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書法家寫異體字,你怎麼看?

紅塵過客69952250


書法,寫出來就是為了美,有些字體簡化太過,怎麼寫看上去也不美,書法創作嗎,只要美,愛怎麼寫就怎麼寫,無可指責!我家中掛有一幅蘇東坡的《大江東去》的狂草就很美!



京火


通過多年的書法知識學習和臨帖實踐,對書法發展有了一定了解,我對書法家寫異體字認為很正常。因為在古代,繁(異)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因為繁(異)體字(楷書)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錘鍊,歷代書法家的書寫創作,已經日臻完美,現代書家從小就是臨摹繁(異)體“法帖”成長起來的,就像學拳練功一樣,所有套路都是古人練過的,學起來熟悉應手,寫起來不費腦筋。另一個重要原因簡體字書法作品沒有繁體字書法作品藝術感強。書法上對簡化字的探索剛剛初步,需要充足的時間以及王羲之這樣的大師,才能讓簡化字的字形在審美上達到過去繁體字所達到的高度。因此,學習書法一個很自然的選擇是從臨帖入手,學習書寫經過歷代大師探索。不少書家認為:書法作品創作離不開繁體字,因為繁體字能夠完整地體現出文字的演變過程,簡體字其實不僅僅是簡化了筆畫而已,就連文字內的內涵也被逐漸削弱在文字含義上也都是有著很高的見解,像古文解析這些漢字文化對於書家們來說都可以算是必修課程,而且繁(異)體字更能讓作品展示出其中的感覺和內涵。因此作為書法家,寫繁(異)體字就是一個專業習慣而已,不需要過多的歉責。


天元齋主


漢字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異體字也是中國漢字文化的一種體現形式,各種不同書體的演變是不同朝代對漢字的一種認知和認可,統一的規整也是為了更好的交流,例如現代的簡體字,普通話等!異體字也只是漢字文化發展中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無需較真兒,說其不尊古老的傳統文化,不從古法等等.現代很多的書法家很喜歡寫一些繁體字也參差個別異體字,如果為了達到別出心裁的怪異效果,那也只能呵呵了,對於很多的異體字已經被大家所熟知認識,那這類異體字出現在書法作品裡也未嘗不可(個人觀點)對於很多不被大家認識的再造異體字,那就不要用了,書法是藝術也是記述的載體!遵從古法也要順應時代!



德緣墨海書法


今天所謂的異體字是相對於現在約定成俗的規範字而言的。如果我們現在寫文章寫信件文書等,是決不能用異體字的,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但作為書法作品上運用時,有時還是必要的,在一幅作品中,同一字的不同寫法可以避免雷同,增加趣味性及觀賞性,須要強調的是異體字不能是錯字,要有出處才行。

愛好書法的人都知道,我們現在用的所謂簡化字,很多是從草化後得來的,還有古人當時信息不發達,不同地域同一字就會有差異(異體)。你說“強”與“彊”。可能大都認為強是彊的簡化,其實不然,在秦簡及漢帛書中就有“強”的存在,只不過後來新中國成立後的簡化字方案從中選下了“強”作規範字用吧了。

你信不?給誰寫一幅書法“自強不信”,他會罵你把“強”寫成簡化字了,其實他不知二千多年前“強”字就一筆一畫不差地擺在哪了呀!

再如“實”與“實”,怎麼來的?實,是在古人小草中把”實”快寫成為“實”的大概模樣,後來就從草書中的“實”作為“實”的簡化字了,其實“書”就是“書”的草寫,孫過庭書譜中就有。這類字還有很多,這就要注意了,當我們寫書法作品時,你寫的是草書,寫成“書”或“實”的模樣就可以,但你寫一楷書或隸書作品就不允許寫這類從草化後而規範的簡化字,否則就出笑話了。

以上,多從繁簡字的角度說了一下,所以, 異體字可用與不可用,要看用在什麼地方


601519


書法家在從事書法創作的時候書寫異體字,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如何你知曉規範字的出版要求就會明白一點:書法作品是不屬於規範字範圍內的。


