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名臣朱買臣發跡後接前妻享福,後者為何羞愧自殺?

文史磚家


說起朱買臣和他的妻子,自然就離不開覆水難收的故事。

這朱買臣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出生在江蘇吳縣,自幼家境貧寒,直到四十歲時,仍然是窮困落魄,只能靠砍柴賣掉維持生計。但他卻非常喜歡讀書,經常一邊砍柴,一邊大聲朗誦詩書。

朱買臣的這種怪異行為,遭到很多人的恥笑,甚至他的妻子都很是反感丈夫的所作所為。因為每次和他一起回孃家的時候,都會受到姊妹們的嘲笑和白眼。因此,朱買臣的妻子就極力地勸他不要再這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

朱買臣非但沒有聽妻子的話,反而更大聲地朗讀詩書,並且他還對妻子說:“我命中註定到了五十歲發跡,現在我已經是不惑之年,距離成功沒有幾年,我知道你跟著我受了苦,等我成功以後,會好好地報答你對我的情義的。”

但是,朱買臣妻子卻忿恨地說道:“像你這樣的人,最後只能餓死在溝壑中,又怎麼能夠富貴呢?”不久,朱買臣妻子忍受不了,便要求離婚,朱買臣再三勸說,妻子索性大哭大鬧,朱買臣沒有辦法只好同意離婚,寫了休書,遞到妻子手裡,妻子毫不留戀,離家而去。



之後,朱買臣的妻子嫁給了一個木匠,從此不用再忍飢挨餓。但朱買臣卻依然我行我素,繼續一邊砍柴一邊讀書。

有一次天寒地凍,朱買臣揹著柴在墓間行走,他的前妻和前妻丈夫恰好都在上墳,看到朱買臣又冷又餓,便召喚他給他飯吃。

又過了幾年,朱買臣經朋友幫忙,介紹到會稽郡當一名差役。年末,會稽郡上計吏要進京彙報,派朱買臣去押車。等來到長安後,朱買臣因機緣巧合結識到同縣人嚴助,當時嚴助官居中大夫,深受漢武帝賞識,於是嚴助向漢武帝推薦了朱買臣。

隨後,朱買臣被漢武帝提撥為會稽郡太守,還讓其衣錦還鄉。會稽的官員聽說太守將到,便徵召百姓修整道路。朱買臣到會稽郡上任途中,看見他的前妻及丈夫也在修路,就停下車,叫後面的車子載上他們,送到太守府,並安置在園中,供給食物。



但是,僅僅只過去一個月,朱買臣的前妻,便選擇上吊自殺。

由此,人們便編排出一出《覆水難收》的戲曲,說是朱買臣的前妻看到朱買臣發達後,便想要和朱買臣重歸於好,但朱買臣卻讓人端來一盆清水潑在地上,說是若能將潑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應她回來。朱買臣的前妻聞言,羞愧難當,於是自盡而死。

當然,這只是戲曲中發生的,史書上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並且,從朱買臣特意將前妻及丈夫接回家中好生招待來看,他不至於特意搞出這種覆水難收的事情出來,畢竟當年他前期和丈夫還救濟過朱買臣,這樣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太差。

而且,從歷史記載來看,朱買臣也不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他在回到家鄉後,特意召見了所有以前曾經給過他糧食以及對他有恩的朋友舊相識們,並一一回報他們。對於那些曾經欺負和嘲笑過他的人,他也沒有進行報復。從這層意義上說,他實在沒有理由報復前期妻。



所以,更真實地情況應該是,朱買臣的前妻恐怕是個非常愛面子或者說臉皮薄的人。

當年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大聲讀書,惹得別人議論紛紛,他的前妻就因此受不了而要離婚。現在,朱買臣發達之後,別人肯定會議論紛紛,嘲笑她有眼不識金鑲玉,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甚至而言,朱買臣前妻的家人,也會因此責怪她,總而言之,當初為什麼要離婚,現在好了吧,到手的富貴沒有了,真是悔不當初!

更甚至,大家還會編各種段子來嘲笑她當初的背叛。在這種背景下,朱買臣前妻不管走到哪裡,恐怕都會受到別人的指指點點。

對於一個女孩子,又是一個臉皮薄的女人,在這種人人冷嘲熱諷的環境下,自然很難有勇氣再活下去。所以在一個月後,她便選擇上吊自殺。在她死後,朱買臣也很難過,還特意給她丈夫銀兩,讓他將其安葬好。

後來,朱買臣的官越做越大,位列九卿之一。但是,他的下場也不好。因為御史大夫張湯害死朱買臣的好友兼伯樂嚴助,又數次陷害朱買臣,故遭到朱買臣的怨恨,於是他便待機報復張湯,將其逼得自殺。後來這個事情被漢武帝知曉,便下令將朱買臣處斬以抵罪。


