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環保初心使命 堅決守護碧水藍天

牢記環保初心使命 堅決守護碧水藍天——大同市全力以赴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紀實

“煤都”大同,因煤而興,因煤而困。曾一度時期,以煤炭開採加工、燃煤火力發電為主的高能耗重工業,讓大同成為了國家重化工能源基地。正是大同這種以煤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初級消費模式,導致企業排放、燃煤採暖等多種因素交織形成了嚴重的大氣汙染。大同在2003年至2005年,連續三年進入全國汙染最嚴重城市之列。大氣汙染問題成了大同340萬群眾的“心肺之患 ”。


牢記環保初心使命 堅決守護碧水藍天


近年來,大同市委、市政府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切實增強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以決戰決勝的信心,捨我其誰的勇氣、勇於擔當的魄力,持續開展“捍衛大同藍、建設大同清、厚植大同綠”創建行動,為城市的綠色發展和生態宜居交出一份成效顯著的“答卷”。


牢記環保初心使命 堅決守護碧水藍天


大幹 實幹 苦幹 堅決捍衛“大同藍”

在全國生態環保大會上強調的“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思想。大同市委市政府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堅決向汙染宣戰,將“讓340萬大同人民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讓大同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核心任務,健全完善生態環保制度體系,發揮制度的約束和保障作用,建設“大同藍”。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吉福強調“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結合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工作,多措並舉、合力攻堅,堅決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市長武宏文要求“各級各部門落實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新理念和新思想抓生態環境保護”。編制了《大同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大同市區域發展戰略研究》等生態專項規劃,加速規劃佈局生態建設,破解“一煤獨大”困局,優化經濟發展“基因序列”。

制定了《大同市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大同市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推動“多規合一”,深化生態環保領域改革,築牢生態文明建設“四梁八柱”。印發了《大同市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試行)》《大同市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實施方案》,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構建科學規範的工作體系。實施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嚴格落實《各縣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實施細則》,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指標和節能降耗、汙染減排、水汙染治理、細顆粒物濃度等4項指標的考核權重。健全市縣鄉村四級環境監管網格和協同治汙、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三大機制,化解環境汙染糾紛,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建立張家口、大同、烏蘭察布、朔州、忻州、保定六地市周邊城市間的區域環境汙染聯防聯控機制,實現監測、監察執法聯動和環保數據信息共享、監測數據互通互認。完善環保與公安聯席會議、聯合督辦、聯合調查、定期會商、信息共享等聯動工作機制。
強化環保與檢察機關《建立健全運用民事行政檢察職能、加強環境保護的協作機制的意見》的落實,加大民事行政法律監督,完善環境保護監管機制。所有制度的制定實施為實現“大同藍”奠定了堅實基礎。


牢記環保初心使命 堅決守護碧水藍天


傳統的產業結構及高能耗資源型行業嚴重製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在山西視察時指出,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是山西經濟發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問題。省委書記駱惠寧在同調研時強調,要克服資源型地區眼睛向內的習慣,整體上轉過身來。大同市結合實際,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調產業結構、調能源結構、調消費結構三方面推動綠色轉型,夯實“大同藍”。

調產業結構。緊緊圍繞省委“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任務,調整三次產業佈局,全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實體項目、搭建創新平臺、創優發展環境,舉全市之力建設“清潔能源供應基地、煤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基地”。將產業生態化作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和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有效舉措,建設國際能源革命科技創新園和“氫都”新能源產業城,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現代化產業形態,打造“氫都”“能谷”。加快推進能源革命十大突破工程、啟迪大同新能源產業創新中心、中國能源信息技術產業基地、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等轉型項目建設。調能源結構。在煤炭“減、優、綠”上實現重大突破,不折不扣落實煤炭去產能任務,全面推進產能結構調整。2018年全年壓減煤炭產能135萬噸,淘汰落後產能630萬噸,將先進產能比提高到72.8%。風力發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分別佔到全省的30%和40%。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積極推進中海油煤制氣項目,建成全球首個10萬千瓦熊貓光伏電站,推動全國最大的採煤沉陷區光伏先進技術示範基地一期100萬千瓦項目併網發電。
調消費結構。劃定102平方公里“禁煤區”,除煤電、集中供熱和原料用煤企業外禁止儲存、銷售、燃用煤炭及其製品。在“禁煤區”以外“禁燃區”以內推廣環保型煤及潔淨煤。以政府補助、專項資金支持和縣區配套結合的方式,每年向古城、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2.2萬戶平房居民每戶免費發放1噸環保型煤,成本價銷售2噸環保型煤,逐步消除燃煤面源汙染。開展“煤改電”等清潔取暖試點工程,2018年以來共完成“煤改電”“煤改氣”、集中供熱等清潔取暖改造17.6964萬戶,有效改善了用能結構和人居環境。


