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龜雖壽》

如果有人問我,這世上最偉大的存在是什麼?

我一定會將這項殊榮送給文字。

人類社會的主流文化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

通過文字,我們可以瞭解到千百年間各種歷史起伏朝代更迭所發生的故事;

通過文字,我們可以瞭解千百年來的華夏大地的各樣風土人情;

通過文字,即使相隔數千年,我們也可以窺探來自先賢的智慧凝結。

今天,我們來試著解讀曹操的作品《龜雖壽》。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從古至今一直是濃墨重彩且備受爭議的傳奇人物。被後人譽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竄漢亂政喜怒無形,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同時他又確實是親手結束了一個割據的時代,積極促進恢復經濟和社會秩序,興修水利獎勵農桑安置流亡人口,是東漢末年中原社會日趨穩定,民眾得以休養生息。

曹操出生官宦世家,父親曹嵩是東漢大宦官曹騰的養子。青年的曹操是一位博覽群書放蕩不羈不修品行的遊俠兒。歷史記載:操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徵拜議郎。

二十歲的曹操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曾渴望有番大作為,但因不畏強權不識時務,所以沒過多久又被徵召到朝廷裡,做了一位有名無實的議郎。

一番明升暗貶的操作,結合後來看到冬末漢庭的腐敗與無力,曹操終於放棄做一個諫臣,

公元188年,漢靈帝為鞏固政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被任命為典軍校尉,時逢董卓入京,倒行逆施,曹操“散家財合義兵”,號召天下討伐董卓,至此登上歷史舞臺。

公元205年,曹操摧毀了袁紹家族的統治,袁紹之子袁尚逃至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來犯,曹操率兵除之,一戰告捷,勝利回師。

途經碣石等地,寫出了《步出夏門行》這一組詩集,此時曹操53歲,回首往事不限感慨。

本片為《步出夏門行》第四首。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神龜雖然十分長壽,但生命總會有盡頭

騰蛇雖然能乘霧飛翔,但是死亡的時候,終歸還是會灰飛煙滅

年邁的千里馬即使在馬廄旁邊,依然還是想要雄心馳騁

心懷壯志的人到了晚年,也還是會想要奮發向上

壽命的長短不一定是上天註定的

保持心情暢快身體健康,便可益壽延年

我感到非常幸運,所以詠歌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神龜雖壽,猶有盡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開頭的詞句,作者從自己的看法出發,否定了神龜與騰蛇長生不老的說法,表達自己尊重自然規律的觀點,認為雖是神物,一樣會有壽終正寢的一天。通過唯物主義辯證思想和及其平緩開頭娓娓道來自己的觀點,且為後面四句高調的表達做出鋪墊。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作者深刻的表達了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樂觀主義精神,曹操自比老邁的千里馬,即使老到只能伏在馬槽邊,也依然會充滿雄心壯志,自強不息的追求理想,銳意進取慷慨激昂,自帶一股豪邁氣概。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這4句迴歸到了論點,表面是說生老病死不一定是由上天決定,只要保重身體便可福壽延年。但實際上,作者是在表達即使自身現在趨於老邁,只要保重身體,便可繼續追求未竟的事業。有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論調。語言風格趨於婉轉,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生生不息的精神。

東漢末年文人大都比較傾向於註釋儒家經書,而且時局動盪,很少有人以著作來表達自己的真是情感。

曹操過往的詩作大都以感情真摯慷慨豪放氣韻沉鬱

的藝術風格為主,積極樂觀,借景喻情,勇於表達。曹操的離經叛道,無意間帶動了自由的風氣,也由於他爽朗剛健的風格,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