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關注 醫療廢物日產日清是這樣實現的(中國紀檢監察報)


深度關注  醫療廢物日產日清是這樣實現的(中國紀檢監察報)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每天產生的巨量醫療廢物成為武漢市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圖為近日,在武漢市青山區雲峰公司,工作人員在對醫療廢物轉運箱消毒。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3月11日,記者從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得知,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理醫療廢物14.2萬噸。截至3月7日,生態環境部將全國2716家定點醫院、2214座接收醫療汙水的城鎮汙水處理廠、6093個集中隔離場所納入醫療汙水處理監管範疇。


體量如此巨大的醫療廢物和汙水,會不會影響到公共衛生安全?這一問題備受關注。


醫療廢物處置後不再有感染性


早上6點,武漢雷神山醫院的李師傅上崗,開始處理醫療廢物。


“這些醫療廢物是從病房收集來的,經護士長確認後再交給我們物業公司,每六小包裝一大包,再裝進240升的密封桶,送到外面的焚燒爐焚燒。每一步都由經辦人核實數量後簽字。”李師傅告訴記者。


在雷神山醫院醫療廢物焚燒前的暫存倉庫裡,紫外線24小時照射消毒。


由於此次疫情產生的醫療廢物具有感染性,如果處置、管理不當,極容易造成空氣、水體、土壤汙染,甚至造成病毒二次傳播,影響疫情防控大局。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危險廢物管理技術部副主任鄭洋介紹,醫療廢物處置方式主要包括高溫焚燒和非焚燒兩類,非焚燒主要指高溫蒸汽消毒、微波消毒和化學消毒等。


對於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醫療廢物處置,各地主要採取高溫焚燒方式,既能保證無害化又能高效進行。


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和定點醫院的醫療廢物都有專人到病區分類收集,用密閉車輛送到醫院臨時暫存處,再集中處置。


按照標準處置後的醫療廢物不再具有感染性,焚燒產生的爐渣被送至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以武漢為例,目前全市每天處理醫療廢物200噸左右,達到日產日清。每天處理生活垃圾6000噸左右,無害化處理率100%。


儘管在公眾看來,結果呈現出來只是一組組專業數據。但這場抗疫中的醫療廢物阻擊戰,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過程。


數量暴漲曾一度逼近處置能力紅線


疫情發展迅猛,新問題讓人始料不及。


隨著戰“疫”的全面推進,全國的醫療廢物收集量不斷上升。武漢市由疫情前的每天40多噸飆升到最高時每天240多噸。


在湖北,尤其是武漢,數量巨大的醫療廢物越來越逼近處理能力的紅線。


疫情防控期間,屬地醫療廢物要求“日產日清”,基本保持12小時清理一次,最長不超過24個小時就要進行收集和處理。可是,原本預計一名患者一天產生醫療廢物1.5公斤至2公斤,但實際上以火神山醫院為例,高峰期一名患者每天產生8至10公斤醫療廢物。


人員嚴重不足,設備嚴重超載。關鍵時刻國企展現擔當。


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啟迪環境千里馳援,幫助武漢市協和江南醫院(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設醫療廢物處置系統。


一天完成動員組建,一天完成入漢審批,一天一晚集結完畢,一天一晚醫院對接安裝調試,僅僅用了四天時間就實現“點火”運營。


生態環境保護戰線的普通幹部、環保企業職工、環衛工人……他們不顧風險、逆向而行。


在湖北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候,來自生態環境部直屬科研單位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以及中油優藝、啟迪環境、高能環境、薪火傳等多家單位的醫療廢物應急處置隊伍,與數萬名醫護人員一起加入“逆行者”大軍,馳援武漢、黃岡等重點城市。


醫療廢物處理人員是除一線醫務工作者之外,離傳染源最近的群體之一。


武漢市輻射和危險固體廢物汙染防治管理中心主任龔源告訴記者,有一家北京環保企業,在得知武漢協和江南醫院急需醫療廢物處理設備後,主動表示願無償提供幫助。正值武漢冬季,寒風刺骨、陰雨連綿。該公司副總帶著十幾位員工,不分晝夜處理醫療廢物。