牢記環保初心使命 堅決守護碧水藍天


治汙要從源頭抓起。在全國生態環保大會上強調,“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大同市按照習要求,不搞“一刀切”。硬化、強化“領導包治、部門聯治、群防群治”治汙責任,嚴化、實化“責任網格化、項目清單化、問題臺賬化”治汙機制,落實“五嚴治氣”措施,嚴防“散亂汙”企業反彈,嚴限機動車,嚴管施工工地,嚴抓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和錯峰運輸,嚴控市區散煤汙染。強化源頭防控、過程聯控、後果嚴控,精準施策,靶向治汙,捍衛“大同藍”。強化源頭防控。近年來,該市開展專項規劃環評3項,工業園區規劃環評7項。大同市總體規劃、大同國家公路運輸樞紐總體規劃、大同採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發展規劃等通過規劃環評。所有新建項目均嚴格執行環保準入制度,高汙染、高能耗項目一律杜絕門外。已建在建項目全部實行臺賬管理,嚴格按照有關政策法規,完善環保設施並通過環保驗收後投入生產。強化過程聯控。

2019年,生態環境部門依法取締“散亂汙”企業67家,列入整治類的1家已整改到位。22家無組織排放企業完成治理,26臺工業窯爐完成升級改造,1家有色金屬行業和1家水泥磨站完成特別排放限值改造, 8家VOCS重點企業完成治理任務,建成區內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和燃點旺火。強化後果嚴控。在嚴格“三線一單”硬約束,把好項目准入關的同時,市生態環境局由局領導帶領執法人員加班加點開展夜查和突查,採取定時和不定時、定點和不定點巡查的辦法,緊盯影響環境質量改善的各類汙染源和相關因素,嚴查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始終保持對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 2019年以來,共出動執法人員2567人次,執法車輛358車次,檢查企業1456家次,行政處罰案件168件,收繳罰款1894.61萬元。四類案件中,查封扣押36起,限產停產46起,司法移送5起。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予以取締,對高耗能、高汙染行業及企業從嚴監管,對偷排偷放、長期超標排放的企業嚴查重處。形成了企業“不敢違、不能違、不想違”的強大震懾力,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切實保障了群眾身體健康,維護了公眾的環境權益。


牢記環保初心使命 堅決守護碧水藍天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一項重大改革舉措,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安排和重要抓手。大同市堅持問題導向,夯實環保責任,聚焦突出問題,實施掛圖作戰。建立“臺賬管理”和“銷號落實”制度,確保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回頭看”與省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按序時進度整改落實到位。


牢記環保初心使命 堅決守護碧水藍天


鐵腕治汙、重拳掃汙,集團作戰、斬草除根,全面清零、不留死角。2019年7月1日全省違法排汙大整治“百日清零”專項行動部署視頻會結束後,該市立即召開動員部署會,副市長馬安全就“百日清零”專項行動,中央督察及“回頭看”問題整改等12項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大同市“百日清零”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赫瑞擔任辦公室主任,親自主持研究制定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按照全省部署要求,組織協調督導打好這場硬仗。市縣上下強化問題導向,聚焦突出問題,分類施策、靶向治汙,清單管理、掛圖作戰,迅速行動,紮實推進燃煤鍋爐、重點工業企業、煤場清理、水源地問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等專項重點整治工作。在省駐市檢查組和忻州交叉檢查組的大力幫助下,市政府對有關縣區政府及七家企業進行集體約談,督促各責任主體進一步強化措施,加快推進清零重點任務。市生態環境局分組對各縣區專項行動開展情況進行幫扶和督導,督促各縣區、各相關部門履行好生態環境保護職責,按照“管發展的、管生產的、管行業的部門必須管環保”的要求抓好“百日清零”工作。各級各部門細化“任務分解表”,制定“清零路線圖”,重點工作責任化、責任落實具體化,把每項工作落實到部門、責任到人頭,倒逼時限,倒排工期,倒查責任,確保“百日清零”12項任務全部按時整改落實到位。截止10月15日,“百日清零”專項行動,12項整改任務全部清零。共查辦四類案件84件,其中,查封扣押19件、限產停產34件、關停取締27件、行政拘留2件、刑事拘留2件。實施行政處罰101件,罰款總額966.57萬元,“百日清零”專項行動有力地震懾了生態環境違法犯罪,形成了嚴打、嚴查、嚴處生態環境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和良好氛圍。該市12項任務清零率全省名列前茅。

