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可怕?掉進"能力陷阱"才可怕,"由外而內"改造自己才是正解

昨天我的前同事老鄭找到我說:“翔哥,有沒有一些資源給我推薦一下啊?”聽到這裡,我開始有些蒙了,什麼情況怎麼上來就要資源啊。

兩人細聊了才知道,原來老鄭在的公司因為運營不善,他負責的幾個項目都砍掉了,公司也是處於無奈給出兩個選擇:1、公司幫忙推薦一些公司,但是沒有賠償,然後可直接到推薦的公司面試。2、公司象徵性地給一些賠償,但是需要在離職協議上寫員工主動解除勞動合同。

失業可怕?掉進

不論哪種方式對於老鄭來說都並不友好,但最後還是選擇了後者。我也嘗試著幫他聯繫了幾個朋友,但是看了簡歷之後,他們給的回覆是:“不大行,運用的技術比較老,而且技術領域比較有侷限性。比如一些自動化測試他都沒有接觸過,有機會他也做不來的。”

老鄭表示:“非常感謝,其實自己也知道的。因為每次在找工作的時候就想著自己要好好提升技能,多拓展一些新技能,多結實一些圈子,可一旦入職成功之後那種拓展圈子,拓展新技能的心就沒那麼強烈了,總是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甚至有種上癮的感覺。更不願意去接觸一些的知識,比如自動化測試,爬蟲之類的。”

是啊,人都願意躺在自己的舒適圈裡過日子,因為新的嘗試看上去很刺激,但真的執行的時候卻總會讓自己感到“不適”,如此一來我們的認知邊界也就不在擴大,自己的能力會越來越跟這個社會脫節。這讓我想起了扁鵲三兄弟的故事。

有一天魏文王問扁鵲:“你們三兄弟誰的醫術最高明啊?”


扁鵲說:“我大哥的醫術最高,二哥其次,我是最差的。”


文王很不理解,接著問:“你的醫術最差,為何你的名聲最大啊?”


扁鵲說:“大哥醫術最高,他能夠在病情發作之前就提前防治了,但是病人對此並沒有太多的感受;二哥是在病情發作的時候給人醫治,所以大多認為他只會治一些小病,所以也就不怎麼出名;而我是在病人病情很嚴重的情況下開始治療的,比如靜脈放血、穿針,甚至一些大的手術。所以大家認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名氣也就越大。”

通過這則小故事,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用這樣的視角重新定位我們的工作、關係網以及前行的道路,通過提前採取措施的方式達到規避風險的效果,而不是在危機到來之後再臨時抱佛腳。

、重新定義我們的工作

我們很多人其實對職場,對工作有很大的誤解,通常我們總是先去考慮自己具有什麼能力,然後先給自己貼上了某一種標籤,再去行動。這種思維就是用當下的認知去決定未來的自己,沿著這條線去展開,我們就會對自己擅長的事情“越擅長”(這裡談的不是精深的意思,而是越來越上癮,甚至形成一種機械化的執行。)

失業可怕?掉進

讓我們覺得自己做的越多,創造的價值也就越大,進而投入更大的精力,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做那些重複性的工作。時間越久,我們就對它們越依賴,一旦被分配了新的任務,尤其是需要學習新知識的任務時,就會產生明顯的排斥感。這樣的一種情況,其實就是我們所要說的“能力陷阱”,在不知不覺中被自己的優勢和最擅長的事情所束縛。

1、“由外而內”的思考原則

我們很多人都聽到一個詞兒叫“由內而外”的去改變自己,這樣的方式當然是可行的,但是它不具有普適性,也就是說這種改變自己思考的方式很難被大眾拿來運用,讓一個普通人瞬間頓悟,從此由內而外地徹底改變自己,這種方式簡直太難了。

所以我們應該將思考問題的方式顛倒過來,通過外界的刺激來使我們的意識得到轉變,通過行為來指導我們的思想。我之前看過一本書是美國作家埃米尼亞·伊貝拉寫的《能力陷阱》,這本書內容很豐富,我讀了幾遍之後發現本書的一個核心思想只有四個字:由外而內(先行動在思考)。這樣的一種思想確實打破了傳統的觀念,但它確實可以讓我們從中受益,實踐才是檢驗標準的唯一真理嘛。行動者也遠比空想者更有話語權。

