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國的原因是什麼?

賴上你的痞子530


沒有永存的東西,世界上的一切一切都遵守一個規律,即發生、發展、衰退、滅亡。從生到死就叫壽命,有的壽命長、有的壽命短。百年不死的別自鳴得意,半日蜉蝣也用不著悲嘆時光。各有所命、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法緣石


歷朝歷代最後滅亡的原因都是一樣一樣的!那就是多如牛毛的貪官汙吏無處不在!整個的所謂的國家機器已經腐爛透頂了!!!!!!!!!


聖山一佛尊天法師890


明朝有億萬之民,百萬之軍竟然讓僅有六萬人的滿蒙聯軍給滅了國,上演了一出螞蟻吞大象的故事,讓漢民族有識之士扼腕嘆息了數百年,總結的歷史經驗教訓得有幾蘿匡。以古為鑑可以知得失,使後人不蹈前人覆轍也!

一,歷史上重大歷史事故總是受氣侯環境影響。旱災,蝗災,瘟疫遍及明朝境內人口和經濟發達地區。萬曆三大徵耗銀上千萬兩,國庫定虛財政困難,當災害來臨時無力振滅濟民,只能聽之任之,釀成天下大亂。二,陝西大旱顆粒無收,災害嚴重。這是東北地區女真人發動叛亂,明朝政府增加三餉,激發陝西地區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二,祟禎皇帝是個志大才疏,剛愎自用的人。朱由檢繼位時,李自成的義軍已被洪承籌擊敗,剩28騎逃入商洛山中,張憲中己歸順,形勢一片大好。如果這時和後金和議,先安定內部,明朝或許能挽救覆亡命運。當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城,提出招安遭到拒絕時候,明朝又一次失去了機會。1644年,清軍入關時,明朝北方地區已經被大順軍瓦解。

明朝境內有南明,大西,大順幾股勢力。清軍得以抓住機會各個擊破。三,八旗軍人數少,戰力強悍,尤其善於野戰。孔有德降清後,把最先進的火炮及製造技術傳給清軍。清軍在火器上並不遜於明朝境內任何一支軍隊。

三,清初統治者制定了正確的政策,政治上大體沿用明朝的政治體制,文化制度,對農民進行安撫政策,使北方地區安定下來。滿族人口大約五六十萬人,能夠統治上億漢人,確實有些不可思議。繼承中原法統,接受漢民族先進文化是取得成功的法寶。


關東俠客


雖然這種問題看到過無數遍,也被邀請過無數遍,但是我還是有興趣去解答這個問題。明朝滅亡的原因,其實主要是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明軍過早的衰落。從地緣環境來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地緣環境最好的王朝,沒有之一。中國歷史上五個大一統王朝,除了明朝以外周邊都有強權的存在,尤其是元朝結束了自五代以來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清朝更是沒有強藩外有強敵。唯獨明朝,周邊不是四分五裂的小部落就是小國寡民,在滿洲人崛起以來沒有任何能威脅到明朝國家安全的勢力,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明朝反其道而行之。

再者,明朝軍事力量的衰落,和朱元璋一手創立的衛所制度有極大的關係,衛所制度就是軍戶,只要一入了軍戶就表示你成為國家農奴。你除了要服兵役,還要揹負繁重的賦稅,還要被達官顯貴當奴隸使喚。那點可憐的份地,還隨時要被長官侵佔,再加上喝兵血這一優良傳統,微薄的軍餉也經常被拖欠、剋扣,甚至有冬天士兵因為買不起棉衣被凍死的記錄。而且在明朝當兵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明朝的軍人屬於非常不光彩的職業,一個在澳門的西班牙人就曾經這樣說過:如果一個國家的軍人處於奴隸以及不光彩地位的情況下,這樣的軍隊能有什麼作為?成千上萬這樣的軍隊並沒有什麼可怕的。所以,明朝軍事力量的衰退從明初就開始了,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僅僅憑藉幾千蒙古騎兵發起豬突衝鋒就可以沖垮南軍;圍攻北平的南軍甚至鬧出過爬不上城牆這種笑話。到了土木堡之戰的時候明軍的衰落徹底被凸顯出來,二十多萬明軍被也先太師的六萬多人消滅乾淨,明英宗被也先抓去叫國門,也得感謝此時蒙古早已衰落,沒有能力攻克設防嚴密的城市,要不然明朝就又得南渡了。

