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國產車容易生鏽,而有的合資車和進口車不容易生鏽?

好酷龍仔


你自己說的話,回去好好看看。有的合資車,有的國產車。是有的,有的。不能一概而論。國產車有差的有好的,合資車也有差的有好的


花園xu


國產車生鏽這個問題是有的,也不用去迴避,合資車生鏽的我也沒少看見。這個跟使用上也有一定關係,2014年本人買了一臺昌河福瑞達1.0麵包車,最低配的,無空調,裸車是2.75萬元,這個車我買車之初就知道有生鏽的問題,所以特別在意這方面的保養,新車開回來捨不得做底盤裝甲,直接用廢機油在底坎,輪眉,車門排水孔等部位用油壺噴灑,以後每3一5個月噴一次,2018年車賣的時侯全車一個鏽點也沒有,不過這個車我也是服了,生鏽的問題讓我治住了,但掉漆的問題我整不了啊。車身到不掉漆,但前後槓一片一片的掉漆,嚴重到刷車時用水槍噴成了灰白色,底漆全部粉化,用手一摸全是灰白色,實在沒辦法,捨不得化錢噴漆,10塊錢買了兩罐自噴漆,噴上也挺好。車這個東西一分價錢一分貨,不存在國產合資的分別,合資車如果便宜了,一定會在看不見的地方偷工減料。國產車便宜到位了你就要接受低價所帶來的後果。還有汽車使用方面的問題,在海濱城市汽車板金鏽蝕的問題就要比內地城市要嚴重,同一個城市停在露天和車庫的鏽蝕成度還不一樣,停在潮溼地庫的汽車,你就是進口車也難逃生鏽的命運。以上淺見,望車友指正。




等等70501947


進口也好,合資也好,國產也罷,鋼板的使用都差不多,關鍵是鋼板的處理工藝流程不同,許多進口車使用了鋼板鍍鋅和鍍鈦(高級別車),國產車10萬以上的多數使用了鍍鋅板(沒有鍍鈦的),幾萬元的車使用的就是普通的熱軋板材,給你噴點漆就作數了。以我使用過的江淮和悅RS為例1年7個月開始在衝壓邊角生鏽,2年1個月就開始大面積生鏽了,不得不在2年4個月時處理掉了!


永遠健康43766760


說國產車容易生鏽、是相對的,並不是所有的自主車都會大面積生鏽,這些問題集中爆發於前些年,但隨著自主車企不斷的發展壯大、對品質把控更加重視,自主車容易生鏽的說法逐漸成為過去式;不能否認現如今依然有部分自主車存在短時間生鏽、甚至未出售時就生鏽的例子,但對比過去已經好了許多!


合資車整體品質要比自主車好一些,但也同樣存在生鏽的例子,實際上關於車子生鏽的問題我們不用去刻意迴避,正視問題、就能快速改正問題;各國汽車發展歷程中,都經歷過材質不過關、防鏽技術不成熟時的易生鏽階段,只不過由於人家汽車工業發展的更早、問題爆發的更早、問題改正的更早罷了,而對於我們來說,畢竟起步晚、改正的也晚,所以出現容易生鏽的問題是正常的,不怕有問題、重視它而改正它即可!

自主車的一些不得已

當我們自主車企業起步時,咱們的汽車市場已經被各路合資車、進口車瓜分乾淨了,所以自主車想獲得一部分市場份額,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我們的切入點是高配置、低價格,實際上這種思路一直延續至今;早期的自主車市場份額小、起不來量,所以從各路供應商處拿貨的價格也相當高、承受過大的成本,原因就是不走量、也不敢保量,供應商為規模不大的供應量開模、成本太大,所以早期自主車企的成本太高,卻不得不為佔市場而做低價格,這樣一來高成本、高配置、低價格的早期自主車就產生了!


