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鵬友程


明清兩代的落後與中國文化的衰落息息相關,因為文化是文明的根本,文化的衰落就意味著文明的衰落,文明的衰落就意味著野蠻和愚昧的到來,當野蠻和愚味遮蔽文明的時候,那就意味著光明的前景已經離開,剩下的就只有代表落後的愚昧和野蠻了。

中華文化的衰落與專制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專制制度又和法家思想是一對無法分割的連體兄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法家的弱民理論就是專制王朝的統治思想,歷代王朝的政治治理也是圍繞著如何消弱民力來展開的。因為法家的鼻祖商鞅同志認為:民弱則國強,民強則國弱,故有國之道,務在弱民。其實現方式就是把民眾改造為貧窮、懦弱、愚昧和毫無尊嚴的奴隸。

弱民的目的就是削弱民間的力量,就如同去掉天鵝的翅膀,拔掉老虎的牙齒一樣,讓民眾失去思想和智慧的翅膀,失去尚武的精神,這樣他們就不會有反抗的能力,自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開始,漢武帝的獨尊儒術,隋文帝的科舉制度,明清兩代的八股取士,這一系列舉動都圍繞著一個目標,那就是剪掉思想和智慧的羽翼,把民眾改造為沒思想和價值判斷的行屍走肉。

先秦時代的中國原本是一個尚武的民族,自秦始皇下令屠殺地方豪強起,再經過漢武帝對遊俠的打擊,以尚武著稱的墨家子弟和遊俠被徹底消滅,墨家學派也從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到了北宋時期,由於它的政權來源於兵變,所以北宋的皇帝們對軍人和武器有一種天然的恐懼,他們用壓制軍人地位,剝奪軍人的兵權,甚至在軍人臉上刺字的方法削弱軍人的尚武精神,然後再用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口號,提高文人的社會地位,自此,宋人以讀書坐轎為榮,以騎馬持刀為恥。

老虎被拔掉爪牙之後,當然連一隻狗都不如,所以有宋一朝都始終不能擺脫被動挨打的地位,他們已經不能像漢人那樣征服匈奴,更不能像唐人那樣使突厥遠遁,而且北宋所面對契丹和女真的實力遠遜於當年的匈奴和突厥。

弱民的另外兩項重要內容就是辱民和貧民,辱民的目的就通過各種刑罰來製造恐怖氣芬,從而來讓民眾生活在恐懼之中,歷朝歷代就是通過打板子,遊街示眾,斬首示眾等手段剝奪民眾的尊嚴,使之變得膽小怕事,懦弱不堪。貧民就是官府通過壟斷資源或者用重稅和提高生活成本的方式,把民眾變得一貧如洗,這樣民眾就不得不成為權力的奴才。

經過二千多年的改造,到了明清時代民眾已經徹底被改造為奴隸,貧窮、懦弱、愚昧和毫無尊嚴的阿Q,孔乙己和范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明王朝不可能依靠他們戰勝滿清,同樣,清王朝也不可能依靠他們戰勝西方列強。

歷史一再證明國家的強大最終要依靠國民的強大,用民眾的思想、智慧、勇敢和陽光武裝起來的國家自然會促社會、科技、經濟和軍事等領域的全面發展,貧窮,愚味,懦弱和毫無尊嚴的大眾只能會讓國家走向沉淪。


沉醉的文人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慘敗拉開了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的開端,而當時的統治者並沒有深刻的吸取戰爭慘敗的教訓依舊沐浴在天朝上國的春秋大夢裡。緊接著就是各種戰爭的不斷失敗以及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這些條約使中國割地賠款,國家主權不斷喪失,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政府更是嚴禁人民參加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自此清政府完全淪落成為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代言人。同時我認為清朝之所以落後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首先就是清初以來實行閉關鎖國的國策。閉關鎖國的政策是明朝實行的,明朝雖然嚴禁民間商人和海外國家進行接觸貿易但是政府間和外國的貿易往來從來沒有中斷,這也使得明朝的商業發展相比較而言很是發達繁榮。清朝呢?則是無論是政府間還是民間都中斷了和世界的接觸,當時英國使團來華訪問請求清政府能夠開放沿海港口進行貿易,乾隆給他們的回覆則是“天朝物華天寶,無所不有,,,”拒絕了英國使臣的請求,而且原有的通商口岸全部關閉只留廣州一處。乾隆的錯誤決定為後來中國的落後埋下了種子。

第二就是不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專制主義王朝,前期隨著國家剛剛建立統治者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恢復民生的政策,在康熙到乾隆三朝出現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但是盛世之後就是逐漸沒落,兩次鴉片戰爭使清王朝割地賠款,為此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們開始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雖然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但是並沒有改變中國落後的歷史趨勢,他們只學習了洋人的科技卻沒有相應的學習他們的政治制度,在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李鴻章受到全國責難,軍機處給光緒皇帝的奏章中說到:“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而故,非鴻章之過。”

