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行業的弊端有哪些?

琳兒何在


藝術源於生活 高於生活

影視行業從誕生之初就備受歡迎,因為它填補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空白。在電影電視劇都沒有出現的時代,人們的茶餘飯後可能是聚在一起聊天,或者一起遊山玩水,這種接近原始的生活,無疑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而這時,影視行業應運而生。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是《朗德海花園場景》,是由路易斯·李·普林斯(Louis Le Prince)執導,阿道夫·李·普林斯、莎拉·惠特利約瑟夫·惠特利、哈里特·哈特利,主演的黑白無聲紀錄短片。該片拍攝於1888年,是IMDb認證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該片記錄了一群人在花園裡做著一些滑稽的動作。

自此開始,人們的生活開始逐漸豐富。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開始受到人們的歡迎。各大影視公司先後崛起,開啟了影視時代。

然而 影視行業的弊端也慢慢顯現

首先便是如今魚龍混雜的影視行業,作品參差不齊,內容粗製濫造,泱泱大國拿的出手的佳作屈指可數。歐美市場衝擊巨大;

其次,業內亂象嚴重,高片酬,低質量,某些歷史類作品漏洞百出,簡直可以把古人氣死,抗日神劇更是擊穿了觀眾的最後一道防線;

而且由於觀眾的比例有相當一部分是未成年人,或者無法判斷行為對錯的人,他們極易被影視劇中的不當行為所誤導,甚至爭相模仿,釀成慘劇;

最後希望影視行業可以在此次疫情過後,重整旗鼓,改變目前的亂象,做出觀眾真正滿意的作品


犇犇影視匯


首先,近年來金融資本與電影產業的充分融合,推動了電影產業的發展,但也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視”問題;過度使用“IP+流量明星”的電影生產模式,影響了影片質量;放映環節存在的一些問題妨礙了正當競爭;

互聯網大數據的真實、網絡評分的公正、利益涉及方避嫌制度等,都需相應的措施予以保障。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需要政府各部門、行業組織聯合起來,加強監管與治理,更需要從業者加強自律意識。 產業生態健康了,方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揚長補短目的就是要打造規範化的產業體系,營造促進電影產業良性發展的法制環境。電影產業作為綜合產業,未來應著力建構一套綜合的電影產業監管體系,將相關行業適用電影產業的管理細則與監管手段豐富進來,不斷細化、深化對電影產業具體問題的監測手段,充分利用網絡大數據、智庫研究報告等方式,對發展趨勢與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預測,再有就是流量大於質量,小鮮肉毫無演技可言,看他們的影視劇好像是在背課文一樣,沒有感情。


突破自我80


很榮幸和大家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近幾年中國的影視業發展特別的快速,每一年上映的電影幾乎都會刷新中國。內地的電影票房紀錄,中國電影產業這幾年都致力於走精品電影的路線,電影人都儘量的利用中國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創作出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的電影產品。這大大的提高了中國電影影片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拓展了電影市場的規模,同樣也使電影產業獲得了更多的利益,促進了電影產業的活躍發展。文化娛樂需求明顯提升,精品化趨勢愈加明顯!

雖然這幾年來國產影片投資金額總量保持不斷增長,但是製作電影的自有資金仍不能滿足電影從製作到發行產業鏈的運轉,在影片營銷方面,中國電影產業的製片方一般沒有實力或不願過多地宣傳,這就導致今天很多影片“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現象。因此,充足的資金是維繫電影產業鏈正常運轉的前提。另一方面,我國電影產業主要以股本融資為主,跨國跨行業未能投入較多的資金導致總體融資金額受到限制,中小型國有製作單位只能依賴國家電影相關資助資金,沒有相應的機制對電影資金回籠以及市場效益情況的回收進行監管,投資機制不完善導致影視業“血液不足”。

