沒有吃過,33%的人也永遠不準備吃。為了重振“鯨文化”,日本政府開始對捕鯨業提供大力支持,每年不惜斥500萬美元巨資在國民中推廣“食鯨文化”,並在全國設立專門的“鯨魚美味協會”。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長久以來,日本一直都宣稱需要“以科研為目的”的捕鯨活動,以便更好地瞭解鯨群的遷徙、進食等習性。

另外,圍繞捕鯨活動,日本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產業和市場。目前,日本僅太平洋地區就有捕鯨船1000艘,工人10萬,並擁有北海道函館市、和歌山縣太地町等六個捕鯨基地。始於1934年的日本遠洋捕鯨,最高峰時7支捕鯨船隊每年捕殺2萬頭鯨。1982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通過了“全面暫停商業捕鯨決定”,日本遠洋捕鯨開始走下坡路。儘管遭廣泛反對,日本每年仍以科學研究為名大量捕殺鯨類。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這種所謂的科研捕鯨令國際社會不滿,動物保護人士指出:並不需要通過捕鯨來開展研究。

日本在南太平洋的捕鯨活動,引起澳洲和新西蘭等南太平洋國家的抗議和反對,並多次與保護鯨魚組織在海上爆發衝突。2010年5月,澳洲向國際法庭提起訴訟,指日本以科學研究為名捕殺鯨魚,只是掩飾捕鯨的商業目的。2017年,日本政府打著科研捕鯨的旗號,177頭鯨魚再遭劫難,此舉再次激起了動物權益活動家和環保組織的憤怒。如果說傳統捕鯨是為了生存所迫,如今的利益燻心的屠殺似乎讓人不寒而慄。

昔日的捕鯨大國,被遺忘的美國埃塞克斯號

1820年11月20日,在南太平洋遠離陸地的大洋深處,一艘美國捕鯨船被一頭憤怒的巨大抹香鯨撞沉。船上20名船員,分乘三隻捕鯨小艇,開始了漫長的海上漂流,他們忍受著極度的飢餓焦渴,和令人瘋狂的絕望,日漸衰弱,不斷有人死去。三個月後,最終遇救的人,竟然是靠著吞食死難同伴的屍骨活下來的。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這樣的情節不是電視劇,而是發生在美國的真實事件。大西洋沿岸麻省的楠塔基特島,由於接近漁場,地理位置優越,成了捕鯨重鎮,富得流油,是美國最富有的城鎮之一。楠塔基特島是美國捕鯨業的大本營,島上有七十多艘捕鯨船,埃塞克斯號是其中之一,美國“埃塞克斯號”捕鯨船海難就是19世紀最著名的海難之一。

今天在美國,只要說起捕殺鯨魚,無人不義憤填膺。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一百多年前,美國曾經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捕鯨大國。18世紀的北美,隨著工業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對照明用油、機械潤滑油的需求越來越大。鯨魚的脂肪提煉出來的鯨油可以用於照明和潤滑,而且鯨的骨頭也可以被用來製造各種有用的產品。富有彈性的鯨鬚被當成塑料使用,社會上流行的婦女束腰緊身胸衣則用鯨鬚製成。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海洋深處》海報

電影《海洋深處》,講述了埃塞克斯捕鯨船所經歷的真實的海難。

於是,數以百計的船隻從港口出發,主要是在英格蘭,在全球範圍內,帶回鯨油和其他從鯨魚身上產出的產品。因為這之間產生的巨大經濟收益,美國創造了一個高度有組織的行業——捕鯨業,並且在當年成為美國GDP貢獻比重前五大行業之一。從1820年至1860年的美國捕鯨業黃金時代,捕殺的抹香鯨有25萬頭之多。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如此看來,那頭靜靜地浮在海面上的抹香鯨,突如其來地對埃塞克斯號進行憤怒的襲擊,難道不正是大自然對人類無情報復的生動寫照嗎?然而,隨著捕鯨業收益日益鼎盛,還是迎來了它告別歷史舞臺的一天。1956年後,美國的捕鯨業產值開始了大指數下滑,其中原因除了捕獵造成的鯨魚數量銳減,導致捕獵難度越來越高之外。捕鯨業被石油業徹底替代,這也是它最終消失在美國曆史舞臺上的必然。

傳奇維京人,冰島的鯨魚與看客

雖然日本的捕鯨活動是眾矢之的,但日本卻不是唯一從事商業捕鯨的國家。作為維京人後裔,距離挪威不遠的冰島,也有這個習慣。但冰島在2002年再度加入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時候,被賦予了一項與捕鯨禁令相違背的權利。每年,政府都會給出嚴格的捕殺小鬚鯨和長鬚鯨的配額,以保證這兩個鯨魚種群數量的穩定。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胡薩維克小鎮

