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著名的政治家商鞅為何會受車裂五馬分屍而死呢?

ST餘書濤


秦孝公死後,商鞅也隨之被殺。這無疑是令人惋惜的,但是,商鞅是非死不可,他不死,秦王難安,秦國難安。

商鞅為什麼非死不可,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

1、得罪新王

在商鞅變法期間,有人慫恿太子犯法,給商鞅改革增加困難。但商鞅並沒有因為太子的特殊身份而放棄法度,一方面輕度懲戒了太子,另一方面又重重懲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太子即位後,必然要報復商鞅。

2、商鞅變法已經成功

商鞅變法在秦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秦孝公去世前後,變法已經基本完成,所有該實行的法令都已經頒佈下去。商鞅對於新的統治者而言,已經失去了最重要的價值。

所以,秦惠文王根本不會因為看重商鞅的才華而放棄私仇。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也就是如此。

3、為了安撫老世族的人心

商鞅變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觸動了秦國老世族的利益,世族子弟的優勢地位下降,福利減少。世族子弟和平民百姓一樣,都需要通過立軍功來獲取爵位,這導致很多老世族不滿。

新王繼位後,為了國家的穩定,自然要安撫老世族的人心,獲得他們的支持,除掉商鞅就可以很輕鬆地達到這個目的。

4、商鞅名望太高,秦王忌憚

商鞅變法,要說獲利最大的是誰?首先是秦國王室,其次就是平民百姓。對於老百姓而言,商鞅新法給了他們一個向上晉升的手段,人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翻身改命。因此,全國老百姓感激商鞅,商鞅獲得了大量的人心。

​在老百姓心裡,商鞅是神,是救世主。如果商鞅振臂一呼,百姓會不會跟著他造反。即使商鞅並沒有造反的心,但他有這個實力,統治者能不忌憚嗎?秦王新繼位,人心不穩,面對這種潛在的危險,秦王自然要除掉商鞅。

以上四點就是商鞅非死不可的原因,只有他死了,秦王才會放心,秦國才能穩定。



生火君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告訴大家商鞅並不是因為車裂五馬分屍而死,而是因為戰敗身亡,屍身被車裂以示眾人,而他為什麼死後,連屍身都沒被放過呢,這自然與他的變法有關!

公元221年,秦王贏政(即秦孝公第五世孫)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同年稱帝,史稱“秦始皇”,而他的統一和強大自然離不開世人皆知的”商鞅變法“

早在秦孝公時期一心想要富國強兵,於是下令求賢,向全天下頒佈《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而商人商鞅通過舉薦,成功幫助秦孝公實行變法改革!

實行變法,獲得成效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 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

商鞅的這套"循名責實,信賞必罰"的變法計劃在短短十年時間使得秦朝達到鼎盛時期,人人富足,兵強馬壯,是秦朝崛起的重要一步,從而逐漸使秦國成為實現中國統一的中心力量。

變法改革,得罪太子

公元前338年,其主秦孝公逝世,太子秦惠文王繼位!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贏駟還在太子之位時,幾度犯了戒條,而當時正值有人反對變法,法令因此行不通,秦孝公一籌莫展,但是商鞅卻說:“變法行不通在於皇室宗親的干擾,國君如果想實施成功必須從太子開始,而太子不能受墨刑,就要用墨刑懲罰他的師傅。

墨刑又稱黥刑、黥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誌。

太子顧忌,世族陷害

在秦惠文王繼位以後,一直記得當年的受罰之事,每每想起,便覺著不高興,但是商鞅此時威望極高,家家戶戶都知道商君之法,秦惠文王也是沒法動他!

但是有一人一直記恨商鞅,他就是公子虔!

公子虔(生卒年不詳),嬴姓,名虔,戰國時秦公子,秦孝公嬴渠梁大哥。曾為秦孝公太子嬴駟之右傅。

而當年實行商鞅變法之時,太子犯法,公子虔受刑,心中記恨,便夥同其他世族一起狀告商鞅謀反等十大罪狀!

一路逃亡,兵敗被殺

秦惠文王立即下令抓捕商鞅,而商鞅此時逃至邊關,留宿客舍,但是客舍主人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也無法收留他,他逃到魏國,魏國卻以昔日之恨不準入境。

無奈之際商鞅只能返回秦朝,並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但是秦惠文王派兵攻打,商鞅戰敗身亡,屍身被帶入咸陽之後,秦惠文王下令以車裂示眾!

所以商鞅並不是五馬分屍而死,卻是戰敗身死以後被秦惠文王施以車裂!

