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今年要在这7个方面攻坚突破

近日,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召开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并正式印发实施。今年的《工作要点》紧扣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方案》《实施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细化目标任务,重点围绕抢抓机遇补短板强弱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培育“十强”产业集群、提升“三核”引领、强化专班领衔作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推进落实机制等7个方面实施攻坚突破,具体明确了24项任务及措施。


一、在抢抓机遇补短板强弱项上,紧密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际,着眼疫情防控暴露的短板弱项,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一是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着力化危为机,重点实施公共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疫苗研发生产、医疗物资产业链建设和基础设施保障等12个领域、274个重点项目,将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白名单”,优先支持,靠前落实。

二是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制定出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智能城市等新基建,年内新开通5G基站4万个以上,集中打造20个左右省级数字经济平台,积极打造智慧共享供应链生态体系。


二、在培育“十强”产业集群上,聚焦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重点项目、园区平台、产业生态等4个方面,下大气力做强做优“十强”产业集群。

一是实施“十强”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突破行动。以贷款贴息、专项奖励、后补助、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领军企业兼并重组联合、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布局,培育形成若干区域集群品牌,2020年集群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以上。

二是狠抓优质项目谋划建设。围绕“十强”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抓好321个省重大项目、500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200个“双招双引”项目、274个补短板强弱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项目、100个左右“十强”产业重大支撑性项目。

三是启动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在济青烟滚动推出100平方公里左右产业净地,面向世界500强企业,以“标准地”方式全球精准招商。

四是打造优良产业生态。出台培育优良产业生态的意见,启动“一条龙”培育计划,形成“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集群发展格局。


三、在提升“三核”引领上,依据功能定位明确“三核”具体目标任务;结合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明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工作。

一是加快济南以“四个中心”建设为重点带动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突破。加快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国家健康数据北方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京沪会客厅”,打造央企、跨国公司北方总部基地和省企总部中心,年内新认定总部企业20家以上。实施十大千亿产业振兴计划,打造高端制造业创新基地,“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2%。深度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增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功能。

二是推动青岛建设我国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加快康复大学、国际院士产业试验区等100个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轨道交通、智能家电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全球性创投风投中心、国家级财富管理中心改革试验区建设,力争上市公司突破5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0家。推进中日、中韩、中德、中以和上合等服务全省、全国企业的“国际客厅”建设,提升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出海口”功能,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和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三是打造烟台先进制造业名城。全力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中国海工北方总部、中国东方航天港、石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投产万华百万吨乙烯一期项目,实施100个亿元以上技改项目。加快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打造中国工业设计名城。加快推进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建设。

四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培育发展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高水平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健全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协调推进机制。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重大国家战略对接融合,全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优势生产要素聚集转化。


四、在强化专班领衔作用上,强化任务落实清单化管理,形成专班同向发力、密切协作、协同攻坚的格局。

一是加严压实“10+4”专班任务责任。出台进一步加严压实专班任务责任的意见,建立专班牵头部门与组成部门常态沟通机制,打破部门壁垒,理顺内部分工和工作流程,选优配强专班工作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实现闭合运行,心无旁骛推动工作,形成各专班同向发力、密切协作、协同攻坚的工作格局。

二是集中突破一批重点任务。把“十强”产业专班工作重心聚焦到重大项目谋划建设、“双招双引”、产业基金落地、产业集群培育上来,“四大支撑”专班聚焦到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协调推进上来,进一步提升专班规划统筹、要素整合和创造执行的能力。

三是加强督导评估责任考核。建立重点工作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和工作成效后评价机制,制定对各专班的考核评估办法。


五、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上,提出布局建设山东省实验室、实施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注重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实施“人才兴鲁”行动等具体举措。

一是高质量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济南量子研究院等建设,推动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入列,布局建设4家山东省实验室,高标准打造30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支持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共同体。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20项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实施重大技术攻关“揭榜制”,在基础研究领域试点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5%左右。

三是深入实施“人才兴鲁”行动。贯彻落实好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抓紧出台《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实施引进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外专双百计划”等人才工程,组建山东人才发展集团,制定实施技能兴鲁三年行动计划。


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用足用好对外开放重大平台、深化推进对日对韩开放合作,突出制度创新流程再造,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抓好42项国家支持政策事项衔接落实,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实现“一网通办”。开展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出台《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山东省社会信用条例》。

二是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开开发区体制机制、扩权强县、“亩产效益”评价等改革。推进国企“倒计时”改革,“一对一”落实国企混改方案。引导民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推动4000家小微企业“升规纳统”。

三是着力培育壮大资本市场。实施“十强”产业上市公司倍增计划,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四新”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运营好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开展行政事业资产统筹运营和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试点。

四是着力用足用好对外开放重大平台。用好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两大战略平台,落实好自贸区总体方案112项试点任务,复制推广国家推出的223项改革试点经验。推动临沂、胶州“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成立山东省“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高水平办好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世界海洋发展大会。

五是着力深化推进对日对韩开放合作。加快落实省领导出访日韩达成的有关合作协议、机制、平台以及重大项目,建立中日食品农产品检测检验互认机制。建立山东—日本对话机制,摸清我省对接日本合作需求,提出重点合作项目,明确对接事项、合作方式、推进机制,推动一批有竞争力的项目落地开工。


七、在完善推进落实机制上,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健全完善新旧动能转换监测体系,扎实做好迎接国家评估工作。

一是解决项目落地慢问题。建立问题诉求“绿色通道”,每周汇总梳理影响项目落地的手续办理、用地用海、能耗指标等难点堵点问题,开展专题会商,确定解决措施,直达企业和项目。加强能耗、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省级统筹,加大存量挖潜力度,健全市场化配置机制,为项目落地、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稳定预期。组织开展省重点项目集中观摩。

二是发挥省重点项目督导服务平台作用。将省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双招双引”项目、补短板强弱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项目、“十强”产业重大支撑性项目纳入平台进行动态管理,实行月调度、月通报,按市按专班对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进行排名通报。

三是开展“三年初见成效”评估。突出目标导向,完善科学反映三年初见成效的指标体系,重点加强对“四新”经济、“十强”产业发展、先行区推进等主要指标的监测分析,及时发现解决突出问题。扎实做好迎接国家对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年初见成效”评估工作,提炼推广一批创新发展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