胡薩維克小鎮是冰島觀鯨的最佳之地,地處北部北冰洋這個海灣小鎮周邊的斯爾喬萬迪海灣,據說在這裡觀鯨的成功率高達98%。

儘管冰島地處北極圈的邊緣,但因北大西洋暖流的穩定“供暖”,沿岸的海水不會結冰。也因為北大西洋暖流與北冰洋冰冷的海水在這裡匯合,讓這一帶的海域適合浮游生物繁殖。既然有了食物鏈的底層,那麼磷蝦、魚之類的肯定少不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來了海豚和海豹,最終還引來了鯨。

在冰島的餐館裡,長鬚鯨的菜餚吸引了大量遊客。然而這種瀕危動物製成的食品卻一點不受冰島本地人歡迎。他們通常會把鯨魚肉賣給日本,儘管市場並不算龐大,而且國際間進行長鬚鯨貿易是被明令禁止的,但“預留條款”卻使冰島與日本之間的鯨魚肉貿易莫名合法化。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每年都有十幾萬人來冰島觀鯨(文、攝影/吳雙)

除捕鯨業之外,冰島自從經濟危機後擴大開放旅遊業,出海觀鯨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創收的產業,也讓更多普通遊客有機會一睹鯨魚的真容。世界上有一半的鯨魚都會經過冰島,在冰島北部出海看到鯨魚的概率據說高達99%。

埃伊爾斯塔濟有六七家專門為遊客提供出海觀鯨遊覽的小公司,通常全程在三個小時左右。如果你不暈船也不怕風吹,可乘坐快艇出海。一個是快艇的反應速度足夠快,一旦有鯨魚浮上水面換氣,可以第一時間趕過去。另外,只有快艇才能非常近距離接觸這些龐然大物。當然了,也挺驚悚的。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北大西洋的暖流流經冰島,每年夏季有數種不同的鯨魚會遊經這片海域,常見的鯨魚有鬚鯨、座頭鯨、殺手鯨等好幾種,還有不少海豚。

然而,冰島法赫薩灣的捕鯨船已對觀鯨旅遊業造成嚴重威脅。正如冰島一旅遊公司運營經理表示,“在法赫薩灣,我們幾乎看不到鯨魚了。我真心希望他們能去別的地方捕鯨。鯨魚是溫柔、充滿好奇心的動物,它們有躍出海面且不被捕殺的權利。”

停止殺戮,守望深藍

自從澳大利亞的墨爾本播出了《護鯨之戰》,這個節目中講述到的“史蒂夫·歐文號”船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面對當今世界捕殺鯨魚、鯊魚和海豚的事件層出不窮,來自於全球各地的海洋保護志願者,組成了一個非營利性的組織。海船“史蒂夫·歐文號”是協會三艘大型船隻之一,船上的海洋守護者協會的成員自稱為“護鯨隊”,他們長期在海上巡邏,隨時準備和捕鯨船做正面對抗。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海船“史蒂夫·歐文號”

他們通過無人機觀察附近海域的非法捕鯨行為,對捕鯨船經常出沒的海域,進行不斷地騷擾和“臭蛋襲擊”。然而,這些志願者的生活環境並不樂觀,但本著保護鯨魚、海豚的信念,他們無怨無悔的堅持著自己的鬥爭。

除民間的公益海洋保護組織之外,為保護瀕臨滅絕的鯨類資源,有關國家曾於1931年在日內瓦簽署了捕鯨條約,但直至1937年才達成基本協定。1946年在華盛頓召開國際捕鯨會議,由15國政府簽署了國際捕鯨公約,1948年7月條約生效。1949年又在倫敦召開了第1屆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會議,此後每年召開一次。討論修訂捕鯨法規、規定受保護鯨的種類等。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目前,受保護鯨種除北極鯨、露脊鯨、灰鯨外,又增加了藍鯨、座頭鯨、長鬚鯨和鰮鯨。1979年第31屆國際捕鯨委員會會議決定無限期禁止捕鯨工船在南極作業,並將印度洋劃為保護區。1982年第34屆國際捕鯨委員會又通過決議,在1986年度捕鯨季節過後暫時終止商業性捕鯨 。中國於1980年9月在國際捕鯨公約上簽字,國際捕鯨委員會現有61個會員國。

殺戮PK守望,地球上最後的捕鯨人

美國動保人士扮鯨魚抗議,呼籲保護海洋生物

在過去,商業性捕鯨活動是造成許多鯨魚物種滅絕的唯一原因,如今海洋環境汙染對鯨魚也有著多方面的影響,諸如被釣絲纏住、有毒物質的汙染、船隻碰撞、鯨魚覓食區域的天然氣和石油工程、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退化等。

然而,當越來越多人認識到海洋生物與環境的重要性時,保護鯨魚只是一個開始。當最後的捕鯨人成為過去,寬廣無垠的海洋將留給我們更為魅惑的嚮往與深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