1、個人限制投資購買。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電影也成為了人們生活娛樂的方式之一,目前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為了僅次於美國市場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電影投資項目影視項目具有退出期短,收益性高等特點,因此受到很多投資者的喜愛,但是由於行業壟斷,導致個人、投資者進行投資。

2、用戶信息、資金無法得到保障。

當前在互聯網、大數據飛速發展的的大背景下,平臺的網絡安全也變得非常重要。傳統的影視交易平臺資金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用戶的信息、個人數據有洩露的風險,沒有權威的機構進行監管。並記錄,交易安全、支付結算和信息隱私等數據容易遭到篡改,監管機構難以對第三方數字貨幣交易平臺交易存在的真實

性進行監督和識別這使得許多用戶對影視投資持觀望態度。因此,要想打消用戶的這一疑惑,就必須提高資金、信息的安全性。

3、理財投資風險高。

傳統的影視交易平臺完全是根據市場的調控推薦理財產品,而市場調節本身就具有盲目性、滯後性及自發性等弊端。投資者容易盲目跟風,隨大眾,對投資對象缺乏理性判斷,對用戶的產品選擇、資金投資等造成了重要影響。

4、數據、造假、漏稅、騙稅問題

⽬前大多數影片都存在“票房”、“觀看率”造假問題,⼀般平時平臺都不會提供數據源,更何況很多的數據交易都不注重⽤戶授權,所以數據源都不太敢提供實時數據給數據交易商,可能拿到的是幾個月或者⼀年前的數據,所以也就

造成了數據新鮮度不⾜的問題,甚⾄很多數更是直接出現了漏稅、騙稅。

5、平臺底層構架基礎薄弱

很多影視平臺為了節省時間,在缺少強大技術團隊支撐下,直接外部購買PHP、NET 等源代碼使用。這種交易平臺存在先天性的底層技術不足,不能應對高併發級別的交易。一個網站的底層架構就像蓋樓時的地基一樣重要,底層深度決定了未來的高度。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有其他意見請在評論區留言。





小槑愛電影


現象一:電視劇市場喪失文學尊嚴

建言:劇作家應堅守理想尊重歷史

兩會召開前夕,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聯主席、湖北省文史館館長熊召政在接受採訪的時候,痛批現在的電視劇市場是喪失文學尊嚴的重災區。

熊召政認為:“一個民族的任何一個作家、劇作家不尊重本民族的歷史,那就喪失了從事這個職業的初心。如果說影視公司想要迎合當下的某種規則來拍攝我的作品,也可能出高價,但我不會給,因為我不願意我的理想遭受毀滅性的破壞。”

他更提出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下我們應當提供給老百姓什麼樣的精神食糧?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文化去滋養年輕人、滋養老百姓,從而保證我們的文化競爭力?

熊召政的擔心不無道理。雖然穿越劇的熱潮已經有了退燒的跡象,但目前長期霸屏的仍然是宮鬥、仙俠、大女主等題材,這些電視劇大多根據網絡小說IP改編,對歷史背景進行架空或模糊化處理。

而嚴肅的歷史正劇則長期缺席,雖然最近播出的《大秦帝國之崛起》和《大明王朝1566》兩部歷史正劇引發激烈討論,歷史正劇似乎有回春之勢,但這兩部劇的播放量均不如同期的仙俠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而且,《大秦帝國之崛起》“壓箱底”了6年才與觀眾見面、《大明王朝1566》10年前首播則以收視慘敗收場。在娛樂化作品當道之際,歷史正劇的生存環境仍然不容樂觀。

建言:嚴守底線堅決拒絕抄襲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連續兩年都將目光投向影視作品的原創問題。去年,他批評中國影視行業“重導演、寵明星,輕編劇”;今年,他再次提出:“中國要邁向世界電影強國,必須建設強大的劇作隊伍和雄厚的劇本基礎。”

2016年,IP熱潮不降反升,IP改編作品比原創作品更吃香,使編劇在影視行業的地位被邊緣化。與此同時,大量劇情雷同的IP劇出現,《錦繡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熱門IP劇的原著小說更是陷入抄襲風波,但絲毫沒有影響到這些劇集的收視率和人氣。

