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韓國電影《寄生蟲》?

一芳城


這部電影很好,裡面有一句臺詞,“如果我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但現實生活中,你真的有錢了就會善良嗎?

我從來都不覺得人一旦有錢就會變得善良。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四個人都找到工作,這是他們家以前夢寐以求的,然而又怎麼樣呢?他們滿足了嗎?並沒有。他們開始覬覦人家的財產,覬覦人家的漂亮房子,覬覦人家的漂亮妻子……要不是地下男的意外殺出,這家人早晚會想辦法弄死富人一家。如果那樣寄生蟲大概要改名叫“鳩佔鵲巢”了吧 。




九命貓影視


說幾個讓我心酸的點吧:

1.富有家庭的前任管家的老公,剛剛被發現的時候,說自己感覺好像一出生就住在地下室,結婚也是住在地下室,好像住了一輩子地下室,這就好像在說身為窮人,一輩子都是窮人,世世代代翻不了身啊

2.在前任管家被辭退後,富有家庭的先生跟宋康昊,也就是窮人家庭的爸爸說,打算請個好的管家,我的妻子對做家務毫無天賦,做菜也很難吃,這時宋康昊接了一句說:但你還是很愛她,富人爸爸愣下一下說:是啊我肯定愛她

這說明什麼,說明窮人眼裡體現愛不愛的方式就是做家務洗衣服收拾家裡幹髒活累活,因為這就是生活的全部了,生存就是生活的全部;而在富人眼中呢,這些事都可以交給窮人下人來做,他們可以享受純粹的生活:派對,聚會和性。

(花絮:富有的先生說前任管家沒什麼缺點,唯一的缺點就是吃太多,一個人要吃兩個人的飯量,後來我們知道了原來她是給她地下室的先生啊,導演埋的一個好伏筆)

3.兩個窮人家庭在自己的想象中成為上流社會的方式都很心酸,特別是前任管家的老公,還裝模作樣和老婆一起欣賞富人家庭的藝術作品,那一刻他們彷彿就是這個家庭的主人吧。

4.其實這部片雖然貧富對立嚴重,但沒有人又蠢又壞,其實窮人一家雖然都靠富人養活,但他們確實都在勤勤懇懇幹活這是沒錯的,特別是兄妹倆,還真有兩把刷子,把一對姐弟收拾的服服貼貼,哥哥還能讓富家女愛上自己,說明他們在生活中也還真是聰明有魅力的人,但奈何出身貧窮,學歷先行,連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都是騙來的。

富人就更不用說了,一點都沒有為富不仁,恰恰相反,太太還善良,特別的善良,可能正如窮人妻子感嘆的那樣吧,有錢人的善良恰恰是因為有錢。



小瀾愛分享


寄生蟲這部電影,是最近在拼殺劇烈的眾多電影中脫勇而出的最大一匹黑馬。也是奧斯卡路上的贏家,這部電影,把當代的人性和窮人想上位,想變有錢,改變貧窮潦倒的現狀價值而不斷設計體現的淋漓盡致。這個也同時提現底層人民對上層社會赤裸裸嚮往的生活。

一個靠著對富人心裡的把握,一步步設計把自己家裡所有的成員經過精心包裝都弄進去富人家裡,通過主人的手把之前那些人全部趕走,這個也提現出富人沒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和缺乏最基本的判斷,也對那些跟了自己相處許久的下層們的不足夠信任。說好聽一點,富人和窮人,終究有別,只要不耽誤自己的利益和不損壞自己的健康,其他的都可以包容。

窮人一家成功上位後,生活就變好了。但是在富人一家去露營被前任保姆知道後,便趕回來而改變了。原因竟然是富人家有一個地下城,還住著前任保姆的老公,因此,上位一家跟在後面因意外被前任保姆拍了視頻而威脅,在因房主提前回來在慌忙中前任保姆不經意死了,而保姆老公被制服綁在地下室。

女房主在家裡舉行派對,隆重邀請好友來做客,男主在這天想把地下室的麻煩解決掉,偷偷進去地下室,誰知道反被偷襲,而他也跑了出來想找自己的老婆,經過廚房,拿了一把刀就跑出了宴會,看見上位家中的女老師,二話不說就插進去,鮮血淋漓,現場一片混亂,上位的司機也就是房主老爸給女兒止血,發現男房主需要鑰匙送驚嚇昏迷的孩子去醫院,誰知道丟的鑰匙被打鬥的前保姆老公擋住並壓在背後,男房主去拿時,而司機以為兇徒對男房主說出司機一家上位的事實,衝過頭腦的他直接拿刀把男房主殺了,並逃到地下室藏了起來,晚上偷偷摸摸就出來偷吃,就這樣不知道過了多久。男主為了把父親接出來,也比較有上進心,努力賺錢,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最後把那個房子買了下來,最好他父親也從地下室出來了,父子倆緊緊擁抱著結束了。