第二、滿洲人在明末崛起。滿洲即建州女真的一部分,由於明清時期東北地區自然環境比較惡劣,滿洲人的經濟生產方式比較多樣化,除了農耕之外,還有挖參、漁獵等方式,所以就造成了滿洲人無法形成一個整體,各自為政的局面。
明朝也就勢玩起了分化瓦解的手段,比如把建州衛一分為三,採取服弱打強的方式削弱女真各部的實力。而且明朝嚐嚐親自出面,對人口增長的女真部落實施減丁,成化犁庭屠殺了建州左衛一千多人,建州左衛接近滅族。李成梁還多次減丁,屠殺了近三千人,大多數都是成年男子,葉赫貝勒楊吉努以及清佳努因此而遇害。

直到努爾哈齊崛起,利用明朝誤殺其祖父和父親的契機南征北戰,將女真各部合併到自己的滿洲之下,最後和明朝撕破臉皮。根據張士樽先生的考證,努爾哈齊正式和明朝決裂之前,只有大約十七八萬人口,根據壯丁和人口一比五呢比例換算,此時努爾哈齊只有不到四萬壯丁,可謂是小國寡民。明朝信心滿滿的去想再複製一遍成化犁庭,結果十多萬大軍在薩爾滸被被消滅了近五萬人,並且在之後丟了遼東。此時明朝滅亡的喪鐘被敲響了。
後來皇太極當了滿洲大汗,進一步加強了君主集權,把後金變成了一個關外明朝,並且解放漢人,招降納叛擴充實力,並五次破關劫掠消耗明朝的實力,兵峰一度衝到了淮河。大量的明軍被消滅乾淨,其中不乏精銳部隊,甚至幾十個八旗兵渡河都能嚇得明軍爭相奪路而逃甚至自相踐踏踩死不少人。松錦大戰之後,明軍最後的精銳野戰部隊被消滅,此時清軍入關僅僅是時間問題。
在女真弱小的時候,明朝尚可以憑藉體量優勢壓制女真各部,但是當女真各部被集合起來,也是經濟生產從分散轉向密集的過程,有限的資源得以集中起來有效利用,同時由於八旗制度管理層級比較簡單,有助於提高行政效率。所以,明朝再也無法憑藉體量優勢壓制滿洲。而明朝為了應對同滿洲人的戰爭,將大量的財政以及資源投入到遼東這個無底洞,為了籌集軍費採取了刮地皮的方式,進而徹底激化了本就緊張的社會矛盾,這也就是明末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根本原因。

第三、社會矛盾的總爆發。明朝繼承了元朝的戶籍制度,卻沒有體會到戶籍制度是蒙古大汗激勵工匠、軍人以及知識分子勞動積極性的產物,而是把戶籍制度變成了限制老百姓人身自由以及階級固化的工具。

朱元璋在《大誥》中就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天下一切臣民,朝出暮入,務必從容驗丁,市村人民舍客之際,辨人生理,驗人引目生理是其本業引目相符而無異。簡單點說,朱元璋的理想社會是這樣的:一切資源由朝廷把持,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人口流動、沒有工商業、沒有商品經濟、沒有貨幣、沒有文化娛樂活動,而且老百姓還要老老實實的向官府繳納田賦,不管田賦多高,因為士紳勳貴擁有不上稅的特權,哪怕他們擁有大量的田產和財產。這就是小農經濟的終極版,好聽點說明朝是一個大農村,說難聽了就是農奴國家。同時,明朝富家大戶蓄奴成風,從農奴到家奴應有盡有,多的能有一兩千人,由於奴僕和奴隸主之間激烈的矛盾,其表現形式就是明末的江南奴變。徐霞客家族就因為奴變而衰落,家產也被奴僕搶奪,最後幫著徐家追回家產、懲辦惡奴的還是清朝官府。說到這裡得強調一下,清朝解放了明朝的農奴為自耕農或者是佃農,大戶也不再買賣農奴而是改僕為佃,所以清朝關於農民抗爭的檔案,也就從明朝的惡奴、奴殺其主的字樣變成了奸民、頑佃了。