綜合治理,標本兼治。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全市上下牢記的囑託,積極踐行綠色理念,共同守護綠色發展成果,精心呵護“大同藍”。大同市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監督汙染問題,通過媒體曝光、定期通報、暢通舉報渠道等方式提高公眾環保參與度,每年受理處辦環保信訪案件3000件左右,件件有落實,案件辦結率和回訪率均達到100%。廣泛開展公眾參與和環保宣傳活動,開展了“評選最美生態環保人”“綠色家庭”評選、舉辦環保徵文及環保書畫攝影大賽以及環保公益宣傳活動,在大同日報開闢“環保大檢查”“藍天行動”等專欄,及時發佈環保工作最新消息。市內各大電子屏、賓館、飯店、商店等門前小電子屏滾動播出環保口號標語,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踐行綠色低碳理念、推進美麗大同建設,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環保的良好氛圍。

嚴抓 細抓 狠抓 加快建設“大同清”

天藍了,水更要清。大同市長期向北京供水,桑乾水順流而下滋潤著永定河。近年來,該市堅定不移地開展水汙染綜合防治,保護大同的母親河——桑乾河,全市水環境質量得到大幅改善提升。確保對首都北京、雄安新區供水安全,支持了京津冀的生態恢復和綠色發展。

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親任大同市總河長、御河河長和山西省桑乾河總河長,市長武宏文擔任大同市水汙染防治工作領導組組長,構建起市、縣、鄉三級水汙染防治工作領導體系,大打水汙染防治這場硬仗。全市上下認真落實“讓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重要指示及全省河(湖)長工作暨汾河流域治理工作推進會精神,制定了《大同市清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紮實推進“1510”水汙染防治機制(圍繞消除劣V類斷面這“1”目標,市生態環境局等“5”個牽頭單位推動相關縣區落實汙水廠擴容遷建及提標改造等“10”項重點任務和100個具體項目),統籌“五水共治”,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目標任務,拿出精準治汙的超常規舉措,通過全市上下的努力,實現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牢記環保初心使命 堅決守護碧水藍天


源頭治水。生態環境部門對全市排汙口進行沿河徒步摸排,排查入河排汙口110個,通過採取分流、接引、截汙、封堵等多項舉措,封堵22個、截汙納管33個,規範整治52個,其餘3個正在整治。同時結合環境執法大練兵等專項行動出動執法人員1300餘人次,執法車輛298車次,檢查468家次企業,對沿河流域30家“散亂汙”全部予以取締,規範企業排汙行為。在此基礎上實施工業企業廢水處理設施改造,國藥集團威奇達藥業兩個汙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大幅削減對御東汙水廠進水汙染負荷。同煤廣發汙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已完成,正在進水調試。對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雨汙混排口和山西魏都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應急事故排水口永久性封堵。

聯合抓水。為了讓“大同清”保衛桑乾淨、永定清,該市聚焦突出問題,以猛藥去痾、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打好水汙染防治攻堅戰。市縣河長辦與檢察機關採取“四不兩直”方式對河流“四亂”進行明查暗訪,發現問題120個,向縣區河長辦下達督辦函17個,已整改銷號107個,關停取締非法採砂點14處,拆除違建約1.4萬平方米,已累計清理生活垃圾等約520多萬方。渾源及靈丘兩縣公安部門在唐河推行河湖警長制,共設置河湖警長12人,進一步提升河流管護水平。

