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歷代文人痴迷竹子。

他們在詩文裡歌頌她,抒發心中對她的情感;並且在石硯、臂擱、水盂、紫砂壺等文房器具中鐫刻她的形象;尤其在畫上以竹為主題,可以說歷代畫家沒有誰不畫竹的。

鄭板橋一生畫竹,幾桿瘦竹渡終生。他畫竹師法石濤,然後再師法自然,月光、紙窗、竹影……水墨之中慢慢呈現胸中之竹。他以竹為母題,不厭其繁地畫竹,生活中一切嬉笑怒罵均皆以竹為媒介,留下無數關於竹的詩句,他的書法也有點竹子的味道。

晚清文人畫家瞿應紹號子冶,他繼承陳曼生的紫砂壺傳統,創造了"子冶石瓢",他的紫砂壺最大的魅力就是刻竹子,常常在一把石瓢壺上刻滿竹子,密不通風,壺似穿上了一件清雅高潔的竹衣裳。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閒暇去宜興竹海,山下山上的竹林層層迭迭一望無際,簡直就像一片浩瀚的海洋。

漫步在竹海的小徑中,清涼幽深,風兒吹動竹葉,似巴赫古遠的樂音。粗大的竹幹,青翠中帶著似霜的粉白,我想西方再有本事的畫家也調不出如此的色調,中國古代畫家更具有表現的智慧,他們不用色彩只用墨色來表現,素白宣紙上的黑白二色就足夠體現竹子的神韻。

古印語有句:"不可一日無此君"。竹海搬不進庭院,文人們就在庭院中、盆景裡種竹,還將她們供養在書案茶席上。

微縮了竹子景觀的竹盆景是十分講究的,她的藝術要向詩與畫靠攏,而非模仿大自然的真實。

我在近幾年創作了若干竹盆景,有蒼古者,有亭亭玉立者,也有茂密團團者,皆以詩境畫意入境。竹盆景是立體的文人畫,幾桿瘦竹生長在折帶皴的湖石旁,元代大畫家倪雲林常以此景作母題來表現清高脫俗的精神,我的有些盆竹就是摹仿其大意。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當然,竹盆景的製作在技術層面上有它特有的技巧。

竹子品種的選擇尤為重要。近時痴迷小竹,小竹的標準是竹葉小,小到一寸一分,植盆之中一手可託,是謂微型,然難於覓得。後友人贈日本小姬竹,超小的竹幹竹葉製作的掌上小盆景既可把玩,又令人生小中見大之想。我國的竹子亦有諸多品種是適合製作竹盆景的,平時要有心收集種植,製作時就可隨時選擇搭配。

盆、石、竹的選擇要相諧調,在色、質、形上要有一番講究,高矮起伏,疏密對比,斜正穿插,甚至還得考慮將來生長後的趨勢狀態,還要修剪得體。竹盆景除了竹、石、盆之外也可添加小型絡石野藤,或覆蓋青苔之類,以増加山林之氣。

說說我製作竹盆景的心得。

文人賞竹不外乎清痩、疏朗,簡約。"仲圭遺意"選用漢白玉盆,找來修長英石作石筍,並用快乾水泥固定在石盆上(石筍是一定要固定住的,不然插在泥土裡搖搖晃晃不穩固,竹子也養不好),進而穿孔,繞絡石在石筍四周,意在得古老蒼茫之氣,然後植小鳳尾竹。石筍是實,竹為虛,虛實相生。通過一年的生長修枝剪葉,互相融合,人工痕跡漸漸消失,好似來自天然。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雲林遐想"得倪雲林畫之一角,盆用的是月形紫砂老盆,取瘦勁太湖石,以盤石山房贈予的小鳳尾竹植之,讓竹石高矮對比,堆土,拉大起伏感,產生另一番意境。

"小竹海"取用東瀛小姬竹和宋代斗笠小盆,既空靈雅緻,亦顯茂密深遂。

竹盆景的製作,關乎哲學、美學、植物學、工藝製作等諸多方面,需"面面俱到",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

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總 編 | 鄧雪松

主 編丨林育程

執行主編丨程香

資料來源 | 《中國古典傢俱》2018年06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