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一入秋冬,

大連人要開始吃一種特別的醃製品

海蜇皮


在方言菜譜段子裡,

海蜇皮被音譯譯成“孩這屁”,

詼諧而精準。


但很多大連人打小吃著“白菜拌蜇皮”,

卻並不知道這份地方美食的製作過程。


危險的海蜇

如何被批量捕撈上岸?

新鮮海蜇

經過哪些工序才能加工成海蜇皮?



幾年前,兩位記者曾趕赴遼東灣海蜇主產區之一的瓦房店市西楊鄉蓋子灘屯。這段在偏遠漁村拍下的“孩這屁”捕撈製作過程,成為一份難得的海耕人文記錄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在漁村蓋子灘,海蜇被形象地稱為“海豆腐”。“一般來說,要是七八月份趕上悶熱多雨,當年的海蜇很可能豐產。”漁民曲世龍介紹,捕撈海蜇的漁網網眼很大,整條漁網呈喇叭狀,一端網口很窄小,並且用繩子紮緊;另一端網口很大,網口處撐著一個“竹架子”,而所謂“竹架子”就是用四根長竹竿紮成一個“口”字形。


每天漲潮時,奔湧的潮流會將“口”字形竹架子湧動豎立起來,形成一張“血盆大口”,海蜇以及各種魚蝦統統被潮流裹挾著進入漁網,並被推湧向漁網細窄的那端。由於這種漁網專門捕撈海蜇,所以,小魚小蝦會從碩大的網眼中逃生,而身體龐大的海蜇則被洶湧的潮流湧進了網中“死衚衕”。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潮水很快就把海蜇裝滿整條漁網,隨後,海潮漸漸退去,“口”字形竹架子失去潮流支撐,會自然“倒伏”,這就相當於封住了漁網的唯一出口,網中的海蜇自然成了甕中之鱉。“之所以允許魚蝦螃蟹等漏網,是因為再好的海鮮混在‘海豆腐’裡一擠壓,幾乎都會死亡甚至碎爛,既賣不出好價,又吃不出好口感,不如放生了好。”

曲世龍解釋說。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即便努力創造逃生機會,也還是會有小魚小蝦跟著海蜇一起上了岸,因此,曬小魚乾也成了海蜇場的副業。


滿載海蜇的漁船靠岸後,等候在海灘上的拉腳馬車會立即迎上去,“久經考驗”的騾馬已經不懼怕海水了,它們甚至可以拉著馬車走進齊脖深的海水中。馬車靠近漁船,船員會將裝在大筐裡的海蜇轉到馬車上,然後運至海蜇收購點。


“一般會20多位外地收購商在我們漁村設點收購海蜇,並在海灘上就地加工海蜇皮。”漁民譚德利告訴記者,新鮮海蜇進入收購點後,第一道工序是清洗去頭,即將海蜇鬚子切掉;然後把海蜇橫向切薄,再加鹽加礬處理;經過一段時間礬漬後,原本厚軟的“海豆腐”已經初步形成蜇皮,再用重物長時間擠壓蜇皮,進一步去水;重壓期間,要根據情況適當補充食用礬和食鹽;最後,將加工好的海蜇皮裝箱或裝罐。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最初,

剛出海的鮮海蜇是消暑納涼的街頭小吃;

待到成為醃製品後是居家冷菜;

這之後才被飯店作為特色食材。

↓↓↓


我查過遼東飯莊開業時的《北京菜譜》,在100多道冷、熱菜餚中,沒有一道是以海蜇為食材的菜餚,其他舊時代各大著名飯店酒樓同樣也沒有。聽老前輩講,在二三流飯莊和小飯館中,鮮海蜇和海蜇皮卻是常用的食材之一。


盛夏時節,大連人喜歡“喝”鮮海蜇。將海蜇切成條,在清水中泡一會兒,撈出裝碗,這個過程在民間被叫做“打海蜇”,大連人家一“打海蜇”就打一盆之多是常事。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拌海蜇的汁多種多樣,最根本少不了澥好的麻汁醬、白醋、大蒜汁、香菜等。現在口味多樣化了,在汁中加白糖,成為具有甜酸味的“蜜汁海蜇”。有人說這種做法不對,我看不一定。大連有一道傳統老菜“拌蜜蜇”,那是白菜心拌海蜇皮,所用的汁就是糖醋汁。


鮮海蜇經過“兩鹽三礬”醃製加工成為海蜇皮。那些色澤淺黃或棕黃,充滿光澤,邊緣沒有雜質,沒有“湯心”,肉質堅實的海蜇皮才是優質品。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五十多年前在海味館學徒,我切海蜇皮時,先將每張海蜇皮卷緊再切,這樣切出來的海蜇皮絲整齊,長度一致,經過80度熱水浸燙,然後在冷水泡透,去掉礬的澀味和鹽的鹹味,方能使用。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海蜇皮應該是最有季節性的食材之一。

秋冬季海蜇皮與大白菜心是絕佳搭配,

除此之外與任何蔬菜搭配效果都不好。

↓↓↓


有句歇後語“海蜇包餃子——不成(是)丸”,海蜇不能加熱成菜,除了那道“肉絲炒蜇皮”。


1982年修編《大連菜譜》時,大家對“肉絲炒蟄皮”有點分歧,有老前輩主張這道菜屬於“滑炒”,先將肉絲加澱粉與蛋清在溫油中滑透再與蟄皮同炒;也有老師說,這是一道來自民間的家常菜,不必做太複雜,肉絲可以直接炒,然後加入蟄皮同炒就可以了。


經過多年操作,現在看來先將肉絲滑一下更好。主要原因是海蜇皮雖然瀝乾了水分,可是在加熱中又從兩層皮之間滲出水分,而肉絲比較乾燥吸收不了多餘的湯汁,容易形成滿盤湯。肉絲滑出來就會好很多,湯汁會被裹著澱粉漿衣的肉絲所吸收,不但湯汁少了,肉絲內還充滿了蟄皮的味道。


有一次品嚐朋友小飯館的一道“蟄皮炒三脆”,比較有創意,除了蟄皮之外還有豆芽、胡蘿蔔、芹菜,少量木耳當配料,“紅黃白綠黑”豔麗,口感也脆嫩,就是湯多一點,如果改為“肉絲蟄皮炒三脆”就更好了。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餐飲業有將各種食材美化成自然界花卉、吉祥動物的傳統,如雞被叫做“鳳凰”,蜇頭又叫做“牡丹”,早年的“雞片炒蜇頭”被叫做“鳳凰烹牡丹”,後來為了區別“鳳凰汆牡丹”的湯菜,被改名了。


蜇頭在烹調中被當做比蟄皮高一個層次的食材,主要有外形美觀,肉質肥厚,口感脆生等特點,在烹製“花色菜餚”中多被使用。


這段“孩這屁”的故事你知道嗎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大連搞了一次電視小海鮮比賽,有一道“彩蝶牡丹”菜餚受到好評,並被編輯到《大連海鮮菜餚薈萃》。菜中的“牡丹”就是用蜇頭拼擺而成,“彩蝶”食用牙片魚料製作。


多少年來,大連人春節年夜飯的“四大金剛”冷菜是“白菜拌蟄皮”“鹽水花生米”“片松花蛋”“海米熗芹菜”。今天,食材如此豐富了,這“白菜拌蟄皮”仍然是大連人家請客吃飯的冷菜“頭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