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10歲時,你在幹什麼?

讀書、寫作業、上輔導班?


近日,廣西玉林一10歲男孩因週末修車被人民日報公開點贊,上了熱搜。

他叫羅文源,現讀小學五年級,每到週末都會到叔叔店裡幫忙修車。

看那靈活的小手勢,敏捷的小身板,一看就是手法嫻熟的“老司機”。

5歲開始,羅文源就跟著父親學修電動車。他對這些非常感興趣,經常看著看著就會了。

羅文源說,修車是他的愛好,技多不壓身。

有些家長也許會擔心,這不耽誤孩子的學習嗎?

而事實上,羅文源的成績並沒有因為週末的“不好好學習”而下降,反而一直都保持在班級前五名。

老師和同學都誇他很厲害,羅文源高興之餘,更堅定了要好好學習的想法。

在性格上,孩子也變得更有耐心了。

有一位網友評論說:很多小孩都喜歡拆這拆那搞破壞,正確引導的話會將這種破壞力轉化為探索的慾望和創造力。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深以為然。

有時候孩子的調皮搗蛋,是因為心中有探索欲和好奇心,沒有對孩子“破壞力”的包容,就沒有後面孩子創造力的提升

12歲的鄒奇奇,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她在TED演講裡說道:

“小孩子可能會有滿腦子的奇思妙想和積極的想法,拓寬了可能性的疆界,大人中還有多少人會有這種想法並相信它的可能性?”


每個孩子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偶爾會做出一些讓大人無法理解的事,這都是孩子成長中再正常不過的事。

當孩子這樣做時,作為家長,不要阻攔,請允許他“亂來”。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亂來”的孩子,更有生命力

浙江衢州的學生饒依珂從小就是個閒不住的孩子。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小時候,她看見爸爸修理家裡的電器物品,自己也要上前試一試。

她喜歡拆玩具,到處搞破壞。上到房頂的電燈,下到拖地的拖把,她都不放過,都要動手拆一拆,裝一裝。

別的父母可能早就把孩子打一頓,勒令孩子不許再搞破壞了,可饒依珂的父母沒有這樣做,而是讓她“破壞”,欣賞她的“破壞”,甚至還很有耐心地教她“怎麼破壞”。

2018年,她獲得第18屆“明天小小科學家”稱號。

要知道,這一殊榮,全國僅有3個名額,比每年的清華北大名額還少得多。

孩子的有些行為,有父母眼中看似“亂來”,但真的是對成長無害,甚至有益的。

小時候,詹青雲成績很差,經常倒數,上了初中又迷上武俠小說。

寒暑假的時候,她廢寢忘食地看武俠小說,父母由著她,給了她最大的自由。

正因如此,才有了她在《奇葩說》裡對金庸武俠的信手拈來。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從學渣,到哈佛大學博士;從一個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到今天“別人家的孩子”。

詹青雲的成功活在標準答案之外,她有許多“無用”的愛好,有很多“放肆”的時候。

孩子因“放肆”而快樂,因包容而成長。

一項發表在《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上的研究發現:

喜歡打破規則的、沒大沒小的孩子,往往比聽話的孩子在長大後更加富有。

不僅是物質上,更是精神上的。

不逼迫孩子聽話,不禁錮孩子的思想,讓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得以釋放,孩子才能充滿盎然的生命力,給父母更多的驚喜。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不能“亂來”的孩子,心裡有多苦?
2018年,北大學子王猛(化名)執意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聞,引發全網熱議。

王猛,自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曾是四川某地的高考理科狀元,考上了北京大學,就讀的是最好的專業之一,本科畢業後考上美國排名前50的名校的研究生。

他是世俗標準中最成功的孩子,但在成功的榮耀背後,是他一直疼痛滴血的成長: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從小到大,他選擇穿什麼衣服的權利都沒有,所有衣服都是母親根據自己的喜好來置辦。

一切的學習、生活,全由父母把控,完全沒有自己的娛樂,稍“亂來”一點,都會被父母立即阻止,遭到嚴厲斥責。

王猛說:“如今,而立之年,我依然內心敏感,不善交際,猶如一個情感上的孤兒。”

他是父母的愛子,但更是父母操縱在手心的木偶。

他不可以有自己的主見,不可以違背父母的意願,他是老師眼中的優等生,父母眼中的“聽話”孩子,但他一天都沒有做過真正的自己。

魚兒覺得水裡悶的時候,尚且可以跳出水面呼口氣。

孩子一直被關在“家”這個牢籠裡,沒有喘息的空間。

被壓抑的靈魂終要釋放,一旦呼吸到自由的空氣,他就再也不想回來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有句很心酸的話: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戰鬥。可是,他們的奮戰對象卻都是至親,特別是母親。

不敢讓孩子“亂來”,逼著孩子循規蹈矩地走每一步,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最終結果只有兩敗俱傷

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發現: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感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給孩子多一點空間,多一點時間,不要快進孩子的成長,不要剝奪孩子成長中的樂趣。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允許孩子“亂來”,孩子才有更廣闊的未來

《自然長大的孩子都是天使》一書中說道:

“教育子女需要一顆淡泊的心。不對孩子有任何期盼,尊重孩子,總是正面支持孩子和鼓勵孩子的父母才是更好的父母。”


父母淡泊有耐心、允讓孩子讓自己的想法“亂來”,是父母非常重要的一課。

1.尊重孩子

7月,廣州7歲男孩皮卡做科學實驗的視頻走紅網絡。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皮卡喜歡嘗試各種實驗,皮卡的媽媽就買來各種書籍和材料,陪著孩子一起“胡鬧”,還拍成短視頻記錄下來。

皮卡對科學的興趣越來越濃,更是立志要當科學家,登上月球。

父母尊重孩子的興趣,支持孩子的“創意”,無疑給了孩子更堅實的底氣。

2.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

教育博士陳美玲分享過她的教育心得,大兒子要去美國留學,想去NO.7,因為這個學校會給每個新生配一匹馬,每天要先照顧馬,再去吃早飯。

儘管陳美玲很想兒子去N0.1,但她還是把決定權交給兒子。

她說,讓孩子懂得選擇是很重要的,從小讓孩子決定他自己能夠決定的事情有利於他人生中做的每一個選擇。

讓孩子學會從選擇中收穫感動、挫折、成就,讓選擇變成一堂生動有趣的教育課。

3.進行正向引導

印度有個14歲少年,痴迷於“吃雞遊戲”到廢寢忘食。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個網癮少年,不愛學習,肯定廢了。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可他爸爸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兒子每天玩“吃雞遊戲”,射擊能力應該不差,費盡心思地想到了一個辦法:送他去射擊隊。

兩年後,這個少年真的成了射擊選手,將代表印度出戰2020年東京奧運會。

學會正向引導,即使是孩子的“亂來”,也可以是寶貴的才能。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相信孩子,給孩子多一點自由

伊能靜參加《幻樂之城》時,說起和兒子哈利的第一次吵架,是因為兒子想學剪輯,而伊能靜想讓他學編劇。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兒子哈利當時就說:

“你用你知道的事情來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的未來你沒有去過!”


伊能靜聽了,感覺被敲了一棒子。

哈利的話,也是很多孩子的心聲。

我的未來你沒有去過,我的人生我希望能自己做主。

就像紀伯倫的詩裡說的那樣

10歲男孩週末不學習獲人民日報點贊“亂來”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


試著相信孩子,

給孩子多一點自由。

放手讓孩子去求知、去探索、去創造!

去犯錯、去學乖、去成長!

告訴他們,

不論發生何事,父母始終愛他如初!

他不可以學壞,但他可以“不太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