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就消失了,去哪裡了?有沒有可能被野獸吃掉了?

東海小長空


您好,我是一寸蟲奇聞,我來回答。

一:老子為何人?為何西出函谷關?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

老子為貴族,曾擔任守藏史,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圖書管理員。

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

道家把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

因為內憂外患,時局動亂,這些跟老子的哲學思想相違背,

所以他騎上青牛離開洛陽。

向函谷關而去。最後老子在函谷關留下《道德經》,

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西出函谷關而去,不知所蹤。

二: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就消失了,去哪裡了?老子西出函谷關去向一直成謎,但也引起很多後人猜想。

《後漢書·襄楷傳》曰:“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認為他到西方教育西域人、天竺人等外國胡人,對其實行教化,乃有現世之佛教。

又有的文獻記載,說他往西度過流沙,過了新疆以北,往中東或印度去了。

還有的說只是到函谷關外遊了一圈又回洛陽了,種種說法,真是無法定論。

以我的想法是:老子西出函谷關後,
可能到達過天水或者白銀一帶,不可能再遠了。

1:老子出生約為約公元前571年,和孔子論道大約在公元前490年左右,

算來已經是耄耋老人了,體力很難騎著牛支撐到天竺或者中東地區.

2:老子也不會回到洛陽。因為老子已經厭倦了當時的局勢。只有往西去才能遠離戰爭。

因為史料也記載過老子出現在現在甘肅一帶,所以老子西出函谷關後,

最有可能到達過天水或者白銀一帶,不太可能再遠了。

個人愚見,我是天下十三洲獵奇。


一寸蟲奇聞


老子曾西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強而著書,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鉅著五千言《道德經》。而後就騎著一頭大青牛,繼續西行,則沒了消息。這個引起很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興趣,則至今沒有得出很確鑿的證據。

有人說出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說老子到印度傳教,教出了釋迦牟尼這樣的大弟子。歷代不少人認為此說只是道教為了抬高自己貶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來的。

而有人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腳,為歸隱老者教煉內丹,養生修道,得道後在臨洮超然臺“飛昇”。而又有人胡亂猜測,說那時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導之意外身亡。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

《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有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的說法比較可靠。

西行成仙!!東歸成賢!!


有李行天下


老子出關後,去向事蹟都是一團迷霧,原因很簡單,沒有人跟著記錄採訪,所以只能推測。-----以下全是推測。

首先,討論一下有沒有可能被野獸吃了。

這個是有可能的,老子出關的時候歲數很大了,而且傷心絕望,當時他只是對生命宇宙有自己的認識,但是沒有人說過他會仙術或者修煉過。出關之前他是一個智者。到了漢尤其是東漢之後,老子才慢慢成了修神仙的老師。

老子為什麼能成修神仙的老師呢?因為在中國歷史上,重視身體,以保身為本,而且提出呼吸學說的第一人就是老子。再往上追,就靠編了,事蹟都不清楚。

但是在當時,老子同時代的人,沒人說過他會修仙,所以我們還是當他只是一個智慧高的老頭。他又沒有護衛,所以他很可能被野獸吃掉。

那麼是什麼野獸呢?最大的可能是鳥,按山海經大荒西經的說法,西邊就是各種鳥多,從概率學上講,老子死於鳥的概率最高。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老子出關,其真實目的就是為了去訪仙,學仙,最後學成了,然後成了神仙。

比如老子吧,出關的時候也就是100多歲,多不過160歲。但是有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不壽者乃八百歲。不長壽的都800歲,那你想想老子就不算什麼了。所以他得去學。

又老子很可能去找西王母了。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後來老子成了太上老君,和王母娘娘關係不錯,他倆怎麼認識的?很可能就是老子出關後,直奔了西王母那。

其他什麼化胡,羽化昇仙之類的,我覺得不靠譜。化胡老子沒那個動力,因為老子講究無為,化胡的事不符合他一貫的思想。羽化成仙幹嘛非要出關啊,有那個本事,在中原直接就飛昇了。