我是趙帥鍋


朱買臣是西漢吳縣人,朱買臣家境貧寒,但是酷愛讀書,所以是個窮書生,家裡也沒啥產業,朱買臣和他的妻子崔氏兩個人到山裡去砍柴,然後再挑到集市把柴賣掉。

朱買臣有一個習慣,就是在挑柴的路上背誦詩文,大家都笑話他,崔氏也十分的難為情,就讓朱買臣別再背了,這樣會讓人笑話的,可是朱買臣完全不聽,依舊如此,崔氏實在忍不住了,就向朱買臣提出離婚。

在古代男子休妻還有一些,可是妻子休夫還是比較少見的,朱買臣也很尷尬,他跟崔氏說:崔氏,我現在雖然窮,但是我將來是在大富大貴了,你都跟我二十多年了,你就再多跟我幾年吧,我一定能飛黃騰達的,到時候肯定會好好的對你的。

崔氏說:像你這樣的,怎麼可能會富貴?我再跟著你,肯定餓死在馬路邊的,啥也別說吧,咱們離婚吧!我不相信你了。

崔氏後來也嫁人了,而朱買臣還像以前那樣,還是邊挑著柴,一邊背誦著詩文,樂此不疲,而崔氏與她的丈夫看到朱買臣沒有飯吃的時候,還是會給朱買臣飯吃的,看來崔氏對朱買臣還是有點同情心的。

後來朱買臣在朋友的介紹下在會稽郡當差,後來又出差到長安城,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老鄉嚴助,嚴助把朱買臣推薦給了漢武帝,朱買臣就給漢武帝講四書五經,漢武帝很滿意,將朱買臣留在了身邊。

公元前111年,東越王不服漢朝廷,朱買臣向漢武帝獻計,漢武帝就封朱買臣為會稽太守。

朱買臣來到會稽郡,發現崔氏與她的丈夫正在修路(應該是服徭役),就讓人用車將兩人載到太守府裡,好吃好住一個月之後,崔氏就上吊自盡了,朱買臣給了崔氏的丈夫很多錢,讓他安葬崔氏。

而根據另外一個版本,那就是朱買臣當了太守之後,崔氏攔住了朱買臣的馬車,請求與朱買臣復婚,朱買臣就把一盤水倒在路上,說如果崔氏能把水給收回來,他就同意,這個就是馬前潑水,覆水難收的典故。


歷史簡單說


漢朝名臣朱買臣,發跡後接前妻享福,後者為何羞愧自殺?原因不是羞愧自殺,而是憤恨自殺。

朱買臣,西漢武帝朝名臣,後位列九卿,40歲左右與崔氏離婚,50歲左右任會稽太守,他的前妻崔氏自殺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個女人跟著你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勤勞生活

朱買臣是一個儒生,其實就是一個書呆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生活貧困如洗,崔氏嫁給他後,溫柔賢惠,勤儉持家,雖然朱買臣依然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但生活條件逐漸有了起色。

由於“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兩人不得不來到會稽郡附近的山上生活,日子過的異常艱難,崔氏經常勸說買臣,出去找點工作,貼補家用,但朱買臣想通過讀書來幻想將來的富貴生活,

完全不顧及自己已經40多歲,依然毫無廉恥的享受妻子的付出,不肯出門,即便偶然和妻子上山打柴,依然口中背誦所謂的經典,完全不顧周圍人的奚落,結婚20多年,崔氏逐漸對朱買臣失望透頂,

無奈兩人離婚了。離婚後崔氏上山碰到快餓死的朱買臣,趕緊將身上的錢財都給了他,幫他渡過難關。

朱買臣性格陰暗,報復心強,喜歡做表面文章

朱買臣50多歲,通過老鄉嚴助,獲得漢武帝賞識,就任會稽太守,在就任途中,碰到崔氏和現任丈夫,朱買臣故意邀請崔氏夫婦上車,炫耀自己,想看到崔氏後悔的表情,但崔氏一臉坦然,毫無悔意,朱買臣不死心,強令崔氏夫婦住在太守府,對外宣稱救濟前妻,宣揚自己不計前嫌,念及舊情的好形象。

崔氏性格剛烈,面對朱買臣的報復,以死明志

住在太守府後,崔氏再三訴說,回家的意向,朱買臣不答應,崔氏和自己想象的一臉後悔態度完全不同,於是不允許他們夫婦出門,相當於軟禁起來,朱買臣性格的扭曲可見一斑,崔氏性格剛烈,憤恨不已,情急之下自殺身亡。朱買臣心中有愧,厚葬了崔氏。

古代文人墨客歪曲事實,普遍擁有“朱買臣心理”

歷代文人墨客大多不得志,又比較清高,受到周圍人的側目,但經常幻想以後高頭大馬衣錦還鄉,使曾側目之人阿諛奉承他們,典型的“朱買臣心理”於是他們歪曲事實,將朱買臣的故事改編成自己理想的結果,於是有了“馬前潑水,覆水難收”的故事。