疫情發生以來,全國180萬名環衛工人90%以上在崗,其中湖北省全天作業環衛工人超過8萬人。廣大環衛工人除了承擔日常的環衛工作,還根據需要對醫療機構、集中隔離場所和相關設施進行消毒殺菌。


疫情之初,由於物資匱乏,很多一線處置工人和基層環境監管人員是在設施設備不足、防護措施不齊的情況下,義不容辭、奮不顧身投入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阻擊戰的。正是這一個個不計回報默默付出的身影,讓我們戰勝疫情的腳步越跑越快。


經此一“疫”,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大大提升。


3月7日,湖北省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達到665.6噸/天,較1月20日前增加了2.7倍。武漢市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達到263.8噸/天,較1月20日前增加了4.3倍。


3月9日,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部疫情應對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幹傑主持召開部黨組(擴大)會議暨部疫情應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表示:“當前全國醫療廢物處置、汙水處理平穩有序,尤其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湖北省醫療廢物處理取得明顯進展,武漢市近一週連續做到‘日產日清’,並且,自3月6日起不再外運處置,轉運過程風險隱患得以徹底消除。”


醫療汙水處理系統經受考驗


醫療汙水如何處理?飲用水會不會被汙染?


人們期待權威部門儘快拿出切實措施消除大家的擔憂。


1月27日,海南海口。中午11點,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水汙染源處練湘津接到緊急任務:立即起草文件指導各地加強醫療和城鎮汙水監管。


從那天起到記者採訪她的3月9日,她一天沒休。接手任務即和另一位未離京的同事爭分奪秒、挑燈夜戰,與專家反覆討論,數易其稿,以至於伏案12小時後,練湘津因腰肌勞損已經無法平躺。


2月1日,練湘津接到任務後的第五天,生態環境部下發《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的通知》和《新型冠狀病毒汙染的醫療汙水應急處理技術方案(試行)》,對定點醫院、集中隔離場所、接收醫療汙水的城鎮汙水處理廠、農村醫療汙水、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分別提出有針對性的管理要求。


疫情發生以來,為保證全國範圍內醫療汙水環境監管100%全覆蓋,汙水收集處理消毒100%全落實,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迅速開展工作,組織全面排查。


高效的信息流轉,保證了每天處理一萬餘條信息後得出了這樣一組數據:


截至3月7日,已累計統計定點醫院、接收醫療汙水的城鎮汙水處理廠以及集中隔離場所數據32萬餘個,對前文提到的所有定點醫院、接收醫療汙水的城鎮汙水處理廠、集中隔離場所,實現醫療汙水環境監管100%全覆蓋。累計排查發現無治汙設施、未正常運行治汙設施、末端消毒落實不到位等3類346個問題,排查出的問題已全部清零。


為解答疫情對水質的影響這一問題,記者採訪了參與編制《新型冠狀病毒汙染的醫療汙水應急處理技術方案(試行)》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


“近20年來,隨著法規標準、基礎設施等的完善,城鎮汙水和醫療汙水的處理設施,逐步達到了基本全覆蓋,我國汙水處理廠建設成績顯著,同時加強了運行管理的監督,按照現有規定執行即可滿足當前排放要求。”王凱軍說。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從醫院病房防疫到醫院汙水處理再到接收定點醫院汙水的城市汙水處理廠的三級防護體系。


這樣的三級防護體系做到了和國際接軌,抓住了醫院源頭消毒環節這一主要矛盾環節,形成了我國醫院汙水處理的基礎設施體系。在這期間,做好源頭消毒,切斷汙染源,嚴防擴散,最終形成了一個無縫銜接的處理體系。


生態環境部對定點醫院,特別是對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等63家定點醫院汙水排放處理情況,每天都會進行監督性監測。


有人擔心,疫情防控期間很多地方進行大規模消毒殺菌工作,會不會造成餘氯過量,影響到飲用水安全?