優化淨水。加快實施雨汙分流改造,對桑乾河流域的所有城鎮汙水處理廠限期實施改造,投入1.15億元完成了御東、恆安、左雲縣汙水廠保溫提效改造工程。近年來,對汙水處理廠及汙水管網建設總投資6.3694億元,新建或提標改造汙水處理規模13萬噸/日,新建汙水收集管網規模126.6公里,全市汙水處理率達到了93%。全市14座汙水廠全部達到了地表水V類標準。水汙染防治攻堅任務書15項工程都達到省“百日清零行動”銷號要求。優化管網,梳理城市地下“毛細血管”,生態環境局與城市管理局聯合對魏都大道路、青年路沿線管網進行了詳細調查,改造了國電公司二電廠雨汙混排管線,緩解了西郊汙水廠進水壓力。截至今年5月底,累計調引黃河水13154萬立方,補充了河道生態基流,進一步改善河道生態環境,部分河段重現“桑乾夕照、鳥飛魚翔”的歷史畫面。

面源控水。實施農業農村“控汙工程”,27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已完成總體工程的80%;74個畜禽養殖場糞汙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建設工程已全部建成;靈丘縣建成8個生活汙水處理工程已投入運行,雲岡區建設了東墳村節水滴灌工程。

截至10月底,該市水環境質量大幅改善,12個國省考斷面達到或好於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16.67%,已達到省下達的考核要求;劣V類斷面比例為0,已超額完成省考核要求。特別是御河利仁皂和桑乾河固定橋兩個國考斷面水質均由上年同期的劣V類提升兩個水質類別改善為IV類,12個國省考斷面中劣V類斷面數量由上年的4個遞減到0個。在生態環境部近日對水環境質量的通報中,該市由去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排名倒數第二,躍升至全國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變化情況排名第14名,提升幅度為29.03%。

全力 強力 聚力 深耕厚植“大同綠”

藍天、碧水、青山是人類生活的嚮往。近年來大同市突出造林綠化,強化生態修復,在厚植“大同綠”上下功夫。

深入實施造林綠化。從採涼山到大泉山,從五路山到千福山,從火山群到鍋帽山……一座座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十八大以來,全市累計投入35億元,造林190.86萬畝,既有效改善了該市生態環境,又為京津冀地區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全市森林覆蓋率由“十一五”初期的15.1%上升到目前23.5%,綠色已成為美麗大同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形態和鮮明底色。

深入實施城市綠化。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增加城市公共綠地和活動場所,積極推進城市綠化建設步伐,公園、綠地大幅增加,愛綠護綠蔚然成風。2018年,全市建成區新增綠化面積134.9萬平方米,市本級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2.87%,38.75%和15.88平方米。今年該市城市綠化投入5億多元,預計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會進一步提升。深入實施生態修復。2017年同煤集團投資1.36億元對煤矸石進行日排日治,對永定莊等3座在用矸石山進行生態恢復治理,2018年投資2.8億元對煤矸石進行日排日治,對煤峪口等16座矸石山進行生態恢復治理。積極推進桑乾河治理工程開工,總投資35.27億元的十里河入御河生態溼地工程全面加快推進,18個礦山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程按年度推進實施,3個礦山恢復治理試點項目基本完成,沿古長城建設旅遊公路開展生態修復工程不僅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發展,而且吸引了周邊城市旅遊愛好者紛至沓來,古長城綠道正成為大同綠色生態旅遊路和產業扶貧路。深入實施土壤汙染防治。《大同市土壤環境汙染事件應急預案》《重點行業企業汙染地塊調查》《雲岡區汙灌區土壤環境調查與評估》均已完成,《大同市一般企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篩查和基礎信息調查》加快推進;建立了大同市2018年汙染地塊名錄;加快推進靈丘縣等縣區農用地超標區域治理修復;大同市“開源一號”汙染場地治理修復項目2018年成功列入國家土壤項目儲備庫,為項目爭取到國家專項資金,2019年項目一、二期治理修復工程正在積極推進;嚴格危險廢物和涉重金屬行業企業安全監管,有效防範土壤環境風險。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近年來,大同市不斷加大對環境違法問題的查處力度,持續開展“大同藍、大同清、大同綠”創建行動, 以零容忍的態度, 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確保全市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提升。截止2019年11月15日,在該市今年共出現11天沙塵天的情況下,二級以上優良天數達到279天,同比增加6天;優良天達標率87.7%,比去年同期85.8%增加1.9個百分點;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84;PM2.5平均濃度30μg/m3,三項指標排名全省第一。2017年,大同市榮獲“全國美麗山水城市”稱號,成為華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2018年,大同市空氣環境質量實現全省“六連冠”。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對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的通報》,對大同的評價是:山西省大同市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了從“煤都黑”到“大同藍”的華麗轉身。


牢記環保初心使命 堅決守護碧水藍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