高成本、高配置、低價格,是不是很匪夷所思呢?利潤從何而來?車企為了生存、而想生存必須要有利潤,所以面對這種情況早期的自主車企不得不去想辦法來壓制原材料的標準、價格,大供應商用不起、那麼就選擇一些小規模的加工廠來代工,比如永年一代的鐵加工廠就頗多,不乏一些小規模、技術不過硬的,大量使用這些小廠供應的零件,車子的品質就很難以保證,再配合上、早期不過關的防鏽處理工藝,車身短期內生鏽也就正常不過了!

低品質原材料的弊端

實際上關於金屬製零部件的工藝極為複雜,首先的保證元素都達標,比如碳,碳高了、零部件脆弱、碳少了強度又不夠;之後要經過熱處理的步驟,首先要說熱處理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各國工業領域都會把它看作是至高無上的秘密(秘方),咱們國內熱處理技術本身並無優勢、一些小作坊更差;小廠加工的零部件在熱處理後、材質本身就不行,之後還要經過防腐處理,鍍鋅是很常見的表面處理方式,可小廠同樣不具備做好它的能力,不知道有沒有朋友去過小規模的鍍鋅廠、那是一種很恐怖的氛圍,各種有毒的添加原料、簡陋的設備、骯髒的環境!


這種廠子自然不具備一遍成的能力,有時候給鍍厚了、需要重新鍍,小廠為了節約成本自然不會拿新材料,而是拿鍍厚的零部件酸洗,無論是什麼玩意、讓酸一拿,材質都容易變得脆脆的,而如果鍍薄了、日後使用就容易出現生鏽;而這些有瑕疵的零部件供應給主機廠,主機廠自然明白咋回事,但沒辦法、為了能活下去就必須用這些件,再加上早期防鏽處理水平不夠,所以這些本身鍍鋅方面就不合格的零部件、還得不到高水平的防鏽處理,所以自然會在日後的使用中生鏽;實際上很多合資車也會在一些隱秘部位出現生鏽跡象(比如車座骨架有些位置也會生鏽),進口車也是,只不過相對少些!

總而言之,車輛的一些位置出現生鏽正常、關鍵看程度,早期的自主車沒有銷量、還要高配置、還要低價格,所以必然受制於成本,所以沒辦法、也沒有能力較真品質,所以確實有很多車面臨生鏽嚴重的問題,不過現如今咱們自主車企大規模發展、造車工藝提升、對供應商的把控嚴格,所以生鏽的問題早已經得到了遏制;當然徹底杜絕車身生鏽不可能,只要儘可能的降低程度即可;即便在今天,合資車、進口車上的一些隱秘部位也同樣會生鏽,所以請理性看待問題,正視它、解決它!


非專業車評


你這個問題是15年前提出來的嗎?還是你別有用心,就在埋汰國產車?

現在的國產車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國產車不代表質量差,更不代表就能生鏽!而合資車就不生鏽?

平復一下心情,還是分析一下汽車如何生鏽的原因吧!

一、首先來看工藝,也就是生產過程,看看怎麼來防生鏽

1.汽車車身電泳處理汽車噴塗車漆

2.空腔注臘

3.噴膠

那為什麼還是會生鏽呢?

無疑是設計構造問題和使用環境,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廠家生產過程存在缺陷。

一些汽車廠家,為了利潤,無休止的壓縮成本,儘管廠家壓縮了成本,降低了價格,但使用強度不高的鈑金,導致原本能保證6-7年不發生嚴重鏽蝕的汽車,一兩年甚至更短就出現了鏽跡斑斑現象

1.對於汽車車生鏽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因為部分合資車也是會生鏽的。

2.主要還是出在了工藝上。另一方面材料的質量也有一定的差距。

3.細節

4.為了佔領市場,打價格戰壓縮成本

懂車小哥24小時回答你的問題


懂車小哥


如果沒有的話這種說法過於武斷、過於不負責任,進口車保有量很低可以不做判斷,合資品牌裡生鏽問題嚴重的車型能挑出一堆,價格甚至有20級左右的車型,如果不是選擇性無視不會有如此不負責任的言論。

