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LVMH,開雲難有第二次機會

打敗LVMH,開雲難有第二次機會 | 奢華帝國①

▼ ▼ ▼ ▼ ▼ ▼ ▼ ▼ ▼

編者按:奢侈品,一門滋潤的生意。穿越百年,原本的小規模家族企業,變成了奢侈品巨頭。《奢華帝國》系列,關注它們的成長秘密及發展模式。此為第2篇,開雲。

往期推薦:【LVMH】

全球奢侈品三巨頭中,開雲集團(Kering,以下簡稱“開雲”)是後起之秀,且出身較高貴的LVMH平凡了許多。

以開雲之名行走於富人之間,始於2013年。此前,它還有兩個名字:Pinault SA和PPR。取名者,是個叫弗朗索瓦·皮諾的法國木材商人。

1963年,弗朗索瓦·皮諾成立Pinault SA,主要從事木材、建材生意。二十八年後,其收購傢俱零售商Conforama,進軍零售圈。

在1992年、1994年分別將法國郵購零售商La Redout、百貨連鎖店巴黎春天(Le Printemps)收入囊中後,弗朗索瓦·皮諾將Pinault SA更名為Pinault -Printemps -Redoute,簡稱PPR集團。

而PPR幹起奢侈品生意,要從1999年與LVMH爭奪Gucci控制權說起。資本運籌,三兩交鋒,這場爭奪戰以PPR大勝告終。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往後14年間,PPR從老皮諾(弗朗索瓦·皮諾)時代過渡到了新皮諾(亨利·皮諾,弗朗索瓦·皮諾的兒子)時代,Gucci甩去了灰頭土臉囧樣,搖身一變為金鳳凰。

開雲最新2019財報中,Gucci獨挑大樑,貢獻了開雲六成收入,營業利潤率達41%,為歷史最高點。但這份讓新皮諾直呼“非常滿意”的成績單,卻暗藏危機。

一方面,Gucci增速已大不如前,而開雲第二梯隊品牌們亦有“後勁不足”之疲態。另一方面,“肺炎”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與日俱增。

危情重重,暗影迭出,望著前頭老大哥LVMH,“千年老二”開雲又有些彷徨了。

01 頂樑柱Gucci,截胡LVMH的戰利品

截至12月31日的2019財年內,開雲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6.2%至158.83億歐元,首次突破150億歐元;經營利潤增長19.6%至47.78億歐元,經營利潤率首次突破30%。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奢侈品部門(Luxury Houses)中,主力品牌Gucci收入上漲16.2%,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9.8%至39.47億歐元,營業利潤率達41%,為歷史最高點。

今日之頂樑柱Gucci,是開雲在1999年截胡LVMH拿下的戰利品。

Gucci,1921年創立於佛羅倫薩。經歷近70年發展後,在90年代因管理不善陷入困境。1992年,其虧損額高達4000多萬美元,幾近破產。

1989年,Investcorp S.A.(一間以巴林為基地,同時亦有業務分佈於倫敦及紐約的銀行),購入Aldo Gucci(創始人兒子)及其後人所持有的50%Gucci股份,而Maurizio Gucci(創始人孫子)則繼續擁有餘下的50%股份並繼續管理公司運作。

1993年,Maurizio Gucci決定將餘下的50%股份全部售予Investcorp,並正式離開公司。

而後Tom Ford臨危受命,任創意總監一職,用了五年時間將Gucci的淨利潤由1993年的-2200萬美元提升到1998年的1.95億美元。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東方證券 製圖/商業地產頭圖

由於這一時期Gucci強勁的收入增長,Investcorp決定將Gucci在荷蘭、美國兩地上市。其中,1995年10月,將49%的股權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上市;1996年再將剩餘的51%股權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此時,Gucci被獵頭LVMH“盯”上了。

1999年1月,LVMH先以55.84美元/股的買入Gucci集團10萬股股票,持股比例超過5%,達到向美國和荷蘭證監會備案要求。7天后,其再以每股68.87美元的價格買入Gucci集團63.1萬股股票,持股比例達到9.6%。

