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帶你瞭解計算機進化史,原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居然這麼大

計算機在今天被俗稱為“電腦”,已經是現如今絕大數家庭都在使用的工具了,在很多發達地區,電腦的普及率不亞於手機的普及率。我們平時可以使用電腦看視頻、玩遊戲、查資料、聊天交友等,豐富了我們的眼界並且提高了我們的生產效率。隨著發展電腦的體積也由當年的“大屁股”電腦逐漸演變為現在的超薄本,可大家知道你們所用的電腦自從誕生以來發展到現在更新了幾代嗎?這一期文章,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電腦發展的歷史。

第一代真空管電子計算機

要說“電腦”的最初始形態根本不能說他是“電腦”,叫它是“計算機”比較靠譜。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年的計算機可沒有現在的電腦擁有這麼多豐富的功能,從字面上理解,當年的計算機的唯一一個功能就是用來計算。我們中學歷史課本上講的是1946年,“ENIAC”的誕生標誌著是世界上有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

五分鐘帶你瞭解計算機進化史,原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居然這麼大

事實上在1946年之前,計算機就已經存在了:包括1936年德國工程師康拉德·楚澤製造的“Z-1”計算機和1939年約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製造的“ABC”計算機,以及1946年的“ENIAC”,他們都具有良好的計算性能。這些計算機可以統稱為第一代電子計算機,因為採用的真空管原件,又被稱為真空管電子計算機。但是這種計算機必然有很多缺點:體積、重量巨大;使用的真空管損耗極高,耗電量高得驚人。這也註定了第一代電子計算機不能夠量產。

五分鐘帶你瞭解計算機進化史,原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居然這麼大


第二代晶體管電子計算機

1955年,貝爾實驗室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它裝有800只晶體管,只有100瓦功率,佔地也僅有3立方英尺。到了1960年以後,晶體管開始大規模取代真空管。所以,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又被稱為晶體管計算機。

五分鐘帶你瞭解計算機進化史,原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居然這麼大

晶體管計算機主機採用晶體管等半導體器件,以磁鼓和磁盤為輔助存儲器,採用算法語言(高級語言)編程,並開始出現操作系統。由於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所以很輕,且運算速度比較快,達到每秒幾十萬次。但這些數據只是相對於第一代電子計算機來講是“很輕且運算快”,但實際上晶體管計算機依然是很佔地方。

五分鐘帶你瞭解計算機進化史,原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居然這麼大

歷史上第一塊“集成電路”

這時候有人就開始想了:一個晶體管一個電路實在太麻煩了,能不能把一堆晶體管和其他元件放到一個電路板上呢?早在1958年,美國物理學家傑克·基爾比就想過這個問題了,並且按照這個想法設計製作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塊“電腦集成電路”,也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芯片。當然他這個集成電路就只有一個三極管和一個電容器以及三個電阻,體積重量依然不小。但正是有了他的這種思路,才有了我們後來性能強大的電腦芯片。

五分鐘帶你瞭解計算機進化史,原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居然這麼大

傑克·基爾比


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

提到傑克·基爾比,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羅伯特·諾伊斯。羅伯特·諾伊斯與傑克·基爾比共同被稱為“集成電路之父”,這一殊榮同時給了兩個人,看似這兩個人的關係應該是很親密才對,但歷史上的這兩個人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親密同事,而是完完全全的競爭對手。

五分鐘帶你瞭解計算機進化史,原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居然這麼大

羅伯特·諾伊斯

1959年1月,擔任仙童半導體公司總經理的諾伊斯寫出了有關集成電路的方案。但當他們剛開始研究時,傳來了基爾比的TI公司已經制成集成電路,並將提出專利申請的消息,這使他們大感意外。於是他們加緊研發,並於1959年7月30日提出了“半導體器件——連線結構”的專利申請。該申請於1961年4月25日獲得批准,而基爾比的專利申請直到1964年6月23日才被批准。這就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誰才是集成電路的發明者?仙童半導體公司和TI公司為集成電路的發明權引發了一場馬拉松式的訴訟。最後1969年法院判決,由於諾伊斯的互連技術和基爾比的不同,不存在侵權問題,兩個專利都有效。

五分鐘帶你瞭解計算機進化史,原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居然這麼大

仙童半導體,中間為諾伊斯

這期間,阿波羅飛船登月,飛船的計算機採用的正是諾伊斯設計的集成電路,這使仙童公司財源滾滾。 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離開仙童半導體,創辦了一家至今仍是世界最大、最出名的公司——英特爾。羅伯特·諾伊斯創辦英特爾公司推出的第一個產品是動態隨機存儲器芯片1103,這塊芯片一經問世風靡了整個計算機界,而磁芯存儲器逐漸被淘汰。

五分鐘帶你瞭解計算機進化史,原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居然這麼大

存儲器芯片1103(圖片來源:網絡)

1971年11月,英特爾4004微處理器芯片問世,更是引發了計算機產業界根本性的革命,那塊處理器的體積比你的指甲蓋還要小!而Intel公司股票的價值也在兩年之內猛漲了3倍。

五分鐘帶你瞭解計算機進化史,原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居然這麼大

英特爾4004芯片(圖片來源:網絡)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

可以說從1971年至今,都是屬於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的時代。在技術上與第三代本質上並無大的差異,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芯片越來越小了”。但是,現如今的芯片最極限基本上也就到7納米級別了,你再小還能小到哪去,小到我都找不到這個東西?這怎麼可能。目前,工藝和製程已經難以繼續支撐集成電路性能再有很大提升了。計算機的更新換代的速率早就已經開始放緩,未來更是如此。除非我們突破這個瓶頸,開始第五代計算機產業革命。比如像量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都已經提上日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新一代的計算機就能夠造福於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