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剩女》:“不接受來自農村的對象”,媽媽我不是為你找老公

紅塵有夢只因有你,點擊關注“紅塵情不語”

文|紅塵情不語



《中國剩女》:“不接受來自農村的對象”,媽媽我不是為你找老公

費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一書當中寫道,“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地方,完全把婚姻完全視為當事人,個人之間的事情,而別人不加過問。”

婚姻是個人的選擇,還是由整個家庭決定,也許在國外,因為社會的傳統觀念不同,婚姻更多的是個人的事情,男女之間看得上眼,就戀愛,然後結婚,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很少有孩子成人之後結婚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而在國內,自有不同的國情,我們的社會價值觀更多的是“家本位”,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到了什麼時候,都很難擺脫原生家庭。

小時候,父母有責任要把我們撫養成人,等我們長大了之後,我們自然的也有贍養父母的義務,百善孝為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中國剩女》:“不接受來自農村的對象”,媽媽我不是為你找老公

其中,婚姻的選擇就不得不要受到父母的影響,而我們從小到大一直依賴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如果一段戀情,得不到雙方父母的肯定,這一段情侶的結局很大的可能就要以分手收場。

在紀錄片《中國剩女》當中,有一位“剩女”,三十歲,職業女播音員,她的媽媽也很為她女兒的婚事著急,催促女兒趕快找個對象,但是就有一個要求,這個對象不能是農村的。

這位女播音員的媽媽看似是鼓勵女兒,自由戀愛 可是實際上,她還是在用自己的眼光和價值觀在影響著女兒的選擇。

她們家在北京,有著北京戶口,這是值得她父母驕傲的事情,她母親的要求,就是要在北京找一個同樣有北京戶口的人,而且工作最好要在體制內。

《中國剩女》:“不接受來自農村的對象”,媽媽我不是為你找老公

這個女孩已經30歲了,相信在此之前她也有過多次的戀愛經歷,也許也有人走進到她的心裡,她也想要和這個人度過餘生,只是這個人她看得上眼,卻達不到她媽媽的期望——“北京戶口,體制內工作”

雖然到了現代社會,可是實際上,個人婚姻的選擇,還遠遠沒有到能夠由自己隨心所欲做主的時候,紀錄片當中女孩的媽媽,能夠一直潛移默化地對自己的女兒,施加自己的影響,將自己的婚姻觀念傳遞到女兒的身上。

《中國剩女》:“不接受來自農村的對象”,媽媽我不是為你找老公


“農村對象絕對不可以”,在女孩父母的觀念裡,他們家居住在北京 有北京戶口,將女孩嫁到農村去,就是“害”了自己女兒的一輩子,從北京戶口,移到農村戶口,女兒的一輩子都不可能幸福。

在她們的眼裡,所謂的婚姻幸福就是找一個北京戶口,在體制內工作的人,只要找到這樣的一個人嫁給他,女兒的一輩子就有了保障,生活就一定能夠幸福。

《中國剩女》:“不接受來自農村的對象”,媽媽我不是為你找老公

表面上,女孩的媽媽是為了女兒的幸福,以一種過來人的姿態,指導自己的女兒選擇配偶,可與其說是她女兒在找對象,可實際上,還不如說是她媽媽在找令自己滿意的“女婿”。

女兒表面上 有所謂的戀愛選擇權,可實際上,只要找的人,不和她媽媽的意,他們也是絕對不可能在一起的,她三十歲還沒有結婚,可笑的是她的媽媽還一直嘮叨她。

你的女兒,難道不是一直在為你找對象嗎?只不過這麼多年,她一直都沒有找到能夠讓你你老看上眼的人。

《中國剩女》:“不接受來自農村的對象”,媽媽我不是為你找老公

女孩,是家中的獨生女,父母只有這麼一個女兒,當父母老了之後,在傳統觀念裡,總要找個人來養老,如果自己的女兒找了一個沒有本事的,那麼自己的老年生活怎麼辦,如果女兒遠嫁到了農村,以後誰又能夠在我們老了之後來照顧我們呢?

這也許就是女孩父母心中隱藏的心聲,我們只能依靠你了,請你還是抓緊找一個令我們滿意的“女婿”,這樣你就幸福了,我們的老年生活也就有保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