《商君吟》宋 邵雍

商鞅得君持法處,趙良終日正言時。

當其命令炎如火。車裂如何都不知。


東哥聊歷史


作者說:看到這個問題感覺很熟悉,因為剛好在前兩天閱讀鮑鵬山教授的《寂寞聖哲》的時候看到了鮑先生關於商君的描寫分析,其中原委有理有據一一道出,不得不感嘆先生學術研究之精,在走馬觀花般粗閱後仍有一些收穫,雖不及先生的百分之一,但勉強回答題主的問題還是有一分左右把握的,故此,借花獻佛,借先生之高論作此粗鄙回答。

商鞅在整個中華歷史上都是有一些分量的,對秦國的貢獻更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說,商鞅的變法對於秦國最後的統一六國有著決定性影響。這樣的言論實在是過了些,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六國是秦朝幾代人的努力並不是一代人能夠決定的,但毫無疑問,商鞅為初時積貧積弱的秦國開了個好頭。

但即使是有著這樣大的貢獻,他被車裂五馬分屍的結局仍不免令人唏噓。不過,認真瞭解他所作所為之後,或許能從中找到幾分答案。

令人敬畏的商鞅

他是一個意志堅定,理想遠大之人,斯人之志不在燕雀而遠非鴻鵠能比,在戰國亂世中,雖然有著相當多的機遇,但同時,緊迫的時局使得這些所謂的機遇同樣危機四伏。想要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出人頭地,實現夢想談何容易?

但至少商君做到了,遠大的目光,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果斷斬決的性格特點,一意孤行不計後果的優點,他不成功那誰還有資格成功呢?

在取得秦孝公的信任後,二十餘年他像傳說中的庖丁一樣拿著一把巨斧在秦國這塊羸弱多病的肌體上大刀闊斧的剜割。

用盡辦法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信任,大肆開展農業生產,讓原本貧窮的秦國一步步走向富裕,使得秦國一躍成為諸侯列國的前茅,矛頭所向,勢如破竹,“諸侯斂衽,西面而向風”。

《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賊盜,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影視劇商鞅形象)

令人惋惜的商鞅

上帝一直以來都是公平的,而且是自私的,他不容許完美的人出現。如孔子雖有經世思想仍然不會做飯不能耕田,沒有運氣得到君王的賞識。同樣,商君是一個有治天下才能做大事的人,可偏偏他卻不善做人,終其一生只能定位於小人層次。處事練要,為人刻薄,為了秦國他甘願奉獻他的一切,不惜得罪任何人,甚至用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欺騙方式欺騙故友俘虜魏國的公子印,幫助秦國破敵軍,掠地千里。(魏國是商鞅的第二家鄉,魏國的公子印是商鞅原來的好朋友)


(商鞅立木建信)

為了秦國,他把自己的名譽、人格都丟棄不要了,成了一個絕對的政治信徒。可是,人生在世,難道連最基本的安身立命都不顧了嗎?商君啊商君真是糊塗啊。

正如郭沫若所說:“雖然是兵不厭詐,人各為主,但那樣的出賣朋友,出賣故國,實在是令人驚愕啊”。

果不其然,他的厄運已經在來的路上了。秦孝公死後,當初那個被商鞅處罰過的太子即位成了新主宰,風聲日緊,不詳的暗湧層層重疊,一觸即發。雖已退休蟄居的商鞅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安,只能帶著老母親遠遁他鄉。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自己最得意的幫助秦國強大的功績卻成了此時絆腳石。由於秦國過於強大,其他諸侯國不敢得罪秦國故無人願意收留他,最後只能選擇曾經的第二故國——魏國。

真是太單純,曾經他傷害了魏國,魏國又哪裡可能收留他呢?果不其然,魏人拒絕了他,理由是:“你竟然能出賣欺騙你的老朋友公子印,我們無法知道你的人品”。無奈只能帶著老母四處逃竄。

(影視劇商鞅形象)

令人憐的商鞅

讓人可伶的便是他的結局了,在秦國變法的時候他得罪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在最低落的時候還要提防仇家尋仇,曾經自己奮鬥的秦國早已無自己的立錐之地,那曾經的光榮的封號、封邑早已灰飛煙滅,如果他不掙扎逃走,等待他的就是他自己灰飛煙滅。