所以老子要麼被野獸吃了,準確說被鳥吃了,要麼就是出關後才修煉成仙術,他出關的目的就是為了修煉。


暖歷史


關於老子的最終去向,大致有三種說法。

民間傳說,最普遍的說法。

老子生於春秋末期,諸侯國戰爭頻繁。老子知道,結束戰亂的辦法就是天下一統。而統一天下的國家,是西方的秦國。於是老子騎牛到了秦國,去看看自己能做些什麼。

在那兵荒馬亂的歲月,平常人是無法一人獨行的。路上的食宿、安全,是根本沒有辦法保證的。但是已經得道的老子,自然是不懼的,僅騎一頭牛就上路了。

因為老子已經是得道高人,他的氣場強大,使得周圍的空氣變成了紫色。老子快到函谷關時,關令尹喜見到滾滾紫氣向西方湧來,知道是得道之人前來。

等尹喜見到騎牛的老子之後,很容易就斷定老子就是那個高人。想來也是,誰家鬚髮皆白的老人,能騎牛獨自遠行,還能保持風度翩翩。

在尹喜的要求下,老子在秦國寫下了《道德經》,希望能夠有助於秦國人的強大,之後老子就飄然而去。



老子化胡,宗教之爭的說法。

也有人說老子是去教化印度,化身為釋迦牟尼,弄了個佛教出來。中國的佛教、道教為此爆發了長久的“老子化胡”之爭,此說大概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初。

佛教在中國有些水土不服,競爭不過土生土長的道教,就極力宣揚佛道同祖的說法,以獲得與道教同等的地位。

太史公在《史記》中說,老子最後“莫知其所終。”可見西漢時,至少司馬遷時代還沒有老子化胡的說法。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起初難免水土不服。為爭取較多的社會資源,佛教徒想盡了辦法。他們從《史記》中記載老子“莫知其所終”,有了靈感,宣揚其實老子是有所“終”的,老子是繼續西行到印度去了。據此,佛教要求把佛陀放在同老子、黃帝同等的地位。

佛教吸取儒道理論,逐漸的形成完善的體系,站穩腳跟之後。為了自身發展,又開始撇清與老子的關係,否認老子化胡之說。

對佛教先肯定後否認“老子化胡”之說的態度,道教不幹了。


第二階段,佛教站穩腳跟之後。

道教又拿出了“老子化胡”之說,打壓日益崛起的佛教。

166年,《後漢書》載襄楷在奏章中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

西晉時期,天師道祭酒王浮借襄楷的“老子入夷狄”說法,寫出了《老子化胡經》。極力宣揚老子化胡之說,以此強調佛教是道教的附屬,打壓佛教。

王浮之後,道教對《老子化胡經》逐漸增補,使其日益名聲大噪。

佛教則極力反對王浮之說,卻始終不能徹底扳倒道教以否認《老子化胡》之說。


第三階段,佛教獲勝之後。

歷史上,佛道之爭有個怪現象。每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佛教總能興盛,中原王朝興起則道教興盛。佛教第一次以壓倒性優勢,戰勝道教就是在元朝。

1254年在蒙古帝國首都和林,由阿里不哥主持,進行了一次佛道辯論。佛教勢力聯合伊斯蘭教、基督教,一起圍攻道教,再加上蒙古人的偏袒而佛教完勝,道教不敵而失敗。

1258年,忽必烈主持第二次佛道辯論。全真教的張志敬率200餘人參與;佛教陣容更為強大,包括八思巴、西藏的活佛、少林寺的長老、五臺山長老、大理國師等300多人。

會上,道教再次辯論失敗。忽必烈下令,把參會的道士剃髮為僧,並把200多處道觀改為佛寺。忽必烈下令毀掉了《老子化胡經》,從此佛道兩家都不提“老子化胡”之說。

明朝建立後,重新把道教的地位提升到了佛教之上。甚至朱棣還在武當山大興土木,修建了道教建築群。道教興極一時,但是“老子化胡”卻很少有人提起了。

清朝,掌握政權的滿族推崇佛教,道教沒有了發言權,“老子化胡”更不被提起了。

安享晚年,正史的說法。

一,辭職歸隱。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老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宗教界人士,更不是什麼神仙。

