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裡的王、謝具體指誰?

大國文化


這是唐詩人劉錫禹的代表作之一,其創作背景是公元826年,由今安徽和縣刺史任上回洛陽,經南京時在秦河邊觸景而作的一首懷古詩,其原文: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裡的王,謝指的就是東晉時期的王導,謝安兩位重臣。

王導是東晉的宰相,那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就是出自他口,他弟弟王敦因功高震主遭到猜忌而起兵,後又歸順利東晉朝,後兄弟二人受朝廷重用,其家族煊赫一時,其侄輩後人也人才輩出,如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名家,成為東晉時期炙手可熱的明門望族之一。

王家的顯赫家景非朝望夕滅,而是持續百年,其自稱"琅琊人士",即今山東即墨一帶,其也因王氏家族顯赫而名燥一時。其家屬女子多嫁與皇族,據統計成為皇后的就有七人之多,所以劉錫禹在詩中借"王謝"二家為豪門望族不是沒有緣故的。

"烏衣巷"的來歷是三國時期東吳曾屯兵在此,因軍士皆著黑衣,故稱烏衣巷。

詩中的"謝"指同是東晉時期的明相謝安,這謝安就是"淝水之戰"的指揮者,也是東晉重臣,其後輩謝石,謝眺謝靈運等,劉錫禹推崇他們其實是從文人的一個角度來的,即書香門第。

魏晉文風歷來受隋唐推崇,其華麗,自煊,享受,且放縱的文風受到唐朝詩人們的歡迎和羨慕。

劉錫禹此時觸景生情,在詩中借"王,謝"二家作為名門望族也就不奇怪了。

唐朝詩人大多名氣大於實力,論作詩賦詞飲酒放縱絕對一流,論從政辦實事則眼高手低,這也是文人的通病,似乎有文才即擁有徵服宇宙的才能,所以就有了懷才不遇,借酒澆愁的小文人自憐的現象流行。


可榮188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句詩出自唐代大詩人劉禹錫(772年——842年)的五言絕句《烏衣巷》的後兩句,前兩句為: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烏衣巷是江南金陵,也叫建康(今南京)城內的一條街道,位於秦淮河南邊,跟朱雀橋相鄰。

在唐代以前,尤其在東晉時期,建康城因為是都城的緣故,建設得非常繁華,烏衣巷又是整個都城最繁華的地帶之一,裡邊居住著許多名門望族。

“舊時王謝堂前燕”的王謝,指的就是東晉時期非常顯赫的名門望族王家和謝家。

東晉時期,是門閥士族的勢力達到頂峰的時期,誕生了許多影響力巨大的豪門家族,其中,王、謝、袁、蕭四家,被稱作四大名門望族。

王家就是琅琊(山東即墨一帶)王氏家族。

謝家就是陳郡(今河南太康縣)謝氏家族。

袁氏家族也出自陳郡。

蕭氏家族出自東海郡蘭陵。

王家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發展起來,到東晉時期,發展到頂峰。自晉元帝司馬睿開國以來,王家出了一個大人物王導(276年——339年),官至丞相,相繼輔佐元帝、明帝、成帝三位皇帝,對東晉的建立和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有一句廣泛流傳的俗語,“王與馬,共天下”,足以說明王家對東晉江山社稷的重要性。

王導之後,王家繼續人才輩出,像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書法巨匠王羲之、王獻之,都是王家的數一數二的風雲人物。

歷史上,王氏家族先後誕生了8位皇后,跟皇室公主聯姻的則有20多人,官位至一品的達到15人,五品以上的則有161人。這樣顯赫的成就,在歷史上絕無僅有。

謝家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十分迅猛。

在東晉初年,謝家同樣出了一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淝水之戰”的總指揮謝安(320年——385年),官至正一品太保,自謝安後,謝家開始興旺發達起來,立即成為跟琅琊王家並駕齊驅的豪門望族,為東晉各方面的貢獻,同樣功不可沒。

