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


見字如面,


這是段子,也是真相:


“一場疫情,全民成了廚子,醫護成了戰士, 老師成了主播,機關幹部成了門衛,家長成了班主任,連小區門口的保安都成了哲學家。


保安問:1、你是誰?2、你從哪裡來?3、你要到哪裡去?然後湊上前給你一槍,發熱不?


只有孩子們,依然是神獸!”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特別是直播教學剛開啟的時候,少俠們直接出手,一星好評打趴了日活躍用戶過億的釘釘。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誰能想到有天釘釘會被孩子逼得危機公關?)


求饒視頻下的一句留言很真相:“無論何種情形,‘如何逃過老師的提問’是永恆話題,看得到的一星報復,看不到的是那顆難以變更的厭學心。”


2天前,北京教育局闢謠表示“3月初開學不實”;上海市教育局宣佈3月2日起中小學開始正式上網課,並組織老師錄製了為期一個月的網課內容。


(樂觀估計上海開學不早於3月16日,全國範圍,大概率亦然。)


與神獸們一起,至少還有一個月,30天,720小時,43,200分鐘,焦急的我們應該怎麼辦?


01

影響成績的不是環境,而是孩子自己

1665年夏天,一場空前的鼠疫席捲倫敦,牛頓被迫離校返鄉,在家整整修養了兩年。


這段短暫的時光成為牛頓科學生涯中的黃金歲月。


在此期間,牛頓以旺盛的精力發明了微積分,計算了萬有引力,開啟了光學學科。


1669年26歲的牛頓被授予榮耀之至的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是擔任該職位的最年輕的人,迄今為止。


自古挑戰多機遇,讀書這件事更是,疫情裡也不例外。


疫情期間,高三學霸屋頂蹭網學習的新聞,刷屏。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就在孩子們發著倒掛的微笑,群起“報復性”評論釘釘時,男孩小通,真切的研究起了在線教學軟件。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學校開課,老家沒WIFI,他就和鄰居借網。


房內信號差,他就爬上房頂,裹緊冬衣,認真作筆記。


不是一時,也不是幾天,而是每日5點半起床早讀,8點爬屋頂讀書,分秒必爭。


屋頂借網的照片一流出就火了,網友大讚:


“古有匡衡鑿壁偷光,今有學霸借網上課。”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當外因無法改變,能夠影響孩子的,就是孩子內心的喜歡和熱情。


這可能是我們為人父母,最獨特的一個假期,不辜負時光,去幫助孩子找到那個熱愛和熱情的開關。


贈之以魚不如贈之以漁,給孩子的道理,也是給我們的道理。


02

生活是公平的,是殘酷的公平


2月3日,一個短視頻印象深刻。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物資車到達支援點,來接的醫務人員遠遠的站著不肯上車。


師傅催了半天,男人拗不過就解釋:“我現在疑似感染,就在車前給你們引路吧。”


整個視頻裡,都是他默默在前小跑帶路的身影。


所有人都在感恩: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


但病痛和生活沒有長眼,更不懂得優待。


今天一早考研成績就上了微博熱搜。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話題下陸續有人曬自己的初試分數,有網友問:“疫情嚴重,也不知道試卷有沒有變簡單。”


考研名師張雪峰也曾被問“疫情對考研有什麼影響?”


他的回答很直接:“沒啥影響。該考研的還得考研,不行的還是不行,分數高的還分數高,渣渣還是渣渣。”


直白的話裡其實含了兩層意思:


門檻就是門檻,不會因為客觀因素調整標準;


即便真的變簡單,參加的人一樣,選的名額沒變,該落選還是會落選。


疫情過後,


我們依然要面對那些本該有的刀槍斧鉞、槍林彈雨。


請告訴孩子:生活是公平的,是“殘酷”的公平。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03

書猶藥也,多讀可以愈心

很喜歡一段關於成長的描述:


“人的成長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明白世界不必圍著自己轉;

第二個階段,知道向善也不一定會被厚待;

第三個階段,即便知道結果不好依然會選擇拼命奔跑。”


因為你所有經歷的一切,都會化成無形的力量,形成更堅韌的自己。


2月6日武漢方艙醫院投入使用當天,一個人就用真實行為展現了內在力量的魅力。


隔離醫院裡,所有患者被病痛攪得兵荒馬亂,一個確診的年輕人,卻躺在病床上看起了一本政治學名著《政治秩序的起源》。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極大的反差扎眼,更動人,他被稱之為“清流哥”。


這位年輕人姓付,老家在孝感市漢川,後隨父母在武漢生活。


引起關注後,大家為他的高知震驚:博士後,目前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書。


接受採訪時,他提起這段偶然火了的經歷:“本來是回武漢探望母親,結果感染,書其實一直很喜歡看,那本只是回武漢後新買的。”


西漢劉向《說苑》中寫:“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套用在當下,那便是:“書猶藥也,多讀之可以愈心”。


掬淤泥而不染來自內心立志的高遠,居危而不慌亂,來自內心堅定的自信。


試問哪個父母不想培養出,從容應對生活所有磨難的孩子?


04

未來,有準備的人在奔跑

沒準備的人在爬行


此外,清流哥讀的《政治秩序的起源》裡,作者福山還說過一句話:

“人類能征服自己所處的環境的偉大,來自於對未來積極的準備。”

2月12日杭州市崇文世紀城實驗學校的俞校長給家長寫了一封信,信裡一反常態的建議完美詮釋了準備未來的重要性。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信裡他講疫情,講朋友的建議,講遐想中左右開弓的媽媽,最後更是身體力行講起了教育藏在日常的真理。


他說:“就像‘俞校長戴著口罩講話’,現實生活是孩子們最好的教科書。


以結果為導向,他表示不會寄課本,也不做直播網課。


前衛想法,與陳霜葉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上週的呼籲不謀而合。


陳教授說的是:“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的教育初心是不是都應該圍繞並堅持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學習和生活的安排。”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洋洋灑灑幾千字的信,質樸更實用,說出媽媽心聲的同時,也給出了比上網課更有意義的建議:


1、讓孩子思考“長大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現在應該做什麼?”

2、教孩子做家務,培養獨立的好習慣。

3、堅持運動,舒緩煩躁情緒的同時,提升免疫力。

4、讓孩子大膽地表達,培養孩子“有天談、會談天”的良好品質


思考自己,還是培養獨立,說得出的說不出的,都融成一句:“未來漫長,挑戰時刻發生,一定要做好準備。”


回到文初的追問,如若網課形式無法左右,網課成效無法把控,自己做什麼,和孩子說什麼?


與爸爸媽媽:


做散文《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裡不著急、不浮躁,淡定從容的育人者,領著孩子這個“蝸牛”穩步前行,堅信天生我娃必有用。


與孩子:


生活時時刻刻都有挑戰,但未來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做一根潛心紮根的毛竹,然後靜候屬於自己的“春暖花開”,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以上,與君共勉。


此致

敬禮


特別想幫你的aha老師們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一文捅破5000萬家庭的痛:網課之後,孩子能剩下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