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二十八迎親歸,年初六送親出門,土樓鄉村一樣的鄉愁

qq在土樓門前的石墩上、長板凳上,總有幾個滿臉風霜的老人,或叼著自制的香菸,或撫摸著自家的小狗。他們時不時用客家話聊聊家常,時不時逗著跑來跑去的孩童,看到有遊客來便笑臉相迎,有時候還會冒出幾句客家口音的普通話跟遊客打打招呼。土樓的孩童們則成群結隊穿梭於土樓之間,他們面對陌生的遠方遊客一點也不害怕,有時候還會應遊客的邀請給他們擺拍。

大年二十八迎親歸,年初六送親出門,土樓鄉村一樣的鄉愁


土樓人家日出日落、繁衍生息,祖祖輩輩同住在一個村莊裡。從每個嬰兒出生開始,到滿月、週歲再到入學再到成年禮、婚禮、壽禮等等,土樓人家都有各種各樣莊重的慶祝禮儀,每一次禮儀都見證著一個土樓人的成長,見證著土樓千百年來循環往復的代代傳承。

大年二十八迎親歸,年初六送親出門,土樓鄉村一樣的鄉愁


土樓裡的孩子長大以後,帶著家族的希望和使命,大多離開鄉村到城市學習就業,他們從土樓走向世界,為各行各業做出奉獻。但他們骨子裡依然埋藏著深深的家族觀念和濃郁的親情。一年一度的傳統春節,便是他們迴歸的時刻,他們帶著家人大包小包地回到常常牽掛的故土。土樓裡的村民們也都早早就停下農活,開始全面徹底的打掃,置辦年貨。走過土樓,即可從那一排排香氣撲鼻的滷肉以及此起彼落的鑼鼓聲,感受到春節的氣息,感受到土樓人家對春節的那種期待!

大年二十八迎親歸,年初六送親出門,土樓鄉村一樣的鄉愁


春節期間,土樓村落到處洋溢著濃濃的年味,洋溢著春節團聚的喜悅。白天,他們從這個土樓到那個土樓,走親訪友,喝不完的拜年酒,到處是暖暖的鄉音,濃濃的鄉情。這家土樓舞龍舞獅,那家土樓鑼鼓喧天。晚上則煙花盛放、爆竹連天,歌聲笑聲問候聲,聲聲入耳,土樓人家沉浸在一片歡天喜地、團團圓圓的節日裡。

大年二十八迎親歸,年初六送親出門,土樓鄉村一樣的鄉愁


大年二十八迎親歸,年初六送親出門,土樓鄉村一樣的鄉愁


春節祭祖是土樓春節最隆重的一個活動。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早飯後,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家庭都要派人到宗祠打掃衛生。同族宗親或挑或提著備好的三牲、香燭、鞭炮、元寶等祭品前往宗祠祭拜焚香。宗親們興高采烈聚在一起,一邊祭拜祖宗,一邊敲鑼打鼓,一邊燃放鞭炮。在宗祠祭拜以後,各樓再回到各自的廳堂拜祖先像。

除夕之夜,全樓的宗親聚集在廳堂守歲,樓裡的老老少少歡聚一堂,喝茶聊天,敲鑼打鼓。大年初一上午,每座土樓的男男女女都會穿上新衣服,聚集到樓內的廳堂,由本樓德高望重的樓長主持下在廳堂點燃香燭,在供桌上擺滿供品,一起拜祖先像,樓長則講述起祖宗的功德,向後輩宣講本族或本樓的家風家訓。

正月初五以後,土樓人家便開始上墳祭祖了,祭祖方式一般是先祭近祖再祭遠祖。祭祀開基祖先或年代久遠的上祖最為隆重。這時候,祭祖隊伍不僅僅是本村,也有可能是外村的甚至更遠的地方同姓同族的人,大家舉著公祭的條幅,或抬或挑著供品,舉著燈籠,鳴鑼開道,浩浩蕩蕩。眾人到了墓地之後先打掃墓地,再擺上供品,點燃香燭,大家先後有序,恭恭敬敬地祭拜祖先,此時,鑼鼓喧天,煙花綻放、鞭炮響起,熱鬧非凡。祭拜儀式結束後,大家便一起吃飯喝酒,共商同宗同族的公益事業。

大年二十八迎親歸,年初六送親出門,土樓鄉村一樣的鄉愁


春節假期一過,外出工作學習的土樓子孫又背起行囊,準備遠行。依依不捨的父老鄉親把自家養的雞鴨,自家制作的點心,大包小包地塞到要出門的孩子手裡。老人們目送著一步一回頭漸漸遠去的孩子,孩子們回望著慢慢老去的父老鄉親,分別是心塞,但又何嘗不意味著希望呢?

離開家鄉土樓或許是人生的起點,迴歸故土往往是人生的歸宿。外出幾十年,有成就的便會榮歸故里,把自己的所有一切留在生他養他的土樓。沒有什麼成就的也會回到土樓家鄉,家鄉對他們來說永遠是避風港。所以土樓出去的人不管成功與否,不管走到哪裡,都會把家鄉土樓當成他們的人生大舞臺,盡情演繹他們的一輩子。哪怕是那些在遍佈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僑胞,他們都會回到家鄉修繕老家的祖宅,或者修橋鋪路,捐資公益等等。即使他們客死他鄉,也要叫後代幫他們的心願帶回來,把骨頭帶回來葬在祖地,回到養育他們的這方水土。

每一座土樓都見證著這個家族的歷史,每一座土樓都是千千萬萬土樓子孫的故里。翻開那一本本發黃的族譜,裡面都記載著每個人的名字,記載著每個家族的歷史。不管土樓的子孫身在何處,他們都有著再也熟悉不過的方言;不管土樓的子孫從事什麼職業,他們永遠都有一個不變的身份,他們永遠都是土樓人,永遠都是土樓的“樓主”!也許,這就是一個土樓人和這座土樓融為一體的使命吧。

夢中常想起家鄉的土樓,想起滿頭白髮的父老鄉親;許多童年往事湧上心頭;夢中常想起家鄉的土樓,滿是離開家鄉的頻頻回首,滿是廳堂裡永遠不滅的那盞燈火,滿是魂牽夢繞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