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知識」從嬰兒到學齡,媽媽要面對的育兒難題(上)

一、脾氣大

典型表現:稍微不順心就大哭大鬧、大吵大叫,甚至摔東西、撒潑打滾,而且很難平息,有時候還會持續很長時間,很難勸阻。

成因:如果可以排除先天神經類型的原因,孩子的大脾氣往往是伴隨著自我意識發展而來的。對於那些語言能力還比較侷限的孩子來說,脾氣一般起因於有了需求主張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當養護者無法及時滿足這種需要甚至無視這種需要時,小脾氣便被引爆了。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語言表達能力的孩子來說,脾氣則可能起因於驚恐、孤獨或不被讚賞的負面情緒。

對策:

1、父母首先要意識到發脾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千萬不要把孩子容易發脾氣視為家庭教育的失敗,而且根據美國親子溝通專家帕蒂的提法,發脾氣其實是孩子的心理康復機制之一,藉助這個過程,孩子將發洩掉許多不良情緒,比如沮喪和無助感。所以不要輕易用強制的辦法終止這一過程。

2、沒有無緣無故的脾氣,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還應學會查找脾氣背後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項需求?是否自己處理衝突的方式讓孩子產生了不公平感?孩子是否遇到了什麼學習障礙?這類追問更容易幫自己對症下藥,而孩子也將從父母善解人意的處理方式中學會設身處地,得到成長。

3、學會接納孩子的脾氣固然重要,但如果還沒有足夠的耐心處理孩子的脾氣,就不要硬撐著,可以讓其他家人幫著留心脾氣風暴中的孩子的安全,自己到另一個房間冷靜一下,離開之前可以跟孩子解釋一下,比如“媽媽感到自己的腦袋都快爆炸了,看來媽媽需要冷靜一下”之類的,但千萬不要說些“再哭就不喜歡你了”、“哭夠了再來找我”之類的話,我們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耐性的極限,但不能否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痛苦雪上加霜

二、愛打人

典型表現:

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動輒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甚至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上去就打人。

成因:孩子出現打人行為,原因多種多樣,但主要有如下幾種:

(1)交往技能不發展,遇到問題時不懂得藝術地解決問題,便簡單地採取了打人的策略。特別是在多次動手打人都能達到預期效果後,就更容易認為“打人”是他左右這個世界的有力武器,自然就會頻繁藉助它的威力了

(2)安全感不鞏固,遇到非常態的環境,就容易緊張,進而通過打人來先發制人、自我保護

(3)教養方式不當。如果養護者在教育過程經常採取暴力方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消極影響,一來孩子可能會習得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二來受到責打的孩子可能把不良情緒發洩在其他人身上。

對策:

1、適時進行交往技能的教育,引導他通過非暴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並及時鼓勵孩子的正確行為。

2、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3、利用孩子善於模仿的心理特點,給他講一些正面的故事,為他樹立一個榜樣原型供他模仿。同時停止打罵的教育方式,對寶寶的交往圈子最好有個控制,少讓他和一些愛動手的孩子來往。

4、對於已經具有一定語言能力的的孩子,可以誘導他說出打人的原因,對症下藥,及時處理,逐個“擊滅”。

三、好勝心強

典型表現: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爭第一,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甚至耍小性子。

成因: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會

逐漸喜歡在有意無意的橫向比較中確認自己的本事和價值,這就是競爭意識的來源。所以,“好勝心”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應該說是一種本能,未必具有道德層面的意義。

當然,孩子喜歡爭強好勝,還可能是因為家長不經意間給了他們這樣的暗示,即孩子表現好了就高興,表現不好了就不高興,以成敗論犒賞,久而久之,就讓孩子形成了一定錯覺:爸爸媽媽只喜歡強勝的我,如果輸給了別人,他們就可能不喜歡我了。於是便出現了為了討爸爸媽媽歡心而好勝的行為

對策:

1、認識到好勝行為在某個年齡階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的好勝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動時,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反應,不要過分在意他們的輸贏,否則就可能“逼”出一個好勝的孩子。

3、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過分好勝的習慣,正確的做法並不是禁止孩子競爭,而是讓孩子明白失敗了並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孩子和別人玩“扳手勁”失敗了,您可以這樣安慰他,“雖然你的手勁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不可能事事都比別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論成敗,自己都是父母最愛的那個小孩。

4、日常生活中,父母還可以有意創造一些教育契機,比如,在跟孩子比賽時故意輸掉,然後學著孩子的樣子生氣地罷工並說些“輸了,不玩了,真沒勁”的話,如果孩子反過來懇求繼續玩,則再繼續玩的時候贏她,觀察她輸了之後的反應,如果她輸了就像平時一樣不開心甚至罷工,就引導孩子反思剛才自己輸了罷工時她作為贏家的所思所想,並藉機給她講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如果孩子輸了能夠做到繼續努力,就藉機表揚她“輸得起”的勇氣,然後,家長在接下來的遊戲中故意讓她贏,進一步引導她體驗“輸了並不可怕,只要不放棄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同伴交往或閱讀繪本、觀看碟片的過程中也可以隨機滲入相應的教育。久而久之,