書法有云

書法創作在形體上講究“變”,也就是同一個字採用不同的書寫來進行,雖然有“唯筆軟則奇怪生焉”之說,但是多了一條異體字的書寫又何樂不為呢?而且,一般異體字都有出處,這方面也間接證明了書者學識的廣博。

但是,若過多的使用異體字的書寫並不合現代特點。

以此,

書法創作可以採用異體字來書寫,但是,應該儘量少用,書法作品的創作不但需要繼承也需要創新,當代的作品應該以符合現代的特點為好。

------------------------------------------------------------------------------------------------------------------------------------------------

我是書法有云,一個書法愛好者,從事書法軟、硬筆基礎教學,偶爾有點瘋,喜歡,就關注我吧。


書法有云


寫異體字那是故弄玄虛,糊弄外行!文字本來就是一種文化載體,寫出來的字沒人認識還有什麼載體的實際意義?很多大師喜歡把“和”寫成“龢”,把“秋”寫成求“龝”。圖個啥?



睇瞴眰眼睛


一丶異體字產生的原因。三代時期,中國這塊大地上有太多的小國。《尚書》中有"協和萬邦",萬邦雖不是一個確數,也的確可以理解多邦。到《左傳》有記載的邦國也是以百計。國家多了,方言丶土語就必然繁雜,文字也是同樣,雖不是每個邦國都有獨立的文字,但也的確存在同文不同字的現象。秦統一文字後,以後的中央政府都使用統一文字,秦的小篆,漢的隸書都是統一的官方文字(秦官方使用的篆書只是秦帝國諸多書體中的一種,並非唯一)。但民間,先前六國的文字仍有遺留,仍按著自然的方式演化發展著,這是異體的最初源頭。

二丶漢字在近化過程中,有的為了書寫方便,有以訛傳訛的,也使得與原字大相徑庭,特別楷化過程中,尤為明顯。如"梅",篆書就是兩朵🌸,楷化後成了“槑”,形聲字為"木某",書家誤寫為“木呆”,後又寫為“梅”。這樣就有多個異體字。有了異體字的存在是書法家使用異體字的前提。

三丶書法強調差異丶變化。同一漢字中同樣的筆畫,必須寫出差異,最要命的是雷同。美術字丶印刷體不是書法藝術,就是他們同樣筆畫同樣寫法,機械丶呆板,千人一面,使鮮活的書法藝術使去活力。書法家使用異體字,就可以避免這種尷尬,使自己的作品個性鮮明,特別是作品中多處出現同一漢字,異體字的使用就更有必要了。


不著急愛國學


異體字在比較短篇的作品中區別一下未嘗不可。但是,如果拿異體字賣弄,那就像妓女倚門賣笑了,其實沒什麼真姿色,糊弄一下沒見過真女人的鰥夫而已。




竇國書法


書家在創作草書作品時會產生一些異體字,但應該會是很少的,應該是非常正常的一種形式,因為書法旣然公認為藝術,那麼藝術就有自己特定的表現方法,故異體字往往是在字與字上下啟承時,或章法按排是隨機按排的,以達到整體風格的協調,是創作的需要,故能為之但大家極少為之,畢竟書法不是標準書學漢字。


ssw孫順衛


異體字與簡繁體不是一回事。我個人不主張寫異體字,孔乙己因說:茴香豆的茴有6種寫法,而被人們嘲笑。 寫簡繁體方面,目前沒有官方的規矩。流行的說法是不能簡繁混搭。甚至有人把繁體當作深奧,實為不妥。

書法己基本失去實用性,退而只有欣賞.閒趣等功用。當今書法大都是功利性質,人走茶涼。不會掙別的錢,想寫字掙大錢,很難。

某些書法家號稱萬元一尺,其實,在上層在圈內也就是一張紙,或一場酒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