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蜚语的杀伤力,远比“渣男”大得多

有句老话,叫“好白菜被猪拱”,此番现象当今社会屡见不鲜。身边不少上学时学习成绩优秀,工作后业务能力极强的女孩儿,一无返顾地奔向渣男的怀抱,最后自己舔舐伤口,万念俱灰地在社交平台说,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声讨渣男有多么恶心的论调虽然还在,奇怪的是,另一部分人转而开始关注,这个女的是不是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事不关己,多琢磨琢磨又不痛不痒,常见一些“精彩”言论:正常人谁和“渣男”在一起,肯定不是图感情,图人家别的!说不定这个女的也是渣女,什么锅配什么盖,肯定是这样。

流言蜚语的杀伤力,远比“渣男”大得多

本科的时候有个关系不错的同学,姑娘长得好看,大眼睛,看你的时候眼里有光,一笑眼睛又变月牙。性格开朗,谈吐幽默,很受欢迎。人也努力,拿一等奖学金,经常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反正,是个挑不出错处的人。

大学四年,没过谈恋爱。大四临毕业,她突然和一个大一届的毕业生在一起了,那人比她两岁,在学校附近上班,头一回碰见俩人在食堂吃饭,大家都没往他们是情侣关系这方面联想,因为男生看上去太普通了,和女孩儿完全不搭。

可就是这么一个完全不搭的家伙,骗了女孩两个月的时光,也骗了她的一颗心,还让她大学生涯的结尾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当大家还在品味为这两人是情侣关系而感到惊讶的余韵时,又一重磅消息传来,那个男人原本有女朋友,找到女孩学校来了。

接下来就是常见的流程,误会,撕逼,人身攻击,澄清,拜拜。一时间,流言像是插了翅膀,比口袋里的钱花光的速度都快,传遍了女孩所在的学院。

多数人为女孩打抱不平,觉得这个男的太差劲,欺骗人感情。

不知是从哪儿传来了一句惊叹:“真看不出来,她是这种人。”

流言蜚语的杀伤力,远比“渣男”大得多

哪种人?

就是明知对方有正牌女友,却还舔着脸和人家纠缠不清的坏人。

这什么脑回路?

更奇怪的是,再后来,同情声逐渐衰弱,留下的只有些刻薄的非议,比如,那个男的长得也不帅,她一定是看中人家很有钱,再比如,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自己的男朋友是不是有问题,难道自己看不出来吗,肯定是心甘情愿啦。

键盘侠回归现实生活,通常就是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小喇叭,依旧具有极高战斗力。观点角度刁钻,却又让你觉得好像很有道理。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种分析的头头是道的说法很是可信。

流言蜚语的杀伤力,远比“渣男”大得多

迫于无奈,在周围人都在享受毕业季的狂欢时,女孩只好把自己的痛苦经历一五一十写出来,摆明在了众人眼前,发了一个千字长文,大意就是声明,自己确实是被骗了,她不知道男的有女朋友,自己是被迫当了“小三”。

说不清道不明,不知道解释的力度是有多大,女孩就这么毕业了,毕业之后去向何处没人知晓,也换了新的社交账户,我俩最后的联系,是在我安慰她的留言下面,她回了我一句话:“被骗的难过,远不及现在的处境令我绝望。”

她明明是事件的受害者,却因为旁观者不怀好意的评价,掉进了更深的昏暗牢笼。

流言蜚语的杀伤力,远比“渣男”大得多

不知道最初散布流言的人是否有过一丝心虚,也不清楚女孩在写那篇解释的长文时是不是一边哭一边删删改改生怕再惹人误会。总之大家好像都忘了她曾经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姑娘,连她自己也忘了。

令人最气愤的是,文中她提到,那些把她人品不佳说的有鼻子有眼儿的人,好像连话都没有和她说过,更不要说了解她。

她和那人是在一次跨校活动中认识,临近毕业,男人忽然展开猛烈的追求攻势,又是鲜花又是嘘寒问暖,被花言巧语哄骗,没谈过恋爱的她觉得这是老天毕业季送给自己的惊喜,于是被本来不该有更多交集的他卷入了三角关系中。她承认自己在相处过程中感觉过不妥,对方会躲得很远打电话,拒绝使用情侣头像等,这些都被他以工作不方便为由躲了过去。

毕竟她一直都那么善解人意,当然不想被喜欢的人认为自己是个不懂事的。

直到事情爆发的那一天,她才意识到,对方给自己的定位,可能是愚蠢。

流言蜚语的杀伤力,远比“渣男”大得多

女孩因为对恋爱的向往和心思单纯掉进了男人的圈套,男人以毕业后顺理成章一拍两散不用承担责任为目的选定了猎物范围。

那些出言中伤的人,又是何缘故呢?

或许是女孩太优秀了,他们不喜欢没有错处的人,相比之下会显得自己漏洞百出。好不容抓住一个让她有污迹的机会,当然不能放过。

又或者是网络讯息太发达,看多了“绿茶”、“小三”和“心机婊”的戏码,大家会不由自主地带入生活。

无论如何,这些猜疑和污蔑,带给女孩的伤害和影响,会比离开一个渣男,大得多。

假如没有后面发生的这些糟心事,她要学会辨别一个人的真心可能很简单,只要是不被短暂的甜蜜冲昏头脑,选择性忽略一些让人感觉不舒服的细节(这可能是交往过程中的危险预警)。

可这些恶劣的附加伤害,无限放大了一次失败恋爱经历的代价,这种强而痛苦的刺激很容易让人形成条件反射,只要提及恋爱就会感受到当时的绝望和无助,进而想到——“如果再受伤,我不仅不会被人同情,还会是被指责的那一个。”

再严重一些,这种反射还会被泛化,意思是,遇到类似的事件刺激,她也会有相同的痛苦感。

或许一个女孩就因为这样一次事件,失去了勇敢去享受爱与被爱的权利。

流言蜚语的杀伤力,远比“渣男”大得多

在做出不良评价之前,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们是那个风暴中心,会是什么感觉?

不论她现在发展如何,境况怎样,希望她一切安好,希望她已经开启了一场新的甜蜜恋情,和相爱的人共度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