從東晉之後,謝家人才輩出,大將軍謝石,南北朝著名文學家謝靈運、謝朓,都是謝家的驕傲。

在王家和謝家最輝煌時期,兩個家族的在朝廷做官的人數佔到官員總數的70%,即使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在許多事情的決策上,都需要看這兩個家族的臉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豪門望族的存在,對穩固朝廷政權,有很大影響,因此,從東晉以後,朝廷不斷削弱門閥士族的勢力,到隋唐之際,隨著科舉制度的推行,門閥士族的勢力很快衰落下來。

詩人劉禹錫的父親劉緒在江南一帶做官,他小時候在金陵城長大,當他走進金陵城烏衣巷內,看到王家和謝家昔日的繁華不在,偌大的庭院一片蕭條,就發出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嘆。


鴻鵠迎罡


劉禹錫《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謝是指王導、謝安為代表的世家大族。

王導(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王導善書法,以行草最佳,他學習鍾繇、衛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有草書《省示帖》、《改朔帖》傳世。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政治家,名士謝尚的從弟。少以清談知名,最初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多次拒絕朝廷辟命。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方東山再起,任桓溫徵西司馬,此後歷任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性情閒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

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弔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東城逸家1223


問題:“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裡的王、謝具體指誰?


前言

這兩句詩出自劉禹錫的《金陵五題 其二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謝是指東晉的王氏家族與謝氏家族,除了這首詩以外,劉禹錫還有《題報恩寺》也寫到了王謝:

雲外支硎寺,名聲敵虎丘。石文留馬跡,峰勢聳牛頭。

泉眼潛通海,松門預帶秋。遲迴好風景,王謝昔曾遊。

雖然都用到了王謝,不過這一首寫的不是金陵而是蘇州。

王謝不僅僅指王謝兩家的子弟,更是代指六朝時期的風流人物。

一、王與馬 共天下

王氏出自山西,其中有一支去了琅琊,這就是著名的琅琊王氏。今天我們去臨沂遊玩的話,其市區內有一個著名的景點,就是王羲之的故居。

琅琊王氏家族中名士輩出,例如西晉竹林七賢的王戎、清談誤國的西晉宰相王衍,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的王敦、王導…

永嘉之亂以後,西晉滅亡,司馬睿南下建立東晉時,王敦、王導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王敦後來叛亂,王導卻忠心輔佐司馬氏。因此在王敦之亂被平定後,王氏家族在東晉的地位沒有受到影響。

王敦造反時,王導委託周顗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心跡。周顗雖然替王導說了好話卻沒有告訴王導。以至於王導後來默認王敦殺害了周顗 。後來王敦之亂平定,王導偶然間知道自己誤解了周顗,還留下了一段名言:“吾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兩晉之際,琅邪王氏中的兄弟(非親兄弟)三人都留下了重重一筆。宰相王衍不做正事,在西晉滅亡中有很大的責任。王敦、王導輔佐建立了東晉,但是王敦又差一點顛覆了這個剛剛成立的政權。

王導則忠心耿耿為司馬氏效力,東晉還能延續100年,可以說王氏家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王導的下一輩中,最著名的就是書法家王羲之,王羲之有七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中王獻之、王子猷最為有名,有一個著名的兒媳婦叫做謝道韞。

在王羲之父子主持的蘭亭雅集中,有一個姓謝的人,靠一己之力造成了東晉謝氏的崛起。

二、圍棋賭墅

在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 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王羲之邀請41位好友聚於會稽山陰蘭亭修稧,一起飲酒作詩。

集會上作詩37首,為了記載此事,王羲之還留下千古墨寶 《蘭亭序》。在這41個詩人中,有一個司徒傳下來兩首詩,四言詩一首:

伊昔先子,有懷春遊。契此言執,寄傲林丘。森森連嶺。茫茫原疇,迥霄垂霧,凝泉散流。

五言詩一首:

相與欣佳節,率爾同褰裳。薄雲羅物景,微風翼輕航。醇醪陶元府,兀若遊羲唐。萬殊混一象,安復覺彭殤。

這個詩人就是在淝水之戰中挽救了東晉的謝安。

謝安字安石,少年時,曾經得到過宰相王導的器重,但是謝安在四十歲以前並沒有入仕之意。而是隱居東山,常常和王羲之、許詢、支遁等人遊山玩水。後來因為弟弟謝萬不爭氣被免職,謝氏一門的地位受到影響,因此謝安才出山。

