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述: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南懷瑾老師講述: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以來眼睛看到外色、耳朵聽外聲,念頭都跟著外界在跑。“流轉”這兩個字形容得非常好,流就象流水那麼流,“轉”就是輪迴。有許多人問有沒有輪迴?這個道理就好比課堂天花板上吊著的電風扇;剛啟動時慢慢動,轉到後來就分辨不出扇葉而只看到中間的那一點。還有,我們的地球也在轉動,但是我們並不覺得;習氣也一樣,因為每天都以這種模式生活,習慣了,因此不覺得它在動。所以輪迴的道理你怎麼能體察的出來?因為轉的太快了。要在什麼時候才知道呢?在開始啟動時就知道。

因此,諸佛菩薩起心動念,念念分明、觀照自在,無明一啟動,習氣一上來,覺察到了就馬上把它關掉。所以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有一天把電源關掉了,解脫時才知道自己的心念轉得那麼快。

因為電風扇把電關掉以後,要慢慢地轉半天才會停下來。看了電風扇你就會懂得用功淨化習氣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整理自《宗鏡錄略講》

---------------------------

如何全始全終?那是十分的難。人的一生,不管你當皇帝也好,做宰相也好,或者是做一個默默無聞的老百姓也好,都很難做到全始全終。大家看歷史或現實社會,有幾個人能全始全終的?所以“全始全終”這四個字,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非常之難。要有好的全,先要有好的始,之後才能談全終。從理論上講,與其求結果好,還不如求開始好更好。所以佛家有“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的名言。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名稱。正確的翻譯,菩提就是“覺者”、“覺悟”;薩埵就是“有情”,有情也可以翻譯為入世。所以菩薩是大乘道,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就等於中國的聖人,得道者,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注意到“因”,也就是開始就是好的因,好的結果自然就在好的開始裡了。所以說“菩薩畏因”,也就是說動機是起心動念之因。“因”一種下去就可怕啦!凡夫是普通人,為什麼說凡夫畏果?因為凡夫“不威不懲”,犯了法不到槍斃、不到臨死不會反悔,這就是果來了才害怕。

所以與其等到果報來了才後悔,何不於種因的時候加以檢查呢?智者畏因,一開始就怕,就重視、注意,後果就不會有問題了。一般人是到了結果時才怕,所以說全始全終是非常困難的。

——整理自《易經系傳別講》》

---------------------------

佛學基本的四句話:“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假有的生命最後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間,老病不過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這個前因後果的關係,不需要等到後果來到才知道。

佛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對智慧高明的人,“因”一啟動就知道結果了,因裡頭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結果出來了才知道。所以菩薩怕因,不輕易種因。比如兩個人講話意見不合,彼此態度開始不對,自己都不曉得自己情緒變化,不高興就擺出臉色,這一來就有了因,人家反應的結果當然不好。還有,跟人講話先皺眉頭,本來很好的事,人家也不願意聽了。你有時跟人開個玩笑,但後果怎樣有沒有想過?言者無心,可是聽者有意,別人不認為是玩笑。古人因為開個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

菩薩有這樣的認識,所以畏因,凡夫要刀殺到頭上才知道。

像我剛才要他們關後面的窗子,因為那兩位同學坐在窗口,風對著背上吹,背上腦後這些穴道風吹進去,就最容易傷風。當時還不覺得,過幾個鐘頭或者第二天就難過了。這你們打坐千萬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來會先注意到這一點。他們兩位畢竟是凡夫,坐在那兒還涼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還不知道怎麼起的。要是老年人這麼一坐下來,明天可能要送醫院了,傷風引起肺炎就麻煩了。

——整理自《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

“慎終追遠”是什麼意義?“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用現在觀念的一句話來講就解決了,“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這裡我們可以引用佛學裡的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佛家的菩薩,大致相當於中國儒家的聖人,

聖人們非常重視一件事情的動機。比如有一個朋友來約你作生意,這個動機,也就是這個初因,我們要注意,也許是善因,也許是惡因,如果是惡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長,將來坐牢的也是你,那麼這個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薩是怕這個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執行時才後悔,這個後果來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學問的人,對每一件事,在有動機的時候就做好,也就是剛才說的,要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也就是開始就要慎重。

——整理自《論語別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