四處碰壁後商鞅只能帶著母親徒屬北上鄭國,企圖需求一處避難住所,做無望的困獸之鬥。曾經的仇人對他咬牙切齒,早已磨刀霍霍,眼前是四面豎起的牆壁。

所逃莫不隱,所歸莫之容

天下之大,再無半寸讓他立身,世人之多,再無一人成其朋友,此時的他已經被天下世人拋棄了。然而死神終於還是到來了,最終商鞅被仇家殺死在鄭國黽池,這就完了?不,正如上文所說他的仇家太多太多了,恨不得食其肉飲其血,怎會就這樣放過他?毫無疑問他的屍體再次被殘忍的車裂,甚至連他白髮蒼蒼的老母也死在了仇家手上,至此,商鞅全家族的生命都被商鞅“自私”的奉獻給了秦國。更具幽默的是秦國給他的罪名居然是:“莫如商君反者!”——一個把良心、生命、尊嚴一切都獻了出來的忠心耿耿的人,最後卻得到了“反叛”的罪名,真可笑啊。

不知道這個一生都在倡導大公無私的人在見到自己老母親血濺屠刀的時候該作何感想?

(酷刑車裂)



K辰子


經過變法,使秦國對內、對外都取得重大勝利,也給商鞅造成空前的權勢和地位。他身為相當於相國的大良造,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孝公對他毫不干涉,而且盡力支持。公元前三四0年(秦孝公二十二年)俘獲魏國的公子印後,孝公又將於(音鳥,地在今河南省內鄉縣東)、商(今陝西省商縣東南)十五邑,封給他,商鞅的權勢隨著秦國國勢的增強而不斷青雲直上。



當商鞅的權勢直線上升的時候,國內反對他的人也愈米愈多。人民群眾本來就同地主階級存在著根本的矛盾,商鞅嚴刑峻法鎮壓人民,自然要遭到人民群眾的反對。在剝削階級中間的舊貴族,對被剝奪了他們的特權十分不滿,因而對商鞅恨之入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有一個叫趙良的人,代表“宗室貴戚”去見商鞅。他開始勸商鞅讓位,繼而又勸商鞅放棄“峻刑”,最後還威脅說:你現在處境就象是早晨的露水珠一樣,維持不了多久了,你還想長壽嗎?商鞅並未被這種攻擊和詛咒所動,繼續堅定地進行變法。由於商鞅的權勢膨脹,在地主階級中也引起了不滿。商鞅自已感到各方面的威脅,為防範別人暗算,他每次出行,都“從車載甲”,“後車數十” ,還有全副武裝的衛士“旁車而趨”,保護著他,否則是不敢出門的。



公元前三三八年,統治秦國二十四年的秦孝公年僅四十五歲時就死了。這一年五月,太子駟繼位,就是秦惠文王(公元前三三七年至前三一一年)。秦惠文王一上臺,他的老師、曾被商鞅處過刑的公子虔進讒言,造謠說商鞅要謀反。惠文王於是下令逮捕商鞅。這時的商鞅失去孝公的支持,閏訊後只得立即逃走。他還沒出關,天已黑下來,無法出境,只好找客舍投宿。但當時秦國規定:凡投宿的客人必須有憑證,商鞅倉惶逃出,當然沒有任何憑證,客舍主人不但不收留,並告訴他:這是商鞅規定的法令,任何人都不敢違犯。後來,商鞅又設法逃回魏國,但魏國對商鞅背信棄義早已恨之入骨,不僅不收留,而且將他趕回秦國。商鞅走投無路,最後跑回自己的封邑組織抵抗。由於寡不敵眾,秦惠文王的大隊兵馬一到,就擊潰了商鞅的邑兵,商鞅及其全家被捕,惠文王下令將他車裂,並滅族其全家。,



商鞅變法在秦國取得成功,但商鞅本人則“是一個悲劇的結局”




始尾


商鞅變法使得秦朝一躍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為以後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商鞅的結局卻並不好,他被車裂而死。

對於他之死一直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仇殺:即被後來繼位的秦惠文王所殺。至於為什麼秦惠文王要殺他那?當時嬴駟(後來的秦惠文王)為太子時,一度觸犯了禁條。商鞅說,國君果真要實行法治,就要先從太子開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處罰他的師傅公子虔。這樣以來,法令便暢行無阻,秦國越治越好,但卻得罪了太子。秦孝公去世,太子登位,一想起當年受罰之事就很不高興。公子虔等一幫人就乘機捏造謠言說商鞅造反,於是,惠文王便藉此將對秦國有功的商鞅車裂而死,並族滅其家。