孩子就漸漸明白了最重要的遊戲或交往本身的快樂,而非誰強誰弱這個結果

5、必要時,家長甚至可以淡化對孩子成功成績的反應,強化對其“輸得起”之行為的肯定,當然,這要把握一個度,不要矯枉過正,否則,孩子果真一點競爭意識都沒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四、不收拾玩具(歸位意識較差)

典型表現:玩具玩完後滿地狼藉也不管,或者就地一扔就幹別的事情去了。

成因:孩子不愛收拾玩具與歸位意識發展不力有關,再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秩序感。

對策:

歸位習慣的背後是良好的秩序感,但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來說,秩序感的發展還不會很充分,所以家有這個年齡寶寶的家長不要期望值過高,3歲之後的孩子,隨著秩序敏感的加強,就有可能以歸位為樂了。但孩子不會天然發展出歸位意識,需要父母做如下方面的引導:

1、注意言傳身教,養成用過的東西及時歸位的習慣,並及時通過語言強化這樣做的道理,一來這樣可以喚起孩子的秩序感,二來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示範,因為孩子是“偷學大師”。

2、多給孩子看一些帶相關情節的繪本或碟片,引導孩子向故事裡的小主人公學習。

3、如果不管大人想什麼辦法孩子都不配合歸位,則可以引入強制措施,比如孩子玩喜歡的玩具的時候,不及時歸位就把這個玩具“沒收”,讓他們體驗不及時歸位帶來的負面結果,而且,給孩子制定的歸位規則就要執行到底,一旦破壞就果斷地給孩子“懲罰”,不破例,不讓孩子心存僥倖。另外,家裡玩具太多有時候也會讓孩子隨便亂扔,可以把孩子不大用的玩具收起來,就留幾個常用的在外面,這樣孩子就知道珍惜了。

五、說不知輕重的“狠話”

典型表現:喜歡說一些很厲害、很難聽的話,比如,“我要把你從樓上踢下去”、“你真是個大笨蛋”、“我要掐死你”之類的。

成因:套用敏感期的理論,這種“狠話”就是所謂的“詛咒式語言”,一般發生在語言敏感期的某個階段,而且,由於孩子說這類話的初衷時體驗語言的力量,大人越是重視她這種表達,反應越劇烈,她用的越來勁。

當然,狠話也可能是模仿來的。如果孩子的成長環境中經常出現這類語言,則善於模仿的孩子便可能“偷學”過來。

對策:

1、孩子說狠話時,家長不妨以冷處理為主,當做沒聽見,當他們發現這種語言其實沒有產生什麼力量時,就沒有繼續的動力了。

2、為孩子提供健康的語言環境,讓孩子無從模仿。

六、頑皮淘氣

典型表現:喜歡搗鬼搞怪,且以成功引起他人注意為樂。

成因:

孩子喜歡調皮搗蛋可能有如下幾個原因:

(1)體驗自己的力量。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漸漸意識到自己和別人是有關係的,自己的言行可能會引起別人不同的情緒反應,在這個過程中,她體驗到自己的力量,進而喜歡上通過搗鬼左右別人的情緒。

(2)自我發洩。孩子的大動作技能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之後,喜歡到處探索,交往意識也日漸加強,但由於活動和交往空間的限制,這些意願通常難以得到滿足,在旺盛的精力還沒有更理性的宣洩渠道之前,搗亂、搞鬼當然成為一種選擇。

(3)引起大人注意。有時候孩子淘氣則是因為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想借此引起大人注意,進而獲得關愛。

對策:

1、認識到淘氣是這個年齡段正常的行為表現,不給孩子亂貼“多動症”、“皮的要死”之類的標籤,以免讓孩子受到負面的心理暗示。

2、耐心分析孩子淘氣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藥,比如,如果是因為情感需求的缺失,就給予更多的關愛,如果是因為旺盛精力無處發洩,就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給孩子找個玩伴,讓孩子更妥當地釋放自己的能量。

3、當孩子通過淘氣來試探我們的行為反應的時候,我們也要及時表明自己的態度,藉機幫他們調整行為底線。比如,當孩子拿著插頭玩耍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妥善制止,平靜地把孩子抱開,告訴他們插頭是用來通電的,不是用來玩的,並進行更安全的防護。

4、淘氣有時候也為密切親子關係提供契機,所以有時候我們也不妨放下大人的架勢,同正在淘氣的孩子鬧作一團,則親子之愛很可能在這種沒有“年齡界限”的打鬧中得到提升。

5、當孩子在淘氣中表現出一定的創意時,我們還可以因勢利導,將孩子淘氣的能量導向更理性的軌道,比如,當孩子把布娃娃扔的到處都是時,我們不妨蹲下來抱起布娃娃,溫柔地哄她睡覺,或許,受到感染的孩子也會因此跑過來,跟我們玩起“過家家”的遊戲呢。