謝安在桓溫的叛亂時,與王坦之竭力安穩局面,維護了晉室的安危。在桓溫死後 ,謝安升任尚書僕射,與尚書令王彪之(丞相王導堂侄)一起執掌朝政。

蘭亭集會30年以後,即公元383年,東晉受到了前秦的威脅。

前秦皇帝苻堅揮兵百萬南下,號稱投鞭斷流,但是謝安鎮定自若,導演了一出

圍棋賭墅、以弱勝強的好戲。《晉書·謝安傳》記載:

“ (苻) 堅後率眾,號百萬,次於淮肥,京師震恐。加 (謝) 安征討大都督。(謝) 玄入問計,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別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安遂命駕出山墅,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別墅。安常棋劣於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安顧謂其甥羊曇曰:‘以墅乞汝。’”

謝安運籌帷幄,在家裡下著棋度過了最緊張的時刻,收到前方勝利的消息時,一盤棋還沒有下完。

雖然謝安後來受到了猜忌,但是在謝安的努力之下,謝家的聲望達到了頂峰。

《五律-祭謝安 》:

長憶東山好 ,難為謝尚書 。談笑安晉室, 坐隱破秦苻。 謠止西門淚, 魂歸渭水廬。 人生真一夢, 寤寐永相殊。

三、謝家的衰落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劉裕建立了宋朝, 東晉的封爵中只有謝安、王導、溫嶠、謝玄(淝水之戰中,謝玄任前鋒都督)幾個人的子孫爵位沒有被廢除。

1、大謝

謝玄的孫子中,出了一位大詩人,就是康樂公謝靈運。即山水詩人的鼻祖,人稱”大謝“。大謝在49歲時,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 。名句有: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

2、小謝

謝安之孫謝混, 是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女婿,因為反對劉裕,在412年被賜死。南朝鐘嶸《詩品》中將謝混詩定為中品,並認為謝朓的詩“源出於謝混”。

謝朓是南朝齊時期的著名詩人,人稱”小謝 “。他的高祖是謝安的二哥謝據。名句有: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天際識歸舟,雲中辯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曾經有詩讚謝眺: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小謝在499年始安王蕭遙光誣陷,冤死獄中,時年36歲。

3、謝安被掘墓

宋齊時期,謝氏擔任三品高官以上的僅有2人,到陳朝中葉以後越發衰落下來。

陳叔寶的弟弟,陳朝始興王陳叔陵,其生母彭貴人在579年去世。 陳叔陵竟然看上了 謝安的墓地。 於是就倔了謝安的墓地,把謝安的棺材抬了出來,雀佔鳩巢。

謝安九世孫、招遠將軍謝貞痛心疾首卻無可奈何,一直到陳叔寶登基,陳叔陵爭位失敗被砍了頭,謝貞才要回了墓地,可惜謝安的靈柩沒有迴歸。

四、王氏後人

1、王家出皇后

王家在南朝出了不少皇后。

  • 晉安帝皇后

王羲之有個孫女,王獻之的女兒王神愛,是晉安帝司馬德宗(382年—419年)的皇后,這個傻皇帝和晉惠帝有一比,三十幾歲就駕崩了。可惜皇后比皇帝還短命。

  • 梁簡文帝皇后

東晉丞相王導五世孫王儉,在宋明帝時,娶陽羨公主,拜駙馬都尉。齊朝代宋以後,因為輔佐齊太祖蕭道成即位有功,封南昌縣公,升尚書左僕射。他的孫女王靈賓8歲時嫁給梁簡文帝蕭綱 。45歲時王靈賓去世, 同年五月蕭綱繼位,被追封為皇后 。