漢朝名臣朱買臣,發跡後接前妻享福,後者不是羞愧自殺,而是憤恨自殺。


帥帥讀史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朱買臣是西漢時期江蘇吳縣人,因“七國之亂”舉家逃到會稽郡下涯村躲避戰亂,他和妻子在深山裡搭了個茅蓬居住。夫妻倆靠砍柴為生,朱買臣偷閒就看書,挑柴去市場賣的途中還背誦詩文,這事被當地人當做笑料傳來傳去,妻子就勸他,我們都落到這種窮困境地了,別在丟人現眼了,可朱買臣依然如故。


妻子感到羞愧難當,就提出了離婚相逼,朱買臣對她說:“憑我的才學,估計50歲要大富大貴了,我現在40多歲了,再過幾年我會好好報答你的。”妻子忿恨地說:“別再做夢了,我跟了你20多年,聽的耳朵都起繭了,日子越過越苦不說,還讓人背後指點、當面嘲笑。”朱買臣再三勸說,妻子索性大哭大鬧,無奈之下,朱買臣寫了休書,妻子離家而去。

離家後的妻子又重新找了丈夫,沒有了妻子的朱買臣砍柴也少了,更加窮困潦倒,但他看書背詩從未停止,一日,他挑著柴從墓地走過,由於又冷又餓,就蜷縮著在墓地旁休息,這時,他的前妻和新丈夫來上墳,看到他如此落魄,不僅悲感交集,趕忙拿出祭祀的飯菜給他吃,為這一點,朱買臣永遠記住了她的好。


過了幾年,朱買臣經朋友幫忙,到會稽郡當了一名差役,郡裡的上計吏進京彙報工作,派朱買臣押車同往,他們到了長安後等待皇帝的詔令,上計吏讓朱買臣在公車署等候,由於詔令遲遲未下,朱買臣就無事上街遛躂,湊巧遇到了同縣人嚴助,嚴助官至中大夫,是漢武帝賞識的大臣,他在家鄉上不同於嘲笑朱買臣的平庸之人,是少有的知道他有真才實學的人,於是嚴助向漢武帝推薦了朱買臣。

漢武帝召見了朱買臣,朱買臣談說《春秋》,釋義《楚辭》,論證古今,有理有據,當時漢武帝正要準備修築朔方郡城,公孫弘進諫,認為財政吃緊,不宜動工,漢武帝看朱買臣如此博學,就讓他和公孫弘辯論,朱買臣幾個回合,就讓公孫弘心服口服,收回進諫。漢武帝很高興,就封朱買臣為中大夫,與嚴助一起在宮廷為職。後來東越王餘善不聽朝廷指令,漢武帝問計朱買臣,朱買臣獻策,漢武帝按朱買臣的策略,消滅了東越王,就封他為會稽郡太守。

朱買臣到了會稽郡城外時,令隨從在城外等候,自己穿著舊衣服進城走進郡邸,官吏們正聚在一起喝酒,對他的到來不屑一顧,朱買臣走到後廳,守邸人正在吃飯,朱買臣過去也吃了起來,朱買臣故意露出繫著官印的綬帶,守邸人出於好奇就去拉綬帶,結果拉出了一方官印,一看是會稽郡太守印,慌忙去前廳向官吏們彙報,他們不相信,都說守邸人亂說大話,有個平素輕視朱買臣的人說:“我到後廳去看看”,他走到後廳一看官印,嚇的回頭就跑,並高聲嚷道:“的確如此,朱買臣當太守了。”這時他們才相信,紛份來拜謁朱買臣,守丞得到稟報,也來拜會朱買臣,守丞得知他的隨從還在城外時,為了以示隆重,要搞的上任進城儀式,於是徵召民眾修整道路。

朱買臣出城後重新坐車進城上任,他看到前妻和丈夫也在修路的隊伍中,就停下車子,令後面的車子載上他倆送到太守府,他在太守府給他倆按排了房間,並每日提供精美的食物,後來他前妻不想再住下去了,他就在城裡給他倆買了一座豪華的房屋,並給了他倆足夠一生衣食無憂的銀兩,然而,一個多月了,他的前妻卻上吊而死。

至於為什麼上吊?主要是出於羞愧和懊悔,當初她和朱買臣離婚,主要是好面子,其次才是貧困,要說窮,自從她嫁給朱買臣後,就沒有富過,一直是過的窮日子,窮日子她還能忍受,但面子問題卻忍受不了,以前在吳縣是種地,和人接觸少,到了會稽下涯是砍柴,還要挑到市場賣,和人接觸多了,她讓朱買臣不要在人多的地方背詩,可朱買臣不但不聽,反而越背聲音越大,這讓她實在辱受不了,所以,鬧著要離婚。現在有朱買臣的資助,生活無憂了,但悔恨卻時時伴隨著她,她完全能想象到,那些嚼舌根的人又在背後議論紛紛和指手劃腳了,彷彿她聽到了“你看這個婆娘羞不羞,都和人家離婚了,還問人家要錢要房,當初嫌人家窮,可找了個還不是窮光蛋,”,她的上吊自殺,主要還是心理問題,是心靈的煎熬到了極限所造成的。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蘇州的藏書養肉又上市了。提到藏書,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漢朝著名的朱買臣,藏書鎮因為此人而得名。