七、執拗

典型表現:喜歡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儘管有時候這種意願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胡鬧,但一旦被拒絕,就會煩躁不安,奮力反抗,大哭大鬧,難以平息。一般來說,孩子的執拗敏感最容易出現在3-4歲

成因:

1、秩序感作怪。孩子喜歡尊重既定的習慣或程序做事,並期待世界按照這種秩序感運行,一旦秩序遭到挑戰,他就會為了維護這種秩序而抗爭。比如,《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中有一個案例,一個小男孩喜歡穿著外套睡覺,即使阿姨需要給他換內衣的時候,他也認為不能把他的外套脫下來,但是換內衣必須把外套脫下來,結果他就大哭大鬧不已…….

2、兩歲以後的孩子,隨著生活範圍的擴大和探索能力的提高,他們發現自己可以控制越來越多的東西,由此也變得喜歡挑戰大人,並從中體會自己的力量。所以我們常說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進入了“第一個心理反抗期”。

對策:

1、認識到執拗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以逾越,甚至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階段,做好耐心陪孩子渡過這段時期的思想準備,不過多限制他們的淘氣行為,因為我們缺乏耐心的簡單處理,可能不利於孩子順利走出這個敏感期,從而對他們今後的心理發育產生負面影響。在這方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夫妻雙方在孩子最好統一認識,否則,就會出現孩子鬧起來時兩個人反差較大的處理方式,這樣很容易讓孩子“鑽空子”

2、儘量滿足那些合理的或者是非原則性的需求。對於那些原則性的要求,如果我們不能滿足,也要理解孩子,做好慰撫工作,通過擁抱、講道理、轉移注意力、尋找替代目標等平息孩子的痛苦。

3、多體察孩子的秩序要求,儘量順從他們這種要求,在吃不準的情況下,還可以多徵求他們的意見,以免不小心惹火了小傢伙。

八、佔有慾強

典型表現:自己的東西不讓別人動,別人一動就大吵大叫地嚷著“這是我的!”、“不讓弟弟坐我的小凳子”之類的,看到別人的好東西則想佔為己有。

成因:一般來說,這種行為是孩子兩歲左右之後才出現的,因為這個時候,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漸漸出現了對自身所有權的主張,並嘗試著努力維護這種所有權

而且,有時候這種所有權意識還來的相當廣泛,即使那些原本不屬於他的,但看起來很好或者只是他先發現的好東西,也會去主張自己的所有權,於是就發生了這樣那樣在成人看起來有點“自私”、“霸道”的獨佔行為。但這種行為只是階段性的,隨著孩子分享意識的發展,這種獨佔現象將有所減緩。

對策:

1、認識到這種行為只是階段性的,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進程中的正常表現,沒有道德意義上的動機,理解和包容他們的行為,不亂給他們戴“自私”、“小氣鬼”之類的帽子。

2、尊重孩子的所有權意識,可以給孩子講分享的道理,但不強迫孩子分享,否則孩子在剛剛學會主張自己權益的時候就習慣被剝奪,成人後容易養成依附人格

九、說謊

典型表現:

喜歡說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話,有時候還一臉的無辜。

成因:說謊是幼兒期常見的行為,主要成因如下:

1、孩子想像力有了一定發展之後,有時會出現難以分清想像與現實的情況,所以很容易把想像出來的東西當成現實來表述,產生說謊行為。

2、如果父母處處以“好孩子”的標準要求孩子,孩子在這種壓力之下,就可能會認為:只有我做個好孩子,爸爸媽媽才會喜歡我,如果我承認了某件“不乖”的事情,比如弄髒地板,他們就不會喜歡我了。同樣,她還會認為,如果我說明已經做過某項“好事”,比如分享。爸爸媽媽就會更高興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很容易出現說謊行為。

3、有時候說謊還是孩子逃避某項“苦差事”的藉口,比如,當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的時候,就可能聲稱自己還有別的事做,試圖“逃過一劫”。

對策:根據孩子謊言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藥:

1、如果孩子因為想像和現實混淆而說謊,我們就不妨多琢磨一層,看看孩子背後的真正需要或擔憂是什麼,然後在找到這個根源的基礎上,跟孩子共情,引導孩子說出謊言背後的真實意圖,並儘可能地滿足他們的需要或排解他們的擔憂。

2、如果孩子迫於“乖寶寶”的壓力而說謊,我們就要檢查一下是否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重新設定自己的期望標準,讓孩子有機會按照正常的心理發育節奏展示自己。

3、如果孩子實在想逃避一件不想做的事情而說謊,我們就不妨看看是否孩子必須做這件事,如果可作可不做不妨放孩子一馬,如果必須要做,則要給孩子講清道理,支持孩子面對屬於自己的責任或義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