  • 南朝陳廢帝陳伯宗的皇后

陳伯宗陳文帝陳蒨的嫡長子,可惜18歲被叔叔陳頊廢掉,19歲就去世了。他的皇后叫做王少姬 。

2、詩人王融

進入劉宋以後,王氏的後人中,也出現了王儉、王弘一些名臣,還出過一個著名的詩人。

齊梁時期的永明體詩人中,除了謝家的謝眺以外,王家還有一個王融,他是東晉宰相王導六世孫。他在竟陵王蕭子良幕府下,和謝眺、沈約、後來的梁武帝蕭衍等人號稱竟陵八友。因參與蕭子良奪嫡活動而被殺。

結束語

開皇九年(589年)2月10日,韓擒虎、楊廣的隋朝大軍攻入建康,經歷了東晉和宋齊梁陳的南北割據時代終於結束了。

以王謝為代表的氏族也進入了新的時代。當年的繁華如同一夢,劉禹錫重遊金陵時寫下了五首絕句,其中這首《烏衣巷》令人不勝唏噓。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謝靈運的十世孫皎然,也曾經感慨地吟到:

昔時軒蓋金陵下,何處不傳沈與謝。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指的是東晉政治家、書法家王導,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王導善書法,以行草最佳。

”指的是東晉政治家

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性情嫻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

總之,王導謝安都是東晉時左右朝廷的兩姓豪門望族。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前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唯有夕陽斜掛。

當年王導、謝安簷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弔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如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荒涼的景象,已經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敏感體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借燕子的棲巢,表達了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

本人慕名去過烏衣巷,沒有想象中的景象,350米長的巷子,有的只是歷史的殘跡。

據1995年版的湖南《謝氏通譜·謝氏紀地》中“烏衣巷,地名,在今南京市東南。三國吳時於此作營,以士兵著烏衣而名。烏衣,青衣也,晉時鯤、裒二公居此。”

上圖為“烏衣古井”,解說牌上寫“烏衣古井位於烏衣巷內,現‘王謝古居’西側。相傳三國時吳國戍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駐紮烏衣巷內,軍士們即用此井,故明‘烏衣巷井’。”

當時自己走在這條小巷子,看到有人在這口井旁邊拍照,歷史已經遠去,頗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感慨。


一條小巷子,承載一段歷史,因為一首詩,牽動萬千心。


不定時讀書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王謝:指東晉時代王導和謝安兩大貴族之家

王謝是東晉時期兩位名相王導、謝安家族政治生活場景的古居,座落在聞名海內外的南京夫子廟秦淮河南岸烏衣巷內。

東晉時期,秦淮河兩岸人煙稠密,烏衣巷地區成為朝廷達官貴族的居住區,華宅高第,鱗次櫛比,以宰相王導、謝安為代表的王、謝兩大家族成員多居住於此。 王、謝家族湧現出的王羲之、王獻之、謝眺、謝惠連、謝靈運等文化巨人,給中國文化、藝術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唐詩人劉禹錫曾到此尋訪,見王謝古居已人去室空,往日繁華無處探尋,深感世事滄桑,遂寫下“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千古名篇。此後,這裡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嚮往探索之處,有關詩文不絕於史。


原文出自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弔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塗抹背景,美而不俗。


燕子,在這一句詩詞中,充當了時代的見證者,見證了在同一個房子里居住的人,由謝安權貴之人變為了尋常百姓,表達了時代變遷之意,也體現了詩人,體察人民。

作者筆鋒一轉,對於前面的靜態景色,突然轉向描寫,烏衣巷中正在飛翔建巢的燕子,通過燕子飛翔的軌跡和方向,講述者現在烏衣巷中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了,為了讓讀者真正領悟到詩人寫詩的意圖,作者特地把飛入老百姓家中建巢的燕子,與謝安兩家高貴家族廳堂上大梁上的燕子進行比較,把燕子當作時代變遷的見證人。

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記得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臺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徵衰敗。現在,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嗎!

而尋常二字,則體現出了今日的老百姓與往昔不同,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對這一變化所抒發的無限感慨,體現了作者的憂國憂民之情。


《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

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江水趣談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裡的王、謝具體指誰?

