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靈、模式錯覺和顯著性檢驗

通靈

1848年紐約州利裡代爾鎮,

兩個小女孩:瑪格麗特和凱特,

在屋內聽到了一種奇怪的聲音,

像是在敲打或移動傢俱;

她們的住處素有“鬼屋”之名,

凱特向聲音發起了挑戰,

要求聲音說出她的名字,

聲音回覆了她;

姐們倆通過努力找到了一種“密碼”,

與這個神秘的聲音交流,

它來自一個小販的靈魂,

幾年前在這個屋內被人謀殺;

現代通靈招魂說由此誕生了。

1850年代初,

這種“敲桌子”通靈法風靡歐美,

一群人圍坐桌旁,

手放在桌子上,

一段時間的等待後,

聽到一聲敲打聲;

更加神奇的是

有時桌子會翹起移動,

甚至拽著人一起移動,

利裡代爾成為了不死小鎮;

1853年

“移桌子”因流行而引起科學家的注意,

其中就包括法拉第,

沒錯,

就是那個偉大的物理學家,

電磁理論的創始人,

電機的發明人;

和包括醫生在內的其他研究者一樣,

法拉第發現,

手的移動發生在桌子移動之前,

手在推動桌子移動;

只是參與者無意識的用手,

一旦提醒參與者手移動了,

手停止了,桌子也就停止了;

除此之外,人們後來也知道了,

最初的敲桌子的聲音,

來自凱特彎曲腳趾關節的聲音;

模式和錯覺

尋找模式並賦予其意義是人類的天性;

法拉第發現:

通靈參與者在某個時刻感知到某種模式,

當手跟隨想象中的桌子移動時,

該模式會自我強化,

成為了某種自我實現;

人類的感知並不是“實在”的直接結果,

而是想象活動的結果;

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部分情況,

是數據不完整且模糊的,

人類需要想象填補空白,形成感知;

甚至是完全虛假的想象;

假如你的小米手機有點缺陷,

湊巧另外一個朋友告訴你,

他的小米手機也不好時,

你就會形成小米手機不靠譜的模式,

而不管它比大多數手機都靠譜的事實;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卡尼曼告訴我們:

人類會本能的應用簡化的方法得出模式,

這種方法稱為“啟發式方法”,

很多時候是有效的,

但也會產生了很多“偏誤”;

將偶然性的產物認定為確定的因果;

將幸運認定為能力;

將無目的的行為認定為控制;

並且一旦被錯覺所掌控,

我們不會去尋找方法,

來證明這個想法是錯誤的,

而是試圖證明它是正確的,

不但會偏向性的努力尋找證據來證實,

而且會對有歧義的證據偏向性的理解;

現實社會中,

很多模式都像“移動的桌子”一樣,

建立在錯覺之上。

顯著性檢驗

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口味是否一樣呢?

假設兩種口味一樣,

請一位男士品嚐,

猜測那個是百事那個是可口,

如果男士都能猜對,

說明兩種可樂口味不一樣

如果猜的全不對,

說明兩種可樂口味一樣

那麼要品嚐多少次呢?

只品嚐1次肯定不行,

蒙對的概率有50%,

那麼連續品嚐10次,

蒙對的概率只有0.1%;

通靈、模式錯覺和顯著性檢驗

連續蒙對的概率

現在假設兩種可樂沒有差別,

那麼男士連續品嚐10次,

蒙對的概率只有0.1%,

是很難發生的小概率事件,

如果發生了,

男士全部都猜對了,

那麼說明原來的假設是錯誤的,

兩種可樂確實有顯著性差別。

基於統計學的顯著性檢驗

在1920年代,

由統計學家費希爾發展起來;

為辨別出模式錯誤提供了可行方向,

假設某個模式是錯誤的,

通過統計學分析檢驗,

小概率事件發生了,

那麼假設不成立;

該模式是正確的;

反之亦然,

多小算是小概率事件呢?

現在一般認為≤5%,

算是小概率事件,

也就是顯著性水平要≤5%;

大樣本顯著性檢驗和統計學方法,

現在廣泛的應用於藥物評價,質量控制,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

幫助人們更加真實的認識這個世界;

通靈、模式錯覺和顯著性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