亞里士多德發現,一個人如果表現得很有美德,那他最終會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即多做好事就會變成好人。

失業可怕?掉進

2、擺脫"能力陷阱"

利用上面的思考原則,我們就可以開始下一步,擺脫自身的能力陷阱。我前幾年也是做技術出身,但當你走到某個階段之後就需要從具體的工作中把自己解放出來,這樣才能夠走的更遠。用現在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句話就是:嘗試著像領導,想創業者一樣去思考。比如我該如何讓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基於現狀我該如何讓自己佈局接下來的工作。這裡給大家幾個具體的方法,以供大家可以去實操。

  • 成為團隊之間的連接器:比如我們熟知的明星任泉,他雖然是學習的表演系,職業是演員,但是他在投資方面做的非常出色,就是因為他非常喜歡組織活動。樊登老師在一次講課中特意地提到了這一點,他說:“任泉在班級裡非常積極,而且特別善於組織活動,比如聚餐啊,組織一些小活動啊,哪怕是三五個人他也願意去組織。在這個過程中他不但與其他同學的關係越來越融洽,而且還學到了很多科技知識(他投資不少的科技公司,而且還都挺不錯的)”。
  • 改進現有做事兒的方式(做個有遠見性的人):有遠見的人,基本都在考慮當前的工作中缺少什麼,哪裡需要優化才能做的更好,對現狀不滿意的地方提出改革的措施而不至於停留在當下。我們可以嘗試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遠見的人:
  1. 通過對外界的感知簡化當下複雜的環境:跳出現有的圈子,接觸更新的信息提升自己最外界信息的感知力。
  2. 運用底層邏輯將看似不同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比如我之前在的一家公司,連續兩次拖延了發薪資的時間,但是老闆卻一直在給我們講:“公司融資了幾千萬,目前財務的同事工作多,壓力比較大,暫緩幾天。”儘管最後確實發了薪資,但是我當時就已經意識到了公司是不是遇到困難了。果然兩個月之後老闆公佈說,投資人撤資了,公司遇到危機了。而我跟另外一個同事在失業後的一週之內就找到了工作。因為我們提前一個月已經在為這個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做準備了。
  3. 提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想法:這裡的挑戰性方法不是胡思亂想,而是結合外部的一些資源和標杆。比如說我們想要在三年內成為高級工程師,那麼我們就找到一位自己崇拜的工程師,分析下他具有哪些能力,我們跟他的差距在哪裡,缺啥就補啥嘛,針對性特別強而且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下。
失業可怕?掉進

3、從行動開始改變、重新定義工作

像我前同事老鄭一樣,他之所在面對突然到來的裁員時,表現的束手無策,就是對工作的認識不到位,總認為工作就是一份薪資,給多少錢就幹多少活兒,所以就會導致危機到來之後非常被動。在這裡呢,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工作的本質不是薪資,而是一個學習的平臺。

通過在平臺上的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用這樣的態度和方式來應對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危機。公司給的頭銜、標籤我們很難帶走,即便帶走了也很難直接應對突發情況,但是能力不一樣啊,超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我們的“鐵飯碗”,走到哪裡都有飯吃。

那我們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變呢?

首先,先讓自己在現有工作中解放出來,比如很多人說自己每天都忙的焦頭爛額,根本沒時間去思考這些。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停下來,針對自己的工作做個梳理,到底哪些事情即使不做也不會影響大局的,把那些瑣事剔除出去,騰出時間讓自己思考。

其次,多去接觸一些新的項目,專業之外的項目。就比如老鄭,如果他在平時做開發的時候,騰出一些時間去學習一些“測試類工作”,那麼在危機出現的時候就有更多的選擇。

最後,在工作中先去嘗試增加一些新角色,比如學習了測試知識之後,跟測試部的同事多交流,甚至可以擠出一些時間,去做一些測試類的工作,獲取實戰經驗,然後可以將手頭不那麼重要的工作交給其他同事去做,為自己拓展新技能做準備。而且很多開發人員做了多年之後轉測試也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方式,但前提是你需要有基本的測試能力,比如自動化測試。