隔壁王僧


先講一個古早的笑話: 窮漢想象皇帝家,一定有吃不完的米麵和白糖。倘若讓窮漢一直這麼認為,那是極好的,因為這樣窮漢就能自慰:“皇帝也不過是比我多吃了些米麵。”

可假如讓窮漢跟著皇帝住上些日子呢?

窮人和富人能夠暫時相安無事,那一定是因為“信息不對等”造成的。也就是說,和平是由隔絕所建立的。

奉俊昊在採訪裡說:“雖然生活在一個國家和城市,但富人和窮人可能都沒機會相遇”。把差異隱藏起來,互相隔離,並用現代化的“人生而平等”理念矇住雙眼,窮人才能心安理得地過窮日子。

而那個找窮孩子代班的學長,就是在為這家窮人打通了這個管道。送來的石頭,就是鑰匙,最後窮兒子把石頭丟了,則是重新封住了這根管道。

你看那家人!好像一群蟑螂啊!”

暴雨之夜,窮人沿著樓梯拾級而下,水漸漸淹沒了腳踝、小腿、胸口、脖子。這世上,還真是連地心引力都勢利得很呢。

坐在不斷噴湧汙水的馬桶上抽菸的女兒突然察覺到,原來淹沒自己家的洪水,也是滋潤著富人區的清新雨露。

在體育館裡質詢爸爸“計劃”的兒子也突然意識到,原來阻礙自己家庭的,不是沒有“計劃”,而是過一天算一天,得計劃且計劃。就像他自己說的,偽造學歷只是提前“取出學歷”。

可這種市井的小聰明終歸是走不出市井的

靠著小聰明,窮人一家幾乎犯遍了七宗罪:懶惰,貪婪(用假身份騙高收入),色慾(勾引富豪女兒),貪食(趁主人不在家偷吃偷喝),嫉妒,憤怒(最後對富豪的殺害),傲慢(認為富人“單純愚蠢”,並反覆戲弄之)。

然這些種種罪過,最後的指向卻幾乎一致。

套用藥神裡的一句話

“世界上只有一種罪,那就是窮罪”。

反觀富人似乎很好,待人溫和豁達。就算說壞話,也是夫妻夜話,體面得很。

但富人的惡是無意識的。他們的惡不是由具體的某個人發出的,而是由階級本身發出的。樸社長只是一個被推上前臺的倒黴的替罪羊,也就是說,在一種語境下,你身為富人,你就有罪。你罪在錦衣玉食,你罪在強調界限。

你罪在不辯氣味,卻又嗅覺靈敏。

窮人進入富人家工作,他們倒是打通了管道。可富人們卻還是始終無法確定,那種氣味到底是什麼,他們看下面,還是濃霧一片。

草坪慘案,是整個社會釀造的惡。可悲劇卻真實地發生在兩個家庭。

那一刀,和窮人自以為玩弄富人於股掌一樣,它只能帶給窮人暫時性的快感——它自欺欺人地宣佈,其實富人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在生物性面前,大家都挨不了一刀子。

是啊,可之後呢?

窮人還是會乖乖地鑽進屬於自己的地下室,上面的主人還是會換了又換,即便你捅殺一萬個主人,上面又何曾輪得到你?

就好像窮爸爸曾開蛋糕店,而在地下室裡的那個男人也曾開蛋糕店,最後他們蝸居地下室的命運也殊途同歸一樣。

這個對照就是在說,你們不是不同的人,你們就是一群面目模糊的、一代代輪迴著的、無法解脫宿命的、重疊且循環往復的寄生蟲。

電影結尾給了一個期待,兒子想象自己奮發努力,終於買下了房子,給父親以陽光。可觀眾心裡卻是絕望的,因為他們太清楚這件事實現的概率了。

這種絕望感最妙的點在於,它不是電影自己說出來的,因為兒子在信裡說得很清楚,要買房子呢!

可為什麼觀眾就是不信呢?