這兩句詩是出自於中唐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整首詩意境悽美,營造出了一種荒涼之感,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所以這首詩也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詩人正是描寫了烏衣巷的當下,看到原本繁華的烏衣巷,可是經過了若干年之後,繁華不復存在,當年在這裡的王謝兩家的族人,也都成為了普通人。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第一二句詩人是站在朱雀橋,兩旁邊雜草叢生,還開出了一些不起眼的小黃花,然而遠處的烏衣巷卻是在落日的餘暉中顯得更加破敗。由此詩人內心感慨萬千,過往的一切都不復存在,儘管這個地方當年很繁華,可是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則是再也沒有了昔日的風采。

第三四句又是進一步地描寫了烏衣巷的歷史,當年這個地方正是居住了東晉時期的名臣王導和謝安兩大家族,可是現在過去了幾百年,這兩大家族風光不在,整修烏衣巷也是破破爛爛。詩人這樣的一種描寫,正是體現了人生的無奈,還有歲月的無情,儘管是在描寫烏衣巷,更多的還是描寫了現實中最殘酷的生活。

王導,東晉時期的政治家和書法家,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正是他奠定了東晉政權,另外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書法家王羲之是他的侄子。所以當時的王導風光一時,成為了那個時期最有權利的一代大臣,而他的家族正是居住在烏衣巷。可是等到劉禹錫寫這首詩時,這個家族經歷了幾個世紀,烏衣巷也是沒有了昔日的風采。詩人於是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烏衣巷》。

那麼另一位謝安同樣也是大名鼎鼎,他也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東”,他就是其中的決策者,正是由於他力挽狂瀾,終於成就一番大業,此後他拜相,成為了東晉時期的宰相。所以他和王導,那都是當時的最重要的兩位政治人物。而他們也都居住在烏衣巷,劉禹錫正是通過這首詩撫今追昔。

劉禹錫的很多詩都是膾炙人口,不過在這首《烏衣巷》中,他更多的還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描寫,但即使是這樣,也依舊還是融入了自己內心的情感,把那段歷史,以一種極為細膩和充滿悲情的口吻娓娓道來,從而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還處處充滿了憂愁。


品詩讀詞


王、謝是指東晉時以王導為主的琅琊王氏和以謝安為主陳郡謝氏。


我們都知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出自劉禹錫的《烏衣巷》。作者描寫了原本棲息在王謝雕樑畫棟、堂檁之上的舊燕,如今卻棲居在尋常百姓家低矮的屋簷下。昔日風光無限的王謝舊居蕩然無存,曾經的昌盛繁華灰飛煙滅。表達了詩人對這種時過境遷,滄海桑田鉅變的無限感慨。




詩中“王謝”是顯赫世家的代名詞,分別指東晉時以王導為主的琅琊王氏和以謝安為主陳郡謝氏。王謝兩家,在魏晉南北朝時,都是振聾發聵的名門望族。即使在門閥林立的東晉,王謝兩門的尊貴地位也無人可及。王謝兩家的婚嫁除了與皇家攀龍附鳳外,基本只在彼此之間選擇。

三百多年來,王謝兩家人才輩出,文采斐然。他們仕宦顯達,權傾朝野。從漢魏入兩晉到南朝,“王謝”並稱象徵著鼎盛,當年,幾乎沒有任何一個世家大族堪與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比肩。這兩族的名望在當時連五代皇室(東晉,南朝)都難以與之相匹敵。正是風流不衰,冠冕不絕。



琅琊王氏由北方南遷至金陵時,整個中原地區的名門望族、大小官員、文人名仕,甚至各家中傭人與飼養的動物都一同被帶過長江,即著名的永嘉南渡。琅琊王氏是其中最重要一支。王導是東晉初年的宰相,權勢顯赫。在他的縱橫捭闔下,王朝政治總在南方站住了腳。王家地位名望之高,是其他家族根本無法企及的。直到陳郡謝氏的崛起才出現了王、謝兩大世族的相提並論。