針對飲用水源地水質,全國累計開展了14915次監測;針對公眾關注的餘氯,又特別開展了1901次監測。未發現受疫情防控影響水質安全的情況。


“公眾不必多慮。”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應急室副主任康曉風告訴記者。


集團作戰展現國家力量


“這次疫情中的醫療廢物處置指揮體系統一高效,各方力量迅速集結,處置標準清晰可操作、技術保障及時到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辛鳴說。


迅速完成頂層制度設計、多方接力馳援湖北、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推動了醫療廢物處置工作平穩有序高效。


1月20日,還處於抗疫阻擊戰初期,生態環境部就組建了疫情應對工作領導小組,一名副部長直接負責,採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部署實施全國疫情期間醫療廢物的處置工作。


在生態環境部、衛健委等部委出臺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文件後,地方政府緊隨其後。


湖北於1月22日率先印發了緊急通知,要求對重點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運輸環節及集中處置單位加強安全防護和統籌協調工作。


隨後陝西、江蘇、四川等地也根據中央文件的指示印發了具體的新冠肺炎疫情醫療廢物相關的處置通知或規章。提供技術支持,明確處置標準。


“居民廢棄口罩收集後怎麼處理”、“我們處置疫情醫療廢物有風險嗎”……生態環境部固體司組織固管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建立“新冠肺炎疫情固體廢物應急處置與管理技術在線專家支持系統”,組織上百位專家,義務為前方提供在線支持,已解答問題幾百個。


從1月21日起,生態環境部先後制定印發系列通知、指南,從組織保障和技術要求上為全國疫情期間的醫療廢物處置提出部署和指導。建立聯動機制,實行每日一報;印發試行新冠肺炎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管理與技術指南;實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應急監測方案。


疫情發生後,生態環境部第一時間安排駐地在武漢市的派出機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組成指導幫扶工作組,後期又增派機關有關司局負責人前往武漢,加強力量。


辛鳴認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那些馳援湖北的黨員幹部、企業職工、普通市民身上,看到了強大的制度組織能力。


在交通運輸部支持幫助下,生態環境部組織北京、天津、湖南、江蘇等地調運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設施馳援。


2月26日,生態環境部增派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主要負責人等人抵達武漢,增強現場指導幫扶工作組力量。


全國多家環保單位,積極響應生態環境部門的感召,為湖北省援助了大批的醫廢應急處置設備,及時彌補了應急能力的不足。隨著疫情得到控制,仍有一批醫廢處置專業人員化身“最美逆行者”,疫情不退人不撤。


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從2月起,生態環境部開始對外發布醫療廢物處置情況。伴隨疫情發展,3月6日起,每三天發佈一次全國醫療廢物汙水處理和空氣監測最新情況,避免了公眾恐慌。


50歲的李先生原本是深圳一家節能服務上市公司的老總,主動聯繫承擔雷神山醫院建設任務的某建築公司,提出建議在雷神山醫院就地建立物理消毒以及醫療廢物焚燒設施。他的建議被相關部門採用,並邀請他幫忙提供這樣一套設施,於是他四處託親拜友尋找配套設備,最終,湖南的一家公司聯繫他表示願意捐贈一套焚燒爐,他考慮委派員工不一定能做好協調調度,於是驅車16小時,從深圳來到了武漢,到雷神山當了一名志願者。


正是得益於這些逆行而上的志願者,雷神山醫院雖然收治了一千多名重症病人,但是醫療廢棄物處置工作高效順暢,每日所產生的醫療廢棄物能夠做到就地處理,“日產日清”。


“這次疫情中的醫療廢物處置工作,充分發揮了我們的政治優勢,體現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理念。”辛鳴說,“在這場疫情大考中,從一線的環衛工人到星夜馳援的志願者;從線上答疑的專家到無償捐獻的環保企業老總,無一不是為了那份信念:讓火和熱把瘟疫帶走,讓人民康復,讓百業復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