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城內消失的薛福辰故居

朱樹新/文

舊時,在錫城學宮前有河稱束帶河,學宮前的街稱學前街。在這束帶河畔,有著薛家的三處老宅。在學宮東有長兄薛福辰之“寶善堂”,學前街東首有薛福辰夫人竇氏所建的新宅“念恩堂”(竇太夫人1909年曾出資建造惠山“薛中丞祠”),在學前街西的西水關有薛福辰三弟薛福成的“務本堂”。另外還有薛福成之孫薛匯東在前西溪的花園洋房(舊稱“薛家花園”),薛壽萱在七尺場的花園洋房(舊稱“東花園”)。城中的薛家有這麼一大片豪宅,所以當時被錫人譽稱“薛半城”,俗話說:“人家一片地,薛家一隻角。”在無錫近代,前西溪的薛家可謂錫城屈指可數的名門望族。薛福成和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的“薛福成故居”,無錫人耳熟能詳。他的兒孫薛南溟、薛匯東也為大家所熟悉,他們的故居、住宅也都是省級文保單位。然而在這束帶河畔薛福辰的“寶善堂”,知曉的人或許就不多了。

無錫城內消失的薛福辰故居

因治水在官場揚名

薛福辰,字振美,號撫屏,生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幼年聰慧過人,7歲能試作文章,年稍長,博覽經史。道光末年(1850)中秀才,咸豐5年(1855),參加順天鄉試,中南元(舉人第二名),後在京任工部員外郎。咸豐八年(1858)父病故於湖南任上,福辰間關至楚,扶柩歸裡。

無錫城內消失的薛福辰故居

咸豐10年(1860),太平軍攻克無錫,他與母、弟避居寶應,又去李鴻章幕府供職。後提候補知府,赴山東待職。時值黃河決口,氾濫成災。山東巡撫丁寶楨知薛福辰對水利素有研究,故請其協助治理。他接命後親駐侯家林綜理全局,組織民工日夜搶險,堵塞各處潰口,為清政府節省幣銀百餘萬兩。因治水有功,薛福辰調任候補道員,補山東濟東泰武臨道。在任4年中,海岱之間民無饑饉,因而頗得政風。在山東任內,薛福辰還參與山東機器局的籌辦,任首任會辦,巡撫丁寶楨稱讚他“心思精密,於機器、洋務頗能講求”,“精明廉正,於購器則調曉利弊,於督工則嚴明有法”。山東機器局所制槍炮,在後來的甲午戰爭中起了抵禦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為慈禧診病後升官

薛福辰為慈禧太后診治頑疾,是他一生仕途中的顛峰之舉。薛福辰公餘之隙自習內經、本草,時達五六載,競精通諸家醫書,獨得機竅。光緒6年(1880)夏,朝廷上諭:“皇太后聖躬欠安,已逾數月,疊經太醫院進方調理,尚未大安。外省講求岐黃脈理精者,諒不乏人,著詳細訪……派員伴送來京。”朝廷下令,地方紛紛回應。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保薦薛福辰, 受保薦進京的還有山西陽曲縣知縣汪守正、武進縣孟和派名醫馬文植等七人。他們進京後先經面試考核,得內務府、太醫院“醫學、脈理均極精通者”才始進宮為太后診治。當時,薛福辰由廣東雷瓊道調任督糧道,因太后患病,奉旨診病而未赴任。

6月23日,由李鴻章保薦薛福辰入長春宮為慈禧診病。據當天翁同龢日記載:“旨下直省薦醫,李相薦薛福辰,曾沅浦薦汪守正,與御醫李德立同至長春宮,召見請脈。”“薛與汪議論牴牾,薛雲西聖是骨蒸,用地骨皮等折之,再用溫補。汪亦云骨蒸,但甘平”。“骨蒸病”現代醫學即結核病,主要症狀是咳嗽、低熱、盜汗,重者則咳血、咯血。薛福辰用溫補法,而地骨皮有涼血除蒸、清肺降火之功能,以重劑量蜜丸為慈禧服用。從8月起又給慈禧服用吉林人參,後病情好轉。光緒7年(1881)6月,病體初步痊癒。

無錫城內消失的薛福辰故居

光緒七年9月23日,薛福辰治病有功,加賞頭品花翎頂戴,補直隸通永道,並誥命其家眷。次年除夕,慈禧親書“福”字和“職業修明”匾額以賜。同時賜紫蟒袍和玉鉤帶一副,賜長春宮聽戲。

在直隸任內,薛氏嚴緝捕,重海防,濟民困。中法戰爭爆發,軍隊調南佈防,他特設官車局便利運輸,避免徵用民夫騷擾地方,深受民眾稱頌。光緒十二年(1886)薛福辰升任順天府尹(正三品,相當於北京市市長),光緒帝在便殿召見他時稱:“卿非僅能醫朕病,更是醫國之才也。”當面讚揚他不僅能為人治好病,更是治好國的人才。翌年冬調宗人府丞,一年後又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不料薛福辰罹患中風,半身不遂,三疏乞退後,欽準退回歸故里。臨行時慈禧特賜“壽”字匾額和聯句:“敬謹身修葵向日光明心事月當天;人遊霽月光風表,家在廉泉讓水間。”光緒15年(1889)7月, 薛福辰病歿於無錫家中,終年57歲。獲御賜白銀500兩治喪,塋漆塘大浮山。

宅邸的興建與變遷

薛福辰故居位於本市原學前街12—16號(今“天惠超市”西側菜場處),坐北朝南共7進,中有備弄分隔東西兩部分。據原市房管局“私房登記表”顯示:“薛福辰民宅建成於1874年,總面積1033平方米。”門廳設置在備弄西,六扇屏門,簷下懸掛“觀察第”,束帶河邊有八字照牆。

無錫城內消失的薛福辰故居

門廳後有院牆,門頭磚雕“和氣致祥”,二進為轎廳。三進為大廳,廳內懸掛白底黑字“寶善堂”匾額。四進為中廳,五進為後廳,均為內室;六、七進為附房。備弄東三進為花廳,前有池塘、假山。老宅因1992年學前街地區舊城改造而拆除,花廳原建築構件經市文管會編號整理、攝影備份,整體移建於東林書院,於1994年仿建成清代“晚翠山房”。據文史專家夏剛草先生回憶說:“文管會的這次移建,是十分成功的。”從移建的三楹“山房”可見,雕樑、圓簷、曲簷,二垂柱四周雕鑿“八仙過海”的人物形象,真是栩栩如生、維妙維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