琅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名不虛傳。王氏始終是官宦世家,中古時期,朝中官員半數以上是王家或者與王家沾親帶故的人。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先後產生了以王吉、王羲之、王元姬等五品以上的官員199位,還有600多位名人雅士,並且出了“臥冰求鯉”的孝聖、還有書聖王羲之。



陳郡謝氏也是同期著名家族,頂級門閥之一。謝氏家族幾乎壟斷了東晉的軍政大權,在聞名於世的淝水之戰中,陳郡謝氏一馬當先,立下了赫赫戰功。由於謝玄和謝石的驍勇善戰,取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其豐功偉績使得謝氏名滿天下。謝安、謝玄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同樣名垂青史。所以,謝家才會由一個普通士族,變成了與琅琊王氏齊名的最高名門望族。


陳郡謝氏在短短的200多年中,不僅出了許多叱吒風雲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出了許多著名的文學藝術家和詩人。謝朓、謝靈運是“山水詩”和“永明體詩”的代表人物。謝靈運與擅長田園詩的陶淵明齊名,人稱“陶謝”。其文學成就為世人矚目。眾所周知的詠絮才女謝道韞,詩文俱佳,一時風流蘊藉,風光無限。



謝安曾在上虞東山隱居,差不多20年沒有出仕,人稱“謝東山”。謝安41歲那年,其弟謝萬未戰而潰,被廢為平民。謝安為重振家族,結束了東山的田園生活,轉思入仕,住進烏衣巷,成了歷史上一流的政治家。“東山再起”就出自於此。但是侯景之亂後,王謝家族衰敗,再也沒能東山再起。


侯景是羯族人,起初只是無名小卒,因擅長騎射被逐步提升。此人陰險狡詐,嗜殺成性,反覆無常,先後背叛東魏、西魏,被梁武帝蕭衍收留。被任命為南豫州牧,住在壽陽。侯景曾向王、謝求婚失敗,對此耿耿於懷,仇恨在心。這個勢利小人攻入建康後,伺機大肆報復,揚言“淨殺卻,使天下知我威名。”王謝家族慘遭滅頂之災。



電視劇《琅琊榜》就是以侯景之亂為背景展開故事的,胡歌飾演的江左梅郎,其實是由“江左夷吾”轉化而來的。相傳參軍溫嶠領命去拜訪丞相王導,二人政見頗為一致,相談甚歡。從丞相府出來,溫嶠滿面喜色對同來的人說:“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復何憂!”雖然王導沒有辱沒江左夷吾的名頭,但畢竟無力迴天。


陳寅恪先生指出:“梁末之亂,為永嘉南渡後的一大結局。南朝士族在經過數百年腐化之後,於梁末被全部消滅。”


聲名顯赫了幾百年的王謝家族,經歷侯景之亂的血腥殺戮後,漸漸銷聲匿跡,再也沒有出現在歷史舞臺上。這才有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句。


柳暗花明美文苑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典故的由來-

唐:劉禹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詩語: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註釋

朱雀橋:在朱雀門外秦淮河上。今南京城外。

花:此為開花之意。作動詞。

烏衣巷:對朱雀橋,晉王導、謝安居處。

王謝:具體指東晉時王導和謝安,左右朝廷的兩姓豪門望族。

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弔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塗抹背景,美而不俗。語雖極淺,味卻無限。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這首詩據說博得白居易“掉頭苦吟,歎賞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下面具體介紹一下王導與謝安:

王導是東晉初年的宰相,權勢顯赫,威震朝野,當時有“王與馬(指晉帝司馬氏)共天下”的歌謠。成語中有“新亭對泣”,表示思念故國的意思,就是說的王導的故事。一次王導與北方逃難過江建立東晉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勞勞亭)飲宴。座中周侯豈頁嘆息地說:“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發出了山河淪陷的感嘆(當時北方領土淪陷在匈奴人劉曜之手),於是在座的賓客都相視流淚。王導見此情景,愀然變色地說:“當共戮力王室(勉力國事),克復神州(收復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對(何至於那樣沒有出息作當年被俘的楚國囚犯那樣相對哭泣呢)?”王導的話慷憾激昂,批評了在座同僚消極悲觀的情緒。雖然只有這麼簡短的幾句話,卻把王導為人鶴立雞群,見識不凡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事見《世說新語》)。