朱買臣是個窮儒,心有大志,痴迷讀書。到了40歲上下,仍然沒有治下什麼家產,仍然是個落魄儒生,常常靠砍柴賣掉以後換回糧食維持生計。

但是朱買臣前半生的時候,漢朝崇尚的時道學,像朱買臣這樣的儒生是沒有什麼前途的。所以他老婆對他意見非常發,不允許他買書讀書,希望他找個正經工作,置點家產,好好過日子。

朱買臣一面應付著老婆,一面就趁砍柴的時候,偷偷把書藏在樹林裡,趁每次出來砍柴的時候,偷偷看書。


於是朱買臣一家早先生活的藏書鎮,因此而得名。

但是漢景帝前元3年(公元前154年),朱買臣和他老婆搬到了會稽郡富春縣下涯(今建德下涯鎮),因為這一年“七國之亂”爆發了,吳王劉濞反了。

躲避戰禍成功,朱買臣到了會稽,乾脆連房子都不買了,估計也買不起。就在大山裡搭了個窩棚,仍然靠砍柴賣柴過日子。朱買臣對砍柴也不太上心,仍然酷愛讀書。

這日子一長,他老婆實在不能忍了,提出了離婚。漢朝女性的地位並不低,婚姻嫁娶不須啼。

朱買臣表示不同意,說“我都40多了,你嫁給我,已經過了20多年的苦日子了,你就不能再堅持10年?我最晚50歲肯定有出息。”

這話或許朱買臣是認真的,但是他老婆已經受不了了,“再等10年,我撒早就餓死在山溝裡了”,於是堅決離。

朱買臣很無奈,只好一紙休書離了。有一次朱買臣老婆(應該叫前妻了)和她新老公上墳,竟然看到了朱買臣餓得半死在墳堆子裡,竟然還在看書,於是還好心地給了口飯朱買臣吃。

看到這一幕,朱買臣前妻更認為自己這個婚離對了。

但是漢武帝即位之後,開始逐步籠絡儒生,儒學逐步開始變成了顯學,朱買臣的機會則就到了,不過過程實際上也非常曲折。

朱買臣先是在會稽做了一個負責進京彙報的差役,算是有一個穩定工作了。然後進京又遇到了同為吳中的儒生嚴助,嚴助把他舉薦給了漢武帝劉徹。

本來一下子登天了,結果受公孫弘連累,連公職都給弄丟了。只能回來賴在會稽府的門房裡。

他前妻看到了,覺得這真是一坨爛泥扶不上牆啊,當初離婚離對了。


然而元鼎5年(前111年),東越王餘善反覆無常,屢次不聽朝廷命令。於是漢武帝又想起了朱買臣,讓人把他召回。

朱買臣這次很給力,提出瞭如何平定東越王餘善的方案。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可,不但封他為會稽郡守,還派了很多造船的工匠,給了大量的錢財,跟著朱買臣回到會稽。

這一次才算是朱買臣衣錦還鄉。但是長久以來的憋屈,導致了朱買臣想報復一下曾經羞辱過自己的人。

他故意穿得破破爛爛的,跑到會稽。那些曾經奚落過他的官吏,仍然不拿正眼瞧他。直到朱買臣拿出綬印,眾人嚇得面無血色,從此不敢小瞧他。

在朱買臣做了會稽郡守後,一天騎著高頭大馬,遇到了正在修路的前妻和她的丈夫。但是這一次朱買臣並沒有像前妻羞辱自己一樣羞辱他前妻,或者說羞辱的手段比較高級。

他停下馬,叫後面的車子載上他們,送到郡守府,並安置在園中,好吃好喝地供應他們,但是自己卻避而不見,的確也可能是忙著平東越。

這樣的日子約莫過了一個月,朱買臣的前妻扛不住了,和現任丈夫也開始發生矛盾,嫌棄他太窮。於是跑到大街上攔了朱買臣的馬,提出了復婚。

因為他前妻認為朱買臣肯定不反對和自己復婚,畢竟生活在一起20多年,不然不會把自己養在他的園子裡;而且這一個月錦衣玉食的日子,使得自己再也回不到以前的窮苦生活了。


朱買臣也不惱,說“留你們在園子裡住,是為了報答當初在墳地時的一飯之恩。既然現在你提出來要復婚,也不是不可以,只不過你如果能做到這件事情,我便答應你。”

於是朱買臣讓人準備了一盆水,然後把水潑到了地上,把盆給了他前妻,冷冷地說,“你把地上的水裝回盆子裡,我們就復婚。”

這就是著名的成語——“覆水難收”的由來。

朱買臣前妻好歹也是受到20多年薰陶的,自然懂得這是什麼意思,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於是回去便懸樑自盡了。

