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無信,何以為言?

郭伋亭候:漢朝的郭伋,字細候,是茂陵人,擔任幷州太守,向來廣施恩德,後來巡視考察去到西河。有幾百個小孩子,各自騎著竹馬,在道路旁行禮迎接郭伋,問他什麼時候會回來?郭伋就計算日程,告訴他們回來的日子。等到巡視回來,郭伋比預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怕失信於孩子們,就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約定的日期才進城。皇帝稱讚他是個賢良的太守。後來郭伋活到八十六歲去世。


以太守的尊貴地位,郭伋和騎竹馬的孩子偶然在路旁說的話,竟然因為不願意對兒童失信,在早回來一天的情況下,寧願在野外亭裡等到約定的日期,可以說是守信到了極點。雖然守信不僅在於言而有信,但依據這件小事推斷,他所展示的重視信用是顯而易見的。當然會有幾百個孩童迎接禮拜他的美談呢。


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曾這樣問孔子。


孔子的回答有兩點:一是言語的忠誠老實,二是行為的忠厚嚴肅。“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在春秋戰國,信是一個使用極其頻繁的字,尤其是戰國時期,不僅大量用於人名、封君名(如戰國四公子中的信陵君),還作為一種吉語銘刻在印章之中。但春秋以降,禮崩樂壞,社會動盪,背信棄義、欺詐虛偽之事並不少見,顧炎武曾說:“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信的頻繁出現,恰恰顯示了人們內心對於信的渴望、對於信的要求。


信(兩個讀音:xìn和shēn),本身與言掛鉤。在金文中,信的寫法眾多,戰國各國文字中的信各有特 點,並不相同。秦漢起,信的字形基本固定,從人從言。從這個字形來看,信是 與人的言語掛鉤的。“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所以正如《說文解字》言:“信,誠也。”信的本 義就是指言語真實、不說謊。


信的真實,源於內心,不加修飾。正如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未經修飾和加工的語言,好像不那麼美妙動聽,但卻是最真實的,而那些表面華 美、刻意修飾的辭藻,內容往往不真實、不可信。


孔子對“信”極為重視。縱觀《論語》,信字出現的頻率頗高,共計38次。而孔子教育學生,也主要是四項內容一一文,行,忠,信。孔子認為弟子為學, 需要重視德行,怎麼做呢?就要“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 仁。”楊伯峻先生在譯註時,認為謹是寡言的意思,謹而信就是寡言少語,說話誠實可信。


由言語的真實擴展到為人,那就是誠實不欺、守信用。大信不約,最講誠信 的人不必靠立約來約束。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禮掛劍的故事,就是一個經典的詮 釋。季禮雖未將諾言說出口,卻依舊信守自己內心的承諾,這就是信。而誠實守信是貫穿於人生的,若說話不真誠,如何取得他人信任?若不守信用,如何在社會立足?若雙方之間沒有信任,人事如何運轉推進?


孔子用牛車和馬車作喻,說明了信的重要性。牛車古稱大車,馬車古稱小 車,其車轅前與車衡銜接處的關鍵,分別叫做輓、軏。這個地方對於車來說非常重要,雖然有牛或者馬拉著車,又有輪子可以滾動,還有轅、衡等等構成一輛 車,但如果沒有鯢與軏,車就無法行進。所以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鯢,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信對於人的重要,就如同鯢軏對於 車的重要。


有言語的真實,才有誠實守信的品質,有了誠實守信的品質,才能獲得他人 的信任。信,也引申為相信、信任之意,這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所必不可少的。孟子說的五倫中,有“朋友有信”,朋友之間要真誠相待,口頭上不欺騙、行為上不欺瞞,是互相信任的一種關係。


同時,這種信任不僅僅存在於人與人之間,對國家而言,人民的信任是一個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治理國家要以民心為本,取信於民極為關鍵。子貢曾問何為為政之道,孔子則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是要養民,食不足則民不能富;足兵是為了保護民眾,兵不足則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 為政要以使民得食保其生為先,這樣人民就對政府有了信心。如果迫不得已要去 除一項,先去兵,再要去除,則去食,為什麼?民無信不立。


在國與國交往之間,信任也是重要原則。《左傳 僖公十四年》中說:“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是則然矣!”認為如果丟棄信用,背棄鄰國,那麼患難時恐怕就沒有國家會來賙濟。


信,從人從言,人言為信。這是一種希望,希望人言真誠,希望人誠實守信,希望人與人之間信任長存。這或許是在造字之初就賦予信的意義。

言而無信,何以為言?

每一個字,有筋有骨,有血有肉。透過文字,回溯歷史;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探尋文字的源頭活水,解釋她們的含義,講述她們的故事,也通過她們,來一起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豐厚。


言而無信,何以為言?

言而無信,何以為言?