老子是為周天子掌管藏書的官,是天下讀書最多的人,是知識分子界的大佬。孔子都真誠的前去求教者 ,事後稱讚老子是“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以老子的學識和地位,是理所當然的貴族,是很富有的。如果老子願意,在哪國都是能做高官的。

但是老子淡泊名利,司馬遷說他以“自隱無名為務。”有點像現代的無政府主義者,討厭官場上的生活方式。在周室管理圖書,應該也是隻做學問,不問政事的。

《史記》:老子“居周久矣,見周之衰,乃遂去。”

後來周朝王室逐漸衰弱,被諸侯國各種欺辱。作為周朝的官員,老子自然看不慣天子被諸侯欺辱的事實,卻又無能為力。再加上老子已經年邁,於是決定辭職,不再做官了。


二,在秦國的生活。

老子西行,被歷代人說得玄乎極了。但是透過傳說的點點滴滴,是能搞清楚大概的情形的。需要強調的是,老子歸隱不是修仙,而是要尋找安靜的地方養老去了。

老子的西行具體是怎樣的,已經無法知道了。但是可以肯定,行程安排一定是勞師動眾的。

1,老子絕不是騎牛獨行。

現在,從洛陽開車到函谷關是184.9公里,近400裡的路幾乎全是山區。古代是沒有現代公路的,路途會更遠。一頭牛馱著一個老人,是走不快的。從洛陽到函谷關,沒有十天半個月是到不了的。

在這十天半個月裡,人與牛得吃很多草料、食物。靠隨身攜帶,明顯是不夠的。

在這十天半個月裡,颳風下雨也是免不了的。一個老人家,健康方面能抵禦風雨的侵襲嗎?晚上睡覺,能不用鋪蓋嗎?遇到盜匪搶劫怎麼辦?

所以老子絕不是騎牛獨行,即使老子執意獨行,他的家人能放得下心嗎?

很明顯,老子是有專人護送的。並且護送的人考慮到老子年邁,沒敢讓他坐馬車,而是用安穩的牛車。

2,高規格的待遇。

春秋時期,各國對知識分子是很重視的。地位不如老子的孔子,周遊列國時不被重用,卻仍然被列國君主以禮相待。

可以想象,當老子準備辭職時,各國都在打他的注意,準備把老子弄到手裡。要知道,老子是給天子管理圖書的,名滿天下學者。即使老子在自己國家不能大用,用來裝點門面也是很好的。

很明顯聘請老子的勝出者是秦國,這才有了老子的西行。很可能,老子同秦國的人講好了條件。只是去秦國養老,不是去做官。

而當時的秦國,文化水平落後於東方諸侯,被視作蠻夷。秦國急於改善自己的形象,便基本上同意了老子的條件,只是要他寫本書。

秦國對老子很是尊重,事先在函谷關安排了“文化人”尹喜迎接。並要尹喜協助老子,讓他發揮“夕陽餘熱”,寫本書出來。這本書算作老子養老的代價,要不然白白花費力氣邀老子入秦,秦國就虧本了。



因此老子剛到函谷關,尹喜就未卜先知,通過“紫氣東來”斷定聖人前來。並且尹喜還敢直接要求老子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如果沒有事先的約定,尹喜的態度是很託大的。要知道,孔子在老子面前也是恭敬有加的請教,不敢要求什麼的。

老子寫書,應該是有尹喜帶著人協助的。那時的書是竹木簡,寫書要有相應的工匠加工竹木,並有人動刀筆刻寫。已經老邁的老子,是沒力氣幹這些活的。應該是老子口述一生的智慧總結,由尹喜捉刀記述下來的。

《道德經》完工後,老子便在秦國提供的地方養老了。而秦國人沒想到,老子這個老頭子,寫的《道德經》居然是驚天地泣鬼神之作。

秦國人大喜之餘,對老子必然是更加的恭敬,讓他安享晚年了。老子也沒有真的無所事事,在閒暇之餘講學授徒,教了不少弟子。關中地區這才把老子奉若神明,也有了老子的種種傳說。(本文原創,圖片、資料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老子自己說,“死而不亡者壽”,應該就是對他自己去處的最好解釋了。

歷史上關於老子最終結局的說法,很多:

有人說,化胡,一氣化三清,此說法產生出一個新名詞“杜撰”(五代時一個姓杜的大臣說的,所以叫“杜撰”);

有人說,羽化登仙,成了太上老君;

有人說,長生不老,到了一個亂世,便轉化一個身份出來救世,然後再隱去;

老子西去,函谷關受尹喜“脅迫”作《道德經》。這個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那麼問題是,他為什麼選擇西去?