而且,明朝的戶籍制度對於工匠來說,就是把工匠當國家奴隸使喚。因為工匠只能按照國家的規劃工作,而且工資也不高,頂多是維持一家老小的溫飽,而且還不得脫籍。這意味著工匠的勞動創造不了價值,那麼工匠也沒有什麼勞動積極性可言,只要完成國家規劃的任務就行了。所以,明朝在技術上出現了倒退,典型的例子就是回回炮這種射程遠威力大的配重投石機失傳。到了明末,還有工匠叛逃到滿洲人那裡的例子,因為滿洲人給的工資高,吳橋兵變明朝培養的炮手以及鑄炮工匠就因為待遇問題反水投了後金,結果在皇太極那裡這幫人就立刻成為高薪群體,所以這幫人打起明軍、鑄造火炮非常賣力,因為忠誠和勞動積極性永遠都是和報酬劃等號的。
而且,明朝對待宗室可謂是國營養豬,為了養宗室,明朝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財政份額,而且這幫宗室不僅圈佔大量的土地,一個大點的藩王都有三四萬頃的田產,同時藩王還擁有相當多的特權,比如說截流封地內的賦稅,而且很多藩王還在封地內為非作歹,禍害一方。由於這幫藩王從下出來到進棺材都有國家養著,衣食無憂,所以朱家繁殖能力強的驚人,一個王爺兒子孫子加一塊都能有一百多人。而老百姓還要繳納高額賦稅去養活這些廢物,你可以想象明朝社會矛盾有多激烈。

而明末為了應對遼東戰事,刮地皮籌集軍費,大量的老百姓因為負擔不起高額的田賦以及攤牌而破產,併成為流民。中國老百姓歷來都非常樸實,樸實的都帶有奴性,因為老百姓沒有自己的思想,追求的就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只要能夠踏踏實實的過日子,就不會對統治者有任何不滿。但是如果一旦他們活不下去了,就會揭竿而起,成為最不穩定因素,直到有一個能夠滿足他們最基本生活需求的統治者出現。所以,明末因為明朝和窮鬼搶食的行為,徹底激化了社會矛盾,老百姓為求活路紛紛舉義反抗,因為沒人會心甘情願的做安安餓殍,兔子急了還蹬鷹,更何況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

所以,李自成僅僅憑藉一句均田免糧的口號,哪怕失敗無數次,也能無數次東山再起,因為闖王來了不納糧。

所以,明朝在滿洲人的攻擊以及內部社會矛盾激化導致的農民大起義雙重作用下,最終自取滅亡。而明朝滅亡的教訓,也讓接替明朝的清朝像老百姓做出了讓步,至少讓老百姓的勞動有價值,才能維持國家的穩定。

而且明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到了今天也依然是統治者的反面教材。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如果從歷史教科書的觀點來看,根本原因一般都可以歸結為經濟原因。明朝中期,特別是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的實施,使原來的小農經濟得到了一的發展,江南地區紡織業發展尤為突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僱傭工人也在這一時期產生。但是,張居正改革最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封建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隨著張居正下臺,後來者沒有繼續他的改革。原有的矛盾,特別是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廣大農民紛紛起義,再加上東北的滿清遊牧民族開始崛起。(對遊牧民族來說,他們代表的是比明朝更先進的生產力。)明朝最終在內外交困的狀態下滅亡了。比較有意思的是,就在與滿清交戰的時候,前線兵餉不足的情況下,崇禎的那些臣子都不願拿出自己的家財,特別是崇禎,竟然還努力保護自己的小金庫,一邊向大臣哭窮。後來,李自成入城了,搜刮出來的錢財可以說是堆積如山。。。。(第一次回答問題,不成熟,遺漏之處,請各位大神補充)


Ben1999



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社會的土地兼併,開國及其之後的利益集團已經接近於飽和,而其他諸如底層被壓迫的百姓和邊關後金(清)為代表的勢力不滿足於現狀,所以進行了顛覆行動,重新劃分了利益。

說白了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社會王朝不過三百年的魔咒。當然肯定有人會認為兩漢四百餘年兩宋三百多年,但是請注意,兩漢四百餘年是西漢和東漢兩個朝代加起來的,兩宋三百多年是北宋和南宋兩個朝代加起來的。

王朝為什麼不過三百年呢?