《曾子殺彘》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準備去集市,他們的兒子跟在曾子的妻子身後哭泣,想要和媽媽一起去集市。可是曾子的妻子不想帶兒子去,便對兒子說:“你乖乖回去,等我回來的時候我給你殺豬吃肉。”當曾子的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時,看到曾子正捉住一頭豬準備殺掉,她立即制止曾子說:“我只不過是和孩子開玩笑罷了,你怎麼能當真呢?”


曾子則說:“怎麼能夠與孩子開玩笑呢。孩子沒有思考能力,需要向父母學習,等待父母教誨。現在你欺騙他,這就是在教他欺騙呀。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會不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在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最終,曾子還是殺了豬給兒子做了豬肉吃。


一個人成敗的根源,源於我們內心的誠與敬。如果連講話應有的信用都做不到,那很難想象,還有什麼樣的事情,能夠成就得了。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沒有信用,就好像車子無法走動一樣。《中庸》雲:“不誠無物。”如果缺乏真誠的心,與應有的信義,那任何的事業都很難成就。


語言是心靈的外在表現,關係重大,影響深遠。曾子曾經提到:“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我們在講話的時候,容貌予人什麼樣的感覺,至關重要。也正是因為它代表著我們的心,從我們的行為容止與言語意涵,對方就能夠透析說話之人的內心世界,所以我們的言語一定要謹慎。


言為心聲,言語是內心至情的表白,要明晰地洞視、了知為人真實的品操,就要關注人的內心世界。心善,行為就善,心惡,行為自然偏頗。在這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中,雖然季札內心想要將劍送給徐君,但是他並沒有言語上的承諾,更何況當時徐君已經過世了。然而他仍然信守著內心的諾言,不惜捨去千金難買的寶劍,將它掛在樹上,悵然而去。並且說道:“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在這落落而言、擲地有聲的三言兩語中,信義的精神,確已傳揚萬古而不朽。


“信”字最早是見於金文中的,寫作“

言而無信,何以為言?

”,是一個會意字,就是“人嘴裡在說話”,而人嘴裡說的話就應是真的、是誠實的。在隨後的字形發展中,“信”不再寫作“

言而無信,何以為言?

”,而是寫作了“

言而無信,何以為言?

”,仍然是會意,只不過是“人”“言”會意了,但是意義沒有發生變化。


許慎《說文解字•言部》說:“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信,誠也。誠、信也。從人言。……人言則無不信者。故從人言。”古代造字者認為,“信”應當遵守的就是人言可信,故而是由“人”“言”會意。


“信”的本義便是“人言真實,誠實”。《老子•八十一章》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誠實的話是不華美的,而往往華美的言辭也並不可信。


魏徵嫵媚


魏徵是唐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學家。輔佐唐太宗十七年,君臣二人齊心協力,共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 ——“貞觀之治”。魏徵以“犯顏直諫”而聞名。他那種“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


魏徵在太宗皇帝朝裡做官,曾經責問皇上對百姓們失信的事情。每逢勸諫皇上,皇上不肯聽從時,他對皇上的講話也不答應。太宗皇上說:“你答應了我之後,再來勸諫,又有什麼關係呢?”魏徵說:“從前舜帝警誡他人不要在面子上服從。現在做臣子的倘若心裡明明曉得不是,但是口裡卻勉強答應皇上,這就是面子上的服從了,哪裡是積極服事舜帝的初意呢?”太宗皇帝就笑著說:“別人說魏徵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態度,越覺得嫵媚可愛了。”


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出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鷹藏在懷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鷂子悶死在懷中。


貞觀元年(公元 627年),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這時,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親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結果,查無證據,純屬誣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轉告魏徵說:“今後要遠避嫌疑,不要再惹出這樣的麻煩。”魏徵當即面奏說:“我聽說君臣之間,相互協助,義同一體。如果不講秉公辦事,只講遠避嫌疑,那麼國家興亡,或未可知。”並請求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詢問忠臣和良臣有何區別?魏徵答道:“使自己身獲美名,使君主成為明君,子孫相繼,福祿無疆,是為良臣;使自己身受殺戮,使君主淪為暴君,家國並喪,空有其名,是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遠。”魏徵這麼善巧地提醒,唐太宗一定不想做暴君,太宗大笑後點頭稱是。有一次,太宗從外邊回來往寢室裡邊走邊說:“氣死我了!氣死我了!我一定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他在生誰的氣,太宗氣憤地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天天在朝廷上當面指責我的不是,還當面頂撞我,氣死我了。”長孫皇后聽到後,馬上換上朝服,走到太宗面前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現,臣子才敢直諫。”太宗聽完後,怒氣逐漸消了。正是由於魏徵這樣正直的大臣和長孫皇后的賢明,才有唐朝時期的盛世,這一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發達,社會安定,被後人稱為“貞觀之治”。


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由於忠於職守,勤勤懇懇,積勞成疾。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為魏徵營構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並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守 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不矜不伐。


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不如牛馬。


世界坦蕩,沒有羈絆。

身於山野,寂寞和自由,都很好。


言而無信,何以為言?

言而無信,何以為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