亂世之下,民不聊生,老子作為一個心懷天下蒼生的學者,著書立說教化世人,後來發現,沒用,還是死樣子,於是,選擇了離開;

西去,在每個民族的歷史中,都有一個神仙居住的“聖山”,在中國,那肯定就是“崑崙山”了。西去,定是往崑崙山去嘍。

道家認為人可以長生不老,據說中國早就有了真正的鍊金術,只可惜成本太高,後來失傳了。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開創者,那麼他是否可以做到長生不老呢?

“曲則全,枉則直……”道家思想本來就不會用一個絕對的概念來定義一個事情。所以老子西去,走了,是死是活,誰也不知道,沒有定論。

你說他死了,沒人知道屍體;你說他活著,沒人見過真身。

老子肯定活著,在幾千年中國文化的骨子裡!

咱們不妨用現代思維來解讀一下司馬遷的春秋筆法。首先可以肯定是,老子是入過仕做過官的,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幹過國家級圖書館館長什麼的,只是後來沒做了。照司馬遷的說法,老子辭職是覺得沒意思,於是隱居了起來,可為什麼後來又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呢?

司馬遷沒說,但理由並不難想。

在中國人的古老概念中,西邊人煙稀少,跟天界仙境掛邊,老子西行那是為了遠離塵世,修道飛昇。

所以說,西行一說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宗教神話色彩,比較符合老子的身份。

可歷朝歷代總有人在西行的基礎上繼續追問,老子西行去哪了?

其實這種追問都是帶著世俗目的的。

有的說,老子西出大散關,經流沙奔印度去了,並在印度教出了釋迦摩尼這樣的大弟子。

這不過是道教為抬高自身地位貶低他人的說辭。

還有的說,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落了腳,煉丹修道,最後在臨洮超然臺飛昇了。

持這種說法的甚至考證出了老子西行的路線圖——出函谷關,過散關,入甘肅,經遊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然後又迴轉到了隴西,並最終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昇。而其子嗣呢,則在此地生生不息,繁衍開來。

唐太宗李世民高度贊同這種說法,在其所修的《氏族志》中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這麼說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果呢?天下李氏出隴西,老子是隴西李氏的太上始祖。

時至今日,臨洮縣嶽麓山還有“超然臺”、“說經臺”、“飛昇崖”、“文峰塔”等跟老子有關的遺蹟呢。

該怎麼評價這種說法呢?消費名人自古有之也。

關於老子最終去了哪?其實還有另一種很世俗,並且有一定文獻依據的說法,啥西行飛昇,老子就是退休後東歸,回河南老家頤養天年去了。

據考證,老子的故鄉在今天河南鹿邑縣,和孔子所在的曲阜很近。

正因為兩位大師離得不遠,這才有了孔子拜訪老子,並向老子問禮的美談。這事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以及儒家經典《禮記·曾子問》中都有明確記載。

孔子對老子的評價,不僅極高,而且很酷。他說:“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西行成仙!東歸成賢!

好像成仙最後佔了上風,這也許更符合中國人的歷史情趣吧。


o一臉美人痣O


老子西出函谷關,是去改組佛教了。沒辦法,封神大戰造成的後果很嚴重,在封神演義結束後,老子必須做點兒什麼:

第一,昊天上帝滿足了,收到365位正神,近千位小神,有人可用了;

第二,西方教滿足了,收走3000紅塵客,闡教也有多人轉投西方教了;

