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同招後民校如何立足

3月11日,上海、浙江、江蘇三地教育部門公佈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均明確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同時,從今年起,義務教育階段特長生招生也將全部取消。

“公”“民”同招、電腦搖號入學政策,今年全面落地。新政實施後,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靠什麼立足?這是輿論頗為關注的問題,民辦學校辦學者也必須認真思考。

不少民辦學校辦學者提到,實行“公”“民”同招後,民辦小學、初中,要從“選好學生”,到“教好學生”,也就是說,要從以前的“生源競爭”轉向“培養競爭”。這是實施新政所期待的轉變,因為只有基於“培養競爭”,才能體現民辦學校的真實價值,即進行多元辦學,以辦學的特色和個性滿足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這樣的民辦學校,才不會再受輿論詬病,才會成為發展優質均衡義務教育,促進教育充分、平衡發展的重要力量。

此前,我國不少地區的民辦小學、初中,在招生時特別火爆,甚至被形容為“全面碾壓”公辦學校。然而,公辦學校卻很不服氣,認為這是民辦學校可提前招生,可對學生進行面試選拔“掐尖”的結果,把所有優質生源都彙集到少數民辦學校,這不但加劇擇校熱,也加劇升學競爭。取消民辦學校的提前招生“特權”,實行“公”“民”同招,也是在回應現實的訴求。

據瞭解,從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後,不少民辦小學和初中,就已經在著手進行教學改革。如實行小班化教學,組織學生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等,把這作為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轉型機會。

在教育普及化時代,有一種聲音是民辦教育可以退場了。這種聲音並非理性,也不清楚民辦教育的價值。在教育普及化時代,儘管民辦教育作為公辦教育的“補充”的作用下降,但是,從教育的多元化、個性化角度,民辦學校可探索不同的辦學模式,以此滿足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同時與公辦學校良性競爭,共同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教育。

在發達國家,“公辦不擇校,擇校到民辦”,也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的基本戰略。我國一些地方在實施這一戰略時,出現了民辦擇校熱,其根源是整體義務教育資源還不均衡,公辦學校之間存在辦學質量差距,同時,學校的辦學缺乏個性與特色,即便是民辦學校,採取的辦學模式也和公辦學校差不多,優勢主要源於生源。

為此,在實行“公”“民”同招,電腦搖號入學政策後,還需要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以及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擴大學校自主辦學空間。“公”“民”同招,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創造了更好的外部環境,基於此,應進一步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投入力度,切實縮小公辦學校間的辦學質量差距。與此同時,要落實學校自主權,激發學校生機活力。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起,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將全面取消特長生招生,這不是不重視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而是要把個性、特長培養融入平時的學校教育教學之中。



看知識視頻、下學習資料、讀教育資訊、找機構、請家教、上“學樂幫” APP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學樂幫”即可下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