詩詞中提到的“謝”,就是謝安,別名安石,他是晉孝武帝的丞相,人稱謝太傅,功勳卓著,曾一度辭官退隱浙江會稽東山,當時曾有“安石不出,將如蒼生何”,足見他的威望之高。後復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東山再起”的成語,表示免職以後再度掌權的意思。後秦符堅揚言投鞭可使長江斷流,率領大軍進駐淝水北岸,威逼東晉,朝野震恐。謝安時任征討大都督,他從容調度,終於大破符堅、是為軍事上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據說他侄兒謝玄從前線送回報捷書信,可是謝安得信後面上卻了無喜色,對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內室,終於壓不住內心喜悅,鞋後跟過門檻時折掉,他高興得竟然沒有察覺,其鎮靜自若,儒雅風流,在歷史上一直傳為佳話。

王導、謝安與書法都大有淵源,兩人都是東晉的大書法家。王導是王羲之叔父,擅長行草,《書斷》稱他的書法是“風稜載蓄,高致有餘,類賈勇之武士,等相驚之戲魚”。意思是說他的草書寫得既飽含稜稜風骨,又高雅而有韻致;既有武士的雄偉,又如戲魚般的靈活嬌曳。王羲之書法得以成名,與王導指點是有關係的。

在東晉書壇上,王導不僅是政治上的領袖,身居丞相職位,而且在書壇上他也是名列前矛。他閒下來就喜歡弄弄筆頭,揮毫不止,他學的是鍾繇、衛筆法,即使在西晉末年、天下大亂,王 室南渡時刻,王導也沒有忘記把鍾繇的《尚書·宣示帖》藏在衣帶裡帶到南方。足見他對鍾繇書法的愛好了。

至於謝安,他是參加王羲之蘭亭集會的一員,平日與王羲之詩酒唱和,書法切磋 。據《書斷》所述,謝安學寫正、草書體就是就教於王右軍。《述志賦》稱謝安“善草正,方圓自窮”。謝安的草書在東晉是很有名氣的,有副對聯寫道:“謝草鄭蘭燕桂樹,唐詩晉字漢文章” ,其中的“謝草”,看來就是指的謝安草書,又如宋代詞人、書法家姜夔曾說過:《蘭亭記》及右軍諸貼第一,謝安石(即謝安)、大令諸帖次之,顏、柳、蘇、米,亦後世之可觀者。”由此可 知謝安書法、尤其行草書的知名度是僅次王羲之的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申強老師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裡的王、謝是指王導和謝安兩位東晉的大書法家。

王導是王羲之叔父,擅長行草,《書斷》稱他的書法是“風稜載蓄,高致有餘,類賈勇之武士,等相驚之戲魚”,他的草書寫得既飽含稜稜風骨,又如戲魚般的靈活嬌曳。在東晉書壇上,王導不僅是政治上的領袖,身居丞相職位,而且在書壇上也是名列前茅。

謝安是參加王羲之蘭亭集會的一員,平日與王羲之詩酒唱和,書法切磋。據《斷書》所述,謝安學寫正、草書體就是就教於王右軍。

謝安的草書在東晉是很有名氣的,有副對聯寫道:“謝草鄭蘭燕桂樹,唐詩晉字漢文章”,其中的“謝草”就是指的謝安的草書,又如宋代詞人、書法家姜夔曾說過:《蘭亭記》及右軍諸帖第一,謝安石(即謝安)、大令諸帖次之,顏、柳、蘇、米,亦後世可觀者。由此可知謝安書法,尤其是草書的知名度是僅次王羲之的。

原詩《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朱雀橋邊、烏衣巷口,是以王導、謝安為代表的六朝豪門大族的聚居地點。這首詩是作者借“王謝堂前燕”寫世事變遷,以小小燕子做中心,而見世事變遷,人生無常之感,發人深省,這首《烏衣巷》是劉禹錫詠物懷古詩中最著名的一首。

謝謝!祝您生活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