在王興東看來,作家和編劇是影視產業“基礎的基礎”,當整個行業都不尊重首創成果時,原創能力必然受挫。隨著編劇地位邊緣化,還出現了不少行業亂象,比如未經編劇授權隨意踐踏法律賦予劇本的“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導演、製片甚至演員亂改劇本,個別電影還會為演員出場而偽造史實。

此外,他還談道:“很多影片和海報,經常找不到編劇名字,有的導演乾脆將作品署名為自己的作品。這種蔑視原創的現象是不應該的。”

王興東認為,一個不能保護原創生產力的行業無法持續發展。他提出,業界應該嚴守底線,改編時應獲得原作者授權;對於抄襲剽竊侵害原創的惡習,評論家應該勇於批評,監督原創質量,剔除劣質劇本。

現象三:數據造假影響觀眾的判斷

建言:建立公平客觀文藝評價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知名節目主持人曹可凡在接受採訪時痛批數據造假行為。他談到,進入大數據時代,人們對於一個文化作品的評判,不僅需要主觀感受,還要依靠數據。

但是,現在數據造假越來越嚴重,虛假的票房、虛假的點擊率、虛假的收視率等“假貨”層出不窮。這些建立在造假基礎上的大數據,嚴重影響人們對一部好作品的評判。

“數據造假”這個關鍵詞貫穿了2016年和2017年。去年3月,電影《葉問3》通過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方式買票房,造成票房虛高;到了年底,劇集《美人私房菜》由於收視率過低被腰斬,其製片人稱這部劇是收視率造假的受害者;今年年初,劇集《孤芳不自賞》遭遇水軍在網上“集體討薪”,影視作品僱水軍刷好評的“潛規則”浮出水面。

媒體評論人何勇海認為,售票情況、票房成績是影響觀眾選擇電影的重要因素。一旦有“幽靈場”與虛假票房的惡意干擾,觀眾就會受誤導。曹可凡表示,他將提交書面建議,建議相關部門建立一個公平客觀的文藝評價體系。

現象四:明星高片酬擠壓制作空間

建言:從規範演員經紀人入手

3月3日,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在《今日影評》節目中談及明星的天價片酬。他認為,管控明星天價片酬,應該從規範演員經紀人入手。

明星片酬過高,連央視都出手批評。今年,央視新聞頻道製作了“演員天價片酬”專題,指出如今影視劇製作經費分配十分不合理,明星片酬佔了大頭,編劇、後期配音等工作人員酬勞極低。

香港導演吳思遠曾表示,如今大部分的電影中,演員片酬已經佔了製作費的一半,有些甚至達60%至70%,製作的資源就變少了。央視的報道中更提到,《如懿傳》兩位男女主片酬加起來合計1.5億元,時下當紅的幾個流量小生的片酬更高達8000萬到1.2億元。

饒曙光認為,明星拿天價片酬,不僅是明星的事:“明星高片酬或多或少與部分演員經紀人有關。很多經紀人缺乏管理,很多的資源都被經紀人所控制。”

他希望對演員經紀人提出管理上的要求,“經紀人行業缺少嚴格的考核門檻,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經紀人的工作應該有相應的管理實施細則”。除了規範經紀人工作外,饒曙光還提出,應該出臺行業公約來制約明星高片酬。


小貝殼影視頻道


利大於弊

現在大部分互聯網視頻網站都進軍了影視業,

這個影視業進軍主要有2個方面:

1:是與傳統影視業結合,入股影視製作,賺取利潤

2:投入成本製作網絡劇,這樣可以獨家播放,增加自己視頻網站的流量。



找尋曙光的眼


近幾年中國的影視業發展特別的快速,每一年上映的電影幾乎都會刷新中國內地的電影票房紀錄,中國電影產業這幾年都致力於走精品電影的路線,大大的提高了中國電影影片在國際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促進了電影產業的活躍發展。雖然這幾年來國產影片投資金額總量保持不斷增長,但是製作電影的自有資金仍不能滿足電影從製作到發行產業鏈的運轉,在影片營銷方面,中國電影產業的製片方一般沒有實力或不願過多地宣傳。

1、個人限制投資購買。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電影也成為了人們 生活娛樂的方式之一,電影投資項目影視項目具有退出期短,收益性高等特點,因此受到很多投資者的喜愛,但是由於行業壟斷,導致個人、投資者進行投資。 2、用戶信息、資金無法得到保障。 當前在互聯網、大數據飛速發展的的大背景下,平臺的網絡安全也變得非常 重要。傳統的影視交易平臺資金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用戶的信息、個人數據有洩 露的風險,沒有權威的機構進行監管。

3、理財投資風險高。 傳統的影視交易平臺完全是根據市場的調控推薦理財產品,而市場調節本身 就具有盲目性、滯後性及自發性等弊端。投資者容易盲目跟風,隨大眾,對投資 對象缺乏理性判斷,對用戶的產品選擇、資金投資等造成了重要影響。

4、數據、造假、漏稅、騙稅問題 ⽬前大多數影片都存在“票房”、“觀看率”造假問題,⼀般平時平臺都不 會提供數據源,更何況很多的數據交易都不注重⽤戶授權,所以數據源都不太敢 提供實時數據給數據交易商,可能拿到的是幾個月或者⼀年前的數據,所以也就 造成了數據新鮮度不⾜的問題,甚⾄很多數更是直接出現了漏稅、騙稅。

5、平臺底層構架基礎薄弱 很多影視平臺為了節省時間,在缺少強大技術團隊支撐下,直接外部購買 PHP、NET 等源代碼使用。這種交易平臺存在先天性的底層技術不足,不能應 對高併發級別的交易。一個網站的底層架構就像蓋樓時的地基一樣重要,底層深 度決定了未來的高度。

這就導致今天很多影片“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現象。沒有相應的機制對電影資金回籠以及市場效益情況的回收進行監管,投資機制不完善導致影視業“血液不足”。


影視一朵花


首當其衝的高片酬引起了大家的不滿,國家廣電總局更是直接下達了“降薪令”,相對於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卻不及一部電影一部劇的收入待遇,讓人們感覺他們賺錢太容易了;另外一部分影視公眾人物,吸毒、飆車、惡意傷人、奢靡炫富等不良行徑令人反感,讓人感覺“德不配位”;這次疫情社會各界踴躍捐助,卻有一部分人跑到國外渡假避難,讓人感覺這個行業部分人員絲豪沒有社會責任擔當,唯金錢和私利至上。目前在這個行業不良風氣的籠罩下,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多,沒有演技的流量小鮮肉卻備受追捧撈金驚人,也給青少年帶來了崇尚“娘炮”的錯誤價值觀,總之,影視行業這些弊端已被大眾廣為鞭撻,到了國家出手制止的地步。





十三點亂彈


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影視作品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娛樂工具,於是各色各樣的影視節日直接衝擊著我們的視覺,影響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每一件事物都有其雙面性,既有利也有弊,當然影視也不例外。

本人絕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影視迷,從小就對影視情有獨鍾,並夢想將來能夠成為影視人,正因為如此,從小影視也深深影響著我的生活。

儘管自己喜歡影視,但現今越來越多的商業性垃圾作品出現,使我對影視發展憂忡忡,現在更多的是翻拍,是模仿,感覺作品是越來越假,自己也慢慢失去以前欣賞影視作品的美感。

眾所周知,收視率是影視節目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生命力。因而作品注重收視率,然而,物及必反,當影視作品受到利益的驅動,過分追求收視率的時候,節目就難免會從刺