不得不說朱買臣此舉實在太誅心。這也充分說明可朱買臣絕非良善之輩,也是一個手段極端之人。

朱買臣雖然後來位列九卿,富貴顯赫一時,但晚年捲入朝廷內鬥,著名的酷吏張湯之死,便和他有關,而他最終被斬首,也和張湯之死有關。


炒米視角


歷史上有很多典故,通過前人的故事來激勵後人,有的典故真實的還原了事件的本身,而有的典故在後人的流傳過程中,為了宣傳某一種精神,而惡意醜化了典故中的當事人。

“朱買臣休妻”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典故,這個典故多次被後人搬上戲劇舞臺,主要是讚揚朱買臣心胸開闊,對拋棄自己的糟糠之妻,不計前嫌,善待她,而妻子因羞愧難當而上吊自盡。

這是事情的真相嗎?其實朱買臣妻子自盡另有原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朱買臣的妻子,並不像戲文裡說的那樣嫌貧愛富,見異思遷,水性楊花,相反朱買臣的妻子是一位踏踏實實,老實本分,肯跟朱買臣過苦日子的人,否則的話她不可能跟朱買臣過了那麼多年。

朱買臣是50歲才發達的,他的妻子是在朱買臣40多歲的時候才離開他,妻子離開朱買臣的原因並不是嫌朱買臣窮,而是朱買臣的所作所為讓妻子無法容忍。

妻子希望朱買臣跟普通人一樣老老實實工作,穩穩當當地過日子,可是朱買臣總想著富貴榮華,一直髮奮讀書,可古代男人不幹活賺錢養家,日子會過得很艱難,全靠朱買臣的妻子拋頭露面賺錢養家。

可是朱買臣的做法讓妻子無法接受,她覺得很羞,朱買臣砍柴的時候也會大聲朗讀經書,對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來說,肯定會很低調的,因而朱買臣的這種做法引起周圍人的嘲諷,這一點讓妻子無法忍受。於是就讓朱買臣休了自己。

由此可見,妻子是一個有能力、很獨立、有見識的女人,過去只有男人休妻,沒有女人休夫的,朱買臣的妻子敢這麼做,說明她很有底氣。

忍了朱買臣這麼多年,也沒有看到他有絲毫要改的意思,才不想忍下去了,只能說明兩個人道不同不相為謀罷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三觀不合,無法再在一起繼續生活下去了。

從哪裡看出朱買臣的前妻有遠見有眼光呢?從她不希望朱買臣當官兒,希望朱買臣跟自己一起過平常人的生活,這一點就能看出來。

作為一個女人,她這樣的要求並不過分,“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女人嫁人就是希望能過安慰的日子,她並不希望朱買臣好高騖遠,老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在漢武帝時期,能做官的人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飽讀詩書的儒生,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這只是其中一個條件,第二,還得有人舉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還被漢武帝看中才行,這三條缺一不可。

如果說前兩條都可以憑著自己的能力做到,可是最後一條給人感覺虛無縹緲,畢竟誰能猜中漢武帝的心思呢?

當年東方朔也算是才學很高的人,為了能見漢武帝一面,他寫下了三千篇竹簡做奏摺,也沒有見到漢武帝,可想而知想見漢武帝一面是很有難度的,就算見到漢武帝被封了官,伴君如伴虎,都知道漢武帝陰晴不定,萬一有什麼事情惹怒了他,就有可能掉腦袋。

從朱買臣最後的結局也印證了這一點,朱買臣通過自己的好朋友嚴助引薦,當了官發達了,可最後也因為嚴助的事情受到牽連被殺了。

如果他當初不執意要當官,跟妻子過普通人的日子,雖然不能在發達的時候,在鄉親們面前趾高氣揚,至少可以歲月靜好,得一個善終,從這一點來看,朱買臣的妻子要比朱買臣活得更明白,更實在。

朱買臣的妻子不光有見識,而且心地善良,有一次她跟自己的丈夫上墳時,遇到了又冷又餓的朱買臣,便好酒好菜的招待他,為了照顧朱買臣的面子,自己並沒有露面,而是託自己現在的老公去招待朱買臣。

事後朱買臣才發現是前妻所為,從這一點上看,朱買臣的妻子很善良,她是真心幫助朱買臣,而且還顧及到他的臉面和自尊。

朱買臣發達後把妻子接進衙門,表面上是好酒好肉地報答她,其實是變相殺了她,逼著她自殺。朱買臣如果真的想報答前妻,就應該暗中的幫助她,而不是當面羞辱她。

朱買臣之所以要用這個辦法逼前妻自殺,就是因為朱買臣對她太瞭解,她是一個要強而且有自尊的女人,如果換了別人肯定會就這樣厚顏無恥的白吃,白住在太守府,這樣朱買臣也無可奈何。朱買臣是一個心胸狹隘,冷漠無情,得志便猖狂的人,在沒有發達之前,他受盡了鄰居的白眼嘲諷,發達之後,他回到自己所在的家鄉做太守,自然要一雪前恥。

他故意穿的破破爛爛回到家鄉,鄰里看見他的裝束還跟原來一樣對待他,對他不理不睬,而他故意不經意的露出了自己太守的印綬,那些不搭理他的人立刻變得非常惶恐,好酒好菜的招待他。

朱買臣看到他們的這副誠惶誠恐的樣子,覺得特別過癮,滿足他那自卑又自尊的心理。對前妻,朱買臣也是一樣,前妻當初拋下他離去,對一個男人來說,這是莫大的恥辱,朱買臣怎麼能夠放棄羞辱前妻的機會呢?