因為封建社會的王朝建立說白了就是以開國皇帝為首和開國功勳集團瓜分全國資源的成功。由此形成了皇族居中,其他利益集團瓜分利益拱衛這個龐大統治階級的局面。

但是資源就那麼多,只是夠一小部分利益集團享受,其他階級自然不滿意。封建社會的主體經濟是農業,土地可以說是國家的根本,老百姓有地種有飯吃自然不會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但是其他官紳階級擴大家族利益的方法就是擴張土地,而他們兼併土地就意味著百姓民不聊生。開國初期兵強馬壯還有政治清明倒是沒什麼,皇帝還可以抑制土地兼併。到了後期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利益集團一年偷偷的兼併一點點土地,累計起來也是了不得。這時候官場腐敗政治黑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軍隊戰鬥力下滑,所以一旦出現一些天災人禍或者有人起兵造反,那麼就意味著其他不甘於受壓迫的勢力可以乘勢而起了,在這個過程中,就出現了改朝換代。

明朝處於封建社會,自然逃脫不了土地兼併這個問題,所以最後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此。

當然像小冰河期的天災,導致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民起義大規模爆發,也是客觀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宋安之


明朝是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的,享國276年。它滅亡的根本原因不是最後一任皇帝崇禎的失誤,而是亡於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這個歷史規律就是社會財富的高度集中造成的社會矛盾激化,最終造成社會解體。下面就分析一下明朝滅亡的幾個主要原因。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兼併帶來的死循環。

在明朝建立之初,各地戰亂剛剛平息,土地的分配相對平均的,各階層人民能夠和睦相處。然而,隨著功臣官僚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發展,他們利用自己的權力聚斂的土地和財富,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且不知收斂,這也許是人的劣根性決定的。

土地和財富的聚集過程自明朝1368年建立,一直持續到明末。明朝經過近300年的發展,土地兼併情況已經極其嚴重,王公貴族、達官顯貴擁地千里,日日笙歌,而廣大的百姓卻無立錐之地,掙扎在飢餓的死亡線上。例如福王朱常洵一人就擁有4萬頃良田,且兼有四川一省的鹽茶專賣權,可謂富得流油。王府裡成日花天酒地,而租種他土地的廣大佃農卻因為交不起租或自然災害而大批的餓死。但到了明末的崇禎年間(1640年左右),土地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裡,加上頻發的自然災害和嚴苛的稅收,廣大百姓無法繼續生存下去,各地農民起義蜂擁而起,燎原之勢已成。活不下去的廣大勞動人民除了起而反抗,也沒有其他的出路了。

因此,不能把明朝滅亡歸咎於崇禎皇帝朱由檢,因為這個土地兼併的過程持續了三百年,而崇禎很不幸地做了最後一個接盤俠,他沒有萬曆皇帝做48年太平天子的福氣。事實上不止明朝有土地兼併問題,幾乎每個朝代都有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死循環,大多數朝代都逃脫不了這個命運,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

第二個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優待藩王的政策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即下詔制定優待藩王的政策。這個政策在朱元璋死後仍被嚴格地執行著,直到明朝滅亡。明太祖規定,每一個皇室成員10歲之後都能不工作且獲得一份非常優厚的俸祿。這個俸祿比明朝最高級官員宰相的俸祿還要高十倍以上,這充分體現了朱元璋對子孫後代的溺愛。這本來也沒什麼問題,可是問題在於這個皇室優惠待遇是不限人數的,藩王生多少,國家就給多少份高額的工資,而這最終是讓廣大的勞動人民來買單的。帝國建立之初,皇室成員還不多,人民還負擔得起。但是隨著時間的積累(明朝歷時276年),和優待皇室成員的誘惑,各地藩王都拼命生孩子,皇族數量以指數級爆炸性增長。朱元璋的直系後代從明初的不到30人,增長到明末的100萬人!崇禎年間,各省的賦稅甚至都不足以支付藩王們的俸祿了,朝廷哪還有錢用於平息農民起義以及遼東滿清的戰爭軍費呢?難怪有人把各地藩王比作明朝的寄生蟲。