最後就是朝政腐敗,統治者窮奢極欲。康乾盛世的出現使得乾隆皇帝志得意滿,生活開始逐漸腐化墮落,六次下江南損耗錢財無數,到最後甚至只能買官維持朝廷開支,而他也是用人不當,清朝鉅貪和珅貪汙近8億兩白銀乾隆卻視而不見,可見當時的政府腐敗貪汙到了何種地步。晚清時期慈禧不顧國家戰事纏身一意孤行耗費近2000萬兩白銀修建頤和園,使得軍隊建設陷入嚴重的停滯,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而慈禧卻對此不管不顧繼續自己奢靡的生活開支,八國聯軍侵華慈禧逃到西安,一年的時間她的生活開支居然耗費白銀500萬,這樣的政府不滅亡都沒有天理!


歷史漏砂


明清衰敗的原因

很明顯,從十六世紀後,中國和西歐便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一邊邁向資本主義,一般頑固的實行舊有制度。

首先要明確一點,對比中國的縱向歷史,明清時期衰落了嗎?答案顯然是沒有的。明清時期經濟高度發展,人口大爆炸,陽明心學,乾嘉考據學興起,版圖進一步擴大鞏固。可以說,縱向比對中國歷史,明清兩代,確實是帝國的巔峰。

但是談到衰落,也勢必是和外國特別是西歐相比,中國敗在了哪些地方呢?

第一,頑固的農業經濟,特別是小農經濟的形式。西歐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資本主義帶來的大發展,而這個缺乏資本主義的發展,首要的經濟條件便有所缺乏。明清時期中國的環境,農業社會,發展不出一套商業經濟運作的資本主義方式。

第二,皇權政治達到頂峰。西歐的發展也是建立在主權國家,國家主權架構之上。但是,中國的皇權發展兩千多年之久,已經到達高峰。眾所周知,西歐的資本主義最先發展在幾個城市共和國中,那裡是沒有皇權壓制的。中國的皇權,造成了畸形的國民性格。

第三,缺乏社會基礎。中國古代社會是宗族聚居形式的,士農工商的四民社會。這個社會中,人人都求穩定,人人都在自己的小圈子之中。社會不是一個流動的社會,社會圈子太小,交流太少。無法出現大的社會活力與生機,對比同時代英國,開闢新航路,資本原始積累,可見中國的落後。

鄭和艦隊

最後,中國固有的思想體系,也沒有提出更高的目標,更多逃不開儒學的框架。科學的思維在中國古代的思想體系中,本來有就有所缺乏。明清時期,心學,乾嘉樸學雖然興起,但仍然側重於政治,倫理的方面。對於現代科學思維,自由平等思維的發展,仍然有很大的欠缺。

綜上:橫向對比,中國明清時期確實落後衰敗,這是由於古代中國的某些獨特性造成的。但也不應該否認,我們的發展有自己的內在理路。成王敗寇,在西方強大的衝擊下,我們也走向了現代化。


秋山散人


很抱歉,這個題目本身是不成立的,因為明朝並不落後,明朝的國力無論是在科技、經濟、還是軍事方面都是當時全球領先的,包括大家所熟知的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的鄭和下西洋,在航海能力方面也遠遠領先西方世界,早於歐洲在15世紀末才開啟的大航海時代。

哪怕到了清朝,在其早期康熙年間,綜合國力仍是全球老大,中國在近代真正開始走向衰敗的轉折點是從乾隆年間開始的。雖然當時仍處於所謂的康乾盛世,表面上看起來那個時期確實是國富民強、國泰民安,但實際乾隆更多的是在吃他祖父康熙帝和他那個勞模老爸雍正帝留下的殷實家底,而他自身並無太多建樹,尤其是當時西方世界已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全球化浪潮已然全面啟動,而清王朝則依然處在夜郎自大,閉關鎖國的農耕時代,乾隆爺仍美滋滋躺在祖輩的功勞薄上過著怡然自得的日子,而乾隆之後的幾任清帝王則更是不堪,清王朝與西方國家如此一進一退之間,不久便迎來中國近代史上的百年屈辱。記住哦,清王朝國力衰退的起點竟然就是這個整日笑嘻嘻的皇阿瑪-乾隆。


杉竹居士


明清時期中國落後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當時我國陷入了內卷化的危機!