另外呢,很多職場人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不必有太多的社交。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牆。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就顯得尤為重要啦。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如何拓展自己的關係網。

、拓展人際關係網、打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很多人一談到人際關係總會覺得自己跟別人走的近,是在利用他人,甚至有時候會對這樣的行為感到羞恥。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般包含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心理上過不去,覺得自己是有目的地接觸他人;第二種是不願意逃離自己的舒適圈,有那個時間去社交還不如自己在家裡追個劇,或者睡一覺呢。

失業可怕?掉進

他們總是會覺得人際關係是水到渠成的事兒,這種刻意經營的關係“不乾淨”。其實他們已經陷入了另一個陷阱:人際關係的陷阱。這樣的心理和“不作為”,最終會導致我們在面臨危機時,連找個幫忙的人都沒有。

1、拓展人際關係網

想要拓展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就需要先來對人際關係做個分類,這樣做的好處,方便我們針對性地去維護,方便還高效。

把拓展人際關係作為自我投資的一種方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更早、更及時地感知外界的發展趨勢,甚至還可以早早地發現新機遇。與各個領域的人建立聯繫,創造更多的價值,也就避免了我們陷入單一的人脈圈,遇到危機的時候更容易獲取新的工作機會,在職場中佔據主動權。

  1. 保證當前工作正常運營的人際關係網:這個更多的是當前公司內部的同事,比如同部門的,兄弟部門的同事,與平時工作交接比較多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是我們拓展人際關係的基礎,如果我們當下正常工作範圍內的人際關係都處理不好的話,如何對外建立好的關係網呢?
  2. 能幫助自己提升的個人能力或者發展空間的人:這類多屬於公司內部的領導、自己領域內容的大咖,這些人可以幫助我們在職業的道路上樹立標杆,提供幫助,甚至提拔我們。領導與下屬的關係始終是不少人頭疼的問題,這裡主要的問題就是將兩者的關係放在了對立面,有對立,就會有衝突。所以我一般在面對領導的時候會將其視作自己的領路人,把管理下面職員的事情當作提升自己管理能力的一種難得的實戰經驗。我們先去按照這個標準去做,做的多了,你就會發現原來關係處理並沒有那麼難。
  3. 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人際關係網:這個可以是同部門不同工作崗位的同事,當然更多的是外部的人脈資源。這就需要我們走出去,擺脫掉前面講的人際關係陷阱,有時間有機會都去參加一些交流會,加入一個社團啊、讀書會啊等等,方式多種多樣,接觸到的人也是各行各業。
失業可怕?掉進

那麼我們通過以上的方式拓展了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接觸了不同的人,加入了不同的圈子,難道這就可以了嗎?當然不是了,我們想要將圈子、資源變成自己能用的人際關係網,還有非常重要的一步,打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2、打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這樣說過:“成功的百分之八十在於自我表現。”

有了廣泛的人際關係網之後,我們就需要將自己的良好形象展示給大家。在社交圈裡,你認識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認識你才可以。那麼我們接下來的就是要在圈子裡積極地自我表現,將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1. 自我表現:比如我們在職場中、參加一些線下交流會時,在互動環節積極回答問題,每一次回答問題都是一次非常好的自我展示,而且更容易被大家認識,當自己的表現得到認可時,他人就會更加主動地鏈接我們。在一些圈子裡,我們也可以像任泉一樣,組織一些聚餐、交流會,每次聚餐交流定一個主題,讓參加的人感到有收穫,這種勢能是非常大的,每一個人都將成為自己的“活廣告”,通過他人嘴裡的傳播,我們的人際關係網會越來越廣。
  2. 篩選志同道合的人
    :雖然我們身邊接觸的人的很多,但是很多時候價值觀、理念有很大的差別,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針對不同的人做出具體的篩選,這個篩選不能侷限於某一個行業,而是針對個人而言的。志同道合的人不一定侷限在非在一個圈子裡,所以這個階段只選人,不選行業。
  3. 經營關係:人際關係網絡真的是需要我們用心經營的,雖然它不必佔用我們非常多的時間,但卻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們總不能等到自己遇到危機、碰到困難了再去尋求他人幫助吧。維繫關係在平常,關鍵時刻才能派得上用場。
失業可怕?掉進