想想也是可悲,國家都快要亡了,各地藩王們卻依然花天酒地,不願為國獻出哪怕一個銅板充作前線軍費。最後國家亡了,100萬皇族幾乎被屠殺殆盡,人的短視暴露無遺。

第三個原因是遼東連年用兵,軍費開支巨大,百姓不堪重負。

萬曆四十七年,明軍在遼東慘敗於努爾哈赤。大明不僅國威盡失,遼東土地也幾乎全部落入滿人之手,京師屏護只剩山海關和錦州防線。後來的天啟和崇禎年間,遼東地區(現中國東北)的滿清軍隊不斷蠶食明朝遼東領土。由於北京與遼東近在咫尺,京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滿清軍隊對大明王朝虎視眈眈,千方百計想入主中原。為了維持帝國安全,明朝不得不在遼東設置重兵防守。遼東軍費也從戰前的每年50萬兩白銀激增為每年600萬兩,最多時達到900萬兩每年。而明朝崇禎年間,戶部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只有500萬兩。可見財政的入不敷出已經不是一般的嚴重。而解決辦法就是加稅,這一筆開支最終又落到貧苦的百姓頭上,百姓困苦更加深重了。遼東要打仗,就要軍費,要軍費就得多收稅,稅收逼得越緊,越有可能導致民變,這就像是個惡性循環。加之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到處發火,各地稅收能不能收上來還是個問題。明朝末年境遇有多難,可見一斑。


第四個原因是萬曆長達20餘年的怠政。

萬曆皇帝朱翊鈞可以說是明朝最有福分的皇帝了,當了48年的太平天子。僅因為立儲問題與朝臣慪氣,就20餘年沒有上朝,硬生生地把一個好端端的明朝搞得破敗不堪。在他怠政之下的20餘年中,任免文書留中不發,官員無法正常上任,導致中央六部的大部分職位都無人,地方官員退休之後也沒有人來補缺,國家機器處於停滯的狀態。也是在萬曆時期,明朝出現了東林黨和黨爭,明帝國內部鬥爭也達到白熱化。明朝官場結成不同的黨派,如東林黨和齊、楚、浙三大老鄉會的爭鬥。他們的口號是:不論對錯,只要對手支持的我們就反對,只要是對手反對的我們就支持。

嚴重的內耗導致國家機器辦事效率極其低下,最嚴重的一次應該要數崇禎遷都南京這件事了。崇禎見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再不走就來不及了,召集百官商談遷都事宜,有官員提出遷都南京,其他黨派的官員立刻跳出來指責,誰提出遷都,誰就是歷史罪人。他們不關心遷都對國家有沒有利,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這個小團體的利益。就這樣,因為黨爭和崇禎自身,明朝最後一次活的機會失去了。

第五個原因,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決策失誤。

這個要從崇禎的性格說起,崇禎皇帝朱由檢打心底裡想有一番作為,也非常勤政。但是作為戰時全國的統帥,氣量不夠大,不敢承擔責任,在重大問題上優柔寡斷,說白了還是能力不行。比如在與滿清和談的問題上,由於遼東戰局耗費巨大,崇禎皇帝也想盡快從遼東戰場脫身,以專心應對國內農民起義。為此崇禎指定兵部尚書陳新甲與滿清皇太極秘密會談,然而就在和談快要達成之際,這件事被洩露公開了。這本來也沒什麼,崇禎作為一個皇帝,大方地承認是自己授意的也就是了。但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崇禎不想落得一個與異族媾和的壞名聲,為了撇清關係把責任全部推給陳新甲,說是陳新甲私下與滿清媾和,並很快處死了陳新甲。