於是就把前妻夫妻倆接到太守府好吃好喝地招待,前妻現在的丈夫看見太守自然也是一副卑躬屈膝的樣子,對前妻來說,自己丈夫的表現,她無法容忍,而朱買臣小人得志的猖狂嘴臉,她更無法忍受。

可前妻又沒有辦法離開太守府,就只能採用這種自殺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態度,自己想活得有尊嚴,如果不能活得有尊嚴,那就死得有尊嚴,寧願死也不想滿足朱買臣這種變態的心理。

前妻的結局,正是朱買臣想要達到的目的,他可以不用親自動手,就要了自己前妻的命,足見朱買臣這人夠毒辣的。

後人把這出搬上戲曲舞臺的時候,為了警示女人不要嫌貧愛富,嫁人後就要守婦道,跟自己老公踏踏實實過日子,才這樣醜化了朱買臣的妻子。





月夜羽夕


小編,你提的問題對嗎?你看過漢書沒有?誰說朱買臣發跡後去接前妻享福的,你嗎?朱買臣發跡後,明明是因為前妻年老了,生活也極為困難,有好心人跟她說你家老公現在做大官了,富貴了!可以去找他,或許他會顧念你一輩子為了讓他讀書獲取功名而辛勞,受苦受累,幫你解決一下生活的困難,前妻本來就不好意思去找他的,在一些街坊鄰居的鼓勵下,抱著僥倖心態去看看,誰知朱買臣卻讓手下端了一盆水潑到地面上,讓他前妻把水收回來,收🉐️回來,就可以讓她一起回去,資助她的生活!前妻知道朱買臣是在羞辱她,深感愧疚,受不了屈辱,於是自盡身亡!








黃河75542


朱買臣是西漢漢武帝年間的重臣,一個儒生,滿腹經綸,卻沒有做官。他和妻子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生活也清貧窘迫,常常上山打柴唱山歌,背誦儒學文章,招來鄉鄰們的諷刺與譏笑,但是他毫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妻為此也抱怨他,日子過得清貧寒苦,就一心幹活謀生,少在外面丟人現眼。而朱買臣卻說,都二十幾年了,你再忍忍,我會在五十多歲轉運的,可他妻子實在忍受不了了和他分手改嫁,過上了好一些的日子,後來,朱買臣在路上飢渴難耐暈倒了,他的前妻與丈夫把他救醒,給他衣食。終於,到了五十多歲時,他的故友嚴助舉薦他做了官。時來運轉了,朱買臣衣錦還鄉,就把前妻和丈夫接到他的府上,過上富貴日子,他妻子見他發跡了就後悔了,請求他回心轉意,他當面把一盆水潑在地上問:這潑下去的水還能再完滿收回來麼?他的前妻後來就羞愧自殺了。這個故事感覺朱買臣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在報復他前妻,表面上是很友善,實則用心險惡!雖然前妻離開他顯得絕情,但是陪他二十多年,也算夫妻一場,更何況他落難的時候,他前妻和再婚丈夫也救過他。若是誠心報答他前妻也會考慮報恩的方式。後來,朱買臣為了幫朋友莊青翟報復酷吏張湯,陷害張湯致死,真相大白後,漢武帝劉徹處死了朱買臣,朱買臣的下場也不好。


伯爵1857


“朱買臣休妻”流傳已久,成為市井坊間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典故。是說當朱買臣還是一位窮困潦倒的讀書人的時候,他的前妻嫌棄他一無所有,就逼迫他寫了一封休書放飛了自己。隨後,她另嫁他人。後來朱買臣時來運轉,當了會稽太守以後,有次坐車出行,看見前妻忙於修路。於是把她和她的現任丈夫接到太守府中,整天待如上賓。但,這樣養尊處優的生活還沒有過到一個月,前妻就上吊自殺了。
朱買臣前妻被接進府中享福,不到一個月為什麼就自殺了呢?


