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苏”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去年清明节,瞻仰了多年来一直想去的三苏故居——三苏祠。

从“三苏”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街,分别距成都、乐山80公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三苏祠周围红墙环抱,绿树萦绕。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进门是两棵高达十余米的雄性银杏树,象征苏轼苏辙兄弟情深。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等十余人的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祠内珍藏和陈列有三苏父子的大量手迹、各种印版和拓版的诗文字画等文物和文献。

从“三苏”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直好奇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成就了唐宋八大家占三席的“三苏”父子。看了三苏祠,我认为有这样三点原因:

一、社会环境:宋代眉山学习风气浓厚,雕版印刷业十分发达,眉山与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并称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书籍的大量刊行,推动了眉山的官学、私学教育。眉山文化渊源深厚,以苏、程、石、史四家为盛,且皆有姻亲关系。苏轼曾说:“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辞为宗师”,“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宋仁宗曾赞曰:“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眉山出进士885人。

从“三苏”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良好的家庭氛围:苏洵祖上苏味道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苏味道的二儿子叫苏份。苏味道本是赵州栾城人,他死后,苏份就在四川眉山县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苏洵就是苏份的第九代子孙。苏洵妻子是出自程家的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进士)的女儿。苏老泉自序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苏洵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态度不很认真,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他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苏洵因父丧居家期间,闭户读书,以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苏辙。后来苏洵到阆州(现在的四川阆中县)去探望在那儿做官的哥哥苏涣,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政绩很好,颇受感动。不久东下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现在的湖北襄阳县)一带,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了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

从“三苏”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其间程夫人在家教授苏轼《范滂传》。据记载,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你能做范滂那样的忠臣,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良母吗?)可见程氏不仅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而且心胸宽广,品格高尚。这些都很好地影响着少年苏轼、苏辙。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

从“三苏”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自身具有远大的抱负并且刻苦努力。苏轼少年时听到别人说起朝庭起用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这些当时最为出色的人杰时,他小小的心灵中就有要见到这些人想法(《宋史》: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后来因范仲淹去世,他没有见到,其他人都与他在未来的岁月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在眉山广济乡有一座山叫“连鳌山”,这座山风景如画,一条小溪从山间流过,六个山头像鳌头伸向溪水,因此称为连鳌山。据说苏轼十七岁时与弟弟苏辙及友人同登此山,苏轼亲笔题写“连鳌山”三个大字。每个字三米见方,雄劲飞动,大如屋宇。后来因同登之人都相继科场得中,流传下“同登连鳌”的佳话。

从“三苏”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苏祠前面是广场,正对面是三苏纪念馆。小广场周边的墙上是有关三苏故事的浮雕,附近商店里卖着东坡肉、东坡肘子,在眉山,三苏父子的文化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三苏”作为成功的家庭教育范例在今天无疑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