LVMH捕獵行動,還在繼續。又過4天,再以同樣的操作,LVMH持股比例達到26.6%

到了1月25日,其持股比例已經升到34.4%。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Gucci微博

短短20天內,LVMH共耗資14億美元大舉買下了Gucci集團34.4%股權。此舉驚動了Gucci管理層,隨後Gucci集團向授權基金會(即Stichting)發行2015.49萬新股。

結果是,LVMH持有的34.4%的股權被稀釋成25%,其表決權因由此被完全中和。

在荷蘭法律的庇護之下,Gucci啟動了保護措施,發行保護性優先股。這時,其看上了PPR集團,二者於1999年3月迅速達成聯盟。

Gucci向PPR發行新股,數量幾乎是LVMH持股數的2倍,LVMH股權進一步被稀釋到20%。PPR被允許持股權增至42%,但不允許在5年內繼續收購Gucci集團股份。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Gucci微博

最終,LVMH也將持有的Gucci集團的股份轉讓給PPR。幾經波折,Gucci納入轉入了老皮諾囊中,為此所付總代價為88億美元。

掌舵Gucci後,PPR“復活”啟動。第一步,給Gucci輸入新鮮血液。1999年收購了聖羅蘭時裝公司、聖羅蘭化妝品公司,後者擁有YSL、梵克雅寶、Oscar de la Renta、芬迪及傑尼王等品牌香水系列的專營權。

第二步,重振YSL品牌。收購前,YSL面臨授權許可氾濫、品牌走下坡路的局面,開雲利用集團資源,通過加大營銷、培育新的核心品類、更換設計師等戰略,讓YSL收入從2001年的9000萬歐元增至2003年的1.5億歐元。

此後,在PPR協助下,Gucci“買買買”步履不停。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與此同時,2001年,皮諾家族對Gucci集團的持股比例上升至53.2%。Gucci一步步走向集團化,PPR的奢侈品野心繼續膨脹。至2011年,其對Gucci集團的的持股比例已達100%。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02 兩次轉型,終成純粹的奢侈品集團

2003年,弗朗索瓦·皮諾的兒子亨利·皮諾正式接手家族生意。新皮諾上位,第一件事就是剝離與奢侈品業務不相關的產業。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一邊在不斷剝離零售業務,另一邊,拿著錢的新皮諾盯上了運動服飾。

理由是:“奢侈品牌必須是一個特別小眾的領域,消費族群狹小,所以需要一個受眾面更廣的業務進行有效補充,所以我們找到體育用品和生活方式這一塊。”

2007年,開雲集收購德國運動品牌PUMA(彪馬)27.1%的控股權;2011年收購Volcom後將其歸入了以Puma為首的運動及生活方式部門。

通過收購多個體育休閒類潛力品牌,PPR集團第二條業務線日漸清晰。2013 年,新皮諾宣佈PPR完成第一階段戰略轉型,公司更名為開雲。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至此,集團確立了以Gucci為中心的奢侈品業務、以彪馬(Puma)為中心的生活類消費品業務。2013年兩大業務板塊其收入佔集團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6%、34%。

上述時期,開雲不斷瘦身,營收規模從2008年的200多億歐元下降到2013年集團97.5億歐元。隨後2年隨著內部業務調整,主品牌銷售復甦,業績有所提振。

其中,開雲的奢侈品部門貢獻的收入及利潤逐年遞增,至2011年已貢獻了公司74%的利潤。

“奢侈品+體育休閒”雙線並行策略,一直持續到2018年。彼時,開雲開始不斷出售中小品牌,剝離非奢侈品業務,以徹底轉型為奢侈品公司。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Puma微博

2018年1月,開雲宣佈計劃將其持有的Puma86%股份中的70%股份分配給公司股東,僅保留Puma15.85%的股權。同年4月,其旗下加州戶外運動品牌Volcom也被歸為待售資產。此外,開雲還宣佈:

  • 將所持英國設計師品牌 Stella McCartney(斯特拉·麥卡特尼) 50%出售給設計師本人;

  • 終止與德國設計師品牌 Tomas Maier(托馬斯·邁爾)的合作;