用你自己的觀念誅你自己的心,這是最毒辣的手段。

電影看似在留白,給了個開放性結局,可現實社會,似乎不允許它開放。

兒子最後買到房了嗎?這是奉俊昊導演拋給每個人的問題,可在問的那一瞬間,就好像有了答案。


吉吉娛樂社


寄生蟲》由拍攝過《殺人回憶》的奉俊昊執導,青龍影帝宋康昊主演,光是這導演、主演的配置就必看了,更別說前不久還拿下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假如《寄生蟲》能獲得明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我也絲毫不驚訝。

《寄生蟲》作為一部商業片,又入木三分地探討了許多社會話題;

作為一部橫掃戛納的佳作,它又拍得通俗易懂,絲毫不沉悶晦澀。

將商業和藝術巧妙融合,大眾化,但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實屬不易。

金基澤一家四口是一群住在半地下室的窮人,家庭成員有父親金基澤、母親忠淑、兒子金基宇、女兒金基婷。

他們四個人都沒有工作,只能做一些兼職,就連找兼職都要蹭別人的WiFi。

在同學的介紹下,基宇成為了樸社長、妍嬌的女兒多慧的家教。

基宇是社會底層,多慧是社會上層。

這兩個原本永遠都不會產生交集的兩個家庭,因此產生了碰撞。

隨後,基宇略施小計,將全家人都接了過來,基澤做了司機,忠淑做了保姆,基婷做了樸社長的兒子多頌的家教。

只不過這裡存在一個問題:他們是通過“欺騙”的方式獲得這些工作的,樸社長夫婦並不知道他們是一家人。

潛在的問題,就永遠會是個問題。

前面他們有多快樂,後面被拆穿後就會有多慘。

這部電影好就好在你明知道後面他們會被拆穿,你還是很好奇他們是怎麼露餡的,露餡後又會產生怎樣的結果。

就當基澤全家人都“滲透”了樸社長家,幻想著將來娶多慧為媳婦,和樸社長結為親家,正式進入社會上層的時候,殊不知貧富差距比他們想象中還要大。

而且貧富關係並不是一條單行道,而是四通八達的,是一座金字塔,向上無限延伸,向下也無限延伸。

樸社長一家和基澤一家比起來的確很有錢,但在有錢人當中就不起眼了,比他們有錢的太多太多了。

反之亦然。

基澤一家蹭網,住地下室,為了一份工作不擇手段。

當你覺得他們已經夠慘的時候,電影突然反轉:他們還不是最慘的,還有比他們更慘的。

基澤他們至少還有地下室可以住,保姆夫婦連自己的房子都沒有,只能“寄生”在別人家裡。

你富,就一定有比你更富的;你窮,也一定有比你更窮的。

貧富差距就像無數面牆,將人分為了三六九等。

這面牆,任憑風吹日曬雨淋雪打也巋然屹立,紋絲不動。

一邊是生日聚會,一邊是水淹陋室。

一邊是豪華柔軟的後花園,一邊是冰冷堅硬的體育館。

一邊是歡聲笑語,一邊是萬念俱灰。

一邊是雨過天晴正好開派對,一邊是流離失所風餐露宿。

在富人面前,窮人太弱不禁風了,一場暴雨就能將他們無情吞噬。

人們常說,智慧創造財富,也有人說勞動創造財富、勤奮創造財富,說什麼的都有。

難道基澤一家沒有智慧嗎,沒有勞動嗎?

他們也有智慧,所以才能成功讓全家人都去樸社長家工作,但是並沒有因此發家致富。

他們也有勞動,但是他們一家人折一天的披薩盒,也沒樸社長一個小時掙得多。

再加上還有披薩店這樣的企業壓榨、剝削窮人,他們不願意請折披薩盒的人,只是請窮人來充當廉價勞動力,使得很多窮人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相應的報酬。

階級壁壘才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打破的。

如果貧富差距只要憑藉智慧和勞動就能打破,那它就不是一個問題了。

樸社長家反倒很愚昧,基澤等人陷害尹司機、保姆的陰謀他們一點也沒察覺,直到生日宴會那天都不知道基澤他們是一家人。

樸夫婦看起來傻乎乎的,可他們還是越來越有錢;

基澤一家聰明過人,可還是翻不了身。

樸社長的兒子多頌明明沒有任何藝術細胞,但是他的父母可以給他請最好的老師,還可以逢人就說自己的兒子是藝術家,因為有錢就是正義。

我們再看看基澤這家人,家教、司機、保姆這樣的工作他們不能做嗎?他們能做,但是沒人要他們,所以他們只能用騙的方式,騙到一個工作。

基婷很有才華,是她不想工作嗎?是因為她沒有考進美術系,所以沒有公司要她。樸社長夫婦要她,她不是馬上就去教課了嗎?