激性,吸引力,迎合性等方面來嬴得觀眾的關注,從而導致了質量品質的降低,甚至墮入低俗、誤導的地步。

不可避免,影視作品媒介所傳遞的內容會存在魚目混珠的現象,大部分屬於刺激性娛樂內容,成人戲劇內容,各種商業廣告,傳遞的內

容難免存在著色情與暴力,這對觀眾產生極為不利的內容,特別是缺乏辯別是非能力的青少年。

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人們積極向上是影視作品的一個重要義務,比如《非誠勿擾》大肆炒作馬諾事件,將這種不良价值觀赤裸裸的展示在觀眾面前,對於本處在迷茫階段的青少年

來說是一個完全錯誤的導向。

影視文化與人民息息相關,只有貼近人民的生活,貼近現實社會,才能引起共嗚,前些年,像《實話實說》,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牽手》等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

影視文化發展必須去其糟粕,才能為觀眾所接受,才能具有較高價值文化,只有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我國的影視文化才能屹立世界之最。




路人甲7753


觀眾的“影商”在不斷提高,“唯流量論”正在被破除,沒有優質內容的作品必將被洗牌出局,大IP和流量明星已不再是拯救市場的靈丹妙藥,只有好的內容才能夠吸引觀眾。一切正在迴歸觀眾,一切都在迴歸內容本身。內容的優質與否和很多方面有關,比如劇本作品,比如演員,比如導演,比如製作團隊等等。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劇本和演員基本上就能夠決定這部電視劇是否能夠成為爆款,畢竟這二者是影視作品的素材和靈魂。

同一種題材扎堆出現,觀眾對這種套路化的情節已經感到厭倦。在創作上面,固定的套路也使製作方偏向於走捷徑,劇本往往有很多相似的情節,創新的地方則越來越少。但是一旦突破這個套路,就有成為爆款劇集的潛力。

分享一款面向三維設計師的自助式雲渲染工具(渲雲)。它可以大幅提高設計師工作效率,不論是影視渲染、動畫渲染,都能hold住。渲雲支持3ds Max、Maya、Houdini、C4D、Arnold等上百款軟件和插件全類型支持。協助《我和我的祖國》、《誅仙1》、《九州縹緲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等多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按時完成項目製作。


渲雲渲染


互聯網思維中,電影是產品,而觀眾則是用戶。隨著互聯網經濟的深層次介入,傳統電影的行業模式和遊戲規則也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
  但究竟何為“網生代”?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表示,網生的電影產品、網生的電影觀眾、網生的電影導演和網生的電影公司共同構成了所謂的“網生代”。和以前電影的代際劃分不一樣,它不是時間化的,而是空間化的。在尹鴻看來,“網生代”對電影產業的改變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電影產品的網民化、電影生產的網絡化、電影營銷的社交化、電影文化的部落化,以及電影市場的多屏化。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陳曉雲也認為,互聯網改變了之前的電影概念,“電影最早是科技,後來是藝術、是文化,但今天電影終於回到了它的原生時期——媒介。”


  樂視影業CEO張昭以從業者的角度分析了互聯網對傳統電影業的改造。“在內容上來講,電影是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任何一個導演、編劇、投資人,都在為觀眾服務。之前大家說起電影公司,第一反應就是拍電影的,而現在重要的則是為誰拍電影。”談到近期的文藝電影《黃金時代》票房走低的原因,張昭認為,這部片子沒有很好地回答“為誰而拍”的問題,“為觀眾服務”是互聯網時代電影製作首要考慮的問題。


