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報復性”消費,2020年還會繼續嗎?

新型冠狀病毒和春節,一起到來。而也正是如此,很多人原本7天的春節假期,也是延長再延長。在很多平臺上,我們看到已經在家裡宅出“毛病”的人們。他們今天做電飯鍋麵包,明天又開始做涼皮。而還有不少人,甚至在自己的魚缸,釣起魚來。

於是,很多網友都在網絡上立下“Flag”:等到疫情結束後,自己一定要出去吃大餐,出去旅遊。而看了那麼多的留言後,總結一下,就是疫情結束後,大家準備“報復性”花錢。而最近全國多個城市的疫情都實現了明顯的好轉,很多城市的疫情總體水平,都是可防可控的情況,於是復工、復產慢慢被提上了日程。

很多的烤肉店、火鍋店、奶茶店等都已經開門營業了。人們在沒有出門的時候,就表示會和2003年“非典時期”一樣,結束後就瘋狂消費,但是現在開門營業的店鋪,似乎也沒有多少的消費者。似乎和沒出門的時候,說自己要“報復性”消費,有點兒互相矛盾了。

2003年“報復性”消費,2020年還會繼續嗎?

那麼,疫情結束後,我們真的會和2003年一樣,再一次的在疫情後“報復性”消費嗎?答案或許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樣。

2003年的時候,全國範圍內,疫情後的消費的確是猛增。當年非典結束後的那一刻,我國的諸多行業的確都是接訂單到手軟。人們在戰勝病魔後,想要趕緊去除身上的“黴運”,開始想要盡情的玩耍。

2003年疫情結束後,人們被積壓了很久的購物激情,被迅速釋放。當時全國各地,很多的飯店、KTV的訂單,甚至都已經預約到了三個月以後。一家男女老少,全體出去旅遊的家庭也很多,給旅遊業帶去了大量的訂單。每天都有上萬人的人出行,為了釋放自己的壓力。

2003年“報復性”消費,2020年還會繼續嗎?

但是,我們為何會說2003年大家會“報復性”消費。經濟發展越來越好的2020年,越來越多的人卻不會繼續這樣呢?或許有以下這幾點原因,可以給大家一些參考的價值。

1995年7月,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後。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終於在2001年的時候,正式地加入了WTO。2003年的時候,我們剛剛加入WTO沒有多久,還能夠享受到很多的紅利。當時的外部需求旺盛,讓我們被“困”許久後,更想要瘋狂消費。而不僅如此,2003年的時候,我們中國的房價還是比較的可觀的。

而經過了十多年,我國加入WTO的紅利,基本上已經所剩無幾了。而現在,全國各地的房價,較2003年的價格而言,都是出現了成倍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身上揹著房貸、車貸等等。疫情結束後,2003年的時候大家還有錢;而2020年,我們還有錢嗎?所以,就算大家說想要“報復性”消費,現在復工復產後,真正肆意消費的人,也沒有很多。

2003年“報復性”消費,2020年還會繼續嗎?

不過,我們的消費實力還是有的,也不能說完全沒人消費。此前浙江杭州的一家購物城,開門營業不過5個小時,就實現了1100萬的銷售額。不過,這樣的大筆消費的人,其實並不多。至少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們,不會這樣做。超過九成的人表示,疫情結束後,自己並不會真的“報復性”消費。

2003年“報復性”消費,2020年還會繼續嗎?

在調查中,60%的人表示,自己不會因為疫情結束,就“報復性”消費。而更有30%的人表示,不僅不會,還會從此徹底地改變自己的消費方式。而僅有10%人,表示可能會在疫情結束後,“報復性”消費。而就算如此,在這10%的報復性消費的群體中,還有部分人的報復性消費,是不花錢的。例如只是想和朋友們坐在一起聊天、逛街等等。這個調查數據,是不是和你想的不一樣?經濟更加發達的2020年,我們卻沒有和2003年一樣,選擇瘋狂的消費、花錢。

疫情結束後,我們花錢還是會繼續。但是因為疫情,而選擇“報復性”消費,已經不再“流行”。因為現在,經歷了一場疫情,很多人都損失“慘重”。尤其是一些老闆,更是苦不堪言。就拿餐飲行業來說吧,為了春節,他們早早開始購買食材,準備大賺一筆。

可是疫情就剛巧在這個時候爆發,為了大家的安全,餐飲老闆們不得不關門。就算是開門營業,也沒有多少的顧客。這些老闆們,能夠熬過來的,已經算是不錯了。而等到疫情結束後,哪裡還敢“報復性”消費呢?

2003年“報復性”消費,2020年還會繼續嗎?

而我們普通人,亦是如此。因為疫情的原因,原本的7天假期,也是延長再延長。而很多的工作,都是不能夠在家中完成的,自己就好似“失業”一般。雖說單位還是會發放工資,但是大部分的企業,發放的薪水和正常工作時期,領取的還是差距比較大的。

而我們的收入變少了,支出卻沒有減少,甚至還更多了。2020年了,很多人身上都揹著房貸、車貸。就算是沒有工資收入,這些銀行貸款,基本上都是需要按時還款的。而不僅如此,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的開支還更大了。

很多的商品,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漲價。蔬菜漲價、肉類漲價、口罩漲價,而這些漲價也是情理之中的。我們痛恨那些,惡意漲價的行為。但是在這個非常時期,適當的漲價,卻本就是應該的,這是為何?

2003年“報復性”消費,2020年還會繼續嗎?

本身春節假期,勞動成本就比較的高。而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的供應方,都按照要求關門暫停營業了。當供不應求的時候,商品價格上漲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超市的工作人員們、外賣員們等等,還冒著生命危險,在特殊時期繼續給我們提供優質的服務,適當的上調勞動成本,似乎也是很正常的。而就是這些種種成本的上漲,我們的支出也越來越多了。

正是如此,我們的存款餘額是越來越少。疫情結束後,看到自己的餘額,還敢“報復性”消費嗎?再想想自己的房貸、車貸等等,恐怕我們不會“報復性”消費,只會“報復性”掙錢。如果是你,這兩者之間,你是哪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