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但能做很好的詩文,而且在思想上能容納異說

在1800年前的今天,220年3月15日(農曆220年1月23日),曹操逝世 一代梟雄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曹操:不但能做很好的詩文,而且在思想上能容納異說

曹操

公元220年3月15日(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距今已1799年)曹操在洛陽逝世。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今安徽亳縣人。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操20歲時,以廉孝聞名。歷任洛陽北部尉,鎮壓過黃巾起義,參加過討董卓聯軍。公元192年,收降青州黃巾軍百餘萬人,選拔精銳組成青州軍,曹操在軍事上開始強大起來。196年迎漢獻帝到許都(今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削平了呂布、陶謙等割據勢力。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消滅袁紹主力,奠定了統一中原的基礎。到公元207年,除關中及遼東外,北方復歸統一。次年統兵南下,但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於是又引軍北上,致力於安定社會、恢復經濟,鞏固和發展在中原的統一事業。他在世時,稱為魏王。死後,曹丕代漢,追諡為魏武帝。曹操在世時東漢實際已經滅亡,全國一片混亂。曹操通過廣置屯田、興修水利、減輕人民負擔、整頓內政、唯才是舉、抑制豪強等措施撥亂反正,重建了中央集權的政府,恢復了北方的統一,併為後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是三國時期貢獻最大的一位政治家,同時又是當時最傑出的軍事家和一流的文學家。他不但能做很好的詩文,而且在思想上能容納異說,在文化上起到了轉變風氣的作用。

曹操:不但能做很好的詩文,而且在思想上能容納異說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今安徽亳縣人。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操20歲時,以廉孝聞名。歷任洛陽北部尉,鎮壓過黃巾起義,參加過討董卓聯軍。公元192年,收降青州黃巾軍百餘萬人,選拔精銳組成青州軍,曹操在軍事上開始強大起來。196年迎漢獻帝到許都(今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削平了呂布、陶謙等割據勢力。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消滅袁紹主力,奠定了統一中原的基礎。

到公元207年,除關中及遼東外,北方復歸統一。次年統兵南下,但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於是又引軍北上,致力於安定社會、恢復經濟,鞏固和發展在中原的統一事業。

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公,以冀州、幷州等十郡為魏國封地,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臺,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

公元215年攻佔陽平關,擊敗、降服了漢中張魯。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諡號“武王”,死後葬於高陵。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諡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他在世時,稱為魏王。死後,曹丕代漢,追諡為魏武帝。曹操在世時東漢實際已經滅亡,全國一片混亂。曹操通過廣置屯田、興修水利、減輕人民負擔、整頓內政、唯才是舉、抑制豪強等措施撥亂反正,重建了中央集權的政府,恢復了北方的統一,併為後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曹操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後人集有《魏武帝集》。

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和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

經典戰役

官渡之戰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 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 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發佈討曹檄文,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降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銜枚縛馬口,每人帶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又作出錯誤處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烏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軍營壘。哪知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並燒燬其全部糧草。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到袁軍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官渡之戰就這樣以曹勝袁敗而告結束。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今屬河南),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這時,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於樊城(今湖北襄樊),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今屬湖北)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曹操聽說,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今湖北襄樊)疾馳三百里,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將劉備追上,大破其軍,隨後進佔江陵。

由於曹操的進軍威脅了江東孫權的統治,孫權命都督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的兩萬人馬組成聯軍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長江北岸鄔林磯),與對方隔江對峙。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撤軍北還。

歷史點評:

他是三國時期貢獻最大的一位政治家,同時又是當時最傑出的軍事家和一流的文學家。他不但能做很好的詩文,而且在思想上能容納異說,在文化上起到了轉變風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