基澤也是一樣的道理,他成績那麼好,是他不想工作嗎?是因為他還不是大學生,沒人要他,所以他才偽造一個錄取通知書,然後去當家教。

貧富差距是一道鴻溝,是一座大山,不是你想跨過就能跨過的,也不是單單靠智慧和勞動就能改變的,往往需要兩代人、三代人、多代人才能改變。

我想起了《西虹市首富》,王多魚隨便投一個夕陽產業的股票,結果一不小心增值賺了1個億;

那個看起來很傻實際上也很傻的大聰明買下的爛尾樓,竟然一不小心蓋了學區房賺了10個億。





無極影視達人


寄生蟲觀感:

聽到同事在推薦《寄生蟲》這部影片,評分不錯。閒來無事,打算一探究竟,一看名字本以為是類似《鐵線蟲入侵》的災難片,沒想到導演卻是巧妙的運用這種修飾比喻,一語雙關。

看完影片後,通過演員樸實逼真的演技和故事情節的發展,確實能讓觀眾產生一種共鳴。那麼接下來我就大致將情節的過程發展描述一下。

現實的階級差距與來自生活壓力的壓迫,會讓人嚮往著富麗彷徨,安逸且舒適的生活。蝸居在地下室的一家四口正是廣大苦於為生計而生存著,貧苦低薪家庭的縮影。昏暗的燈光下,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氣味”,一家四口卻能夠怡然自得的處於其中。

片頭兄妹倆竊取鄰居wifi為全片奠下基調,同時也呼應了電影名“寄生蟲”,一種只能依靠其它活物而生存的生物。全家幾乎都沒有固定的薪資來源,全依靠著為披薩店手工包裝的兼職性工作維持生計,儘管這樣,也隨時面臨著被人取代的風險。

而隨著好友送來的一塊寓意著能讓生活事業蓬蓽生輝的石頭後,一家人的命運逐漸開始發生變化。好友的出國,為哥哥帶來了為一個富裕高階家庭女兒補習的機會,依靠著妹妹精湛的偽造假冒印章技術,成功取得了女主人的信任,從而使得一家四口中的哥哥率先“寄生”在此家庭中。

當聽到女主人對於自己孩子美術學上的喜愛深刻的時候,哥哥想到了自己妹妹的天賦,便見縫插針式的向女主人引薦了妹妹,而妹妹依靠著網絡上學來的套話也成功讓女主人刮目相看,妹妹也成功“寄生”。之所以先介紹兄妹的寄生過程,是因為這些手段沒有摻雜明顯的負面因素,為了維持生計,從親人角度來看是在正常不過了。但接下來爸爸媽媽的寄生過程,卻很明顯的是靠陷害其他人而換來的信任(栽贓陷害司機被辭職,父親接替職位;偽造女管家身患疾病被辭職,母親接替職位。),從而為接下來的劇情埋下伏筆。

當一家四口都如願以償的寄居在高階家庭中時,每個人體現出了從貧苦氛圍解脫下來的愉悅與酣爽,貧窮的壓迫和為生計苦於奔命的日子實在是過得太久,太苦了,一家人能夠獲得一份能為家庭解困的工作,又何樂而不為呢。

隨著高階一家人出去露營的契機,一家人徹底釋放了壓抑已久的情緒狂歡起來。隨著一陣閃電劃過,天空驟然下起了細雨,眾人也都欣賞著這般美景。(下雨埋下伏筆)

但一陣倉促的鈴聲打破了歡愉的氣氛。原本已被辭職的女管家再度出現,藉著自己有東西放在地下室忘拿為由進入了屋內,從地下室一道暗門被打開,女管家一個離奇驚人的秘密也被揭開,暗道中竟然躲藏著一個面容憔悴的男子,而這名男子正是女管家的丈夫,因為了躲避高額債務而寄生在此,依靠著妻子每日暗地送來的伙食為生。