  同在暑期檔上映的影片《分手大師》,票房表現不俗,該電影執行製片人成麗就網絡時代的電影創作分享了她的經驗。她提到,在製作《分手大師》過程中,他們更加註重觀眾的主觀感受,也就是把觀眾想看到的東西拿到銀幕上。“對電影公司來講,這是一個反向創作。通過對觀眾的抽樣調查,確定觀眾感興趣的電影類型和話題,然後反饋給主創。”成麗說,現在的主流電影觀眾給電影公司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土壤,製作方應把用戶至上的觀念加入電影創作過程中來。
  變化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和電影的關係,不但改變了電影的概念和創作方式,也為電影市場帶來了新話題。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周星表示,當下的電影從投資,到策劃、宣發、檔期、放映形式等都已嵌入到互聯網中。從電影《後會無期》和《小時代》系列就可以看出,在微博上擁有逾4000萬粉絲的韓寒與3400萬粉絲的郭敬明,讓影片在宣傳之初就風光無限。
  尹鴻將互聯網對電影市場的改變總結為“產品的互文”。他認為,互聯網與電影互相影響、互相鏈接,使得電影內容更娛樂化,電影市場也更加多元。
  張昭將互聯網對電影市場的改變稱之為“顛覆”,其宣傳、推廣、發行,乃至衍生品營銷都和傳統電影業不再相同。宣傳推廣不僅要注重線上線下的宣傳,甚至還要考慮不同場景下的宣傳手段。比如在不同時間、地點瀏覽手機,場景不同,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會不同。這就是張昭所謂的“O2O場景營銷”,他認為這是未來電影行業核心的營銷方式。在張昭看來,互聯網對電影發行行業的顛覆,體現在多屏互動上。未來五屏聯動,可以讓觀眾隨時隨地看完一部電影。
  對此,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藩表示贊同,他認為互聯網對電影商業模式的改變是全方位的。“從上游來說,互聯網介入以後,眾籌等模式的出現對電影企業來說是很好的營銷方式。從中游來看,在線售票大規模進入,實現了發行功能。而從衍生品環節來說,藉由互聯網做衍生品營銷比傳統模式更有優勢。”


  不變的標準:高品質與文化價值
  當下互聯網與電影的結合對電影業帶來的改變毋庸置疑,而基於互聯網思維創作出的電影也更能受到主流觀影群體的歡迎。然而,由於互聯網的核心受眾在14歲到24歲之間,電影創作的網民化必然傾向於青少年的娛樂偏好,這種娛樂需求會令“網生代”電影的娛樂偏向非常明顯,甚至出現“娛樂至死”的傾向。實際上,已有很多業內人士開始對“網生代”電影的內容和品質憂心忡忡。


  周星也提出,“網生代”給人們的審美和電影品質的標準帶來了混亂。今年的電影市場上,部分票房火爆的影片在內容上卻飽受詬病:《後會無期》缺乏完整的戲劇性的故事結構,《小時代》系列電影不過是一場場奢華秀的拼接……影評人週黎明認為,電影有兩重標準,一方面是商業客觀標準,另一方面是思想藝術主觀標準。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迅猛的當下,這兩個觀念經常被混淆,才造成了目前電影市場的亂象。
  針對這一現象,尹鴻表示,當“網生代”觀眾成為電影市場支配者的時候,要防止過度娛樂、內容低俗、急功近利等幾種偏向。“電影文化不是普通商品,它是文化商品,既要娛樂,也要有文化底線。綠色票房是底線,文化擔當是責任。”尹鴻認為,票房很重要,但它不是電影的一切。
  融合大於顛覆,互促而非取代


  論壇上,與會嘉賓一致認為互聯網與電影的融合使得電影的盈利模式有了更多的實現方式,傳統電影與互聯網電影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徵,總體上融合大於顛覆,而並非一些業內人士所預言的傳統電影產業模式將被互聯網電影取代。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群飛認為,真正的互聯網電影還沒有出現,目前只是互聯網加入了電影產業。傳統電影模式最大的優勢是有一個發行窗口,而現在被互聯網打破,但是電影通過互聯網盈利的部分,還達不到傳統電影盈利模式帶來的總收入。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索亞斌認為,互聯網電影與傳統影院電影實現共贏,還有很長的一段道路,但兩者融合是趨勢。互聯網電影內容與傳統影院影片的內容如何做到互補,值得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