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多舉措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保山市多舉措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志智同扶激發脫貧鬥志

保山市多举措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嶄新的教學樓

喜獲豐收

保山市多举措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保山市多举措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開展技能培訓(供圖)

貧困戶在中草藥種植基地除草

圖片除署名外為雲南日報記者 楊豔鵬 攝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摒棄“等靠要”的心態。近年來,保山市聚焦貧困突出問題,引導貧困群眾增強主體意識、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加強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了廣大貧困群眾的脫貧鬥志。

教育扶貧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保山廣大山區的“貧”,主要“貧”在教育。為改變貧困地區教育現狀,把教育扶貧做成育人成才,保山市出臺了《精準脫貧教育支持計劃實施方案》,對全市23個貧困鄉中心學校、初級中學和207個貧困村小學實施校舍標準化建設,對貧困家庭在讀學生全面建檔,實現了所有貧困生的救助全覆蓋,讓貧困家庭子女享有更公平的教育機會。

施甸縣木老元鄉九年一貫制民族學校是一所獨具布朗族特色的學校,該校於2018年由雲南中煙公司贊助建成並投入使用,男女生宿舍、教職工宿舍、足球場、籃球場等一應俱全。學校建成後,村民居住分散、孩子上學不便、各村校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等老問題得以解決。

為實現布朗族聚居區跨越發展,深入推進教育扶貧工作,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黨委、鄉政府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教育硬件的同時,每年拿出近10萬元的教育補助基金,對當年考上大學、高中、初中及小學成績優異的學生進行表彰獎勵。同時,該鄉還開展“大學生之家”評比活動,對支持教育的家庭進行掛牌。

木老元中心學校校長朱有瑾表示,在雲南中煙公司扶貧資金的支持下,山區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學生們學習生活無憂,家長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更加堅定。

而在隆陽區辛街鄉鄒里社區夢想家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起了一座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採取幹部進所講政策、專家進所講技能、鄉賢進所講德治、脫貧戶進所講感恩、致富帶頭人進所講創新創業的“五進五講”工作模式,著力開展各類培訓,提振群眾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提升農民技能、孕育社會良好風尚。

近年來,保山市全面建立了控輟保學機制和貧困學生“一生一檔”保障措施,全面落實教育均衡發展等扶貧政策,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籍系統和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信息比對12818人,制定“一生一方案”,積極開展勸返工作,實現了小學入學率99.92%,輟學率0.08%;初中毛入學率106.2%,輟學率0.36%,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無因貧輟學的情況。

志智同扶

挖掉“等靠要”思想窮根

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保山市的廣大扶貧幹部心裡明白,只有啃下“精神貧困”這塊“硬骨頭”,才能實現真正的“精準脫貧”。

施甸縣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根據“群眾的問題交給群眾自己解決”的思路,探索出一條“評星定級”的破解之道,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等靠要”的思想。

在哈寨村,每家每戶門口都貼著一張“評星定級牌”,上面列著環衛星、敬老星、教育星等8顆評星項目,涉及美麗鄉村建設的方方面面。村民小組長召集群眾,一年評定一次,評星結果與村民申請各類民生項目的結果掛鉤。從此布朗族村民們不再對鄉村建設袖手旁觀。

如今,哈寨村裡,每條石板路上都分段寫著不同的人名,以此標示這片區域的衛生負責人。經過一條石板路時,村委會主任阿福友說:“還不夠乾淨,我們還要繼續抓。”

龍陵縣碧寨鄉椅子山村是典型的山區村,村集體經濟薄弱,缺少修路資金,以前村民走的都是沒有經過硬化的泥土路,雨天泥濘不堪、晴天塵土飛揚,村民出行極不方便,且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特別在烤煙採摘、玉米收穫時,農產品、生產物資運輸艱難。

“幹部幹,群眾看”“幹部著急、群眾不急”,針對脫貧攻堅中的這些問題,龍陵縣將椅子山村作為全縣人居環境提升暨串戶路建設試點,採取“以獎代補”的措施,對串戶主幹道路、入戶道路和農村庭院及戶內硬化給予材料錢補助,具體實施辦法由當地協調運作。

“路修好了,受益者就是我們當地的老百姓。雖然沒有一分工錢,但我們要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美麗。”村民宋正強高興地說,自開工以來,椅子山村每天都有30多名村民義務參加修路,累計投工投勞750人次,完成主幹道300多米、串戶道路250多米、入戶道路200多米。