不言而喻,人人都有羞恥之心,朱買臣的前妻看到他目前志得意滿的狀態很後悔,又無功受祿,也很羞愧。聯想自己逼他寫休書的情節,竟無地自容。當初她覺得朱買臣沒有出息,跟他沒有出頭之日。在不允許妻子拋棄丈夫的環境下,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地離開了他,自己太不仁不義了。但朱買臣飛黃騰達後,卻不計前嫌,讓她過上了她日子。自己的品格與之相比真是相形見絀,於是悔羞交加之際,她自殺了。我的姥姥給我講這故事時,就是這樣的觀點。


隨著歷史知識的積累,我認為這樣的認識有點樸素,甚至錯誤。眾所周知,朱買臣後來得益於好朋友嚴助的引薦,見到了漢武帝后才平步青雲的。他之所以獲得了漢武帝的青睞,是因為他不顧個人節操,為漢武帝排斥、打壓異己,立有功勞。但最終,朱買臣還是被漢武帝給殺掉了。由此推斷,朱買臣的前妻是很有眼光的,朱買臣真的沒有出息,否則不會做出出賣良心的事以博取功名。而且她再嫁後,與她的丈夫看到朱買臣飢寒交迫時,還屢次拿食物給他吃。這說明朱買臣的品格是惡劣的,而她的妻子🈶識人之明,且品格是善良的。

再回來看看,她妻子為什麼會自殺?可以說,是陰險的朱買臣逼迫的。

朱買臣很虛偽,他已經是太守了,卻故意衣衫襤褸回故鄉。讓那些衙門裡的人以世俗的眼光來輕視自己。隨後又假裝不經意地露出了印璽,讓人們對他大吃一驚。於是修路來接待太守。這就有點陰暗,他對自己先抑後揚,目的是彰顯自己的高貴地位,以享受別人在前倨後恭、驚惶失措的狀態中為自己帶來的快感。
他坐在馬車上看見前妻夫婦的時候,早已有了報復她的意念。他懂得前妻是善良的人,有羞恥之心。他正要利用她的一點,殺人不見血,殺人不償命!依紀驗判斷,有見識又善良的人自有節操。朱買臣接前妻夫婦來住,他是太守,前妻不能也不敢推辭。而她的現在的丈夫沒有見過世面,自然在太守面前有奴顏婢膝的表現。


朱買臣早明白他的前妻受不了這種對比,他卻處心積慮地與她現任丈夫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就是要展示出自己人優秀與尊貴!可以說朱買臣前妻進太守府後就明白了朱買臣的用意,畢竟同床共枕過,對他的品格早有認知。他太善於做作了,他的嘴臉太醜惡了,手段太卑劣了。朱買臣的前妻在無法逃脫朱太守掌控的情況下,不甘心受辱。於是,果斷地自殺了,以決絕的行動,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買臣,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大官,位列九卿。雖然他官居高位,卻發跡很晚,直到50歲左右才開始步入仕途。朱買臣在歷史上的名氣,大多並非來自為官有方,亦非來自政績斐然,而是多來自於各種類別的戲曲,在戲曲之中,朱買臣從大臣搖身一變成了男主角,主要上演的劇目是《朱買臣休妻》。主要是講述了朱買臣為官前被妻子嫌棄而離開他,之後朱買臣衣錦還鄉,妻子羞憤自殺的故事。然而,事情真是如此嗎?

朱買臣妻子的為人

朱買臣在發跡之前,主要靠砍柴換食物為生,但是他砍柴和別人不同,他砍柴的時候,得帶著妻子一起,而且在砍柴歸來的時候,還得大聲誦讀詩書。妻子覺得他這樣很奇怪,希望他不要在路上大聲誦讀,周圍人都投來了異樣的目光,朱買臣卻不以為然,反而更加大聲的誦讀,這讓他的妻子覺得很羞愧。回到家中以後,就對朱買臣表示了他要是繼續如此的話,她就要離開了。朱買臣是怎麼說的呢?他說我算過卦了,我50歲必然發達,我現在都40多歲了,馬上就能過上好日子,帶著你享福了。妻子當然不信了,你這樣的人怎麼發達呢?不餓死就不錯了。於是,朱買臣寫了休書,與妻子分開了。

“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漢書》

從這段故事來看,朱買臣的妻子根本不是主流宣揚的“嫌貧愛富”形象,她如果真是一個這樣的女人,又怎麼會和朱買臣一起生活這麼多年呢?她的離開,只是一個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女人,經過自己努力之後依然無法改變現狀後,最無奈的選擇。試問,一個知道羞愧,怕鄰居和路人笑話的女人,最終寧可選擇被“休”,這在古代,她需要做出極大的決斷,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丈夫朱買臣,40多歲還無法撐起這個家。

朱買臣這樣的砍柴郎,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罕見了吧?喜歡讀書,而“不治產業”,帶著不離不棄的妻子在深山裡搭一個茅草屋居住,每天砍柴的時候還得帶著妻子,去集市賣柴也要帶著妻子一起,他帶著妻子幹嘛呢?恐怕是朱買臣沉迷於讀書,那些柴大多數究竟是誰砍來的還不好說,這一點,從朱買臣休妻之後的生活就能看出來一二。

“其後,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故妻與夫傢俱上冢,見買臣飢寒,呼飯飲之。”——《漢書》