另一個例子是明朝南遷。在這個問題上,崇禎雖然也早有此想法,他實際上也完全可以以皇帝的名義下詔南遷,但由於怕承擔決策失誤的責任,卻一直在等著朝臣主動提議。但有了之前與滿清議和的教訓之後,滿朝文武再也沒有誰敢站出來為仗義直言了,因為說不定哪天崇禎反悔,把責任推給當年提議南遷的人,那不成了陳新甲第二嗎?就這樣,南遷大計一拖再拖,最終的結果是,京師被李自成包圍,崇禎自縊,立國276年的明朝也隨之滅亡。可見,崇禎的個人能力也是明朝滅亡重要因素。但需要強調的是,崇禎雖然決策存在重大問題,但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算崇禎皇帝英明決策,也最多隻能延長王朝的壽命,但最終也擺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第六個原因,自然災害

屋漏偏逢連夜雨,明朝的崇禎年間不僅人禍一個接一個,罕見的天災也不斷髮生。明朝末年剛好遇上小冰河期,在崇禎執政的十六年裡,明朝有連續的7年時間遭受大旱,史無前例。由於連年的乾旱,從崇禎八年開始,各地又相繼出現了蝗災。更為可怕的是,旱災和蝗災之後,天花疫情也開始在各省肆虐。以陝西省為例,當地官員報告人口死亡率高達80%,可謂十室九空,非常可怕。天災使明朝內部的生產力遭受毀滅性打擊,人口急劇減少,國家搖搖欲墜。

總結:天災加人禍,明朝滅亡就像是天意使然

大明王朝是放牛娃朱元璋於1368年一手建立的,傳到朱由檢手裡,已經有276年,歷十六帝。在土地兼併、民心丟失、萬曆怠政、崇禎決策失誤、自然災害等一連串的打擊下,這個老大帝國,最終還是倒下了。現在看來,這也許就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吧。


哈達博士


明朝滅亡兩大表面原因 1.黨爭 內耗巨大 政府效率降低2.民間土地兼併 圈地現象嚴重 導致政府收入不足 應對兩線戰爭乏力

深層原因:社會在政治、文化、經濟和商業上沒有創新 抱殘守缺,反觀歐洲已經結束了文藝復興 百業待興 商業高速發展 勞動人口結構已經發生突變 農業人口慢慢過渡到商業和工業。


JaredWu


關於明朝的滅亡,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在這裡也就試講一二,如果不對之處,望請海涵。

有說明朝亡於東林“偷稅漏稅”,有說跟崇禎皇帝的致鬱人格有關係,還有說晉商是明朝的掘墓人,甚至遠在大洋彼岸的學者還認為跟太陽黑子有關....

.

或多或少這些說法,其實都有一定合理性,但想來大家都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明朝的滅亡,外因,也就是後金勢力的崛起,並沒有起到很大的影響,最重要的還是明廷自身的問題上。

軍事力量的衰敗

自明萬曆三大徵以後,大明的軍事力量衰敗幾乎已經到了不可挽救的局面。一來,是明開國時朱元璋定下的世襲軍戶這樣的制度。軍戶在明代中後期以後社會地位逐漸下降,身份十分卑微,受人輕賤。而土地兼併越演越烈,致使越來越多的軍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而他們又必須承擔嚴苛的國防義務,受到社會的多重壓迫,同時,軍戶因為常年忙於耕種,極少有時間進行軍事訓練,因此更像一個農民而不是一個軍人,其軍事能力十分低下,而到了後期,軍戶與衛所長之間的關係已經逐漸演變成地主和僱農的關係,由此可見,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能有多少。

明軍士兵素質低下。這也是明軍戰鬥力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軍戶制度的不合時宜,軍人地位也越來越低,人民逐漸不願意從軍,軍人在當時是一種相當低賤的職業。

而當時處罰罪犯特別是政治犯的方式,很多都採取發配充軍的方式,這不但使得軍隊的戰鬥力越來越低,也使得軍人的社會地位越來越低。

自宋以來以文制武的政策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武人們的社會地位,政治地位普遍低於文臣,且不說文臣作為軍事主官所帶來的決策影響,就說武將們在這種局面下,必定是心有怨懟,放到中下層軍官以及士兵身上,必然是會出現出工不出力的情形。一支喪失了軍人榮譽感的軍隊,戰鬥力其實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明末以來日益嚴重的黨爭內耗