第三,女媧娘娘也滿足了,順利人間改朝換代了。

這樣看來,就是道教損失了。再這樣下去,恐怕昊天大帝,要拋棄道教這個第三神族了。而且,鴻鈞道祖帶著小師弟通天教主,回混沌中了。

於是,老子決定犧牲自己了,本來大戰通天教主,強行使用一氣化三清法術,境界由混元大羅金仙高階,跌為了低階。

老子帶上多寶道人,聯絡了西方教佛派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及被抓走的截教和投過去的闡教中人,向接引和準提發起了逼宮。

最終,接引投降,準提被打落到大羅金仙境,從此不再是聖人。

老子低階,也回不去了。蚊道人,直接打得轉世投胎去了。

於是,老子扶多寶道人,成為如來佛,燃燈道人成為燃燈古佛,懼留孫成為未來佛祖。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分別為西方教主和東方教主。

其餘眾人,有佛祖,有菩薩,自此,佛教成立,這就是老子化胡為佛的故事,胡就是西方教了。


董江波


老子 ,春秋末期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老子的思想哲學對中國曆代文化具有深遠的發展意義,是世界文化名人 ,今存於世的名著《道德經》又稱《老子》,主張無為而治 ,宣揚的是樸素辯證法。老子是道教的始祖,神話故事裡的“太上老君”就是指的他。老子的代表性著作《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僅次於聖經。

老子各國遊說自己的思想主張 ,但均未被採納, 他騎著一頭青牛, 西出函谷關後, 就沒有了蹤影 ,那麼老子究竟去了哪裡呢?

1、有種說法可靠一些, 老子不是西去,而是東歸。《莊子·天道篇》有一段記載,敘說了老子離職後便離開周室而“歸居”了。老子的故鄉,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離孔子所在的曲阜不遠。孔子還曾拜訪過老子,也就是傳說中的“孔子問禮”。這件事不論是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還是在儒家著作《禮記·曾子問》中都有記載,說明老子退隱後東歸回到家鄉歸隱的可能性比較大。

2、《後漢書.襄楷傳》記載老子“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由此帶來了老子化胡一說。老子入天竺變化為佛陀,教化胡人去了。當然這是道教的說法,為此還書寫了《老子化胡經》。不過佛教堅決不認同這一點。

3、甘肅學者們對於此問題進行多年研究,提出了臨洮一說,他們認為“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又過散關,入甘肅,經遊天水、清水、禮縣、秦安、甘谷、隴西、渭遠、臨洮、蘭州、廣河、積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門源、張掖、高臺、酒泉等地後,迴歸隴西邑,落戶臨洮。這是一種及其大膽的假說,所述論據較多。其中就參考《莊子.養生主》裡說的“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老聃死之地即為臨洮。還參考了唐太宗李世民修的《氏族志》,裡面所述隴西地區李姓極多,追本溯源即是老子晚年於此,其子嗣也多在此繁衍生息。最主要的還是,臨洮至今仍然存在著“飛昇崖”等與老子息息相關的遺蹟。這種比較中肯的假說依據較多。

4、唐高祖李淵追認老子為其先祖,以老子廟為太廟。當時圍繞老子生地、老子生日、老子生平行跡和老子歸宿地,著實下了一番實地勘察考證功夫。最終得出老子生於周靈王元年(前571年)農曆2月15日,生地陳國苦縣,後經舉薦到周王城洛邑供職,再後於函谷關著經,之後出關赴秦地歸隱,最後在周至樓觀臺弘道並去世的結論。

5、而道家學派則更傾向於老子飛昇化仙一說。他們認為,老子西出函谷關,乃是尋覓上古神蹟,感悟自然大道。在老子西出之後,傳道之命已然結束,故其後半生都隱匿於大山之中,得道後即可飛仙。這種說法多是依據民間各處的老子飛仙台,比如臨洮的飛昇崖、超然臺,河南洛陽的欒川的老君山,還有四川的瓦屋山等等。這種說法認為老子西出後,四處傳道,故其蹤影不定,最後得道飛昇。成仙一說,我們都知道是無稽之談,但是老子晚年居住在這些地方亦是極有可能的。

老子的下落成了歷史之謎,其實連司馬遷也搞不清楚,

老子當時已經是一位八旬老人,身體已經十分衰弱,老子在離開的時候攜帶了很多書籍,春秋時期的竹筒,竹筒很重並且體積又大。正因為老子的下落成了歷史之謎,所以後世關於他的傳說越來越神秘,許多小說故事和神化,都把老子安排進去,不過這些都是後人想象出來的,歷史真相還有待發現和考證……


天使飛翔11111


快速瀏覽】

  • 神龍見首不見尾

經常有人會問,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各種解釋都有,但是我注意到了哲學家的解釋:“這裡是無窮的辮證迷霧!”

