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大事記

862年(唐懿宗昭聖惠孝皇帝鹹通三年)


俄羅斯大事記

諾斯人留裡克受斯拉夫人邀請來到東歐平原解決斯拉夫人內亂,他率領親兵隊在諾夫哥羅德登上王公寶座,建立了第一個羅斯王國,即留裡克王朝。

879年,留裡克去世 ,其子伊戈爾年幼,族親奧列格繼任王公 ,他率領親兵隊沿“瓦希商路”(從瓦里亞格人到希臘人之路)南征, 佔領斯摩稜斯克和波洛茨克等戰略要地。

882年,留裡克王朝佔領第聶伯河中游的基輔城 ,殺死阿斯科德和迪爾,把羅斯國的首都遷到基輔,開始了基輔羅斯公國時期。雖然留裡克王朝屬於諾曼人,但終被斯拉夫文化同化。

969年,基輔羅斯公國斯維雅託斯拉夫一世繼位後;不久便發動對可薩汗國的戰爭,並攻佔了其首都——薩克爾。之後他又揮兵伏爾加河,攻打保加爾人。

971年(宋太祖開寶四年)

基輔羅斯公國佔領了保加利亞的首都普列斯拉大,同年,他隨即在軍事上遭遇一連串敗北,敗於拜佔廷軍隊之手,並且被迫放棄其對保加利亞和克里米亞的主權要求。

980年,斯維雅託斯拉夫的幼子弗拉基米爾一世繼位,羅斯國達到鼎盛,成為東歐強國。弗拉基米爾一世娶拜占庭安娜公主為妻,並宣佈東正教為國教,強令全體居民接受希臘正教神甫的洗禮,促進了東正教文化在羅斯的發展。

1219年(南宋嘉定十二年)


俄羅斯大事記

蒙古帝國入侵,在東歐建立了欽察汗國,羅斯人與其他民族的聯軍同蒙古—韃靼人在卡爾卡河畔對峙,聯軍被打敗,此後羅斯人臣服於欽察汗國。

132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錢袋)獲得替蒙古人徵稅的權利,依靠金錢、蒙古人和教會的支持,擊敗勁敵特維爾大公國,取得弗拉基米爾大公稱號,開始領導羅斯諸侯。

1478年,伊凡三世停止繳納貢賦。

1480年(明朝成化十六年)

金帳汗阿合馬率兵討伐,因天寒糧缺,波蘭援軍未到,又聽說都城薩萊受到克里米亞汗的襲擊,被迫撤兵不久,阿合馬在內訌中被殺,結束了蒙古人對俄長達240年(1240~1480)的統治。

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侄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為後,自認為是拜占庭帝國的正統的皇位繼承人(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

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正式吞併諾夫哥羅德共和國,俄羅斯走向中央集權。

1514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佔領立陶宛大公國的斯摩稜斯克,雖然戰敗於奧爾沙會戰,但仍控制住了斯摩稜斯克。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1613年,全俄縉紳會議選舉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沙皇,諾曼諾夫王朝開始。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


俄羅斯大事記

年僅21歲的費奧多爾三世病逝,無子嗣,納雷什金家族擁立十歲的彼得為新沙皇即彼得一世,由娜塔莉亞皇太后攝政。

1689年,俄國與中國簽訂《尼布楚條約》,確定兩國沿著外興安嶺劃界。

1697年,彼得一世喬裝改扮成俄軍下士彼得,隨同俄國使團出國考察,先後在荷蘭、英國等國學習造炮、造船和航海。

1712年,彼得下令將沙皇的寶座從莫斯科搬到彼得堡,窺視整個歐洲。彼得還親自命令俄國海軍總司令阿普拉克辛“找出一條經北冰洋到中國和印度”的航線,又覬覦亞洲。

1721年,彼得一世在與瑞典王國進行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俄羅斯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

1740年,俄國安娜女皇去世,臨終時指定不滿一歲的甥孫,來自德意志不倫瑞克的伊凡六世即位,皇帝年幼,由母后攝政,德意志貴族實際上控制俄羅斯政治。

1741年,彼得一世之女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女大公因宮廷政變推翻伊凡六世而即位,她宣佈繼承彼得一世的傳統,廢除了聲名狼藉的內閣,恢復了俄羅斯元老院,並把權力集中於它。

1760年,俄奧聯軍佔領了普魯士首都柏林,俄國儼然是歐洲軍事強國。


俄羅斯大事記

1762年,伊麗莎白女皇病逝,繼任者彼得三世立即和普魯士簽訂和約,放棄了所有的勝利果實,俄國沒有取得任何政治成果,但培養出後來在葉卡特琳娜二世時代名揚天下的將帥。不久彼得三世的妻子葉卡特琳娜發動政變成為女沙皇。

