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當沙河,潁河,賈魯河,流經周家口,三河融為一河,俗稱沙潁河。

沙潁河猶如一把利劍,將周家口切分為河南、河北、河西三塊,如此地形地貌,極像“武漢三鎮”,於是,“小武漢”周家口之名誕生了。

周家口的繁華,追溯到明中後期至清代,直至上世紀50年代,500年曆史長河裡,航運撐起了周家口發展史的一片天。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曾幾何時,沙潁河道,桅檣林立,千帆競渡,百舸爭流,風景美如畫。

有河必有碼頭,有碼頭必有經濟重鎮,河與鎮,相榮相生。

明清時,河南境內,就有繁盛的內河航運,周家口與其支流賈魯河岸邊的朱仙鎮,為東南之重鎮;白河支流唐河岸之賒旗鎮,為西南之重鎮。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明萬曆二十六年進士熊廷弼,路過周家口時,當即寫下:《過周家口》的詩,其中有句“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雲集似漢皋”,可見當時周家口的繁華。

周口大渡口碼頭遺址,“遺址”立標牌處,是沙潁河和賈魯河匯合點,水面開闊,流水清澈,微風中,河面波光粼粼。

遠古,從這裡乘木帆船,上能到襄縣、郟縣趕廟會,下能到安徽阜陽,還能通江達海。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大渡口碼頭遺址,長約380米,碼頭東部窄,方便客商來往,西部寬,用來停靠商船。碼頭底部青磚平鋪,上砌紅石,大部分被泥沙覆蓋。西部,存有加固碼頭的一排排木樁。

這裡就是古時周家口最繁華的碼頭。

沙潁河的航運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前,戰國即有木船往來。

曾是著名的鴻溝水系組成部分,後成為京杭大運河“通濟渠”的一部分,到了清代康乾年間,周家口航運真正進入鼎盛期,成為名副其實的“小武漢”。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1901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周口以西幾十公里遠的漯河,吸走了大量的商家,周家口,也失去巨大的發展機遇。

隨後,汴洛、津浦等鐵路的通車,中原南北交通運輸線路,發生巨大變化。

周家口周邊的蚌埠、許昌、漯河、駐馬店等地,因地處鐵路沿線,分流了周家口傳統貨源。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到了1934年年底,周家口全鎮大小商店減為200餘家,規模較大的也不超過30餘家。

至此,周家口步入衰敗時期。

清末民國初,周家口還有船戶500多家,河上船舶百艘以上,貨運日吞吐量8000噸左右。

建國初期,周口仍有船隻五百上下,貨運量佔全省水運量的四分之一。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進入六年代後,沙河,潁河,賈魯河,到處修閘建橋,到1970年前後,已經全線斷航。

不可否認,航運,給周家口帶來滾滾財富。

自明代開始,周家口憑藉沙河、潁河和賈魯河漕運,內河航運逐漸崛起,先後吸引了國內10多個省的行商巨賈,紛紛來周家口投資興業,謀求發展,演繹了周家口數百年的輝煌歷史。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當時,周家口在商業中,各種店鋪達2000餘家,有雜貨行、山貨行、糧行、鹽行、麻行、油行、絲行、煙行、米行、果行、牛行、魚行、皮行、藥材行、竹木行、百貨店、棉花行、土布行、糕點店、中藥店等等,可見商業多麼繁華昌盛。

而明末清初,周家口的外地商人最多,有山陝幫、懷慶幫、安徽幫和兩湖幫等,約佔周家口商家的三分之二。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這些外地客商,在周家口依託水運經營,發家致富,代代相傳。

幾百年來,這些客商,給周家口帶來豐厚財富,為周家口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很大貢獻。

最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幫商人,從沙潁河南、北岸兩座山陝會館(關帝廟)中可以找到歷史資料。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兩座雄偉的建築,異常宏大,可以看出,山陝幫商人應該在明末清初1600年前後就進入周家口的,經營生意並逐步繁榮,站穩腳根後,花巨資營建山陝會館。

後來,又在康熙二十年到三十二年,僅隔12年,山陝商人投入巨大資金,建造第二處會館,說明在清代康熙年間,周家口山陝商人已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兩湖幫商人,則是在周家口商貿活動中,對雜貨業影響很大。

他們不僅在周家口開行經營,而且以漢口為中心,大力經辦與周家口之間的貨物轉口與交流,在當年周家口雜貨行業總交易額中,所佔比重很大。

湖北幫商人利用其地理優勢,把湖廣川贛數省的白糖、紅糖、綿糖、冰糖,以及十摺紙、毛邊紙、元書紙、黃表紙、火紙等,採取包銷手段,大批輸周謀利。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兩湖幫商人在周家口雜貨行業佔有相當大的優勢,特別是在季節性生意中,時機很重要,搶先一步就可得到更多的利潤。湖北幫商人之精明,就可見一斑了。

清朝乾隆年間,周家口鎮的發展達到頂峰,已經開闢渡口16個,擁有街道116條,常住居民數萬人,流動人口達數十萬人。

清朝中後期,海運逐漸取代河運成為南北物資運輸的主要渠道,也影響到周家口的航運,後來,加上京漢鐵路的建成通車,周家口航運漸漸衰落下去。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到了六、七十年代,隨著三條河流修橋建閘,沙潁河基本斷航,往日盛名的水陸碼頭,威風不在。

去年,隨著漯河與周口通航,沙潁河自漯河至安徽阜陽,已經全線恢復通航。

現在,周口已經有碼頭近百個,擁有船舶2000餘艘,貨物年吞吐量達3000萬噸以上,昔日繁華的“小武漢”周家口,正逐漸恢復往日的風采。

穎水行系列之二:豫東南內陸河重鎮,“小武漢”周家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