所以在這雲遮霧障的二千多年中,老子乘青牛時隱時現。如此高人,仙蹤何處?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老子天下第一

無論這個世界如何神秘和豐富,但人類的哲學只有兩個源頭,一個是古希臘哲學,另一個就是中國的老子哲學。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世人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全世界最早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偉大哲學家。遺憾的是,目前有關他的生平事略已難祥細考證。

根據巜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鹿邑)。

他曾在周朝做過“守藏室之吏”,就是國家圖書館的官員。在東周首都洛邑進修求學之際,進入周天子保存典籍文獻的“守藏室”工作,得以見識最高級別的典章制度、政治興亡的有關檔案,他孜孜不倦的博覽群書,用功學習,學問淵博,見解深刻!

在春秋時期,周室衰敗,各地封王早就不把周室的存在放在眼裡,令人憂慮的是周室內部也發生動亂,未卜先知的老子覺得自己該走得了,於是丟下鐵飯碗,騎上一匹青牛,隻身前往西域(秦地),而函谷關是必經之關隘,僅僅一條小路通向西域(秦地)。

函谷關的守備長官名叫尹喜,他是一個知識型官吏,精通《周易》,他一早來到城頭暸望,古代時興“望氣”來預測一些事,只見東邊於碧空中一團紫氣自東向西直奔函谷關而來,他突然記起昨晚上的龜紋顯示的巜乾卦》中的第五爻,這是上卦的中位。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尹喜大喜,料定今天有聖人路過這裡,於是趕緊叫清潔工灑掃細黃土路面遠達四十里。夾道焚香,自己率大小官員,名望人士,侍立路邊恭候光臨。

終於望見老子騎青牛款款而來。

尹喜飛奔下樓,打開城門,請老子登上城門樓中客房坐定,端茶倒水,洗手淨面,老子不卑不亢,一切盡在不言中。

尹喜面對老子納頭便拜說:“我仰慕你的道德學問,想拜你為師。”

老子說:“我己老了,腹中空空,沒有什麼學問,不好意思教你哈。”

尹喜拜師心切,心一硬、臉一紅、眼一鼓:“要過關可以,請你出示通行證”。

老子聞言不悅:“老夫本是辭官歸隱之人,沒得啥勞什子“通關文書”,隨便你咋個!

尹喜連忙現場表演川劇變臉:“如果先生能將你的學問道理著錄下來傳給我,弟子自然恭送老師出關。”

老子略一思索,接過尹喜遞過來的筆,在竹簡上洋洋灑灑寫了五千個字,這就是後世稱為巜老子》的一部書,因為上篇談“道”,下篇首章談“德”,故稱巜道德經》。

尹喜認真拜讀後,最後決定放棄官職,與老子同去西域(秦地),從此以後,老子飄然而逝,不知所蹤,消失於歷史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 話題才開始

老子決定辭職去官,就意味著要飄泊江湖,熟悉《周易》之《乾》卦的老子反覆研究了上九:亢龍有悔。

他知道自己的上升空間已經飛騰到了相當高度,不要貪求更多東西,猶如飛騰到一定高度的龍,不能再向高處飛。

然而如果首尾呼應便可以無休無止,天道循環。所以天下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也難說什麼叫開始,什麼叫結束。

  • 老子消失了嗎?

