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養豬業的衝擊預測:養殖場(戶)仍將很受傷

“新冠肺炎”疫情與2003年的“非典”疫情極為相似,許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並汲取。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勢必也將對我國畜牧業產生深遠影響,初步預測,生豬產能轉暖勢頭受影響,其他主要畜產品價格保持高位或上升是大概率事件,養殖場(戶)仍將很受傷,建議疫情期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網絡的作用,精準配送、精準支援養殖場(戶),加快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安全復工復產,盤活產業鏈,疫情之後,圍繞短期提振產能、長期穩預期高質量發展健全政策支持體系。

新冠肺炎疫情對養豬業的衝擊預測:養殖場(戶)仍將很受傷

一、“非典”疫情對畜牧業的衝擊回顧


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為“非典”疫情期,其中2002年11月~2003年3月份為初發期,疫情主要集中在廣東省,2003年4月為加速擴散期,疫情開始向其他省份擴散,並逐步向北京、山西、內蒙古、河北和天津市集中,5~6月份疫情是疫情消退期。“非典”疫情對畜牧業的衝擊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顯著特點:


(一)疫情導致主要畜產品價格平均上漲11%左右


受“非典”疫情影響,2003年上半年各類畜產品消費總量銳減,其中4月份全國畜產品消費總額環比下降15.8%,疫情消除後,下半年開始畜禽產品消費總量出現較大幅度反彈,12月份畜產品消費總額同比上升14.6%,次年4月份同比上升24.2%。受疫情影響與畜產品生產週期制約,2003年下半年全國畜產品市場供求出現緊平衡狀況,傳導到價格表現為“非典”疫情過後,各類畜產品價格漲幅明顯。2003年6月開始,我國豬肉、雞肉等畜產品價格開始上漲,其中豬肉由10.78元/公斤上漲至15.21元/公斤,漲幅達41.1%,牛肉上漲幅度達到16.6%,肉禽產品價格平均上漲近12%。通過模型剝離發現,“非典”疫情導致畜產品價格平均上漲11%左右。


(二)疫情對畜牧業“過山車式”衝擊影響達14個月


通過模型預測並結合畜牧業發展實際發現,“非典”疫情對畜產品市場衝擊時長達14個月之久,影響呈現出兩階段“過山車式”震盪。第一階段是疫情期的“俯衝”影響,該階段畜產品供應量充足,但居民對畜產品的消費較弱,2003年上半年畜產品價格較低,與此次疫情類似,生產物資與畜禽調運受阻,養殖場(戶)被迫做出應對,畜禽補欄量出欄量大幅度縮減,養殖規模增速放緩,部分養殖場(戶)出現“賣難”等問題。疫情之後進入第二階段,居民對畜產品的消費需求開始反彈,但由於疫情對畜牧業產能的影響及畜產品生產週期限制,市場供應量難以迅速恢復,價格開始上漲;市場和政策影響下,養殖場(戶)產能不斷擴大,但直到2004年上半年主要畜種出欄量逐步恢復到疫前水平,8月份畜產品價格開始逐漸調整回落。


(三)物資進不去、畜禽出不來養殖場(戶)很受傷


受“非典”疫情影響,2003年5月公路貨運量同比下降21.1%,鐵路客運量同比下降61.2%,疫情對全國貨運物流網絡、人員流動衝擊明顯。反映到對畜牧業生產的影響上,表現為飼草料、種畜、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以及出欄畜禽等輸出產品“雙向”流動都受到較為嚴重衝擊,飼草料等生產物資供應出現障礙,畜禽運輸受阻,畜禽養殖場(戶)現有產能不能釋放、後續產能無法補充,壓欄、減少補欄、停止養殖等成為養殖場(戶)迫不得已的選擇,畜禽整體生產能力受挫。事實證明,養殖場(戶)損傷大小較大程度上決定了疫情對畜牧業的衝擊幅度,以及疫情之後畜產品供求失衡程度進而影響到價格上漲幅度。


二、“新冠肺炎”疫情對畜牧業的衝擊預測


相比2003年“非典”疫情,此次疫情影響程度可能更大、波及面更廣。具體對畜牧業可能帶來的衝擊預測如下:


(一)生豬產能回升勢頭放緩


生豬產業是我國畜牧業的支柱。環保與非洲豬瘟疫情對我國生豬產業帶來了重創,2019年豬肉產量較2018年下滑幅達21.3%,但系列政策逐漸顯出成效,去年12月份能繁母豬存欄量和生豬出欄量齊升,基礎產能回升勢頭逐步穩固。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產資料和出欄生豬市場調運難度大,養殖場(戶)的補欄擴產積極性大受影響、補欄量減少;另一方面,政策和市場利好下,疫前新開工建設的豬場,目前受建築施工延期影響,處於停工狀態,新生增長點難以短期提供產能支持。


短期來看,生豬補欄擴產的轉暖勢頭被打壓,雖然需求受抑制但供需緊平衡的局面不會改變,豬價保持上漲態勢,調運受阻,產銷區價差拉大。中長期來看,疫情將延長生豬產能的恢復進程,若“新冠肺炎”疫情4月份結束,干預措施得當預計生豬產能將在5~6個月後重回疫前水平和軌道,但豬肉仍處於供求緊平衡狀態,價格將在高位運行。