主題實踐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2018年以來,以當地脫貧故事原型編排的小品《酒仙新生》在昌寧縣貧困村巡迴演出後,引發了群眾的感慨和共鳴。該劇講的是主人公嗜酒如命、無所事事,生活因此極度貧苦,在掛包幫幹部的教育引導感化下,他逐漸改變陋習,激發了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一心撲在發展上,最後成為了致富榜樣的故事。主人公的蛻變,得益於在脫貧攻堅中深入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

2017年8月,保山市深入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針對一些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和安貧、守貧觀念,採取多種方式,激發內生動力,促進脫貧攻堅健康發展。

依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講團和五縣(市、區)宣講團,保山組織1000餘名“農民理論家”組成500多支義務宣講小組,圍繞脫貧攻堅政策、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產業發展、傳統文化傳承、移風易俗等內容,深入田間地頭、院壩場上、農戶家中開展集中式、互動式、點對點宣講,共宣講1700多場次,8萬餘人次聽取宣講。

“我們給黨點個贊,因為黨的政策好。我們給村主任點個贊,辛苦奔波為村忙,哪裡需要到哪裡,又修路來又修房……”走進隆陽區瓦窯鎮小浪壩舊地基自然村,不時可聽到彝族群眾自發編寫的打油詩《為咱們村點贊》在村民中傳唱。

如今走在保山市的貧困山鄉,“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等勵志標語隨處可見,群眾見面都在議論如何發展致富奔小康,自強誠信感恩意識逐漸入腦入心,凝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思想共識,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注入了堅如磐石的信心、勇氣和力量。

選樹典型

鼓舞群眾脫貧鬥志

榜樣的力量催人奮進。

2019年5月8日,56歲的施甸縣何元鄉莽王村黨總支書記、退役軍人段定華在組織召開莽王村脫貧攻堅工作例會時,因突發急性心肌梗死,送往醫院搶救無效後逝世。

同年7月11日,騰衝市猴橋鎮政府扶貧幹部郭彩廷駕車下鄉扶貧、搶險救災的途中,被突發的泥石流衝下山谷,不幸因公犧牲,47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

“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黨員幹部的事蹟讓人感動,在他們身上真正體現了忠誠、擔當、奉獻的工作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點贊。”一個個扶貧英雄,不僅激勵著成千上萬的扶貧幹部,還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鬥志。

高揚精神旗幟,注重典型引領。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保山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一線,湧現出了一大批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光榮脫貧、甘於奉獻、心繫群眾、改革創新的先進典型人物和基層組織,為保山市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要貢獻,在社會上受到廣泛讚譽。

近年來,保山市以先進典型為榜樣,弘揚正氣,鼓舞士氣,進一步增強使命擔當和責任擔當,把脫貧攻堅作為各級黨委(黨組)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實踐載體。2018年至2019年,保山市連續兩年表彰了100名扶貧工作標兵和10戶“光榮脫貧戶”、10戶“帶頭致富戶”、10戶“文明家庭戶”,以及5個“脫貧攻堅先進村”、5個“基層黨建先進村”、5個“產業發展先進村”、5個“美麗村莊先進村”。

就業扶貧

依靠雙手創造美好

激發內生動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吸引人才資金等要素迴流。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返鄉創業成為熱潮,帶來“返鄉一個,激活一村”的效應。

2012年主動辭去“鐵飯碗”的龍陵大學生郭浩,經過幾年的奮鬥創出了自己的事業。為讓鄉親們一起致富,他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315戶,帶動2000多農戶依託合作社發展種養加工業,鼓起了“錢袋子”。

殘疾群眾的楊金林是龍陵縣木城鄉花椒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村“兩委”和鄉佳農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支持下,他獲得建檔立卡貧困戶養牛專項扶持資金支持,建起了牛圈、青貯池,養殖肉牛18頭,去年出欄5頭,收入6萬餘元。

為把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志氣鼓起來,變“要我富”為“我要富”,保山市著力提升脫貧致富綜合素質,組織專家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技能培訓等項目有機結合起來,對有意願的貧困家庭勞動力給予技能培訓全覆蓋。目前,保山市建立健全了83330戶貧困戶與5343家新型經營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率達到97.17%,基本實現戶戶有產業扶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