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北雄風光最勝處”的太行山,據說最美的一段是在河南。

說起太行山,就想到學生時代讀過的《愚公移山》。愚公住在山的北面,他不僅想去洛陽,還打算把路修到湖北去——一個夢想遠方的文藝老漢。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巍巍八百里太行,自北而南貫穿於中國大地的腹心,上接燕山、下銜秦嶺,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地理分界,也是中國第三階梯向第二階梯的天然一躍。如此美妙之地,豈可不涉足探訪?

分水苑景區位於林慮山北部向東分支的大駝嶺、貓兒嶺之間凹腰處,原名“墳頭嶺”,由於紅旗渠總乾渠在這裡分為三條幹渠,故改名為“分水嶺”。

分水苑是一園林式景區。步入景區,陰雨綿綿仍遮擋不住景區內林蔭茂密和鮮花燦爛,令人心曠神怡。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紀念館主展廳建於紅旗渠一干渠外緩坡之上,為半地下建築,整體形態猶如舞動的紅色飄帶、似靈動的渠水。

該紀念館是為了紀念林縣(現林州市)人民改變缺水舊面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修造紅旗渠這一偉大創舉而建立的。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展廳由“序廳”、“旱魔”、“奇蹟”、“豐碑”、“夢想”、“精神”六部分組成,用2000多件珍貴文物和聲、電、視頻,立體再現了當年10萬大軍戰太行的震撼場景。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修建好的那天,林縣萬頭攢動,在紅旗渠留影合照,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刻。

修渠時用過的工具都是自己打造的,如今都完好地保存在紀念館,作為對那段雖然艱難但卻豪氣干雲歲月的見證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紀念館裡還有國家領導人視察紅旗渠留影、

出紀念館,沿著紅旗渠水道前往分水苑。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一座座紀念碑,銘刻著對前人功績的紀念與讚美。

紅旗渠總乾渠在分水閘處分為三條幹渠,依山遠行,深入林州腹地,潤澤著林州54萬良田。

該建築長6.5米、高12米、寬13.5米,閘底高程454.44米,海拔低於渠首進水閘底10.31米。閘房上空高擎郭沫若先生撰寫的“紅旗渠”三個大字,是紅旗渠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結束分水苑的遊覽,前往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之一的“青年洞”。一路向北,莽莽太行山是如畫風景的底色。

青年洞景區位於分水苑北15公里處,豫、晉、冀三省交匯處。從停車場走向遊客中心,一條“紅飄帶”長廊天橋,其狀宛如一條紅色長龍顯現眼前。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走上長廊天橋俯瞰,紅旗渠景區的主要景點之一、獨特的峽谷風光——絡絲潭。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走過長廊天橋便到達紅旗渠青年洞景區。

景區入口便是百級直直的石階,一鼓作氣攀登,直接到達紅旗渠的外渠岸上。

立定後稍喘口氣,便被眼前的景象震驚:太行山的半腰處有一道平整的步道,寬僅一步,如長龍臥山,隨山勢蜿蜒千里,不見首尾。

步道兩邊有欄杆,右側是綠色渠水,左側是萬丈深淵。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望著潺潺而流的渠水,真是難以想像——一個個血肉之軀,竟憑著一錘、一釺、一雙手在這堅硬的石山上,開鑿出這樣工整的渠道?太行山間的“濁漳河”穿山而過,沒有通道,水怎能穿過去呢?

堤上的雕塑是工程建設的真實寫照。盆面測量法、農用小推車推土——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界碑:每個公社、每個村所修建的渠段,都要用自己的村名樹碑刻石,叫做責任碑,負責到永遠。這是他們以自己世世代代的鄉土之名作出的最誠實的承諾。

沿堤道盤旋而上,綠蔭蔥蘢,涼風習習,若不看向左側懸崖,還以為是行走在城市裡的某個公園內。

一段曲折的上行路,太行山石露出刀切狀般犬牙交錯的層理。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這樣的下行道,看看都覺的腿有點發軟。

想當年,林縣人民在太行山腰劈開這樣一條渠是何等艱辛,從崖壁上留下的敲打痕跡,似乎可以看到修渠民工當時的堅定與沉穩。

軍號聲聲,號令千軍。向大自然開戰就是一場戰爭,需要千軍萬馬統一行動、步調一致。軍號嘹亮,在太行山上回蕩,指揮著數十里工地上的民工進退有序、行動一致,凝結成一個強大的兵團,與太行山博弈。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地處林縣最南部的臨淇公社屬於紅旗渠非受益地區,為了修建“紅旗渠”這個大局,臨淇公社的民工舍小家為大家,承擔起鑿通“團結洞”的任務。該隧洞長26米、高5米、寬6.3米。臨淇公社民工不怕挫折、團結一致、艱苦奮鬥,團結之花結出了“團結洞”之果實。

“老炮”也叫燒炮,因這裡的岩石屬於石英砂岩,石質非常堅硬,錘子砸下去只有一個小白點,修渠民工就決定在這裡放“老炮”。他們先找準炮眼位置,打成了直徑為1米多、縱深10米餘的老炮眼,再裝上炸藥1000餘公斤進行爆破,就這樣半座山應聲倒下。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壁雕《太行回聲》:鐵錘叮噹,鋼釺鏗鏘,打破了太行山億萬年的寂寞;炮聲隆隆,無堅不摧,撕裂了乾渴的舊山川。林縣人民以渠線為弦,以炮聲為鼓,用鐵錘鋼釺彈奏了一曲重整山河的英雄交響樂章,時代的強音在太行群峰間迴響。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太行影像——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在修渠工地上10年間持續不斷地克服了許許多多難於想象的、人們認為不可能克服的困難,締造了紅旗渠這樣偉大的水利工程。

鷹嘴崖是紅旗渠通過的一段崖壁,書有“鷹嘴山”三字。舉目仰視,上突下出的山崖酷似一隻雄鷹聳立於紅旗渠南岸。這裡是當年修建紅旗渠時,民工腰繫繩索、凌空除險的地段。

河南之行,人工天河——紅旗渠

一線天,長50餘米,寬只有0.4米,僅容一人單身獨行,遇到體壯身寬者尚需側身吸肚才能通過。紅旗渠一線天造形奇特,真謂天下一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