但商鞅之死僅僅真是簡單仇殺嗎?不盡然。其實縱觀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主要矛盾一直是兩個(一個是中央政權與人民群眾,一個是君權與相權)。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實力大增同時秦穆公對商鞅也是極其信任委以重用。那麼商鞅權利也變得空前強大,威脅君權。把商鞅看作“相”的話作為後繼之君的秦惠文王肯定要殺他集中自己權利。當然秦惠文王也不是昏君,商鞅雖死但其之法仍有條不紊進行下去。




一杯清茶笑紅塵


商鞅的變法,正好是分薄貴族的利益,用來鼓勵平民來開荒,並建立軍功的。打破了貴族的世襲。而且他執法很嚴厲,甚至還處置過太子的兩個師傅。在秦孝公死後,就有怨抱怨有仇報仇了,但是商鞅變法對國家的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新法並不能廢除,而且也不能以變法這樣的罪名曲處置商鞅。這讓那些貴族更加的怨恨他。最後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曾經因為秦惠公的錯誤割了他兩個師傅的鼻子,這仇本來就有點大了。秦惠公還需要殺了他來平息變法導致那些貴族損失利益帶來的怒氣。商鞅變法結果: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用戶7744992489391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商鞅被車裂主要是因為他在改革的過程中得罪了太多人的緣故。次要原因是得罪了權貴都想殺他,被迫謀反失敗。

商鞅的變法,主要是為了集中王權實行郡縣制,從而撬動了貴族的利益,得罪了權貴勢力,因此秦孝公擔心日後商鞅會有難,臨死的時候讓其逃離秦國,或者隱居。但商鞅最終還是沒能逃離厄運,結果被處以屍身車裂,全族被殺。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頓丘(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商鞅變法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變法行動之一。

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的制度,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創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軍隊戰鬥力得到飛躍壯大,可以說商鞅的變法對秦王朝的崛起具有深遠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個人覺得商鞅走上絕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得罪未來的國君“秦惠文王”。

商鞅以法治國,堅信法家思想,認為嚴苛的法律能使國家強大。甚至連秦國未來的國君“秦惠文王”也給得罪了,“秦惠文王”也曾公開批評商鞅的新法,兩人因變法等經常發生爭執和矛盾,有一次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老師應當替他受罰為由”,竟將太子“秦惠文王”的兩個老師處以割鼻,刺字的刑罰。由此加深了“秦惠文王”的憎恨,這狂妄自大就給他埋下了第一個禍根 。同時,許多秦國貴族都曾因觸犯商鞅法律而受到懲罰,對商鞅十分不滿。廢除了世卿世祿制,改為了軍功爵制度,削弱了貴族特權,觸動了貴族們的利益,讓秦國權貴早已對商鞅痛恨已久。

二、律法嚴苛、積怨太深,說明商鞅的變法手段過於激烈。

秦國權貴早已對商鞅痛恨已久,連秦國的普通百姓也對商鞅變法怨聲載道。因為商鞅變法剝奪了他們寧靜祥和的生活,秦國律法規定男人負責打仗,女人負責農業生產,稍有怠慢或不滿,就會被處罰,造成無數家庭妻離子散。由於商鞅在秦國變法過於激烈和嚴苛,日子一直也不好過,朝堂中的大臣沒有一個跟他為謀和做朋友的,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變法只是討厭他,排斥他,但隨著變法一步一步的深入,觸及了貴族階級的利益,導致利益被削弱,所以想殺他的人越來越多。商鞅為了自己的私慾和名聲不惜加大處罰力度和廣度,他急功近利導致各個階層苦不堪言。

商鞅之死怪不得別人,功高蓋主危害國家社稷,惹來殺身之禍。

秦孝公死後,太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國舊貴族與商鞅矛盾幾乎不可調和,秦惠文王為了調和矛盾,便任由公子虔等汙衊商鞅謀反。在民憤洶洶之下,秦國變法必須有一個替罪羊,這個替罪羊不可能是秦孝公本人,他只能是商鞅。

商鞅被車裂後,秦國百姓爭啖其肉,商鞅很快就屍骨無存,這些百姓中有不少人,就是當年商鞅一次性處決七百多人的家屬和朋友,商鞅的後果,報應使然。

商鞅死後,秦國百姓歌舞於道,如釋重負。六國聞之,亦皆相慶。商鞅之死,似乎是個普天同慶的局面。

【你對於商鞅的生平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穿越時空感受歷史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秦孝公招賢令》

從這篇招賢令我們可以知道秦國在經歷商鞅變法前是秦國是弱小的,國土被他國佔領,天下卑秦。

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對內獎勵耕戰,遷都咸陽,建立縣制度,開阡陌,加強中央集權。對外,秦楚和親,與韓國簽訂契約,聯合齊、趙攻打魏國安邑,拓展將託到洛水以東,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通過以上的我們可以知道這些都是商鞅變法的功勞。