正當女主管祈求不要揭穿時,她同時也發現一家四口偽造詐騙的事實,並拍下視頻要挾,經過一陣激烈的打鬥,女管家夫妻二人寡不敵眾被捆綁囚禁在暗道中。恰逢女主人一家因下雨取消了露營計劃折返家中,眾人也紛紛倉促隱藏起來,女管家極力掙扎起來,想要衝出暗道向女主人告發時,被媽媽一腳踹下階梯,從而導致了後面因失血過多而死亡。

因一家人處理得當,表面上並看不出有任何異樣。一切仍然照常進行。隨後高階家庭兒子的生日聚會將故事情節推至高潮。哥哥捧著那塊石頭走向暗道,想要親手解決掉夫妻二人,因為他想要一家人以後融入到這美好生活中,就必須把這隱患給除掉。沒想到的是,丈夫因為妻子的死亡早已失去理智,奪過石頭將哥哥砸昏死過去,隨後抄起一把鋒利的水果刀,徑直走向了屋外正在歡頌樂曲中手捧蛋糕的妹妹。

看著倒在血泊中的女兒,父親紅了雙眼,最終殺死了他,但同時也將利刃刺向了男主人(因為男主人曾多次厭惡父親身上的味道,而在現場時也做了捂鼻子的動作,眼神中全是蔑視和厭惡,這激起了父親仇恨的尊嚴心)。

隨著四散逃竄的人群,父親茫然的逃離了現場,因為他不想連累的家中的其他人。而最終妹妹失血過多而亡,母親和哥哥入獄判刑。隨著多年出獄後,哥哥依然尋找的父親的下落,並時刻關注曾經高階家庭的房屋。隨著屋外燈光莫名的熄閃,哥哥終於發現原來父親一直隱藏在那個暗道當中,利用莫斯密碼向兒子述說著自己處境安穩,不必擔心的話語。而哥哥也從此立志好好工作,將來一定要賺足夠的錢將房子買下來,讓父親重見天日。

電影觀看完後,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有點捉摸不透。

第一點:哥哥的好友最終沒有出現,本以為他會因為哥哥背棄了與他的承諾而決裂(哥哥與高階家庭女兒相戀),全片中也只是純粹為哥哥引薦了工作。

第二點:石頭的隱喻有點牽強,一家人因石頭而發生改變,本是一個很好的懸念開頭,但最後的卻總感覺潦草收尾,石頭所設置的隱喻也沒有完全凸顯出來。

第三點:女管家丈夫曾經用頭撞擊夜燈開關,通過夜燈的熄閃電發出了摩斯密碼,而高階家庭的兒子也清楚看到了並用本子記了下來,但之後的情節發展卻並沒有將這個聯繫起來,在整個劇情中產生一個小的斷層。

第四點:父親的心理有點太過激進,僅僅是因為男主人厭惡自己身上難聞的氣味並抱怨不斷就殺死了他,最終還歸咎於強烈的自尊心,感覺有點牽強,人物的心理狀態有點難以捉透。

其實整觀全片,情節發展和伏筆的鋪設都恰到好處,每一處的伏筆都推動著下一個高潮的發展,輕鬆和緊張的氛圍相互交織,銜接恰當,調起了觀眾思考分析的好奇心。其實還是演員的演技確實精湛,讓人不自覺的產生一種置身其中的感覺,每一個眼神和動作都令人感到真實,也確實很直白的折射出現在社會一些家庭的現狀。

然後總結一下為什麼我觀看這部影片時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感觸,因為我小時候生活的境遇與這個家庭相似,從小飽受貧窮,蝸居在狹小房屋時的苦中作樂時光現在回憶起來依舊是歷歷在目,讓我情不自禁的產生一種共鳴感,不得不稱讚導演對現實生活的精準描述與把控。與他之前的作品《殺人回憶》相比,同樣都是描繪剖析人性,設置懸念,兩部都是神來之筆。前者更親賴於對人性內心的掙扎和對未知的茫然,而後者則加凸顯出人性的尊嚴以及在貧苦環境成長下人內心狀態的轉變過程。

最後還是推薦大家觀賞一次影片,因為其中有許多的細節並未提及,只有親身觀看過後才會有較大的感觸,能夠在豆瓣評分高達9.1分的電影,說明影片的高水準。


小影大劇院


精彩。

導演 ,1988年畢業於延世大學社會學系。

從導演的專業就可以看出, 不是簡單的想講一個窮人富人的故事,而是想通過社會切片,反映資本主義末世尖銳的社會矛盾,並揭露了矛盾的根源。

奉俊昊在採訪裡說:“雖然生活在一個國家和城市,但富人和窮人可能都沒機會相遇”。把差異隱藏起來,互相隔離,並用現代化的“人生而平等”理念矇住雙眼,窮人才能心安理得地過窮日子。