打造良好的自我形象,靠自己的優秀吸引來的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大家互幫互助,對於職場人來說,非常重要,甚至他們可能成為我們在職業道路上最重要的路標和引路人。

、重新規劃前行的道路

我們前面說了那麼多是在幫我們梳理如何在自己沒有遇到危機的時候提前佈局,把控自己的未來。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去做呢,或者說就像我前同事老鄭一樣,他現在該如何去做呢?因為之前沒有為將來做打算,那接下來咱們就來談一談如何規劃自己前行的道路,不論你當下是否正在遭遇挫折,都值得我們學習。

1、改變我們做事兒的風格

這個是不少人很容易忽略的一點,因為我們的做事兒方式可能養成了十幾年來,很難改變,甚至有些人為了不去改變反而把一些不好的行為方式當成自己的個性。也有人說,我就是這樣啊,我的本性就是如此,要做就做個真實的自己。

但什麼叫真實呢?演講是不是真實?那麼在演講之前,演講者是不是在積極準備,設計自己的演講稿,甚至在哪段丟個包袱都是設計出來的,這叫真實嗎?所有的輸出在輸出之前都是設計

,設計稿子並不丟人,為了保持所謂的本真而明知不好卻還偏偏不去改正才是有問題的。

所以我們要做個“隨機應變者”,根據不同的外界環境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角色以求更好地適應它。有人將這類的職場人稱為“職場變色龍”,他們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信仰,但是又不會讓外界覺得他們與環境格格不入。這樣的人活的才真實,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

就像老鄭一樣,之前太內向,不愛社交,那麼剛好通過這次的事情改變下自己的做事兒風格,勇敢的走出自己的圈子,積極主動地去投簡歷,跟其他公司的招聘人員去溝通交流。哪怕是技術舊一些,項目經歷少一些也一定能找到理想工作的。

失業可怕?掉進

2、偷師學藝找標杆

其實這一塊兒我是比較有經驗的,因為在剛畢業的時候遇到一個經理,因為我在公司做事兒總是很積極,但是完成工作的效率並不是很高,甚至有時候做工作都抓不住重點。當時的經理王總就找到我談話,她現在說的話我還記得:“小楊,你知道嗎?工作的首要任務不是做的多,而是能夠在固定的時間內將任務完成。另外進步的快慢,除了個人學習能力的問題,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就是找準自己標杆。別人不可能把你當徒弟一樣去教授,但是你可以像學生一樣的去偷師學藝。”

作家威爾遜·米茨納說:“如果你模仿一個作家,那叫剽竊;但是你模仿很多作家,那就是研究。”

現在我學習的時候,哪怕是進入新的領域也會按照這種方式去執行,因為標杆可以給我們指引,而且還會帶動我們個人學習的情緒。找一個榜樣或幾個榜樣,從模仿開始,模仿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可以只取其精華,對自己有用的直接拿來進行轉化,形成自己的內容,得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3、接受改變過程中的改變,像優秀者一樣進階

通常我們總是被告誡:“你如果想要改變,那就要想清楚自己需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再去制定計劃,然後一步步地去執行。”可現實是我們想要通過當下的認知去決定我們未來的樣子,簡直太難了,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就需在進階之前有這樣一種意識:未來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在執行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甚至會出現跟設想的期望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屬於一種正常的情況。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停下來,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方向,分析當下遇到的哪些情況是導致了出現現在的結果。我們需要將這些突發情況內在化。

失業可怕?掉進

內在化的意思就是反思、修改、優化,再重新設計一條正確的方向。

其實內在化是改變自己的必經之路,它在我們前行的道路上不斷地讓我們認知自己,最終成為一位優秀者。

、說到最後

我們總是很樂意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情,於是就一直去做,結果導致我們只會去做那些擅長的事情,直到被市場淘汰才反應過來。

我們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而改變它的只有一種方式:改變我們做事兒方式。

改變最佳的時機是現在,最佳的方式是--去做。

我是@楊子翔 ,前上市公司高級工程師,歡迎關注我,專注于思維模型的研究和學習,每天都會有職場乾貨輸出,歡迎評論和轉發,職場中一起進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