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麥肯錫中國報告探究中國經濟力量與發展潛力

如今中國經濟環境因素勢必會引起全球經濟震動。在當前疫情全球化蔓延趨勢背景下,有關“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互影響”、“全球產業鏈”等話題近期再度成為全球的關注焦點和討論熱點。


再讀麥肯錫中國報告探究中國經濟力量與發展潛力


眾所周知,按照名義GDP(國內生產總值)來計算,中國在2018年已達到美國的66%,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2014年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根據國家統計局於2月28日發佈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初步核算,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增速領先。從貢獻率看,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0%。

近日,新品略在全球熱議“中國與世界經濟”的熱點話題背景下,再讀世界領先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此前在歲末年初發布的《麥肯錫2019中國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摘取報告部分分析觀點,從中發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關係,更從中看到了中國經濟力量及發展前景。

然而麥肯錫在上述報告中發表研究觀點認為:雖然中國作為全球大國,擁有龐大的經濟體量,但中國經濟尚未全方位實現與世界融合。

相信有很多人並不認同這一觀點,但仔細研讀該報告後,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角色地位、現狀關係及未來發展趨勢。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MGI連接指數”根據商品、服務、金融、人員和數據流動情況對各個經濟體的參與度進行了排名,結果顯示,中國2017年的連接程度位居全球第9。

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還有哪些進一步融合的空間?

本文僅摘取報告中關於貿易、資本、企業三部分的數據與分析:

貿易:在全球貿易舞臺上,中國既是重要的供應方,也是重要的消費市場。中國在2009年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2013年又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貿易國,在全球商品貿易總額中的佔比從2000年的1.9%增長到2017年的11.4%。我們分析了18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33個國家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中國,65個國家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是中國。

資本:2015-2017年間,中國是全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國,也是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資目的地。然而中國距離金融體系全球化仍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2018年,外資在中國銀行系統中的佔比僅為2%左右,在債券市場中為2%,在股票市場中約為6%。另外,中國2017年 的資本流動輸入和輸出總額(包括外商直接投資、貸款、債券、股權和準備金)僅相當於美國的30%左右。

企業: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自2010年以來,全球範圍內的中國企業總數從10167家增長到37164家,大約保持著16%的年增速,其中一些已經成為全球性企業。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上榜企業中有110家來自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接近美國的126家,但2018年度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中僅有一家中國企業。

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繫的變化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經濟聯繫正在悄然變化。麥肯錫的這份報告研究顯示,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相對在下降,但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卻在相對上升,這反映了哪些信息?

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經濟的重點已逐步轉回國內消費市場,這說明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等政策的實施效果明顯。市場研究顯示,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5年超過六成,居“三駕馬車”之首,內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重要的驅動力已經全面成為共識。

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卻在相對上升。中國貢獻了全球製造業總產出的35%,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上升,則表明中國作為消費市場、供應方和資本提供方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根據鄧白氏商業資料公司的最新評估,因新冠疫情影響,在《財富》1000強企業中,有163家在中國擁有與其有直接業務關係的一級供貨商,而938家擁有中國第二級供應商為第一級供應。換句話說,幾乎所有的《財富》1000強企業直接或間接受到供應鏈上“中國因素”的影響,足見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上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最新市場信息顯示,新冠疫情正對全球航運、航空業、石油業、旅遊業、零售業等多個行業均帶來越來越明顯的影響。

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版圖中佔據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世界經濟離不開中國經濟,中國經濟離不開世界經濟,中國經濟未來更全面、更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將會實現“世界共贏”。

中國經濟韌性強、發展動能強、前景可期

正如上述觀點,中國經濟的重點已經逐漸轉向國內消費,內需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引擎之一。

2020年將是中國經濟深挖內需潛力的又一年,主流觀點及政策導向均重點提到進一步發揮國內市場巨大的優勢,創造良好的需求環境,鼓勵企業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深挖內需潛力,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促進消費升級。

整體上看,中國內需提振空間較大,儘管中國經濟邁入新常態,國內居民消費GDP佔比雖然因不同口徑有所差異,但較發達國家的80%左右仍低不少。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內需市場,正是中國經濟的巨大優勢與潛力,如果能夠有效持續挖掘,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源源不竭的動力。

不可否認新冠肺炎短期內對中國經濟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目前國家正通過危機應對措施、流動性供應、財政政策和金融支持工具,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經濟未來將會繼續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將繼續擔當世界經濟發展核心驅動引擎角色,中國經濟韌性十足,發展動能強勁,市場空間大,前景仍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