沒有醉漢在富人的頭頂撒尿,他家居然連地下室都有信號,天公不作美沒辦法露營幹脆在自己家院子開派對,窮人一家發現,錢真的可以熨平生活的褶皺。

但一個人沒有招人恨的地方,反而最招人恨。

之前被階級隔離封鎖的信息陰差陽錯地被窮人知曉,並痛擊著他們。一種莫名的、醜陋的怒、恨、妒相互纏繞,正在滋生,這是邪惡卻又十分悲愴的無明業火。

就說一個片段,有朋友不理解為什麼最後窮爸爸會捅富爸爸。問出這種問題的朋友,生活得一定不錯。

那一刀,其實是在管道打通後量變引起質變的崩塌,是蓄謀已久的“衝動”。

一個窮人,在生活的逼迫下,不光生活水平是惡性循環的,心態也是惡性循環的。為什麼白人歧視黑人,不光是因為白人的偏見和傲慢,也是因為那些最貧窮的黑人自己,也陷入了某種宿命般的,不得超生的夢魘和泥潭。

在首爾江南富人區的爸爸,可以給孩子家庭教師,印第安帳篷,和隨時待命的牛排烏冬麵。而在西海岸黑人貧民窟,爸爸帶給兒子的,很可能就只有濫交、毒品、槍支和莫名其妙失蹤。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越有錢的人就會越來越好,而越窮的人就會越來越糟”。

讓窮爸爸起殺心的源頭,其實還是繞不開那個雨夜。儘管樸社長一再強調界限,氣味,讓窮爸爸心裡有不快,可在薪水面前,這些形而上的東西都不值一提。可在那個雨夜,在那個全家人只能躲在沙發下面聽富人調情,談論地鐵氣味的雨夜。

窮爸爸作為男人和人的自尊,頃刻冰消瓦解。他仇恨於別人的順利,也仇恨於自己的內卷和破窗效應。

原來剛才一家人在沙發上飲酒的場景,終歸是夢。





娛樂小萌新


《寄生蟲》講述一家四口全是無業遊民的爸爸基澤(宋康昊飾)成天遊手好閒,直到積極向上的長子基宇(崔宇植飾)靠著偽造的文憑來到富豪樸社長(李善均飾)的家應徵家教,兩個天差地遠的家庭因而被捲入一連串意外事件中 。

金基澤一家四口是一群住在半地下室的窮人,家庭成員有父親金基澤、母親忠淑、兒子金基宇、女兒金基婷。

片名為《寄生蟲》,電影裡面也有幾層寄生的意思。

顯而易見,第一重寄生關係發生在宋康昊所飾演的基澤一家和舊保姆身上,他們寄生於通訊社老總樸社長的家中。基澤一家通過在樸社長家做課外教師的兒子基宇,成功打入富人家庭內部——父親做了社長的司機;母親做了社長家的保姆;女兒成了其家裡小兒子的治療師,並獲孩子和主人的喜愛。

第二重寄生關係不是非常明顯,即以樸社長一家為代表的上流社會對階級、地位、聲望的寄生。“當商品經濟反過來支配著商品生產者的時候,社會對於一件物的評價便直接決定了對此人的評價,人們就會形成一種以物的交換價值為導向的價值體系和精神狀態。”買東西如此, 僱傭人時亦是如此。

要知道,一位真正的創作者內心中,都有一兩個自己最想表達的「母題」,這幾乎是他們的秘密,不輕易說出,可能也很難描述清楚。

拍電影是非常非常累人的事情,精神和肉體都是,所以,如果創作者表達「母題」的意念不夠強烈,他們絕對不可能擁有足夠的能量和精力去排除萬難,不斷否定自己,拍一部又一部的電影,冒著精神和經濟的風險,把全新的東西送到銀幕前,等待和大多數人進行溝通和交流。











遙山遠水


昨天就抽空看了這部電影,真的是一部製作精良且意味深長的好電影,不得不贊同韓國電影鬼才導演奉俊昊對於社會的冷峻思考、對人性的深入剖析以及在影片裡獨具特色的二元論設計,都是非常難得的。

