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在剛剛過去的奧斯卡獎評選中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眾多熱門電影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兩位頂級男明星擔任主要角色。從《好萊塢往事》到《愛爾蘭人》,這種“雙雄會”類型的電影在2019年大行其道,其中還有這部由兩位奧斯卡級別明星克里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主演的《極速車王》。

電影《極速車王》的主角是兩位賽車界的傳奇,卡羅爾·謝爾比和肯·邁爾斯,但是電影的英文原名卻為《Ford v Ferrari》。原因是整個故事的歷史背景來自於兩位汽車業巨頭的一場收購戰,正是兩個巨人之間的爭鬥才成就了一代車王肯·邁爾斯在1966年的傳奇表現,然而也正是巨大的商業利益才使得肯·邁爾斯最後成為了犧牲品。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雖然汽車並不是由福特公司所發明,但是亨利·福特所開創的流水線生產模式極大地降低了汽車生產的成本,使得汽車從一件高不可攀的奢侈品成為一個普通大眾所能擁有的工業品。然而賽車手出身的恩佐·法拉利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將汽車從一件冰冷的工業品又變回了華麗的奢侈品。電影中時任福特公司CEO的正是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的長孫,名字與他祖父一模一樣的亨利·福特二世,他與恩佐·法拉利註定將成為冤家對頭。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這兩個經營理念截然相反的公司卻在上世紀60年代發生了交集,福特汽車公司曾經試圖收購法拉利,最後以失敗告終。電影《極速車王》十分清楚地交代了這場收購的歷史背景,進入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迎來了一代特殊的新興人類,出生於戰後“嬰兒潮”的美國人已經長大成人。這代人的生活習慣與他們的父母完全不同,由於沒有經歷過大蕭條和二戰的艱苦歲月,使得他們熱衷於消費並且對於個性化產品有著前所未有的需求。象徵著“速度與激情”的跑車吸引著這些手握大把鈔票的美國人,而高性能跑車市場自然就成為了美國各大汽車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然而作為行業領袖的福特汽車卻尷尬地發現,公司龐大的流水線上根本沒有一輛真正意義上的跑車來應對這個歷史性的市場機遇。於是財大氣粗的福特汽車順理成章地想到了收購一家跑車公司,並且直接把目標鎖定在佔據業界頭把交椅的法拉利。

當時法拉利公司的創始人恩佐·法拉利正醉心於經營他的賽車事業,急於擺脫枯燥乏味的公司日常經營,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然而就在最後關頭,恩佐·法拉利提出一個非分的要求,希望自己仍然能夠獨立控制公司下屬的“法拉利車隊”。資本家出身的亨利·福特二世當然無法理解恩佐·法拉利對於賽車的狂熱,這個要求也被福特公司毫不猶豫地拒絕,雙方因此不歡而散。恩佐·法拉利立即轉身投向了意大利本土汽車公司菲亞特的懷抱,並且對福特公司繼承人亨利·福特二世言辭頗為不敬。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遭受羞辱的亨利·福特二世做出了一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決定,將原本用來收購法拉利的資金轉為開發一款高性能跑車,並且下令一定要在法拉利稱霸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奪冠。於是才有了一代車王肯·邁爾斯在1966年的傳奇表現,以及最後那令人唏噓不已的結局。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電影《極速車王》真正的主角是馬特·達蒙扮演的卡羅爾·謝爾比和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的肯·邁爾斯,以及那輛被載入史冊的經典跑車福特GT40。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當時的卡羅爾·謝爾比已經是一位家喻戶曉的“美國英雄”,他是少數幾位曾經贏得過勒芒24小時耐力賽的美國人,因此自然成為了福特汽車實現“復仇”計劃的最佳人選。肯·邁爾斯卻只是一個普通的汽車經銷商,但是他的賽車天賦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在一次賽車比賽上,卡羅爾·謝爾比無意中發現了肯·邁爾斯,並且立即被後者狂熱的賽車熱情所征服,於是立即邀請他加入自己的團隊。正是在他們兩個人的合作開發之下,才有了日後征服勒芒賽道的福特GT40。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GT40由福特英國分公司負責開發,雖然第一代車型在性能上表現卓越,但是在比賽中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十分糟糕。最嚴重的問題發生在剎車裝置上,比賽中GT40的剎車盤在制動過程中會瞬間產生高溫,導致制動失靈並且威脅到賽車手的生命安全。

卡羅爾·謝爾比和肯·邁爾斯的團隊對GT40做了大量的測試和改進,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們在車輛外殼上貼上大量的毛線,用這個簡單而又原始的方法來觀察GT40的空氣動力特性。糟糕的剎車問題也被解決,團隊中的工程師發明了一個快速更換裝置,使得工作人員可以在比賽中方便迅速地更換剎車盤。雖然在實際比賽中這一做法遭到了其他競爭對手的強烈抗議,但是福特車隊堅持認為賽事規則允許車隊在比賽中更換零件,而剎車裝置在理論上也屬於零件的範疇。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最為革命性的是卡羅爾·謝爾比和肯·邁爾斯的團隊使用了一臺動力測量器的裝置,可以精確記錄車輛的動力輸出。同時他們將整個勒芒賽道全程錄像,計算出跑完24小時所需要的動力。最後將經過調校的引擎連續運轉24小時來模擬比賽環境,確保GT40能夠順利完成全部賽程。

就這樣,一輛專為勒芒24小時耐力賽度身定做的福特GT40 MKII誕生了,並且連續在1966年至1968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戰勝法拉利而奪得冠軍。福特GT40也成為了美國汽車歷史上最偉大的跑車型號,時至今日依然是全世界車迷最為鍾愛的收藏對象。