  • 計劃把持有的英國設計師品牌 Christopher Kane(克里斯托弗·凱恩)的51%股權回售給設計師本人等。

2019年年報中,開雲昔日赫然在目的“sport&Life style”業務已不復存在,僅存“奢侈時裝皮具業務”和“開雲眼鏡”(Kering Eyewear)這兩大面孔。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公司公告

備註:開雲眼鏡(Kering Eyewear)是集團於2015年成立的業務線。當年,開雲眼鏡與卡地亞(Maison Cartier)簽署協議,將共同開發、生產和分銷卡地亞的系列產品,歷峰集團(Richemont)將收購開雲眼鏡(Kering Eyewear)的少數股權。

至此,開雲終於活成了一個純粹的奢侈品集團,而站在它前面的還是LVMH。不過,這一次,它要復刻1999年的那場逆襲,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03 追趕LVMH,有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嚴重的Gucci“依賴症”,是開雲之於LVMH最大弱勢點之一。

過去一年,得益於亞太地區和西歐市場,Gucci收入同比增長16.2%至96.28億歐元,雖較2016年翻了一倍,但增幅遠不及上年同期的33.4%。

且可比增速一路放緩,自2018財年第四季度下滑至低於30%之後,再次連降四季,2019第四季度僅為10.5%,離個位數增長一步之遙。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自2015年在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的手中“起死回生”,Gucci一路成為開雲集團業績增長引擎,單品牌收入佔比高達61%。可如今,其正面臨新鮮感消退的增長常態化,甚至走向衰弱的挑戰。

來自加拿大皇家銀行(RBC)的一份關於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偏好調查報告顯示,繼美國市場之後,Gucci也逐漸在中國失去品牌熱度,在手袋和成衣購買意向上僅排名第六,三年來首次跌出前五名。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Gucci增長乏力,直接導致開雲收入增長放緩。而出現這一局面,與開雲較為“純粹”的收購戰略亦密切相關。

  • 業務結構:開雲併購領域較單一,偶有涉及珠寶腕錶外,一直紮在軟奢上,尤其是時裝服飾。

相較之下,LVMH擅長於危機時期低成本收購高端奢侈品,且不同階段領域各有側重。補強傳統業務時裝皮具部門外,其還通過併購實現從“軟奢”到“硬奢”品類擴展。

  • 標的規模:開雲極少選擇國際知名品牌,通常收購當前知名度較小,可特徵鮮明、風格獨特,未來發展潛力、盈利空間大的品牌。雖然降低併購難度,壓縮併購成本。但培育這些品牌需要時間,且充滿一定不確定性。

而財大氣粗的LVMH瞄準的“獵物”多為知名大牌,雖然前期收購成本高,但多數能迅速帶來明顯營收增量。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 標的品類:開雲看中的小眾品牌,決不會與集團現有品牌出現交叉,但短時間內無法帶來較大業績貢獻。

多重因素疊加,讓開雲終是無法形成與LVMH“軟奢+硬奢”相匹敵的實力。

一方面,得益於多年來大而全的併購戰略,LVMH已形成項目端、品牌端、金融端均強勢的全產業鏈運作模式;而開雲卻還只是個“純粹”的奢侈品玩家。

收入規模看,靠著“軟奢+硬奢”雙線作戰,2019年LVMH 收入達到285.88億美元;而缺乏硬奢且營收易受主力品牌Gucci影響的開雲,去年收入僅為158.84億美元,約為LVMH的56%。

同時,開雲的毛利率也不及位列老三的奢侈巨頭——歷峰集團(Richemont)。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而說到成長性,得益於外延併購,LVMH珠寶鐘錶部門、精品零售和其他業務部門10年複合增速達15.54%和11.13%;時裝皮具部門由於基數較大所致,複合增速略低(8.61%)。而開雲的營收增速在高峰時期也遠不如LVMH,且較為波動。

這種波動決定了,開雲這位純粹的奢侈品“新貴”,無法從根基上撼動LVMH的第一寶座。但追趕LVMH的腳步,皮諾家族並不會就此止步。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LV,被奢侈品掩蓋的資本大鱷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打败LVMH,开云难有第二次机会 | 奢华帝国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