《寄生蟲》運用了隱喻蒙太奇的手法,影片中有很多極具象徵意味的符號元素,如:石頭、自畫像、印第安人、房子、氣味。這裡舉三例做具體分析。

石頭——

首先談談貫穿影片的那塊“假山石”。影片開頭金基宇的朋友送來了這塊石頭,表示能帶來財運和好運。由此開始,一家人陸續“寄生”到樸社長家中,四個人都有了工作。

作為“求富”的圖騰象徵,它給金基宇帶來了暴富的精神寄託。所以甚至在暴雨傾瀉的夜晚,他都一直抱著這塊石頭不放,還向父親表示是這塊石頭一直粘著自己,暗示了基宇心中想要攀升進入富人階層強烈的慾望。

第二天在樸社長的家庭聚會上,基宇偷偷拿著這塊石頭進入黑色通道想要殺人滅口以保住自己殘存的地位,卻被前保姆丈夫利用石頭砸中頭部,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影片最後基宇將石頭放回自然中,預示著他將慾望放下,才能過上平靜的生活。

自畫像——

影片中多次展現樸社長兒子多頌的一幅畫,大家都以為是多頌年幼時見鬼導致的心理創傷,從而畫了這幅自畫像,但其實多頌畫的是一年級時半夜到廚房吃蛋糕,撞到了前女傭的老公從黑色通道爬出來的樣子。畫中的主體是一個光頭男子的形象,右側底部畫有一個金字塔,暗喻社會階層等級森嚴。金字塔上方有一個黃色上升箭頭,箭頭暗示窮人嘗試向上攀登。

印第安人——

電影中基宇和樸社長夫人的對話聊天中得知多頌是個印第安控,在多頌的生日派對上,樸社長和基澤準備一起扮演印第安人作為兒子的生日禮物。反覆出現的印第安人設計並非空穴來風,眾所周知,印第安人在沒被發現之前一直是美洲的土著民族,但自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文明”的西方人不僅掠奪了他們的土地,殘害他們的同胞,壓縮他們生存空間,還帶來了疾病和幾乎滅種的深重災難。在某些方面,印第安人就像被財閥們掠奪的韓國民眾,也就構成對韓國財閥們侵蝕大眾資源現狀的指涉,誰是“寄生蟲”就顯而易見。

特別喜歡影片“一體雙生”的創作手法,將人性的善惡、社會的陰暗同構兩元論進行思辨性的哲學思考,沒有“為富不仁”的跋扈,也沒有“人窮志短”的卑賤,每個人物都是複雜含混的。




天下影院


其實在看完這部劇後我的第一感覺是,還能這樣玩?要是在現實世界裡我要是像劇中如此操作是不是我早就可以住進別墅了?

2020 年 2 月 10 日,《寄生蟲》在第 92 屆奧斯卡中斬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四項大獎,接連創造韓國影史,也成為了奧斯卡歷史上首個非英語類最佳影片。而在 19 年戛納電影節中,該片還捧回了金棕櫚大獎。

除以上獎項外,《寄生蟲》在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中均拿下了「最佳外語片」大獎。

該片中如果用一句藥神是話來形容,《世界上只有一種罪,那就是窮罪》

窮人和富人一旦相遇,“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就會矇住雙眼,因為這樣才會生活得安穩。

在片中有一段是講那塊幸運石的,那是精神寄託和希望,也是對金錢的渴望。其實如果該片從我們自己出發時一樣的,片中一家是住在地下室,而我們住在出租屋。

也許微薄的薪資和你的勤勞有一天會帶給走上致富之路,但是你距離富人依舊很遠。

這就是人性的貪婪,想要被你滿足是很難的,如果有錢真的可以變得善良嗎?

有一句臺詞是很經典的“只有錢我們也可以變得很善良”

這些不但是要時間、格局的沉澱更是要用心去做的結果,在生活中有許多類似的人們在寄生著,如果有一天你的靠山倒了怎麼辦?

這也就是現實吧,我們除了金錢的誘惑還要內心的貪婪和慾望。有錢後想要買車、買房,使用奢侈品等等。而我們寄生的是在這大環境下。

我非常喜歡一句話:錢就是熨斗,能燙平一切。其實生活中就是如此,如果有錢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問題。別墅是要有的但是我們要遵從本心,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去獲得。小聰明只能讓你有三秒的快感,你覺得我說的對嗎老鐵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