(二)主要畜產品價格保持高位或上升是大概率事件


生豬作為畜牧產業的穩定重器,其產能回升勢頭受到打壓,以及本次疫情同樣會波及到肉雞、肉牛羊、乳業的發展,將直接加劇我國主要畜產品供求緊平衡的態勢。與“非典”疫情相比,畜產品供給基本面更差,形勢更為嚴峻。牛羊肉方面,由於屠宰加工企業復工延後,飼料調運、畜禽調出不暢通,養殖戶疫情期存在被迫壓欄狀況,預計疫情之後,出欄加快,但補欄滯後,即使短期牛羊肉價格高位回調,但由於肉類總體緊平衡、供應不足,價格也將維持在高位。禽肉方面,受疫情影響飼料、雛雞運輸受阻,屠宰加工停產,主產省面臨產銷銜接困難等問題,加上禽流感疫情抬頭,將會影響禽肉產能,甚至重創家禽產業。生豬產能不足、替代產品遭受衝擊,預計疫情過後肉類總體供應短缺“市場缺肉”問題將顯現,畜產品價格處於高位、部分畜產品價格仍將攀升。


(三)產業鏈中養殖場(戶)仍將很受傷


隔離是此次疫情的重要防控措施,各地也廣泛實行了“封村封路”等做法,這使得飼料等生產資料運輸和畜禽銷售兩個主要環節受到嚴重影響,作為經營主體,養殖場(戶)無心補欄和擴產,更多的被動採取壓欄、虧本出售,部分養殖場(戶)迫於無奈甚至直接掩埋雞苗,無論那種方式都無法擺脫收益減少、甚至虧損的問題。而這些風險和問題,絕大部分只能由養殖場(戶)自己消化解決,無疑,此次疫情產業鏈中養殖場(戶)仍將很受傷。


三、對策建議


(一)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網絡的作用,精準配送、精準支援養殖場(戶),穩固產能基礎


建議組建、健全畜牧業協會各畜種分會的省縣鄉三級體系,統籌其他社會化服務組織、代理體系等,建立點對點配送體系,推動無接觸化配送與收購,全面暢通養殖場(戶)出欄、補欄、飼草料配送等核心環節。出欄環節,依託村委會,鄉鎮級協會負責時時或定期統計各村莊畜禽出欄信息,包括出欄數量、出欄養殖場(戶),報送至縣級協會,由縣級協會協調畜禽出欄銷售與屠宰,並將屠宰收購信息直接反饋至養殖戶,乳業同理。補欄環節,由縣級協會彙集信息,發送到鄉鎮協會,由鄉鎮協會提供給各養殖場(戶),儘量按照就近原則,減少長途販運,幫助養殖場(戶)完成補欄需求。飼草料供應方面,依託縣委縣政府進行協調,由省級、縣級協會聯合其他服務組織、企業協調、儲備飼草料,養殖場(戶)根據需求通過線上進行預定,省級或縣級協會協調通行證,由社會化服務組織或公司統一精準配送。


(二)加快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安全復工復產,盤活產業鏈


建議由縣級政府統籌協調,把區域內飼料生產企業、屠宰加工企業以及疫苗、消毒劑等相關生產資料生產企業與加工企業列入提前開工名單,制定飼料加工企業、屠宰加工等上下游企業復工時間表,按照防疫標準制定復工企業防控方案,嚴格防疫,確保安全復工復產。建議制定補助補貼方案,分類型根據企業實際收購量、加工量、屠宰量等指標,給予補貼。將安全復工復產企業優先納入貸款貼息支持範圍,保障生產資金需求。快遞物流公司2月10日開始全面復工,協助建立省內、跨省農畜產品物流綠色通道。


(三)圍繞短期提振產能、長期穩預期高質量發展健全政策支持體系


一是充分發揮生豬在畜牧業中“穩定器”作用,進一步落實穩產保供政策,恢復養殖場(戶)補欄擴產信心,提振生豬產能。延續種豬場和規模豬場貸款貼息、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生豬保險等政策。建議設立專項資金加快基層獸醫體系建設、夯實基層疫病防控體系,全面控制、消滅非洲豬瘟,補貼生豬養殖場(戶)建設、生豬良種引進及地方生豬品種資源保護、屠宰加工企業流動資金貸款貼息、凍豬肉儲備及豬肉保供穩價等。制定工作方案,加快推進調整畜禽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劃定範圍。


二是充分發揮草食畜牧業重塑新型種養結構、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的多種功能和價值,加快草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草牧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建議實施現代種業工程,提高我國飼草和草食畜禽良種覆蓋率、市場佔有率;圍繞草種繁育、優質飼草基地建設、南方草山草坡資源開發、草地畜牧業示範基地建設等方面,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加大草牧業專用機械研發投入,提高飼草料和草食畜禽生產能力及生產效率。加快綠色養殖技術的試驗示範與推廣應用,提升草牧業綠色發展水平。建立飼草料儲備制度。


三是切實發揮肉禽對生豬的替代作用穩定肉類市場供應。建議建立健全肉禽重大流行疫病監測防控管理機制,準確把握疫病基本規律及影響,依法、科學規範防控,最大限度降低禽流感等疫病對肉禽的衝擊。設置專項資金,加快推進白羽肉雞種源國產化。總結經驗,擴大、組建肉禽類聯盟,嚴防產能短期過剩,穩定產業鏈各環節收益,穩定肉禽產業發展。健全產品質量監測與監管體系,強化藥殘監控,加快推進無抗養殖等模式,確保產品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