內卷化是什麼意思呢?這是美國學者吉爾茨提出的一個概念。意指一種社會或者模式發展到一定階段,便開始停滯不前,無法向更高階段邁進的現象。

(內卷化)

明清時期的中國,中國的傳統社會(我沒有用封建社會一詞)發展到高度成熟的階段。農業技術相當成熟,卻無法向機械化邁進。人口越來越多,只能增加勞動力在單位面積的土地上.,以求獲得更高產量。美洲農作物的引進,又進一步促進了人口增長。這些因素是限制生產技術革新主要力量。

(清朝前期人口增長)

如此龐大的人口,對於統治者來講是巨大壓力。如何避免龐大人口導致社會崩潰?統治者採取的辦法是加強專制獨裁。這就進一步導致整個社會在政治上,思想上死氣沉沉,從根本上扼殺了從中國社會內部發生變革,邁入近代的可能性。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的堅船利炮把中國拖入近代。

(鴉片戰爭)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3586705214937765"} --}

金十七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是“落後”的“轉折點”,而清朝可以說是封建制度的“末日輝煌”。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明清的保守儒學文化

從明朝開始,儒學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逐漸成為了朝廷根深蒂固的“保守派”思想根基,以至於在明朝社會層面的文化“創新領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在清朝初期的“文字獄”,則進一步扼殺了民間的“文化思潮”。所以可以見得,在明清兩代,保守的儒學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帝國文明的發展。


二、明清的閉關經濟政策

從明朝朱元璋開始的“海禁政策”到清朝的進一步閉關鎖國,可以說明清兩代是一步步把中國的經濟貿易限制在了疆域範圍之內,不僅僅阻礙了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東西方文化領域的交流。所以進一步使得社會的發展進程變緩甚至停滯。


三、明清的科技創新領域

雖然在明清兩代的歷史上,中國出現了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和一些科技領域的“發明”,但是這兩代朝廷主導的思想卻是“保守的”、“封建的”、“權貴的”,所以創新得不到“財力”和“政策”的支持,而且只能在多方勢力壓迫的“夾縫中”生存,也使得這一時期的“科技創新”難以起步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綜上所述,明清兩代落後的根本在於朝廷封建保守思想對於經濟、文化、創新領域的桎梏。


草竹道人


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由來:實際上唐代以前,我國統治階級的重心都放在北方中原大陸,唐以後統治階級的政治目光開始觸及到南海,進入宋元,是我國海外貿易大發展的時期。我國與周邊國家,包括日本的私人海上貿易非常密切。元末,元統治者的腐敗引發了全國各地的起義,在各起義軍中,朱元璋以標榜自己是中原華夏正統,積聚了眾多的漢族謀士,終於把蒙元趕出中原,建立了明王朝。 明王朝建立後,以華夏中原正統自居,不惜一切代價,拒絕承接宋、元以來發展起來的與海外貿易聯繫,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規定“片板不許下海”。

這種作法實際上拒絕了對海洋文明的接納,把明帝國緊緊鎖在封閉的大陸體系中。 明代的海禁政策是逆歷史潮流的,是對中國文明、人類進步的反動。這已經為歷史事實所證明的。從明時代開始我國開始落後於西方世界,這與明朝實行的海禁政策有著密切聯繫

清朝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它畢竟是一種消極落後的政策。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它畢竟是一種消極落後的政策。因為閉關政策並不能削弱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反而阻礙了自己的發展,使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統治者愚昧無知,妄自尊大,隔斷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拉大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國被動挨打的局面。

在總的來說中國近代任人宰割,百年國恥,其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但明朝的海禁政策和清朝閉關鎖國當是其中的罪魁禍首!“海禁”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造成中國落後於世界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很簡單:沒有錢了

1、由於權力缺少監督,貪汙腐敗橫行,政策無法往下執行,稅收無法正常到賬,到最後要靠賣官來維護正常財政支出

2、由於清朝軍隊多年不打仗了,主力綠營戰鬥力低下,加上此時西方文藝復興 + 工業改革,國力強盛今非昔比,發動了對清戰爭,清政府連連戰敗,不斷支付戰爭賠款,割地言和,還是近代才慢慢收回來的,而且還有一大片地方沒有收回。

3、領導者缺乏足夠的智慧來領導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都知道清朝晚期是慈禧領導清政府,而慈禧這個人,只對玩弄權謀有些眼光,而在政治上幾乎無所作為。

4、其實在明代晚期,萬曆年間,在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改革之後,大明國力由弱轉強,國力還是很強盛的,而後在戚繼光的努力下,倭寇終於被趕出大明,重修了萬里長城,現在我們看到的萬里長城,是明代修的,秦始皇修的早就爛了。可惜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親手把張居正(他老師)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改革成果,親手毀掉了,這也指明瞭,中國封建社會,走到盡頭。

5、總結:其實各朝代衰微的時候,不乏明智之士,改革、創新,比如晚清的曾國藩、左宗棠,晚明的:張居正,戚繼光 沒有人能逃過歷史的淘汰,此天命爾,其實西方的普世價值還是有待商榷的,但現在的人缺少堅定地信仰,全面西化,純粹的認為西方的就是好的


