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於晚清時期的雷州郵電事業在建國前發展的狀況

據《雷州府志》記載,在明崇禎三年(1630年)前,縣境內已設有驛站,後改設為鋪遞,每隔10裡設置1個,並以雷城為中心,分為南北2大路。南下大路經徐聞通達海安,北上大路經城月接至安鋪。這些鋪遞驛站是專為傳遞封建統治者的軍情文書的通信機構,也是海康縣歷史上最早的郵政機構。此機構在海康縣一直沿襲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間。

光緒十年(1884年)雷州官報房建立,專為官方辦理電信業務。這是海康縣設立電信機構的開端。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雷州府郵政支局開始創辦,局址設在雷州府城(今雷城鎮)。雷州府郵政支局成為雷州半島最早的郵政機構,負責辦理公眾信函業務。其後,在各主要集圩設立信櫃,負責收寄和投送農村信件。

民國6年(1917年)8月,全國統一改定郵局名稱,海康縣定為三等郵局,並相繼設立了南興、英利、北和、官牛、調風、覃鬥、雷高、乾塘、烏石港、東山圩、客路圩等11個郵政代辦所。

民國20年(1931年),縣設立電話所,管理縣城及各區鄉電話,隸屬縣政府直接領導。所址設在原縣警察局內。全縣電信業務均屬官辦。民國24年(1935年)10月,縣始設電報局。民國31年(1942年),海康淪陷後,所有電話基本癱瘓。

民國32年(1943年)3月,海康郵局遷往廉江縣那賀辦公。同年7月,海康縣郵局被迫停業。民國34年(1945年)10月14日,海康郵局復辦。民國35年(1946年)11月9日,經廣東省郵政管理局核定,海康原定三等乙級郵局不變。此間,全局共有職工7人,其中正式職工1人(任局長兼彙總員),其他職工共6人均為臨時工。全局固定資產有:桌子1張,椅子4張,自行車2部,木櫃1個。局址設在今雷城鎮鎮中東街文化館對面的民房(辦公室兼營業廳)。

民國36年(1947年)才開始恢復。但區、鄉線路已殘缺不全。

起步於晚清時期的雷州郵電事業在建國前發展的狀況


建國後,海康郵政局改名為海康人民郵政局。1950年,縣人民政府重新建立電話所,區、鄉建立電話站,負責各區、鄉電話通信。1951年12月,改稱為海康郵電局。1953年5月,稱為海康縣郵電局,並由縣軍管會派員接管了郵電局。1954年,海康縣郵電局設有電信組、營業組、封發組,下轄客路、英利、調風、烏石、龍門、南興、企水等7個郵電營業處,全局共職工78人。

1958年11月,隨著行政區劃的改變,撤銷了海康縣郵電局建制,將海康縣南渡河以北的原郵電分支機構劃入雷北縣郵電局(1960年11月改稱為雷州縣郵電局),同時,增設雷城郵電支局。將南渡河以南的原郵電分支機構劃入雷南縣郵電局(1960年冬改稱為徐聞縣郵電局)。

1963年3月,海康縣郵電局建制恢復,下轄有南興、龍門、英利、北和、烏石、東里、調風、客路、楊家、唐家、紀家、企水、沈塘、雷高等14個郵電支局(所),並設有16個郵政代辦所。縣局分設了機線、報話、營業、封發、投遞班(組)和線路維護段。

1969年12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撤銷了海康縣郵電局建制,縣郵電局分設為海康縣電信局和海康縣郵政局。電信局歸口縣人民武裝部領導(實行軍管),郵政局歸口於廣東省郵政局領導。各公社的郵電支局(所)也相應分設為電信支局和郵政支局(所)。

起步於晚清時期的雷州郵電事業在建國前發展的狀況


1973年7月,根據國務院批示,海康縣電信局和郵政局合併,恢復海康縣郵電局建制。當時郵電局開始設立政工股、計財股、業務股,下轄14個郵電所,1個郵政所,6個郵政代辦所。

(本文內容源於雷州本地歷史文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