《極速車王》並不是一部專門為車迷而拍攝的賽車電影,在那些枯燥乏味的機械原理和令人眼花繚亂的駕駛操作背後,電影最為精彩的情節其實是以福特汽車為代表的大資本對汽車行業和賽車文化的無情碾壓。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熱衷於賽車的恩佐·法拉利對福特汽車不屑一顧,將對方形容為“在醜陋的工廠裡製造醜陋的汽車”。然而福特汽車隨後不計成本地投入巨資研發出GT40,並且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以一個三連冠讓法拉利顏面盡失。時至今日,“醜陋”的福特汽車依然行駛在全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而法拉利早已將大部分股權出售給菲亞特。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對於卡羅爾·謝爾比來說,他所要面對的不僅是賽場上的競爭,還有來自福特汽車內部龐大官僚系統的挑戰,也就是所謂的“福特辦法”(Ford Way)。電影中有個情節充分說明了問題,當卡羅爾·謝爾比坐在福特汽車總部豪華的接待室裡等待CEO召見,他驚訝地發現公司一份文件需要在辦公室裡傳遞四次才能放在亨利·福特二世的辦公桌上。而卡羅爾·謝爾比在面見CEO時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他必須越過所有層級,直接向亨利·福特二世彙報。事後證明,儘管亨利·福特二世對於“GT40”項目充分放權,但是依然委任了福特汽車負責公共關係的副總裁利奧·貝貝擔任項目負責人。正是這位代表大資本的副總裁,在1966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而葬送了一代車王肯·邁爾斯的冠軍稱號。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當年如日中天的肯·邁爾斯已經斬獲了1966年的迪通拿24小時耐力賽和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冠軍,對於勒芒志在必得的他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結局會是一個黑色幽默。雖然表面上看來福特汽車參加勒芒24小時耐力賽是亨利·福特二世對恩佐·法拉利的復仇,但是他委任了一個負責公共關係的副總裁來領導這個項目,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這項耗資千萬的比賽對於福特汽車來說不過就是一個充滿商業利益的公關項目。一個滿身油汙的賽車手無法理解那些西裝筆挺的公司高管竟然會做出如此違背常理的決定,儘管在電影中肯·邁爾斯始終對這些“賣汽車”的人嗤之以鼻,但是他最終還是被資本所玩弄。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福特車隊三輛賽車一起衝過終點

電影《極速車王》中真實地再現了這段令人匪夷所思的歷史,以及一代車王肯·邁爾斯的悲劇性結局。在1966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肯·邁爾斯所駕駛的福特GT40表現卓越,但是在最後時刻他意外地接到了減速的指令。原來車隊負責人利奧·貝貝出於廣告宣傳的需要,竟然要求福特車隊三輛賽車同時到達終點,領先的肯·邁爾斯無奈降低速度並且等待隊友趕上自己。完成比賽的肯·邁爾斯卻得到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比賽最後的結果並不是福特高層設想的那樣三輛車並列冠軍。不同於其他賽事,勒芒24小時耐力賽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距離!這意味著同時到達的三輛賽車,出發排位在後的選手反而在駕駛距離上佔得優勢,而排在杆位出發的肯·邁爾斯卻因為幾個車身的距離而與冠軍失之交臂。於是肯·邁爾斯唾手可得的三冠王榮譽就這樣被人為地剝奪,最後的冠軍是福特車隊的另外一名車手布魯斯·麥克拉倫,他正是日後另一個著名跑車品牌麥克拉倫的創始人。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1966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頒獎儀式

令人唏噓不已的是,肯·邁爾斯並沒有等來再次征戰勒芒的機會,兩個月之後他死於一次試車事故,而他所駕駛的依然是福特GT40 MKII 的繼任車型“J -Car”。福特汽車隨後兩年繼續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碾壓法拉利,卡羅爾·謝爾比、肯·邁爾斯以及福特GT40也成為了賽車歷史上的一段傳奇。


“這不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賽車電影,更像是在歌頌這個世界上最為重要的三種力量來源,資本主義、汽油和睪丸素。”-《紐約郵報》

電影由一位並不擅長體育電影的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執導,他的代表作品是休·傑克曼主演的《金剛狼》系列電影。《極速車王》中最為成功的並不是緊張刺激的賽車場面,而是塑造了肯·邁爾斯這樣一個悲劇性的英雄人物,一個為了7000rpms不惜獻出生命的男人。雖然失去了一座賽車界最重要的獎盃,但是肯·邁爾斯在1966年的傳奇表現和不幸遭遇已經使他成為賽車歷史上最偉大的車手之一,這部《極速車王》也成為了對這位一代車王的最大褒獎。

對於肯·邁爾斯來說“成也福特,敗也福特”,正是以福特汽車為代表的大資本不計成本的資金投入才使得他能夠有機會與卡羅爾·謝爾比一起打造出經典的福特GT40跑車,但也是大資本背後的商業利益將他在勒芒賽道上的努力毫不留情地抹殺。“開車的人”不得不屈從於“賣車的人”,在這項令人血脈僨張的男子漢運動中最強大力量並不是那些馬力強勁的賽車,操縱比賽的也從來不是手握方向盤的車手。

在連續三年奇蹟般地奪冠之後,達到商業目的的福特汽車停止了對勒芒賽事不計成本的資金投入,福特車隊也隨著大資本的離開而消失在勒芒賽道之上。法拉利車隊也把注意力轉向了F1賽事,兩大車隊史詩般的較量已經成為過眼雲煙,但是一代車王肯·邁爾斯和他所駕駛的福特GT40跑車將會永載史冊,成為全世界一代又一代車迷所傳頌的經典。

一場失敗的比賽,成就了一個偉大的車手,電影《極速車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