同時這些也是商鞅的必死的原因,這些原因大致可以分為:1.舊貴族的怨恨。2.功高蓋主。3.與太子的私人恩怨。

1.與舊貴族的恩怨

商鞅第一次變法中有: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第二次變法中有:廢除貴族的井田制, “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從以上這兩條中我們可以看出,商鞅動了舊貴族手中權力(世卿世祿制是古代高級官吏的稱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世祿就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世襲卿位和祿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財力(廢除貴族的井田制,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維護土地私有制度,實現土地私有化。)。

《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2.功高蓋主

通過商鞅的獎勵農耕,頒佈軍工二十等爵制度,這些制度讓很多人通過這些得利,秦國上下沒有不感恩戴德的,這也培養了一批擁戴商鞅的新貴族,新國君剛剛即位,商鞅的威望牢牢的掩蓋了新國君的威望,君弱臣強,是任何一個國君都無法容忍的。

3.與太子的私人恩怨。

鞅之初為秦施法,正義為,於偽反。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

贏駟剛剛做太子的時候,曾經違反新法。當時有人反對新法,法令無法行通,商鞅就對秦孝公說:“法令行不通在於宮室貴族的干擾。國君果真要實行法治,就要先從太子開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處罰他的師傅。”這樣以來,法令便暢行無阻,秦國越治越好。但是這樣就得罪了太子。

你商鞅得罪了舊貴族,讓他們失去了世世代代可以繼承的權力,還斷了他們手中的財富,他們不弄死你,弄死誰。

歷代變法者都會通過變法得到很高的威望,這給皇位繼承者帶來了很大威脅,你讓皇帝睡不好,他只能讓你去地下長眠了,再加上你還和新君有恩怨,你不死誰死。


閒話煮史


首先我想說明的是商鞅所處的歷史時期是屬於我國曆史上的戰國時期!說的再具體一些,他是戰國時期秦國人,秦朝一說指的是秦國後人嬴政於公元前221年所建立的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君主專制王朝。商鞅所受的刑法在變法後的秦國也是很常見的,他提出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主張。太子贏駟犯罪,他的老師公子虔(秦孝公的大哥贏虔)被處以割掉鼻樑的酷刑,可見商鞅不惜得罪貴族集團而要將變法進行到底的決心。


商鞅

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思想代表人物。

第一次變法

商鞅於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以《墾草令》的頒佈拉開了改革的序幕,在全國推行重農抑商,“以農立國”的思想。主要以“廢井田,開阡陌”為主,並配有二十種具體政策,激發了人們的積極性,在經過三年的時間將全國變成一個大農場後,商鞅開始在全國推行第二次變法——軍爵制。



第二次變法

軍爵制主要打破了自古以來的貴族世襲制度,只要在戰場上有戰功的人,無論富貴貧賤都能獲得加官進爵的賞賜,大大的激發了軍隊的戰鬥力,進而使得其他國家稱秦國為虎狼之國。


第三次變法

在成功推行了前兩次變法後,商鞅開始推行第三次變法——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在地方設立郡縣。郡守、縣令為一方之長,由國家君主直接任免,不得世襲,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是中國官僚制度的根本。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就說:“郡縣之制,垂兩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甚至,到今天,我國的省市縣治理模式仍然沒有跳出其藩籬。


公園前338年,在推行變法二十一年後,秦孝公駕崩,公子駟繼位,為秦惠王。公子虔聯合老貴族告商鞅,說商鞅要造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回封底並發動兵變,兵敗後戰亡,屍首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之刑,同時滅其全族。

總結

商鞅的變法無疑是成功的,造就了強大的秦帝國,他完善並推廣的制度深刻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但變法的同時損害了以貴族為首的統治階級的利益,可以說是四處樹敵,在秦孝公去世後,失去了最有力的後盾,淪落到這樣的結局,也是情理之中的。但商鞅的變法為後世之君治國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樣板。


A三杯茶


很簡單

他是代理人

在公司他是總經理

秦孝公是老闆

老闆想把權利收上來

於是任命了一個新銳總經理

他一上來就施行各種改革

高層政治上打擊舊貴族

經濟上向小農傾斜

靠著秦國危機他完成了改革

於是公司又煥發了勃勃生機

於是大股東也就是舊貴族對他這個總經理開始了瘋狂反噬

功成名就不身退那他命運也只能如此

天才如喬布斯也是這個路徑

後來孝文王發現這個權利模式很好用

秦國就一直堅持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