這類車型容易生鏽的原因有兩點:

  • 品牌造車態度,低價車往往是生鏽問題的主力車型,成本的限制導致防鏽工藝處理不到位還可以理解,但某些價格在輕奢級的汽車產品也存在這種問題則完全是對消費者的不負責任,可很奇葩的是合資車出現問題是正常、只有國產車出現問題才是問題。

  • 國產車存在生鏽問題的車型與合資品牌不同,大多為10萬以下的低價車而且只限少數品牌,大部分售價超過10萬的國產車很少出現這類問題,這點是比同級合資汽車更理想的。

  • 而低價車的生鏽問題幾乎無解,因為國產車必須有比同級合資車更豐富的配置、更穩定的質量、更大的空間才能突出亮點,這些看的見的成本增加註定會從看不見的位置縮減成本,想明白了其實也是無奈。

所以汽車生鏽的問題應該客觀看待,國產汽車品牌裡除了少數問題比較突出的品牌以外大部分車型還是比較理想的;合資汽車同樣的問題也存在很多,其次在動力傳動級別上一直存在且持續降級,目前能談到品質的合資車至少在消費級才能選擇到一些轎車、15萬以上品質SUV鳳毛麟角,超過20萬的合資車型才能真正談到品質。


對於一臺車存在的問題有疑問可以去驗證,不假思索的否定一個國家的汽車工業水平是不合理的;目前只有極少數車系存在共同的質量問題但即使這類車系也有優秀的車型、且這類問題車系並不包括中國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天和Auto


不管怎麼說,國產車容易生鏽這是事實。但不絕對,取決於後期的用車和生產工藝。廠家是否重視鈑金這塊



法拉駿


本田容易鏽






健飛船


說這話的人有經過統計嗎?你到國外看過嗎?你不能說在國內存在這種現象,就武斷的說是國產車子質量問題。跟用車的人和用車環境有很大關係。

首先說用車的人。但凡有錢💰買合資車的人大多資金比較充裕(不絕對),用車比較仔細,經常維修保養,有小毛病就去修補。而對於買國產車的人資金實力稍弱,在用車過程中,一般沒有那麼多講究,有些人小刮小蹭通常都湊合,沒有及時維修,很多車因為維修不及時而生鏽。比如,街上跑的麵包車剮蹭的不成樣子了,車主也不修;相對而言極少看到寶馬、奔馳撞壞不修在路上跑的,反正我是沒見過。

另外說說用車的環境。這個好理解,為享受和炫富而買的豪車,走鄉下路的時候少,爬山之類的活基本沒幹過,更別說拉水泥、沙子了,而對於國產車幹這些活則是常有的事。

所以有些人,不經思考就說國產車愛生鏽。


歌海FF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路上的車輛也越來越多。很多車主都發現自己買了沒多久的愛車一下子就生鏽了。而別人買的那些進口車或者合資的車,雖然買了好幾年了,看上去卻都要比自己的車要新。

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我國國產汽車在用料方面比較廉價,並且在製造汽車的過程之中偷工減料,像鈑金、普通鋼板這些材料成本較低,防腐性能差,質量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多數國產車所採用的噴塗工藝均未達到合資車與進口車的品質標準,導致製作出來的國產車的防護能力自然會大打折扣。

合資汽車主要用的是鍍鋅的鋼板或者是鍍錫合金又或者是利用了超高的熱成型鋼板。另外還有利用了一些內塗膜板等不容易腐蝕生鏽的金屬板材料。為了預防汽車的一些特殊零件之間的銜接容易生鏽,有一些歐洲的汽車更是利用了灌蠟的工藝。在汽車製造的標準上,歐美等一些國外的汽車品牌對汽車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嚴格把關,就算是小小的銜接處的防腐蝕工作都是做得高度的細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