朱買臣妻子離開之後,又找了人家,也不是富貴人家,可見其妻並非因“嫌貧愛富”而離開。她與現任丈夫在上墳的時候,看到了又冷又餓的朱買臣,她的妻子怎麼對他的?沒有落井下石的嘲笑,而是和現任丈夫一起給他吃喝,可見朱買臣妻子有情有義。

在漢武帝時期,生活比較穩定,那時候的男人平均年齡49歲,這位朱買臣說他50歲會發達,他的妻子不相信,這是出於一個正常人的正常判斷。她離開以後對朱買臣依然有接濟,說明她重感情,離開是因為多年的堅持下,朱買臣沒有任何改變,導致她心灰意冷,一個女人想要一個穩定的生活,最終離開也不是因為“嫌貧愛富”,所以,朱買臣的妻子人品不錯。

朱買臣衣錦還鄉更像是“小人得志”

朱買臣幾年後在會稽郡混了一份差,正好會稽郡的上計吏上京彙報,他去押車。在京期間,沒錢吃飯,全靠上計吏接濟。直到在街上遇到了同鄉嚴助,嚴助可是漢武帝身邊的紅人,就推薦了朱買臣,朱買臣見到漢武帝很會珍惜機會,張嘴《春秋》,閉嘴《楚詞》,討得了漢武帝的歡心,獲得了留在漢武帝身邊為官的機會。只不過後來朱買臣犯事被免了官,回到了會稽郡的府邸,天天跟守府邸的人混飯吃。

後來東越叛亂,漢武帝召了朱買臣進京,重新任命朱買臣為官,漢武帝認為,這人發達了,不衣錦還鄉就像是繡衣也行,沒人看到,於是任命了朱買臣為會稽太守。

朱買臣衣錦還鄉,頗有點“小人得志”的感覺。他回到會稽郡府邸的時候,沒有敲鑼打鼓的回去,而是像落魄的時候一樣,穿舊衣服回到了府邸。他為什麼要這樣的做呢?他想讓那些瞧不起的他的人,過一陣知道真相後大吃一驚,紛紛跪倒他的面前,為自己的有眼無珠而感到羞愧。

“買臣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邸。”——《漢書》

朱買臣穿舊衣服,帶著打印和綬帶來到會稽郡府邸的時候,會稽郡府邸任職的人大夥兒都在喝酒,沒有理他。他就直接去找了跟著混吃很久的守邸人,守邸人一如往常一樣,請他吃了飯。朱買臣吃飽後,似乎覺得也差不多了,就故意讓守邸人看到了綬帶,又看了大印,這才大驚,趕緊跑出去告訴了所有人,趕緊迎接太守老爺。起初,大夥喝醉了都不信,最終看到了太守大印,這才紛紛慌張起來,去拜朱買臣,這讓朱買臣很受用,他衣錦還鄉為了什麼呢?不就是為了這一刻嗎?他下一步就要回到他曾經住的吳縣。

當朱買臣高頭大馬開道,車隊跟在後邊,風光無限進入吳縣的時候,看到了兩個人正在為了迎接他而在修路。他們不是別人,正是朱買臣的妻子和她的現任丈夫。朱買臣衣錦還鄉,他要證明的就是之前瞧不起他的人都是錯的,都該腸子悔青他才開心,而在他朱買臣心中,最該腸子悔青的正是眼前的這對夫妻。

於是,故妻和現任丈夫被朱買臣“請”到了太守府中居住,每天給他們準備飯菜,以此來“報恩”。

朱買臣“報恩”一個月,妻子自殺

朱買臣的妻子,並非是一位嫌貧愛富的拜金女,如今看到了朱買臣富貴,想來只會是吃驚,但不會去糾纏諂媚。如果她真是貪慕虛榮,貪戀錢財和富貴生活的人,她又怎麼會自殺呢?上一次她因為羞愧痛下決心,離開朱買臣。這一次她自盡身亡,會不會是因為更加羞愧呢?

朱買臣妻子和現任丈夫,被朱買臣請到了太守府養著,他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想向故妻炫耀,證明她當年的選擇有多麼的錯誤。

所以,朱買臣的妻子和現任丈夫,被“請”進了太守府,每天看著朱買臣在他們面前炫耀,朱買臣的妻子本來就性格貞烈,自然受不了這樣,她寧可靠勤勞的雙手養活自己,但是她沒能和自己的丈夫離開太守府,而是選擇了自縊結束自己的生命。她為什麼不離開呢?畢竟太守府不是她的家,她能否離開是朱買臣說了算。朱買臣不讓她離開,就是要讓她每天都看著自己富貴,每天都要吃他給的吃食,於其說朱買臣是在“報答”故妻,不如說是在“報復”故妻。朱買臣的妻子自然受不了這樣的羞辱,最終被朱買臣逼得自盡。

“朱買臣休妻”,一個醜陋的“小人得志”故事,卻成為了讀書人勵志的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最終,朱買臣因為陷害張湯事發,被漢武帝斬首,足可見朱買臣並非什麼光明磊落之人,只可惜朱買臣故妻,與朱買臣多年貧賤生活,最終又遭她羞辱致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