1784年,葉卡特琳娜二世的情夫波將金任陸軍院院長,提拔了魯緬採夫、蘇沃洛夫 、列普寧等俄國軍優秀的軍事將帥。

1796年,葉卡特琳娜二世病逝,在其統治期間,俄羅斯帝國向南、向西擴張,從奧斯曼帝國和波蘭立陶宛聯邦手中將新俄羅斯、克里米亞、北高加索、右岸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和庫爾蘭在內的大片領土納入囊中。參與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對土耳其作戰取得黑海沿岸地區,併吞並了克里米亞汗國,不斷擴張領土,使俄羅斯的疆域達到鼎盛。

1812年,俄國擊敗不可一世的法國拿破崙大軍,在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視為歐洲的救世主。

1855年,俄國在克里木戰爭中被英法聯軍擊敗,放慢了在黑海沿岸的擴張。

1858年,俄國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之際,以武力威脅清政府簽署《璦琿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

1860年,俄國強迫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俄國羅曼諾夫王朝更把整個外滿洲(包括庫頁島)吞併,並獲得海參崴這個不凍港。

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農奴制改革,開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1877年,俄國佔據整個中亞地區。

1894年,俄國與法國正式結盟遏制德國,俄國獲得法國的貸款與技術支持。

1905年,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戰敗,開始放棄在遠東的擴張轉向黑海沿岸。

1913年,俄國工業總產量已經超過法國位居歐洲第三世界第四。

1914年,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飽受戰爭摧殘。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起蘇維埃政權,首都遷回莫斯科。

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最初成員為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4個加盟共和國。此前熱那亞會議上蘇俄與德國“抱團取暖”,德國的技術與蘇俄的資源結合。

1924年,蘇聯支持中國國民黨發動統一全國的“大革命運動”。

1927年,國民黨建立起南京國民政府會與蘇聯翻臉,蘇聯轉而支持“土地革命”。

1928年,蘇聯開始加速工業化的“五年計劃”。其中就有德國技術支持與美國“剩餘資本”支持。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鼓動張學良“武力收復中東路”被蘇聯軍隊挫敗,史稱“中東路事件”。

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蘇聯表示“不干涉”。

1932年,蘇聯爆發“大饑荒”,烏克蘭地區250―480萬人死亡.

1937年,蘇聯開始“政治大清洗”,大量黨政幹部被殺害。這一年中國爆發抗日戰爭,蘇聯支持中國抗日以牽制日本可能的“北上”。

1938年,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超過英國與德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工業大國。

1939年,蘇聯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置身於德國與英國、法國之間的戰爭之外,並趁機收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劃給波蘭的“西烏克蘭”地區。

1940年,蘇聯趁著法國等國戰敗,趁機兼併波羅的海三國。

1941年,德國集中幾乎整個歐洲的資源進攻蘇聯,蘇聯連戰皆敗後在莫斯科保衛戰中頂住了攻勢。

1943年,蘇聯取得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爭局勢。

1944年,蘇聯吞併中國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烏梁海地區。


俄羅斯大事記

1945年,蘇聯成為戰勝德國的主要功臣,並在“雅爾塔會議”中被接納為“世界大國”。

1946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借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之口發表“鐵幕演說”,暗示要遏制蘇聯。

1947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因為蘇聯拒絕政治改革而把蘇聯排除在外,導致蘇聯與美國從戰時盟友關係急劇變為敵對關係。

1949年,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國家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蘇聯,蘇聯這一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進入核國家行列。

1950年,蘇聯與中國正式“結盟”,緩解了遠東壓力。

1955年,蘇聯組織了“華沙條約組織”,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56年,蘇聯舉行“蘇共二十大”全盤否定斯大林引起“匈牙利事件”與“波茲南事件”,也引起中蘇關係惡化。

1957年,蘇聯第一顆衛星上天,“美蘇軍備競賽”進入外太空。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

1962年,“古巴導彈事件”引發美蘇直接對抗差點引發核大戰。

1969年,蘇聯與中國爆發“珍寶島事件”,蘇聯與中國全面軍事對抗。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合作”對抗蘇聯,這一年蘇聯軍費開支開始超過美國。


俄羅斯大事記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這場戰爭幾乎拖垮了蘇聯。

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最高領導人,開始“新思維”改革。

1987年,蘇聯經濟總量被日本趕上,失去了1938年以來的“全球老二”地位。

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係開始正常化。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立,宣佈繼承原蘇聯的國家法主體地位,俄國的歐洲領土退回到了葉卡捷琳娜一世當政時的範圍。

1993年,俄羅斯經濟總量被中國趕上,俄羅斯向美國“求和”卻不被接受,轉而向中國尋求合作。

2001年,俄羅斯與中國等五國共同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開始“抱團取暖”。

2014年,俄羅斯正式吞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引發美國為首西方國家制裁。

2019年,俄羅斯經濟繼續下滑到全球第12,略高於中國廣東省,但人均收入低於廣東省。


俄羅斯大事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