口水雜談


著名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曾有一個經典論斷:
外在競爭促使組織改進自身組織的有效性以求生存,促進了知識積累、技術創新、制度變遷等等。當外在競爭不存在時,制度結構將穩定下來,組織失去生存的內在衝動,不再願意進行知識的投資和技術的創新。

制度變遷的力量來自於有效競爭

妨礙社會進步最大的是專制力量,是壟斷性組織。不管是世俗專制壟斷還是宗教專制壟斷,只要不打破這種壟斷組織,就無法形成有效競爭,就不會促進社會良性發展。

18世紀中期,當大清國的達官顯貴們正沉浸在“天朝帝國”的夢想之中的時候,統治階級過著腐朽的生活,殊不知在地球另一端的英國,他們的工業革命在人類文明土壤中破土而出,清政府絲毫沒有感受到世界發生的劇烈變化。18世紀末,大英帝國的使者馬噶爾尼率領一個代表團來華“親善”的時候,大清帝國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對大英帝國的使者馬噶爾尼伯爵表示:“我們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外夷的東西。

中國歷史上被稱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是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代符合諾斯的有效競爭理論,因為有競爭才會有各種理論出現。如果大一統沒有外在的競爭壓力,統治者追求的是穩定,追求的是壟斷話語權。

現代中國為什麼能夠取得迅速發展?因為中國被納入世界競爭體系,國家願意進行知識的投資和技術的創新。由於競爭,我們知道落後就要捱打,明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只要統治者願意進行知識的投資和技術的創新,中國就一定會出現一段繁榮期。

宋太祖趙匡胤要求其子孫永遠不得殺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在宋朝達到了高峰,“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刑不上大夫”等俗諺都盡出在宋朝。

宋朝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四大發明中包括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以及造紙。前三種均是出自宋代。意大利文藝復興是誰支撐的?就是鼎鼎大名的美第奇家族,正是因為有了財力雄厚的美第奇家族才有那麼多創作者發揮才能的空間。

同樣也正是宋朝統治者願意支持文化和經濟發展,不搞文字獄,所以才有經濟文化繁榮的場景。

大宋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朝代!四朝元老、政治家趙普,理學大師、古代哲學思想家二程、朱熹;婉約派詞人柳永、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主持“慶曆新政啊”的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文學家,自然科學家沈括;三朝元老賢臣韓琦;著名的政治家、學者、一代宗師歐陽修;提倡“出汙泥而不染”的學者周敦頤;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知名賢臣呂公著、文彥博、學者曾鞏、蘇軾、張載;科學家蘇頌等等均出自於宋朝。還有議論先驅梅堯臣,行為瘋狂的米芾,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書法家黃庭堅,領軍文人辛棄疾都是以詞著名。

人們常說“髒唐亂宋”,想想亂可能就是一種競爭力,就是一種促進。

最後,為什麼明、清落後了,其實不是落後,是人家歐洲進步太快了。為什麼歐洲發展太快了,因為歐洲具有良好的競爭環境,國家之間是你追我趕的態勢。而中國從元開始,大一統下的專制壟斷就妨礙了技術進步和文化發展。所以,落後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


文三曉


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專制制度的桎梏,專制集權的體制不允許資本主義的產生。

從秦統一六國之後專制制度替代了封建制度,並延續了兩千餘年,但其實從明末開始,專制制度就已經顯示出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疲態了,

只是由於清朝建立的改朝換代延長了專制制度的生命,也正是這根深蒂固的專制制度造成了近代的落後。

從生產條件和地區文化上來講,古代的中國社會是適合專制制度的,但一種制度如果不能進步就不可能永遠適應社會的變遷,

就像明清,專制集權發生了畸變,進去了一個巔峰時期,在沒有了唐的開放和宋的開明,這就是專制制度迴光返照的現象。

隨著社會和生產力的進步,西方從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開始,走向了資本主義的道路,

這說明社會要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然而古代中國社會的專制制度已經根深蒂固,

通過改革已經無法解決相應的社會問題,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都沒有挽救清朝的命運,

所以只有革命的道路才能讓一切從底層革新,因為在專制傳統下的既得利益者不能允許改革侵犯其利益,

資本是逐利的,在專制君王的統治下,資本會受到限制,

所謂明末萬曆年間的資本主義萌芽不過是萬曆皇帝不上朝引起了民間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但專制的大環境下是不允許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

專制就意味著貨幣的控制器必須掌握在君王手中,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中,貨幣逐漸轉移到私人資本的控制下,

所以西方會產生那麼多富可敵國對國王產生威脅的大家族,

而中國不一樣,所有富商都是朝廷的韭菜,沈萬三就是最好的榜樣。

由於資本的逐利,就必然要打開中國市場,明清的落後就在於沒有加外患的環境下,專制體制已經到了苟延殘喘的地步了,

要想消除根深蒂固的專制體制,唯有革命一條路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