一,《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老子)莫知所終。

二,漢巜列仙傳》:(關令尹喜)“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

  • 回到成都

現在成都西門外的“青羊宮”(好象有一個現代化的名字了:成都文化公園),原來是一個道觀,玄宗李隆基幸蜀後的行宮,住在裡面,循例以後再也不能住人。

宋代時改名為青羊宮,於是產生以下說法:

一,“宮乃老子乘青羊降其地。今有臺存焉。”見趙閱道巜成都記》

二,“老子謂關令尹喜曰:“千日之後會我於蜀之青羊市”。

三,“蜀有青羊宮,傳為老子期張道陵於此說南北斗經,後人因而廟祀。至唐上玄元,輪奐尤甚。”見劉沅《重修青羊宮碑記》

李白的《登峨眉山》首句則讚歎:“蜀國多仙山”。道教在四川的遺蹟甚多,影響最大的如“鶴鳴山”、“青城山”、“純陽觀”等等。作為道教始祖,老子最後可能生活在成都市的“青羊觀”或者城北的“玉局觀”......

  • 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這是道家哲學思想的具體表現,更高層次的隱逸生活是在都市的繁華中,在心靈淨土獨善其身,口喧“善哉”,願歲月靜好,願得紅塵無憂。


良人執戟2


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原名李耳,字聃。公元前571年生於現在的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的因素和無神論傾向。道家思想的缺欠是: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無進取精神。〈老子曾希望社會恢復到周朝時期的狀態〉。△△老子誇青牛過函關西去,這是他厭煩人世爭鬥,主張清靜的主要表現。有人認為他西去可能被野獸吃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眾所周知,一頭好牛勝老虎,那時的西域還沒有老虎和獅子,三隻狼打不過一頭牛。所以,被野獸吃掉的可能性很小!△△以前在探討老子西去何地時,有很多人認為,老子希望社會回到西周狀態,因此他誇青牛去西周的發源地一西岐(原周文王的封地)。去西岐(陝西)考察後,隱居於西岐某地。△△歷史發展到今天,老子早已死亡。但他的名字卻流傳百世。先是道教為擴大教派的影響力,抬出了老子的名號,稱其為〈太上老君〉。到了明朝,許仲琳作《封神演義》時,又把老子引於書中,亦稱為〈太上老君〉,所以,有人說死而未死也有點道理…。


張永科38


據目前相關考證,幾乎可以推斷老子出函谷關是去了甘肅。據史料記載,老子的足跡經過此處,由此可以推斷。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一、甘肅學者解開歷史謎團?

2006年11月22日,在甘肅蘭州召開的“首屆老子文化國際論壇”小組討論會上,張炳玉研究員宣讀了,他和甘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延濤研究員合作完成的《老子在甘肅——試揭一樁千古之謎》的論文,並稱他們通過研究揭開了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晚年西出函谷關後“莫知所終”的歷史謎團。“根據有關史料、實物和民間祭祀風俗推斷,老子出關後在甘肅等地修身傳道,最後在甘肅臨洮縣‘飛昇’”。此言一出,引起在場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

“大概因為是信史的權威性,似乎對老子‘所終’之研究大都到此就止步了,在此次老子文化國際論壇上,我要試圖解答這一謎案。”張炳玉說。張炳玉認為,老子出函谷關,繼續西遊,足跡遍佈甘肅。

他的行程線路大體是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陝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遊天水、清水、禮縣、秦安、甘谷、隴西、渭遠、臨洮、蘭州(皋蘭)、廣河、積石山、永靖、永登、武威、青海門源、張掖、高臺、酒泉(居延海)等地後,迴歸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今縣城東嶽麓山)飛昇崖“飛昇(去世)”。

二、老子西出的“關”是“函谷關”還是“散關”?

史學界有關老子西行至何關,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這是多數人的觀點;另一說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張炳玉說,老子西行是經過函谷關,而真正意義上的“出關”是指散關,理由是:

  • 1,老子對周王朝絕望,決定遠離周朝到他國去,如果到了函谷關就算“出關”,並未達到他的“去周”的目的,因為函谷關仍屬周朝版圖;
  • 2,從歷史典籍可知,酈道元在其所著《水經注》裡,早已對老子西行出關的“關”鎖定為散關;
  • 3,“強老子‘著書’”的關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隴西(今甘肅臨洮)人,秦國大夫,曾作散關令,而非函谷關令。

東晉葛洪著《抱朴子》有云:“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為喜著《道德經》一卷,謂之《老子》。”這說明老子“至關”著《德》《道》二經的“關”是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