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糖尿病的人把血糖控制好了,體重沒有增加還在不斷消瘦是為啥?

最涼的涼


糖尿病人比較典型的症狀是口渴、多飲、多尿,消瘦,當然不一定都會出現這些症狀,有些人只表現其中的一個症狀或者根本什麼症狀也沒有,有些人就是通過查體,或者無意中查出來的。

通常在血糖控制以後,患者的症狀就會明顯的好轉,原來出現的口渴、多尿,多食,消瘦的症狀就會明顯的好轉,具體表現為不口渴、不易飢,體重會逐漸的增加。這是因為血糖下降,吃進的糖分能夠得到有效的利用,高滲性利尿得到糾正,蛋白質和脂肪的消耗減少,脂肪合成增加的原因。

但是有的病人卻發現血糖下來了,其他症狀都在改善,但是體重卻還在不斷的下降。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也是比較常見的,具體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患者本身體重超標或者肥胖狀態

這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危險因素,這部分人群存在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基礎。對於這部分患者,減少體重能明顯的改善高血糖狀態,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脂等。

標準體重用BMI表示,用體重(公斤)除去身高(米)的平方,按照中國人的標準,超過24為超重,超過28為肥胖。

對於合併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平穩下來以後,體重通常都會有一個緩慢上升的趨勢。這部分人群,建議要繼續減重,才能保持相對穩定的血糖。如果體重再次增加,那麼血糖也會逐漸的升高,並會合並血脂高、血壓高、脂肪肝等代謝綜合徵的情況。

這種情況逐漸的繼續減輕體重,直到標準體重。一般採用減少每天熱量攝入,增加運動量的方式,也就是每天的攝入量要

肥胖的人群血糖控制好了,體重沒有增加,還在逐漸下降的糖尿病朋友,一般來說自律性都比較好,能夠遵照醫囑,按時進行檢查和治療,一般來說預後都會很好。

過分限制能量的攝入

糖尿病人要控制飲食,要根據自己的體型和體力勞動量攝入熱量。營養要均衡,但是有些病人由於過分畏懼血糖升高和升高可能帶來的併發症,對自己的飲食限制的非常厲害,導致熱量、蛋白質等攝入不足,這樣,就會導致機體為了保證自己的能量供應,消耗體內的蛋白質和脂肪來提供熱量。然後就會出現逐漸消瘦的情況。

對於這部分患者,加強飲食教育非常有必要,要讓患者認識到,每天規律的飲食,平衡的熱量攝入是維持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保證。

藥物的作用

在糖尿病治療中,有些藥物能夠減輕患者的體重。這在糖尿病的治療中,是一個非常好的作用,因為2型糖尿病的一部分人群為肥胖人群,在降低體重的同時,血糖也會出現明顯的下降。

由於常用的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等藥物都有增加體重的作用。所以很多降糖藥物的創新點就集中在能夠減輕體重上,如二甲雙胍、阿卡波糖、利拉魯肽等藥物,而其他的藥物如噻唑烷二酮類、DDP-4抑制劑等藥物也宣稱自己沒有增體重的作用。

所以使用二甲雙胍、阿卡波糖、利拉魯肽等等藥物藥物都能夠減輕體重,並且這些藥物都有或多多少的消化道反應,會使患者的食慾下降,有飽腹感或者腹脹感等而使吃進的食物量減少,從而減輕患者的體重。特別是利拉魯肽等藥物,能夠抑制大腦的攝食中樞,使人感覺不到飢餓,甚至很少的食物就出現了飽腹感。

合併其他消耗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當合並一些消耗性疾病也會出現體重逐漸下降的情況。糖尿病人非常容易合併肺結核,也是癌症的高發人群,這兩種疾病都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同時也會合並低燒、咳嗽、疼痛等一些疾病的特徵性表現,因此當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逐漸下降時,要排除是否有這些疾病的可能。

一些慢性炎症如腸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也會出現逐漸消瘦的情況。

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體格檢查。同時糖尿病患者也要定期進行相關腫瘤項目的體檢,當出現消瘦等症狀時,可能腫瘤已經進展,因此早期發現非常重要。

綜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以後,體重通常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我們建議患者應儘量保持體重在理想狀態,才能長期保持血糖的平穩。

當血糖控制,但體重仍在逐漸下降時,要看是不是有人為干預、藥物干預等的因素,保持均衡的營養攝入非常重要。

如果糖尿病人出現持續的消瘦狀態,要排除藥物因素,最重要的要觀察是否合併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要定期進行體檢,來儘早發現相關的疾病狀態。


孫醫生講糖


糖尿病人治療,有五駕馬車,飲食、運動、監測、用藥和教育,拋開血糖監測和教育兩者不談,飲食運動與用藥等方式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來說,都會讓人變得更加消瘦。

(注,打胰島素針除外,胰島素會讓人的肚子越來越大,但是肌肉會消失)

飲食,即控制飲食,糖尿病人總攝入量少了,豈會不瘦?

運動,人一運動,消耗量就起來,本來就吃得少,還動的多,那豈不是更加容易瘦了?

用藥,大部分藥物,只是把血糖降低,但很多時候並沒有解決供能給細胞的問題,某些細胞得不到能量補充,人體會轉化身體其它儲能組織供能,如肌肉。

終上所述,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住了,體重還是在降低,是很正常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