到了明朝後期,從閹黨開始,諸多以地方鄉黨為代表的黨派勢力開始出現,這些黨派並不是政治黨派,而是為了謀求自身利益而組建起來抵禦政治傾軋的黨派。這意味著國家機器被黨派瓜分,本該擁有實權的皇帝,不得不將精力浪費在平衡政治鬥爭中去,而各黨派之間或求自保,或為利益,大部分時候都會忽略政治利益而參與無休止的鬥爭。

朝廷內部黨派之間的鬥爭,使得政治極度腐敗,可這些鬥爭的結果最終都會反映在人民生活狀態下,使得大部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官追求財富是社會主流價值,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地攫取財富,使得農民沒有土地,轉變為流民,更加動搖了統治基礎。而官員們在斂財的過程中還不斷忙於鬥爭,對人民的生死置若罔聞,是故明末以來農民起義不斷,又剿又撫,最終的結局是朝廷的力量越來越弱,農民軍的實力越來越強,最後將帝國拉近了深淵。

自然災害的影響

相關歷史統計資料顯示,明朝從萬曆四十七年開始,一直到崇禎十三年,幾乎年年都有自然災害,這對當時的社會經濟造成了不小的衝擊。當時的主要自然災害類型有旱災、蝗災、澇災、風災、雹災、震災、雪災等。據統計,崇禎年間的旱災使得測當時很多地方都在鬧饑荒,而這一持續多年的鬧饑荒在歷史上也十分罕見,明末的動亂之所以從陝西開始,主要原因就是陝西是當時受到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地區。

這樣罕見的天災,加上朝廷財政的崩潰,使得帝國的百姓流離失所的人數與日俱增,流民們活不下去,只有鋌而走險,揭竿而起。而朝廷的腐敗,官員的不作為,更是加深了社會矛盾。國力不斷被削弱,人民越發活不下去,制度改善不了嚴重經濟狀況,是故明朝已經走到終點,無可挽回。

軍事、政治。經濟全面的崩潰,如此再強大的,人口再多的帝國,也經不住這樣的打擊,是故滅亡已經是必然。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江畔初見月


老實說我確實是明粉,對大明只有惋惜。

縱觀整個大明王朝,全部都是一些有個性的皇帝。從朱元璋開始一直到明崇禎皇帝結束,每一個皇帝都顯示出自己的個性。大明王朝可以說是中國最硬氣的王朝,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連皇帝都可以換。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每個王朝的興衰都是必然的,家天下的弊端就是後代的良莠不濟。縱觀歷史,基本都是每個朝代的前幾代興盛,然後漸漸衰弱,直到滅亡。

明朝的滅亡主要是過來土地逐漸被官僚和皇室瓜分,老百姓沒出路,肯定只有造反了,李自成的隊伍被滅了,走到下一個地方又是龐大的隊伍,剿不完,滅不絕。因為老百姓沒吃的,只要有人振臂一呼,馬上拿起鋤頭造反,飯都沒得吃,誰還怕死不是?

明朝的皇室群體到底有多大?據估計朱元璋有100多萬子孫,作為皇室子孫不用幹活,就直接從朝廷拿俸祿,按人頭點。剛開始是沒多少,到了明後期,你可以想象需要多大的能量才能養活這些皇室?皇室吃剩的官僚吃,官僚吃了鄉紳吃,最後才是老百姓,還能吃多少?試想能不造反?李自成隊伍一拉就是幾十萬。雖是烏合之眾,螞蟻多了還咬死象呢。所以明朝是窮死的,誰都富了,就是皇帝不富,百姓不富。

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宦官專權。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是明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再加上天災,南方洪水氾濫,北方旱澇成災,顆粒無收,橫屍遍野,十室九空。要麼餓死,要麼造反!

最後崇禎帝沒有魄力,做事畏畏縮縮。滿朝文武陰奉陽違,崇禎死時寫到:“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皇帝是好皇帝,如果能有魄力大刀闊虎的改革,或則選擇南遷南京,或許還能成為第二個南宋。可惜可惜了,他不應該是做亂世皇帝,應該做盛世皇帝的,最後只能以中國唯一一個自殺的皇帝結束自己,結束整個王朝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