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海思麒麟芯片的研製花費了多少年?小米還要多久才能研發出麒麟980水平的芯片?

加騰英的眼淚


雷軍曾多次說任正非是他的偶像,如果並非戲言,那他大概沒有認真研究海思麒麟芯片的研發所跌過的坑,導致小米澎湃芯片把華為跌過的坑再跌了一遍。

華為海思麒麟研發時跌過的坑有:

  • 最初找不到方向,2004年10月,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獨立出來,成為華為全資子公司海思半導體後,沒有找到市場方向,打算模仿當紅炸子雞聯發科賺山寨機的錢,結果開發的K3v1芯片慘敗;

  • 2012年,華為推出K3V2芯片,CPU、GPU內核採用ARM公版,但製程工藝落後聯發科和高通,說明沒有吃透設計和製程工藝的匹配關係;

  • 2014年,華為推出可用的麒麟920芯片,從此開始走上正確的道路,但在能效上和高通、聯發科仍有一定距離,直到2016年麒麟960問世,華為才真正踏入一流陣營,期間還伴隨爭議,到麒麟980時,爭議才完全消失,時間已經過去了14年。

簡單說,華為研發芯片跌過市場方向的坑、設計和製程工藝匹配的坑、時間積累的坑(花了14年)。

那麼小米是怎麼跌的坑呢?

澎湃S1從立項到量產,僅花了28個月時間,小米做為一個新手,竟然只用了不到兩年半時間就推出產品,而對華為、高通這樣成熟的芯片設計大廠來說,設計新芯片也要花3年時間吧。

小米相當於從小學起步,卻要在小學階段完成並追趕上具有大學文化的高通、華為,步子太大,結果自然是掉坑裡!

雷軍認為,自主設計芯片的主要問題是:太燒錢(鉅額成本)、研發週期長、複雜度高,可以說是看到了行業的運行規律,但在發佈會上,很快話鋒一轉:“從項目立項到最終芯片量產,我們只花了28個月的時間!”原來,所謂的看到行業的運行規律,只是為了給澎湃S1當背景牆。

也就是說,雷軍並沒有認識到手機SoC芯片集成設計的挑戰之處,大概以為買來IP核,湊到硅片上就是集成設計。

澎湃S1的糟糕市場表現,也說明小米做芯片心態浮躁要不得:沒有芯片集成設計基礎,沒有花時間積澱經驗,想要複製手機的彎道超車模式,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彎道翻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